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八飞
天上掉下一块石头
——八飞说老爱之一
冯八飞
冯八飞,对外经贸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柏林洪堡大学博士后、洪堡大学语言与语言学系博导、德国语言研究院国际科学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认知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曾出版《沉浮莱茵河》《永远的白玫瑰》《大师的小样》等作品。
现在很多中国人很佩服美国人。
知道美国人佩服谁吗?
爱因斯坦。
美国人最佩服的德国人。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爱因斯坦为21世纪 “世纪人物”,称他为“天才、人道主义者、原子和宇宙之谜开启者”,赞扬他是“本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想主义者”。
2005年是相对论诞辰100周年,也是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德国政府定这一年为“爱因斯坦年”。这一年也是德国诗人封神榜万年老二席勒去世200周年,有很多名人建议办成“席勒年”,最后席勒愣没抢过爱因斯坦。
德国这么做不仅仅出于对爱因斯坦的崇敬。其实这是强烈的市场竞争。因为世界上还有三个国家——瑞士、美国和以色列——在跟德国争夺这位科学巨匠的所有权。这场抢人混战其来有自:爱因斯坦是在瑞士联邦理工大学(ETH)上的大学,相对论1905年发现于瑞士首都伯尔尼,爱因斯坦1921年获得诺贝尔奖时还是瑞士的大学教授,而且代他领取诺贝尔奖的,也是瑞士驻瑞典的使馆官员。他还正式获得过瑞士国籍,后来成为美国人时还保留了瑞士国籍,因此,瑞士认为爱因斯坦是瑞士人,很有道理。
美国人佩服爱因斯坦,也有道理,他们根本认为爱因斯坦是美国人。1933年爱因斯坦遭希特勒纳粹法西斯迫害,愤而移居美国,七年后获得美国国籍。因此,美国人佩服爱因斯坦,认真说起来等于佩服自己。他们确实也有理由佩服自己。此是后话,此处按下不表。
这三个国家中间,以色列跟爱因斯坦的关系最小,因为以色列建国之后爱因斯坦从未访问过这个国家,而且他也从来不是以色列人,但是,以色列参与争夺的理由却最充足:爱因斯坦是犹太人,而且曾经是以色列总统候选人。
可是,就这个全球疯抢的爱因斯坦,他的全名是什么?
不知道了吧?
爱因斯坦全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爱因斯坦是他的姓, 德文为“Einstein”。
这个词儿意思是“一块儿石头”。
德国人抢他很有道理,因为,这块儿石头从天上掉下来的时候,落在德国。
1879年3月14日是个星期五,这天中午11:30爱因斯坦降生于南德小城乌尔姆,是家里的长子。
爱因斯坦的爹赫尔曼·爱因斯坦是个卖床垫的小商贩。他妈保琳娜喜爱音乐和诗歌,小他爹十一岁。他们1876年结婚,当时保琳娜年方十八岁。婚后他们住在乌尔姆西南30英里的小镇布豪。爱因斯坦家族从16世纪50年代起就住在那里,都二百多年了,而妈妈保琳娜的老家是乌尔姆西北50公里、斯图加特附近的坎施塔特。
爱因斯坦父母都是犹太人,但不是正统的犹太人,因此没按犹太习俗在爱因斯坦名字中加入亲人的名字,仅用了祖父“艾伯拉罕”名字的第一个字母“A”。
乌尔姆是个小城,口气却巨大,其城训为“乌尔姆人个个都是数学家”。
很多人都认为爱因斯坦的出生是平凡的。其实,他的出生非同凡响,颇有点儿咱们中国的“伟人范儿”。中国伟人出生都不同凡响。汉高祖刘邦据说是他妈跟蛟龙神交受孕的,而且当时他爹在场见证,所以后来刘邦同志出生就有蛟龙护送,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唐太宗李世民出生时屋外有两条龙缠绕嬉戏三天。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红光环绕,香气扑鼻,赵小孩儿生下来通体金色,三日方散。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红光盈室,红得邻居们都赶到他家来救火。
