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在贵州旅游型城镇上的后发赶超研究

2014-04-08 01:18:26史开国
2014年4期
关键词:城镇化

作者简介:史开国,男,贵州黔西人;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摘要:“十二五”时期贵州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但传统的城镇工业化推进已不是唯一途径,必须因地制宜,走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山区城镇化发展道路。“飞地”性旅游推进型城镇曾经是欠发达地区一种独特的城镇化模式,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在十八大后,进一步推出旅游引导的“产业集群化与新型城镇化模式”。依托旅游推进城镇化与通过工业化走向城镇化从动力理论上是并行不悖的。贵州在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大省的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把旅游资源开发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切入点,加快发展一批专业旅游城市、旅游村镇。特色旅游推进型城镇化虽然是非主流的城镇化,但对贵州山区来说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

关键词:贵州山区;城镇化;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推进型

城镇化作为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具有广泛社会关联度的过程,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引领经济规模增长、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环节。“十二五”时期,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还相对比较落后的贵州省,面对着各种机遇与挑战,实施了城镇化带动战略。新时期新形势下传统的城镇工业化推进已经不是唯一途径,必须结合贵州山区实际,突出自然、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走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山区城镇化发展道路。本文主要是把贵州旅游资源开发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切入点来进行研究。

一、深入研究新时期新形势下贵州山区城镇化带动战略实际

(一)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快贵州山区城镇化建设步伐是现实之必须

首先,它是解决贵州山区贫困问题,进而使整个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解决各地区贫困问题。要早日消除贫困就要使农村人口向较为适宜生存的区域集中,进而向城镇集中。由此,要尽快解决贵州山区贫困问题,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其次,它是有效促进我国“四化同步”进程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指出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贵州当前是城镇化还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镇化拉了工业化的后腿,同时也影响着“三农”问题的解决。要尽快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重点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有效地推动贵州经济社会的后发赶超。

再次,它是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一个地区的城镇化过程,实际上就是该地区经济、文化、科技及其自然历史等各种要素集聚发展并起主要作用的过程。而贵州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要生产要素的集聚和发展弱于内地。加上近年来还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很多地区土地荒漠化、石漠化状况不断加剧。由此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城镇的容量,把相当多散居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转移到城镇,使生产要素充分集聚,实现贵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加快城镇化进程既是推动贵州山区后发赶超、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整个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结合实际,深入研究和选择贵州山区城镇化的正确发展道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化道路就是充分放开各大中小城市及城镇的发育与发展,让城镇化主体即农民自己选择其转移和聚集的道路。但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城镇)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单向追求速度和规模扩张,不仅“农民”并未真正转化为“市民”,而且还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公共设施匮乏、服务配套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所以,深入研究和选择城镇化的正确发展道路,在城镇化进程中就非常重要。

城镇化恰恰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近年来贵州城镇化发展步伐虽有所加快,城镇规模也不断扩大,但与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定的城镇化标准值(60%)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截至2012年底,贵州城镇化率仅36.5%,低于全国52.57%约16个百分点,在西南板塊中也处于劣势。贵州城镇体系虽初步形成,但仍不完善,在全国处于落后水平。已形成的城镇体系大中城市数量少,规模普遍较小,等级结构不合理;城市功能不完善,经济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尤其是缺乏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目前全省有13个建制市,其中仅贵阳一个大城市,遵义、六盘水、安顺三个中等城市,除此之外就都是规模较小的69个县城和689个建制镇。而且80%的建制镇人口仅在2万人左右,城关镇平均规模也只有3到4万人,尚未达到规模经济的人口门槛。[1]

由于基本上还是“乡村贵州”,城镇化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省情所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的要求,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在深入开展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重点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产业,注意克服为片面追求城镇化率的不足而采取冒进式城镇化带来的负效应,使整个贵州山区走出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具体就是要突出自然、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努力建设一批交通枢纽型、旅游景点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市和小城镇,大力增强城镇要素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抓好建设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强化产业功能,提升承载能力。[2]

二、充分发挥贵州的资源优势,构建欠发达地区特色旅游推进型城镇新模式

(一)欠发达地区特色旅游推进型城镇化是新世纪一种独特的城镇型新模式

根据世界城镇化推进的经典理论,从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来分析,产业的集群效应一直被认为是城镇化的背景与推动力。我国在城镇化发展道路上共形成了乡村向城镇渐进转变;城镇向乡村辐射扩散;乡村二、三产业发展内生扩张;大城市边缘区与乡村融合四种类型。上述四种类型及模式在我国汇集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通过工业化走向城镇化,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导产业和根本动力。再从实践角度来考察又大多都是在我国东部和部分中部较发达地区进行实证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工业发展对城镇化的边际效应逐渐减弱,第三产业开始成为城镇化新的推动力。国内有些学者针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城镇化推进的难题,提出了独特的“飞地”性旅游推进型城镇化模式。他们指出西部有一些特殊区域,多为乡村、交通不便、工业发展较为落后,由于拥有一种特殊的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自然资源,一但被当地开发利用,就会形成具有较强区域增长极作用的推进型支柱产业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就能较快地促进该地区城镇化。这些特殊区域就如同嵌入西部地区的孤岛,故而被称为“飞地”性质城镇。这种城镇化推进模式,与一般城镇化模式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的目的和效果。它解决的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城镇化问题,也是对前四种城镇化理论及其模式、途径的一种补充与完善。[3]

