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奇特地形

2014-04-08 00:46
奇闻怪事 2014年4期
关键词:艾尔斯圭亚那蓝洞

“大耳朵”

1972年7月,在美国宇航局拍摄的一张卫星图片上,在中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中央,清晰可见一个酷似人耳的地形,不但有数道“耳轮线”,甚至还有“耳孔”和“耳垂”。这个不可思议的“大耳朵”引起了人们的猜测:它究竟是什么?它就是罗布泊(蒙古语意为“众水会聚之湖”),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最低处,海拔800米左右,最低处海拔780米。那么,这个“大耳朵”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个问题早在19世纪就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19世纪,瑞典人斯文·赫定通过实地考察提出了罗布泊“游移说”。该理论认为,罗布泊存在南北湖区,由于入湖河水携带大量泥沙,沉积后将湖底抬高,使湖水从高处流向低处;若干年后,被沉积抬高的湖底因风蚀作用再次降低。湖水开始回流。这个周期为1500年左右。赫定还将罗布泊命名为“徘徊湖”。

1959年,中国科学家进入罗布泊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提出了罗布泊“不游移”观点,对“游移说”进行了质疑。2010年,中国科学家夏训诚指出。罗布泊古东湖的干涸过程可以划分为六个时期,在雷达图像上正好表现为相间的六个条带。明亮的条带为高含盐量沉积层,表示罗布泊相对强烈的萎缩;暗条带为低含盐量沉积层,表示罗布泊湖相对较弱的萎缩。“大耳朵”的“耳孔”是湖水最后干涸的洼地,“耳垂”是塔里木河、车尔臣河、若羌河、米兰河经喀拉和顺湖注入罗布泊时留下的三角洲。先进雷达遥感技术还揭示,罗布泊的湖岸线实际上远远超出了“大耳朵”。

有必要指出的是,1980年,中国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时失踪。1996年,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时死亡。

“死亡之海”

死海是西亚最著名的内陆湖,位于以色列和约旦之间。南北长约80千米,东西宽5-16千米,面积约1049平方千米。东岸的利桑半岛将死海分为两个大小深浅不同的湖盆,北湖大而深,南湖小而浅。

死海具有两大特征。第一个特征:死海是地球最低的地方。死海的湖面海拔是海平面以下422米。湖盆位于东非大裂谷的北端(现在仍然在缓缓地裂开着)。死海是地壳裂口底构成的湖盆。湖水最深处约380米,故死海的湖底最低点是海平面以下约800米,为世界陆地的最低点。第二个特征:死海的浮力很大。人可以自由漂浮在水面而不会下沉。死海的水主要来自北边的约旦河。湖区气候干旱,年降雨量北湖约为100毫米,南湖约为50毫米,年蒸发量约为1400毫米,年平均气温14℃-17℃,夏季平均为34℃,最高可达51℃。约旦河并无流出口,而且气温高、蒸发强烈、降水少、河水补给少。年深日久,导致死海中积累了大量盐分。通常海水每升约含50克盐,盐分浓度是4%-6%。死海海水每升约含300克盐,盐分浓度是31.5%,是海水盐分浓度的5倍以上。这样高的盐分浓度,难怪死海的浮力这么大。

在死海中几乎看不到生物,湖岸边的草木也很稀少,十分荒凉,死海由此得名。

死海的奇特风光和温暖冬季,使死海成为著名旅游胜地,每年有众多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在死海上浮游和洗黑泥浴(死海中盛产一种海黑泥,具有美颜和保护皮肤的功能)。

海中蓝洞

从巴哈马到尤卡坦半岛的辽阔海面上,散布着几百个神秘的蓝洞。以加勒比海巴哈马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安德罗斯岛为例,该岛的三面都是浅海,唯在东侧有一条被称为“大洋之舌”的海沟。沿着水道,零散分布着浅滩和珊瑚礁,然后急转直下,出现了一系列幽深的水下洞穴,这就是蓝洞——由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和石笋组成的水下迷宫。在1969年“阿波罗9号”飞船拍摄的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绕经安德罗斯岛的蓝色“大洋之舌”。

在伯利兹海岸附近,如果从空中俯瞰,可以看到一个被白沙和珊瑚包围的巨大“墨盘”,直径为318米。这就是被称为“灯塔瓣”的蓝洞的入口。

巴哈马群岛由石灰岩构成,石灰岩被海水侵蚀,形成可伸入海下数千米的洞穴和地下通道。蓝洞就是水中岩石的中空部分。每到潮水上涨时,海水压力增大,海水被压入洞中并形成漩涡;到退潮时,海水压力减小,海水又从洞里冒出来。过去,当地人相信在蓝洞内生活着一种半似鲨鱼、半似章鱼的怪物,它们用长长的须把食物拖入海底,美餐一顿,然后吐出食物残渣。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以此来解释水流入洞穴时产生的剧烈运动。

这些蓝洞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地质学家指出,在距今100万年前的冰川时期,海平面下降(比现在要低约200米),露出地面的石灰岩被雨水和流水浸蚀,形成了洞穴。到距今3万~5万年前,地球气候转暖,冰川大量融化,海平面升高,巴哈马群岛的一部分陆地沦为海洋,海水灌满洞穴,使之呈现漂亮的蓝黑色(“蓝洞”由此得名)。