为什么说德国人爱因斯坦的出生跟这些中国皇帝有一拼呢?关键是他出娘胎时后脑勺大得出奇,还外带一个犄角把儿,导致喜欢朗诵席勒诗歌的唯美妈妈以为生了个畸形儿,吓得差点儿当场得了产后风。幸好几周后这个犄角儿慢慢长平了。
这事儿如果出在咱们中国,您就得当皇帝。想当年隋文帝杨坚出生时紫气充庭,出生不久他妈正抱着他,突然眼见着他脑袋上慢慢长出一个角,全身起龙麟,手上还出现一个“王”字儿。后来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他当了皇帝,并且统一了中国。
其实我怀疑这是隋文帝手下那些想当官想疯了的文人替他造的谣。
但是19世纪末的德国人对中国了解非常有限,像“出生祥瑞”这种吃饱了饭撑得睡不着时才能琢磨出来的高雅文化,他们不可能知道。就是说,他们肯定不会像隋文帝手下的文人那样去造谣。因为造谣捞不到什么好处。
因此,爱因斯坦脑袋上有个角这事儿,大致是真的。
再因此,按俺们中国的高雅文化,爱因斯坦生下来即为人中之龙。
后来他妈出院抱着爱因斯坦回家,当场赢得姥姥表扬曰:“太肥了,实在是太肥了!”您现在知道为什么大家都愿意生个大胖小子了吧?因为肥小孩儿有可能是爱因斯坦。
虽然生为人龙,但在德国这些中国祥瑞不大好使,因此爱因斯坦在德国的儿童生活充满挫折,被乌尔姆全城树为“智力发展迟钝”典型。他直到三岁还没说过一个字儿,全家急得团团转:弄得不好,父母死了爱因斯坦就只能跟残联过了。正束手无策,一天有个骑小自行车的小姑娘来访,待客的咖啡还没烧好,从未学过一句舌的爱因斯坦突然开牙,秀出一句特殊疑问句曰:“是的,可是,她的小轮子在哪儿呢?”当场吓得全家四脚朝天。吓过人之后,爱因斯坦从此就会说话了。这按中国说法又是爱因斯坦生为人龙的证据,“贵人话语迟”么。但据医生记录,爱因斯坦说话真正流利,要等到他满十岁。
虽然会说话了,但爱因斯坦的发展依然不见起色,上小学后继续坚定保持“智力发展迟钝”特色,每次回答老师的问题超慢,全校老师都害怕提问爱因斯坦,因为等他回答完问题全班都睡着啦。后来校长曾饱含歉意地向爱因斯坦他爸说:您的孩子实在毫无前途可言。
对自己充满挫折的儿童时期,成名后的爱因斯坦在致信朋友时这样解释:“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其他人发现了相对论?我想可能是因为我儿时智力迟钝。普通人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都完成于童年,而我发育较迟,成年后才开始考虑时间与空间。成年人思考小孩儿的问题,当然要更深一些,更成熟一些。”
项羽说“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然而,爱因斯坦在乌尔姆待了15个月,至今没证据证明他此后探访过自己出生的城市。其实爱因斯坦非常不热爱乌尔姆,1929年,已经成为物理学大腕儿的他说:“出生的城市独一无二,就像母亲无法选择一样。”他的意思是,如果可以选择,他肯定不会选乌尔姆。
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乌尔姆市政府把一条新建大街命名为爱因斯坦大街。192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五十大寿时收到乌尔姆市政府来信得知此事,他回信说:“听说有条大街以我命名。令我稍感安慰的是,我不用为这条街上出了什么事儿负责。”这条大街在纳粹时期改名为费希特大街,1945年恢复原名。费希特是德国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林洪堡大学的首任校长。他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之一,而中学政治课本告诉我们,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之一。看官须知,1945年爱因斯坦还在世,但他根本不关心这条大街的名字。按他的本意,当初把这条大街命名为爱因斯坦大街就不见得很明智。
