葛陆地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经济贸易系,河南 新乡 453002)
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改革的今天,世界已经产生了巨变,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已有重大调整,如何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活动则要求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待并不断加以发展完善。
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依然发生了重大变化,无论是生产力方面的变化还是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都给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三次科技革命的相继爆发,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向前发展,尤其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直接依赖于三个因素:一是知识的大量增长,二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三是软件产业的蓬勃兴起。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使剩余价值的获得表现为更多地依赖科学技术知识[1]。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重要作用愈加突出,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自动化设备的大量使用使得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生产率得以大幅提高,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2]。同时,科技的高度发达使剩余价值的源泉表现出多元化,智力劳动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知识、创新等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要素。对此,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曾有论述,“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3]217。统计数据显示,科学技术对生产的贡献率已由19世纪中叶的15%左右,到现在发达国家的80%~90%,现实表明,生产劳动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以高科技为具体内容的智力劳动正在成为劳动的主体,或者说在商品价值创造中智力劳动已占据了主导地位。
其次,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无产阶级自身的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强大。因为发达的生产力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高等文化知识,能够掌握运用先进的高新技术。作为劳动的主体的工人阶级劳动者,随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其在社会生产劳动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劳动者的自主性进一步受到尊重。同时,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客观规律要求资本家必须像关注剩余价值的实现一样,高度关注无产阶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所以,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社会地位、生活消费水平,提供其生产积极性是不以资本家的意志为转移的。《资本论》对社会化大生产的这一客观规律概括为:“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4]289
鉴于以上变化,理论界学者们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所面临的问题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科技创新已成为剩余价值的重要来源、管理劳动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中发挥有重要作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也发生了调整。
首先,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需要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新的论述,使之更加贴合实际。尽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100多年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作为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其实践价值是无与伦比的,但是,马克思当时所考察的那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今天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无视这一变化,完全套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无论是分析当今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都不切合实际。
其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但忽视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最新现象的研究,继续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实际给予深入研究是一个现实问题,这关乎如何在坚持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更深入地发展剩余价值理论。
再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一个“破坏旧世界”的学说,也是“建设新世界”的社会主义建设工具,这在客观上要求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必须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地发展创新其理论体系。尤其在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这个问题上,不仅在理论上需要进一步研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能否做到服务于经济发展建设,是客观看待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关键问题。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以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作为实证材料而创立的,在《资本论》出版后近一个半世纪的今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显然已不能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仍然是完善和适时的。对此,我们应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所面临的诸多新问题给予重新思考。
《科技创新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一种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视域的研究》一文指出,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主要途径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视域来审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是现代企业的整个科技创新的过程。而相对剩余价值的实质是科学价值库的价值伴随技术创新和生产创新的不断再现,科学价值库则是历代所有科学人员高级复杂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总和[5]。有关统计资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剩余价值的来源发生了变化,发达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60%左右,是由科技创新所推动的,而不是靠不变资本(C)和劳动力要素(V)的增加,科技创新已成为剩余价值生产的主导性因素。
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中创新性管理劳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工场的协作劳动时就已经发现,剩余价值还来源于由组织管理所带来的剩余价值。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管理劳动作为一种创新性劳动,包括计划、组织、经营、控制、创新、承担风险等全过程,在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和服务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整合各种资源,从而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超额剩余价值[6]。因此,管理劳动是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的高级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贡献是简单劳动的多倍。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描述资本的贪婪性时指出,当利润达到300%时,资本家将甘愿冒着被绞首的危险。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越来越复杂,来自政治、经济、环境以及资本循环等因素的不确定性风险也越来越多。首先,企业主在创业或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担负着种种风险,例如举债风险、市场走向不确定性风险等,使得企业主的风险投资成为剩余价值创造的前提。其次,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设计新型产品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采用更科学的管理方法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同时,如果只关注生产过程而忽略了流通领域的服务质量,企业仍难免被竞争激烈的市场所淘汰。对市场的选择、对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对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对售后服务的改进都使剩余价值的获得带有一定的风险,所以在制度设计上有必要强化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确认企业主的合法风险收入和权益,为自主创业及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剩余价值的生产主要依赖工人绝对劳动时间和相对劳动时间的延长。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生产高度发展的今天,已经普遍实行法定劳动时间和法定工资,缩短工作时间和弹性工作制也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设备运转效率和降低原材料成本增加剩余价值创造,使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如果仍然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式不仅会降低劳动生产效率,而且也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则成为提高剩余价值率的唯一可行途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可变资本即雇佣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表现,劳动力价值由三部分组成:“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总和,要包括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费用”[7]286。除了这三部分之外,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享受资料日益成为工人的必需品,成为劳动力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创造剩余价值的可变资本组成已经发生了变化。
自股份制公司出现以来,经营者除了拥有体现必要劳动价值的工资性收入之外,还可以分到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监督劳动的报酬。而职工持股则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使普通劳动者凭借个人劳动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成为可能。同时,出于缓解阶级对立和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实行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使劳动者在养老、医疗、住房、就业、教育等方面享有一定的社会保障,这些也使剩余价值的分配和用途发生了新变化[8]。
尽管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剩余劳动,剩余劳动将以剩余产品的形式从全部劳动产品中进行扣除:作为扩大再生产基金、社会后备基金、社会福利基金、社会救助基金、国防费用、社会管理费用等,并归联合起来的工人所有。但由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的,与现实中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国情存在较大出入,因而发展完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分配理论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改革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李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社会[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2):80.
[2]杜金玲.科技革命背景下的剩余价值理论[J].北方经济,2010,(10):2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刘冠军.科技创新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一种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视域的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72-74.
[6]戴为民.创新劳动也创造剩余价值[J].财经研究,2003,(2):2-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王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分配理论新探[J].咸宁学院学报,2011,(5):9-10.
[9]吴欣望,等.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0,(2).
[10]张永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新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