上世纪60年代,一位美国飞行员在巴哈马群岛作低空飞行时,发现在水下几米深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建筑遗址。之后,科学家又在大西洋海底的好几个地方发现了岩石建筑物。据此,一些考古学家推测,在遥远的过去,巴哈马群岛一带的海底曾有一座用岩石建造起来的大陆城市,而且极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

艾尔斯巨石

在澳大利亚大陆中央辽阔的沙漠平原,东距艾利斯斯普林斯市350千米的地方,有一块突兀屹立的巨大岩石,这就是著名的艾尔斯巨石(得名于此石的发现者——欧洲人艾尔斯,他于1872年发现此石)。艾尔斯巨石长约3000米,高约348米,基围约8500米,东宽高,西低狭,远远看去犹如一只巨兽卧地,十分雄伟壮观。

艾尔斯巨石的表面溜光圆滑,寸草不生,鸟兽不栖,唯有蜥蜴出没其中。在巨石周围,草木疏稀,无任何冈峦。一望无际的沙漠中何以出现这样一座孤零零的巨岩呢?

艾尔斯巨石的起源可追溯到6亿年前,当时流入澳大利亚大陆的泥沙沉积到海底,形成厚度至少达600米的长石砂岩层。到大约5亿年前,由于地壳运动,砂岩从海上隆起,局部倾斜度达到58度。又经过亿万年雨水的冲刷,岩石表面形成了一条条整齐的细纹,宛如海豹的柔毛。之后,在风化作用下,岩石上形成了许多裂纹和洞穴。endprint

艾尔斯巨石通常呈朱红色,但随一天中阳光照射角度的不同,岩石能微妙地改变颜色,呈现出淡红、紫红、橘红、大红、赭红等不同的颜色。而在雨季(降雨在这片半干旱地区极为罕见),巨石则呈现银灰略带黑的颜色。当雨水沿石壁倾泻而下时,巨石银光闪耀。在巨石的南壁上有一条裂缝,夕阳之下,似一个完整的人头盖骨。岩壁之上有一个长约200米的石柱,当地土著称之为“袋鼠尾”,被认为是神的象征。在巨石脚下,有许多古人居住的洞穴,洞壁上雕刻着古老的壁画和文字,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现在这里已被辟为国家公园,游客们可以自西边扶铁链登上巨石,眺望辽阔平原的壮观景色。

圭亚纳高地

在英国作家柯南·道尔所著《遗忘的世界》一书中,描述了南美北部的一个有恐龙生存的秘境,而委内瑞拉南部的圭亚那高地就是其原型。当然,那里并没有恐龙。

在地质学上,圭亚那高地又叫圭亚那地盾。地盾是地质学名词,指大陆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区域。和造山带相反,地盾中的造山活动、断层以及其他地质活动都很少。圭亚那高地跨越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巴西诸国,面积达120万平方米。高地上矗立着一座座桌状山(山形像桌子一样,顶部平坦,四周被峭立的断崖包围),山脚下覆盖着年降水量超过5000毫米的热带雨林。一到雨季,几乎每天雷雨交加。经年累月的暴雨把山体表层的泥土冲刷掉,只留下坚硬的岩体,雨水形成无数条瀑布从断崖上倾泻而下。圭亚那高地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安赫尔瀑布,落差达972米,瀑布激起的水雾形成七色彩虹。

圭亚那高地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大约20亿年前,当时地球上的生命形式还处于早期阶段。如今,圭亚那高地的动物主要是昆虫、两栖类和爬行类,很少有哺乳类。迄今为止,仅发现了几种老鼠和有袋类的负鼠属。圭亚那高地上的植物种类多达4000种,其中75%是本地独有种,而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海之孤岛”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这一比例是45%。

圭亚那高地何以能保持如此众多的独立的生物物种呢?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相当大的关系。由于高地上的地形高差达到1000米以上,因而气温的落差较大。陡峭的崖壁隔开了相邻的桌状山,也隔绝了彼此生物之间的往来,即使是生活、生长在一座山的山顶和山脚的动物、植物也无法往来。长此以往,每座桌状山上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物物种。

当人们在圭亚那高地上沿着山脚漫步时,还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平常看到的菊科或藤黄科植物都是草本植物,但在这里它们却是以树木的面目出现的。考虑到植物从树木进化到草至少需要几百万年的漫长时间,让人疑惑:进化的脚步为何在圭亚那高地上停止了呢?

科学家认为,在几亿年前,现在的南美、非洲、澳大利亚、印度、南极等地,都还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伴随着大陆板块移动,6600万年后,它们各自构成了新的大陆。圭亚那高地虽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地壳变动,但却意外地保留了下来。因此,如今生活和生长在桌状山上的动植物,都是广泛分布在冈瓦纳大陆的动植物的子孙。由于没有被在平地完成了进化的新的动植物入侵,所以圭亚那高地保留了其独立的生物系统。endprint

猜你喜欢
艾尔斯圭亚那蓝洞
这一国家,GDP增速超60%?!
其他工程 / 澳门国际机场 / 圭亚那国际机场
塞班岛的蓝洞
海洋蓝洞漂亮吗
改变GOOGLE的厨师长
蓝洞是个什么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