爱因斯坦不仅不热爱自己的故乡,而且也不热爱自己的故居。当时乌尔姆有33,000人,只有2%是犹太人,他们不是乌尔姆的上流阶层。爱因斯坦出生的火车站大街B135号,今天是火车站大街20号。1929年,成名后的爱因斯坦致信房主儿子艾朗格说:“这房子用来出生还不算难看,因为我们出生时一般还不大懂得什么叫好看。那时我们都忙着毫无来由地冲着父母的脸大哭。”1944年这栋房屋在“二战”盟军轰炸中被毁,一年后乌尔姆寄来废墟照片,爱因斯坦回信说:“时间对它的伤害显然大于对我的伤害。”因此,今天在乌尔姆,爱因斯坦遗迹并不多,火车站大街有个爱因斯坦纪念碑,而他的出生故居已不存,原址建了根儿造型十分奇特的纪念柱,一般人路过都看不见。乌尔姆唯一的爱因斯坦故居是爱因斯坦念过的小学教学楼,这栋“故居”揭牌时,诺贝尔奖获得者、量子力学奠基人马克斯·玻恩、发现原子核裂变的化学家哈恩和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海森堡等大腕儿都到场观礼。爱因斯坦本人却没到场。他根本不愿意故乡被宣传成自己的故乡,因为他根本不认为自己是伟人,更甭说流芳百世了,虽然依他对人类历史的贡献这还真不算溢美。
这是爱因斯坦保持一生的风格。
乌尔姆人很明白爱因斯坦的风格,因此今天乌尔姆很谦虚地自称 “相对的爱因斯坦故乡”。他们这么做非常明智,因为1880年7月,一岁多的爱因斯坦就迫于生计跟着父母移居慕尼黑,离开了乌尔姆,从此再没回来。如果他们吹得太大了,会变成天下笑柄。
五年后的秋天,六岁的爱因斯坦入读慕尼黑所住社区的天主教学校——彼得小学。他是班上唯一的犹太学生,整天上天主教学校的课,放学后父母只好再请一位亲戚给他讲犹太教。多年后爱因斯坦在《自述》中写道:“就这样,我由此……达至对宗教的笃信,但这一进程在我十二岁时戛然而止。”
一直到大学,爱因斯坦都是个问题学生。他不喜与人交往,偏爱需要耐心的游戏,曾用一整天搭了14层的积木房子。他自幼讨厌严谨呆板的德国教育,经常大发脾气,而且小爱因斯坦发脾气时很可怕,除了鼻子是白色,整张脸会变成黄色,顷刻间变身暴力小强。五岁时家里给他请了个小提琴老师,结果第一次上课爱因斯坦就大发脾气,把椅子扔到老师脑袋上,这次学前教育就此告吹。还有一次爱因斯坦用保龄球瓶敲妹妹玛雅的脑袋,实在太痛了,所以玛雅直到去世时还记得。
慕尼黑给了小爱因斯坦这个问题学生三件大礼。
第一件是音乐。三岁时爱因斯坦还不会说话,但一天妈妈保琳娜弹钢琴,忽然发现小爱因斯坦正歪着脑袋全神贯注地倾听,妈妈高兴了,说:“瞧你一本正经的样子,像个大教授!”妈妈不知道,她这一句话决定了爱因斯坦一生的职业。不过当教授是后来的事情,爱因斯坦先开始学的是音乐。他六岁时开始拉小提琴,很快就能演奏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奏鸣曲。1931年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说:“音乐和物理学研究起源不同,可却有共同目标,就是追求表达未知。它们的方式不同,但相互补充。至于艺术和科学创造,我完全同意叔本华的意见,他认为它们最强有力的动机是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并在这个充斥人造形象的世界中寻找避难所。这个避难所可由音符组成,也可由公式组成,我们试图创造合理的世界图像,使我们在那里宾至如归,并获得日常生活无法提供的安定。”
音乐从此成为爱因斯坦一生的避难所,让这个暴力小强安静下来。1929年,成名的爱因斯坦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我不是物理学家,就可能会变成音乐家。我整天沉浸音乐遐想,把我的生命当成乐章。我生命中大部分欢乐都来自音乐。 ”
