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千场大剧场演出,六座城市成立分公司,推出50集与“开心麻花”同名的网络自制剧。如果你自诩小资文艺一族,尚不知道“开心麻花”为何物,那绝对称得上“奥特曼”(OUTMAN)。
“开心麻花”还连续三次登上很多明星、演员挤破脑袋都要上的央视春节晚会。2014年央视春晚仅四个语言节目,“开心麻花”占了一个。
当然,“开心麻花”在创业之初没能“拧”出这么带劲儿的“麻花”,还曾因观众太少,不得已赔偿双倍票价退票,还额外报销50元打车费。
不过,2003年创立的“开心麻花”坚持原创喜剧,一点点撬动固化了的演出市场,“一不小心”做了一件改变市民生活方式的事——将原先只在岁末年初演的贺岁喜剧慢慢延伸到每个周末的如期而至。
“开心麻花”的起家,还要从非典说起。当时创始人之一遇凯出版了一部小说,但最终没能成功拍摄。非典时期赋闲在家,他开始与朋友田有良、张晨一起琢磨把这部小说做成舞台剧。
田有良之前推出过一部舞台剧《翠花上酸菜》,他们仍然想叫个什么“花”的名字,有人提议干脆就叫做“麻花”,第一部戏《想吃麻花现给你拧》问世了。谈起当时创作剧本的情景,遇凯用两个字来形容——“发散”。只要是好玩的桥段、好玩的台词都加到本子里,然后再选一条主线将故事串起来。
“开心麻花”第一部舞台剧的主演是何炅和谢娜。在当时这两位名主持也算是个“腕儿”,之所以能出演开心麻花的戏,遇凯称一方面是因为朋友帮忙,另一方面是因为何炅和谢娜觉得好玩、有挑战。最终他们俩在几乎没什么片酬的情况下,开始出演这部舞台剧。
然而,何炅和谢娜的市场号召力一开始并没有给“开心麻花”带来惊喜。有一场戏只卖出7张票,如果硬演下去,场租都没钱付。幸好他们俩顶住压力,称“要对得起买了票的观众”,硬着头皮演了下去。
没想到,30多场戏过后,“开心麻花”火了。之后,“开心麻花”的主演也都起用当时的明星,例如瞿颖、林依轮、后舍男生等。其独创的以明星主持与歌手为强心剂,年度热点事件为噱头,采用恶搞手段,走千人大剧场路线的“大片模式”,则成为都市舞台剧最为成功的商业模式之一。
明星大腕们的友情出演让“开心麻花”在北京舞台剧市场上扎根,但一部剧从最初策划到最终成形,需要三个多月密集排练,没有明星能把大把时间花在舞台剧演出上。
为了培养自己的演员,“开心麻花”变身喜剧界星探。据开心麻花总经理刘洪涛介绍,能演舞台剧特别是喜剧的演员特别少,早期找演员主要靠熟人介绍。创始人遇凯和张晨为了寻找演员,特意把北京当时上演的舞台剧看了个遍,看到合适的演员就去找对方聊。
此外,“开心麻花”自己还开设演员培训班,每年会从报名培训班的200多人中选出40人左右,其中大部分是从表演系毕业的学生。经过两个多月的培训后,只剩十几个人能留在剧组。这个培训班从2011年开始,已经开展两届。去年,“开心麻花”又通过以表演带学生的方式培养了一批80、90后的年轻人。
“现在我们常常同时开三个戏,能够调动的演员有100多人。”刘洪涛告诉记者。经过一轮融资后,开心麻花签约演员可以露面的平台也更加宽阔。除了轻车熟路的剧场原创喜剧,迅速兴起的网络自制剧也成为“开心麻花”的发展方向。进军大荧幕,刘洪涛也信心满满,“电影产业的黄金时代就在不久的将来,屏幕数已有1.5万,擅长做内容的开心麻花对拍电影这件事很有信心。”
2008年12月,开心麻花贺岁话剧《甜咸配》在海淀剧院上演。恶搞场景层出不穷,大总统袁世凯手捧着imini,对清华、同方两名守卫报以揶揄之词的场面,令人忍俊不禁。与此同时,LG、蒙牛、欧珀莱、联通等众多品牌也通通融入剧中,极富想象力的植入台词让台下观众拍案叫绝。
从剧本创作阶段就开始让广告介入,以及更为聚焦的受众群体,使开心麻花获得大品牌广告商的青睐。2009年开始,Smart及MINI COOPER纷纷登上开心麻花的剧目。
在《江湖学院》的舞台,人们看到一个伪装成搬运工的太监,被一个厨师瞧不起,最终太监用金钱收买了厨师追求很久的女子。当太监从MINI COOPER里出来时,厨师惊问:“你不是那个搬运工吗?”太监用他独特的嗓音回答:“谁说我是搬运工,我爸是李刚!”
尽管广告植入剧目已成为开心麻花的重要盈利模式之一,但创始人张晨并未就此满足,开心麻花开始尝试“出品机构-制作-票务推广”的产业链模式,以期扩大项目覆盖面,降低项目运作成本和风险。
在北京市场趋向饱和后,开心麻花开在深圳、上海、天津等六座城市成立分公司,直接组织当地人力创作作品,说方言,抖本土包袱。铺展地盘以外,开心麻花更大的野心,是扎根到当地的土壤中,获得更多养料。
跨上春晚的舞台后,“开心麻花”的作品进一步“升级”,看来,会有更多的喜剧之星前來“拧”麻花,当然也会有更多的观众能吃到笑料十足的“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