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的钟声敲响,美国波士顿街头一片寂静。两名警察打扮的男子大摇大摆地进入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几分钟后,他们把保安铐了起来,扔进地下室。
“抢劫!”其中一人嚷嚷着。随后,这两名窃贼在这座博物馆中游荡,手脚麻利地把一幅幅画作从画框中切割下來,运到外面的车上。
这一幕发生在1990年3月17日,13幅画作被盗,其中包括约翰内斯·维米尔的油画《音乐会》。这位荷兰17世纪的绘画大师只有36幅作品存世,每一件都是珍品。
23年后,2013年,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才宣布侦破此案,但失窃的画作没有一件被追回。直到现在,到这座博物馆参观的人还会看到,荷兰画家伦勃朗的画作《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只剩下画框和解说。衬着绿色丝绸壁纸的画框,似乎在向参观者展示窃贼留下的伤疤。
这些名画被偷走后究竟命运怎样,BBC在12月21日播出的纪录片《那些被偷走的名画》给出了答案——多数难以被追回。
“被盗艺术品被追回的几率只有15%。”艺术品流失登记组织(ALR)的朱利安·雷德克里夫在纪录片中表示,“剩下的85%中,约有20%被毁掉。”
1969年,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一幅作品在西西里被盗,警方怀疑是意大利黑手党所为。40年过去了,黑手党头目陆续落网,很多人提到这幅画,但说法不一:有人说画被切割下时受损而毁;有人说画被丢在一个废弃的农场中,与农场一起被付之一炬。
2012年,荷兰鹿特丹旅游画廊被盗,毕加索、莫奈等人的多幅作品丢失。2013年1月,警方将3名罗马尼亚人认定为嫌疑人,之后,一名嫌疑人的母亲告诉警察,她将那些画烧掉了,希望儿子因证据不足被释放。
根据ALR的数据,全世界登记的被盗艺术品有35万件。
1961年,61岁的失业卡车司机从英国国家美术馆中盗走了一幅名画,以此抗议英国对领退休金的人征收有线电视费。“在很多人看来,这个理由寡淡得近乎荒谬,但事实就是如此。”纪录片导演苏克说:“我们对艺术品窃贼的故事感兴趣,因为人人都喜欢恶魔传奇。艺术品犯罪是残酷的,该摒弃这种好莱坞式的传奇、严肃对待这些窃贼了。”
世界上最臭名昭著的艺术品偷盗者迈尔斯·康纳就曾表示,多数情况下,他行窃是为了赏金,但也不乏为了“自我满足一下”的目的。
2012年,他出版了自传《盗窃的艺术》。在书中,这位70岁的老人自称“犯罪大师”。他称,早在1988年他就开始策划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的这次行窃,可惜身陷狱中,行动不便,而这起盗窃案是他的亲信和手下所为。
对于康纳这样的偷盗者来说,大师之作不过是金钱的另一张面孔。英国国家肖像馆负责人桑迪·纳尔尼告诉英国《每日电讯报》,被盗艺术品和古董每年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易总值达50亿美元,“这使盗窃艺术品成为和贩毒、洗钱、走私武器一样的顶级国际犯罪”。
一旦发现艺术品无法通过合法途径变现,偷盗者就会把目光投向黑市。ALR顾问科里斯说:“他们能以实际价格的5%到10%出售这些画,用画交换毒品、武器或者古董。”
不过,大多数艺术品偷盗者过得并不好。英国伦敦警察厅警官法伦布·莱德利告诉Livescience网站,出自名家之手的艺术品容易被人认出来,并引起媒体注意,因此出手非常困难。
在作案前,偷盗者对于如何销赃思考甚少也给艺术品“流通”增加了难度。他们的首选方案是将艺术品重新卖给失窃的博物馆、画廊或保险公司,要价一般只有市值的10%。如果这个办法不可行,一些窃贼会以低价将真品当成赝品,卖给艺术品收购商。
此外,失窃的博物馆也会发布悬赏启事,提供有价值线索的人能得到不菲的赏金。这些赏金不能付给罪犯,不过,在一两个中间人的帮助下,这笔交易仍能达成。只要能找回丢失的艺术品,人们愿意对这种交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摘自《青年参考》总第17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