很多人说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段位很高,但也有很多人不同意。有个专业小提琴手就说爱因斯坦“姿势难看,像伐木工在伐木”。一位著名钢琴家与爱因斯坦合奏时说:“看在上帝的分上,你识不识谱啊?”更搞笑的是,他后来到柏林工作,有个柏林音乐批评家误以为爱因斯坦是小提琴家,听过演奏后十分客气地说:“爱因斯坦先生的演奏非常棒,不过这并不足以让他获得世界声誉;拉得跟他一样好的人太多了。”
要照这么看,爱因斯坦的小提琴似乎又拉得还不错。
音乐从此伴随爱因斯坦一生,带来了无数令人捧腹的故事。
爱因斯坦和荷兰莱顿大学的物理学教授艾伦费斯特是密友,但艾伦费斯特对相对论有看法,因此他们一见面就吵得不可开交。1920年起爱因斯坦成为莱顿大学特邀教授,每年到莱顿讲学几周,就住在艾伦费斯特家,这下正好天天争论。两人都思维敏捷,话语尖刻,因此经常争得大动肝火。每次到了唇枪舌剑快要动手时,艾伦费斯特就会走到钢琴前弹响伴奏,爱因斯坦就会拿出小提琴来演奏,满天硝烟随着音乐烟消云散。但音乐中也会有争论,当爱因斯坦不满意艾伦费斯特的伴奏时,他就会走到钢琴边,用双手弹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开始的那四个叩问命运大门的强力和弦来质问艾伦费斯特。而每次,命运大门都会如约打开,两个老朋友又会流畅地合奏下去。
到柏林之后,爱因斯坦喜欢与德国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量子论开山祖师普朗克一起演奏贝多芬作品,弹钢琴的当然是普朗克。量子论与相对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伟大的两大理论,而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它们也能奏响美妙的和弦。
跟爱因斯坦合奏的人还有很多,包括比利时王后伊丽莎白。此是后话,这里先按下不表。
另外两个大礼,后来被爱因斯坦称为他生命中的两个奇迹。
第一个奇迹是,五岁时他有次生病卧床,为了安慰他,爸爸给了他一个罗盘。62年后爱因斯坦在《自述》中说这个罗盘是他生命中“第一个奇迹”:无论怎么拨罗盘指针,它永远只朝着一个方向。一定有一股神秘的力在推动它!从此,月亮为什么不从空中掉下来,和罗盘为什么永远指着一个方向,成为五岁爱因斯坦苦恼的源泉,它们的答案耗费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第二个奇迹是几何。
上学后,叔叔雅可布·爱因斯坦给爱因斯坦讲解过毕达哥拉斯定理,爱因斯坦十分震撼,当时就用自己独特的方法从三角形的相似性完整证明了一次毕达哥拉斯定理。1888年10月爱因斯坦转入路易波尔德中学。这是慕尼黑有名的启蒙学校,以风气自由著称,但爱因斯坦却与学校格格不入。他在这期间对学习的乐趣都来自课堂之外。这期间爱因斯坦家参加了资助外国犹太穷学生的慈善行动,俄国犹太学生塔尔梅每周四到爱因斯坦家来吃晚饭,一直吃了五年。塔尔梅学医,但对自然科学和哲学都很有兴趣。他对小爱因斯坦的超常求知欲非常吃惊,于是,他送给了爱因斯坦一本欧几里得平面几何。
这是1891年,爱因斯坦第一次接触到欧几里得平面几何。欧几里得几何带给爱因斯坦的震撼远远超过毕达哥拉斯定理:寥寥几个公理就可以推出世界上所有的复杂定理,而且简明扼要,滴水不漏,十二岁的爱因斯坦被大自然独特的秩序美彻底征服。他等不及学校开设的这门课,一口气把《圣明几何学小书》自学到最后一页。
这两个奇迹决定了爱因斯坦的一生。这不是我说的,这是爱因斯坦自己说的。1953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在七十四岁生日宴会时举行记者招待会,记者提问单上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据说五岁时的一只指南针、十二岁时的一本欧几里得几何决定了您的一生。此事当真有过?”
