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生产理论看当代道德建设

2014-04-08 06:58王文博
2014年4期
关键词:高尚马克思物质

作者简介:王文博,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科学技术哲学。

物质生产并不是社会的唯一基础,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是一种有机体,它是四种生产的统一,即物质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物质生产并不是唯一的基础,而且物质生产也不能离开其他三种生产而孤立发展,这是一种只能在观念中分开,而不能在事实中分开的过程。

物质基础固然重要,唯物主义在成百上千年的与神灵斗争的过程里也终于在马克思那里结出成果,为人类展开了新的历史观。物质决定了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1]没有生存何谈发展,“如果没有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那从事纺织品制造业的父亲开设的磨坊,马克思恐怕根本活不到能对织布厂老板进行口诛笔伐的那天。”[2]所以物质生产被推向了极致,片面理解了的马克思主义成了主观目的的佐证工具,自己为运用强大辩证法武器而指导行动却成了狭隘理解其真谛后的自戕,真理由极端的发展变成了谬误,讽刺的是,恰恰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批判的那个割断人们天然尊长的羁绊,把一切高尚伟大的和亲情以及敬畏全都变成了赤裸的金钱关系,神圣与热情变成了压迫下的机械与冷漠,这一系列景象在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屡见不鲜,这一矛盾的命题给我们画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是我们错了,还是马克思错了?如果真正读过马克思一篇甚至半篇著作的人都会清楚地知道这是一个不成立的假命题。

物质的,肉欲的,动物性的生产高度发达,人们忙碌地追求着物质财富,却忘记了慢下脚步去关照一下被遗忘许久的精神世界,人们居住的房子越来越大,而灵魂却愈加没有栖居之地,人们乘坐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快,而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却缓慢停滞,作为拥有理性思维的世界上最聪明的生物,人们渐渐遗忘了自己的所独一无二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精神的创造性,不去生产和创造着人类最瑰美的精神世界,而把认知变為单纯地去认识客观社会和适应变化的世界,这绝对不是马克思想说的“物质决定意识”,这更不能实现马克思所倡导的人的全面的发展。自建国以来的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曾经为解决当务之急而过度强调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和规划,但都由于没有协调好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生产和社会关系生产的四种有机元素,致使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我们今天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要把握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讲到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的有机体。”[3]这样一种四种生产相互协调发展的有机结合,所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从精神生产入手来建构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和谐的道德环境及上层建筑,曾经有学者指出,古代中国之所以无论经济文化抑或是科技人文都远远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原因就在于我们拥有优秀的价值体系,这一说法不无道理,一个精神强大凝聚的国家即使经济落后我想也会令他者所仰望和敬畏的,回首当今,在注重了那么久的具有决定性存在的物质的生产(及人自身的生产)之后,是时候来让意识来反作用于人的行动了!

人类身体的发育决定于遗传,而精神的发育则决定于阅读。试问我们大家每一个人,有多久没有完整地看过一本好书,多久没有欣赏一部令自己心灵震撼和提升的电影,多久没有进行一次使自己人格提升灵魂净化的旅行…我只能说相较于物质世界,我们的精神世界实在是太匮乏了。这种现象不仅源于重心放在经济建设的结果,与此同时,精神的追求和提升本身就属于比满足物质欲望要高等级的能力,它需要更多一些的割舍,艰辛以及伟大。几乎没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或大学者不曾博览群书,他们同时精通若干领域的知识,并且无一例外的都是善良且关注苍生的精神上的伟人,因为他们都经历一次次精神的洗礼,长期的苦读和辛勤的钻研。马克思曾说“以交换价值和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是“以生产者的私人利益完全隔离和社会分工为前提”的。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在本质上是一种他律性和功利性的行为。而“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动机必须是超越狭隘功利的。正是由于超功利性,道德方能达到自律。我们在论述道德时强调“慎独”这一境界,只有那种不计荣辱、不计得失,只为行善而行善的行为,才具有自律的意义,从而属于道德行为。所以市场经济下的物质生产与道德的建设呈现对立关系,但是,二者又是一种相互统一的关系,社会的物质交换和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发展,体现着人类的存在方式,然而一种自律性为前提以道德为约束的价值观下的物质生产交换及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方式和关系发展,才是一种和谐统一的目标。这只有经过人文精神的升华才能够得以现实。这又回到了本段最初提出的问题,当认识到了四种发展的不均衡,怎样来改变?答案是,关注我们的心灵,中心放在精神世界的生产。

马克思曾经总结“艺术”,“宗教”,“哲学”,“实践”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我认为,这四种方式同样是把握人类精神世界的方式,通过这四种方式,人们可以实现精神世界的提高,实现精神生产的发展,在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找到思想的乐土,为人类空虚单薄的灵魂注入活力。做到“高尚”必然经历痛苦艰辛的过程,但是其获得的精神的享受却丝毫不亚于物质和肉体的满足,甚至更加美好,更加珍贵。当代雷锋郭明义就把做好事当做精神上的补给,其带来的满足感不是物质所能比拟的,俨然已经成为他生活所追求的目的和人生意义。“高尚”的艺术让人心旷神怡,精神升华;“高尚”的宗教让人心生怜悯,博爱万物;“高尚”的哲学让人驻步反思,心胸广大;“高尚”的实践更是“高尚”的精神产生与运用的创造者和被创造者。道德建设靠的是教育,而教育则需要具体途径,这四种把握精神的方式就是直接和思想对话,直接把握理性思维的光辉,当精神和心灵得以净化的时候就使得自我约束的道德迈出了第一步,马克思主义不主张道德说教,而是主张“用非道德手段解决道德问题,即通过消除产生不道德的社会根源来遏制不道德现象的产生。”这就是说我们大肆宣扬道德建设,但现实生活却与之脱节,难以形成人文互动环境。如果每一个人都能静下心来反思,通过四种把握精神世界的方式迈出那第一步,便不需要任何教条的约束和说教,因为那时精神世界变得比以前得到了更好地生长,理性和智慧更加的发达,社会的有序和道德的自律都成为自发和坚守的价值信念,良好的人文素养推动着法制和市场经济更好地趋于成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者之间是否良性运动进而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里仅对于马克思四种生产理论的精神生产做了侧重阐述,而这种侧重也是我们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然而没有对于具体的实施措施和建设方案做明确的企划,只是站在作为一位哲学工作者的角度上对周围的人们呼吁,可能只是一本好书,一个小小的善举,抑或是亲眼见证了的人间苦难,都会震撼我们的心灵并且用行动去感染和改变他人,这是我作为哲学工作者的责任和目标,更是一直走下去的动力。(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中国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6页

[2]《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特里·伊格尔顿,新星出版社,第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9页。

猜你喜欢
高尚马克思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马克思像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与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诚实也是一种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