爱因斯坦回答:“确实有过。我相信这些外界影响对我的发展确有重大影响。”他说:“很少有人洞察内心深处发生的事情。一只小狗第一次见到指南针时可能没什么影响,很多小孩儿同样。是什么决定一件事儿对一个人的特殊反应呢?这个问题上我们可能有很多说得过去的理论,但绝不会找到真正的答案。”
音乐助长了爱因斯坦的想象力,而几何给他了缜密的推理能力,音乐与几何成为托举爱因斯坦这位伟大天才起飞的双翅。
爱因斯坦后来在《自述》中说:“十二岁到十六岁时我熟悉了基础数学,包括微积分原理。这时,我幸运地接触到一些书,它们的逻辑并不严密,但能简单明了地突出基本思想。总的说来,这种学习令人神往,它给我的印象之深并不亚于几何,好几次达到了顶点——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无穷级数,微分和积分概念。我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整个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这部著作几乎完全局限于定性的叙述,这是一部我聚精会神地阅读的著作。当我十七岁那年作为学数学和物理学的学生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时,我已经学过一些理论物理学了。”
爱因斯坦在这里说到的这本书,就是伯恩斯坦六卷本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
1935年他接受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一个中学校报记者采访时回忆儿时学习数学的乐趣:“十二岁时的我刚开始接触基础数学就惊喜地发现仅仅通过推理便可能发现真理……我越来越相信即便是自然也能被理解为一种相对简单的数学结构。”
塔尔梅不仅给爱因斯坦带来了数学,还有哲学。布赫纳的《力和物质》与伯恩斯坦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同样给爱因斯坦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十三岁的孩子通读了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对自由意志的哲学理论十分赞赏。书末康德的著名宣言成为爱因斯坦一生中最爱引用的哲学宣言。
这两句话在西方哲学史上也非常有名:
“有两事充盈性灵,思之愈频,念之愈密,则愈觉惊叹日新,敬畏月益:头顶之天上繁星,心中之道德律令!”
康德墓前的墓志铭,就是这两句话。
塔尔梅与爱因斯坦长达数年的平等讨论激发了爱因斯坦对数学的兴趣,他干脆放弃学校里无聊的数学课,开始自学微积分。这次自学的后果很严重:很快,塔尔梅就不是爱因斯坦的对手了。更糟糕的是:中学的数学老师也无法回答爱因斯坦的问题了。这显然不能让老师成为爱因斯坦的朋友。他的拉丁文依然结结巴巴,他的算术考试依然错误百出,关键是,在老师眼中,不符合学校教学规范的爱因斯坦,就是“智力发展迟钝”的典型。老师因此经常讽刺打击这个看上去老实木讷的犹太小孩儿。有次工艺课,爱因斯坦精心制作了一个泥捏板凳,结果被老师从一大堆作品中挑出来示众:“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同学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有比它更糟糕的。”他从课桌里掏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个,虽然不好,但却比这两个强!”
这样顶嘴的学生,老师能喜欢吗?曾有老师当堂评论说爱因斯坦的记忆糟糕得像筛子,刚学的东西像水一样流过他的脑子,一滴都留不下。
其实客观地说,爱因斯坦的成绩并不很差,他的数学和物理成绩一直不错,其他科目也能及格,但拉丁文一直不怎么样,而且一辈子没什么改善,后来虽然变成美国公民,但英语一直结结巴巴,如果那时美国公民考试包括英语,估计他不一定能通过。
电影《少年爱因斯坦》中有个镜头,老师在课堂上说,如果上帝创造了万物,那么他也创造了邪恶,而创造了邪恶的上帝,肯定也是邪恶的。这时,一头鬈发的爱因斯坦举手提问:老师,世界上是否存在寒冷?老师说当然存在,难道你没挨过冻吗?爱因斯坦说:不,老师,根据物理定律,世界上并没有寒冷。我们所谓的寒冷,其实只是缺少热量。
老师很烦,这是什么学生?居然当堂教育老师。但爱因斯坦还没完,他又问:老师,世界上存在黑暗吗?老师说:当然存在。爱因斯坦说:不,老师,黑暗也不存在。我们所谓的黑暗,其实只是缺少光。我们无法测量黑暗,但我们可以测量光。
老师更烦了。但小爱因斯坦还没完,他的结论是:“老师,邪恶就像黑暗和寒冷一样,其实并不存在。我们所谓的‘邪恶’,其实只是因为缺少爱。”
我在爱因斯坦史料中没查到这个故事的出处,因此不敢保证它是否真的出现过。
不过,它传神地再现了少年爱因斯坦。
1894年,十三岁爱因斯坦学业中等偏下,最后,他跟父亲移居意大利,没有在德国拿到中学毕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