(二)“十二五”时期贵州要把旅游资源开发提到战略高度与城镇化建设同步运行

实践表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如果没有一种独特的资源优势,就不能引起社会各界对这些地区进行开发和投资,就不会形成支柱产业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城镇化的发展就会非常缓慢。西部大开发以来,一些地区除了重视工业化推进外,还特别注重旅游资源开发,借助旅游资源这种重要的增长要素,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推动力的城镇化典型。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在十八大后,专门提出了“旅游引导的产业集群化与新型城镇化模式。也就是以旅游带动下的泛旅游产业集群为产业基础,由旅游带来的消费集聚直接推动的城镇化过程。旅游在消费带动、产业带动、价值提升、生态效应、幸福价值效应等方面的一些特性,对城镇化的建立与完善,给出了比较高效的解决方案。[4]四川省的九寨沟、云南省的大理等地区无一例外都是这种新型城镇化的实际典型模式。”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贵州省来说,基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使全省拥有着大量独特的、开发利用价值较高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这对发展特色旅游推进型城镇化的优势尤为明显。必须在“十二五”时期把贵州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一样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使二者融合同步运行。具体就是抓住机遇,以旅游产品建设为中心,大力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变旅游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努力培育旅游产业成为主导产业,进而形成特色旅游推进型城镇。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借助旅游资源优势就已产生了红色历史的遵义、自然风景的安顺镇宁、民族文化的雷山西江、古城镇的贵阳花溪青岩等特色旅游推进城镇化的品牌典型。在全省范围把旅游业尽快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而促进贵州城镇化建设发展将是进一步的选择。中共贵州省委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贵州将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大省,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快发展一批专业旅游城市、旅游村镇、旅游文化商品集散地,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规模化发展。[5]上述旅游资源开发实际上已成为城镇化建设的动力和切入点。事实证明:特色旅游推进型城镇化虽然是非主流的城镇化,但针对欠发达地区的贵州省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三)要在城镇发展道路和动力理论上正确处理好旅游城镇化与工业城镇化的关系

2012年初国务院出台的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发2号文件指出:推进城镇化进程要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由于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导产业和根本动力已基本定型,全国各地区大多是以大中城市为主要目标,加快发展特色工业,通过工业化走向城镇化。而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贵州省来说,工业基础还非常薄弱,工业化处于初级阶段,对城镇化带动和支撑能力较弱,较低的乡村工业水平决定了通过工业化走向城镇化要付出较高的代价。当前是贵州城镇化还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反过来拉了工业化的后腿,也就不能靠单纯追求发展工业来推动城镇化进程。这就决定贵州省必须按照国发2号文件的要求,在通过发展特色工业推进大中城市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因地制宜,选择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为重点,以旅游业发展为动力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实践表明:发展贵州旅游业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起先导作用和关联带动作用,特别是在城镇化进程中起到特殊的推动作用。

依托旅游业推进城镇化与通过工业化推进城镇化从动力理论上看是并行不悖的,都表明了产业的集群效应是城镇化的背景与推动力。尽管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在发展进程中的表现形式、地位作用和动力效果上有一定差异,但在最终目标上都是形成具有极化效应的城镇,即逐步增强城镇的聚集辐射效应,带动广大乡村地区朝区域城镇化的方向加速发展。再从理论和实践方面看也较为趋同,其实质都是以支撑产业的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6]大量事实表明依托旅游业推进城镇化与通过工业化走向城镇化在推动力上的并行不悖,在发展进程中具有同一性。贵州70%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在后发赶超的新阶段推动城镇化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推动力上的关系,对新时期的城镇化合理规划、定位明确、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在发展进程中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在发展道路上以新型产业化为核心动力,保证全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使贵州城镇化尽快迈上新台阶。

三、因地制宜,有針对性地加快贵州山区特色旅游推进型城镇化步伐

(一)大力开发并充分发挥贵州山区旅游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一种突出特色并具有聚集扩散效应的城镇化推进途径

贵州以喀斯特风光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以少数民族风情为主体的人文旅游资源及其以红色文化为重点的旅游资源,彼此相互配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综合体,是我国旅游资源独特性最明显,类型最丰富,集聚度最强的地区,具有其它省区不可比的优势,堪称旅游资源大省。先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贵州地貌类型齐全,景观神奇独特,气候温和湿润,植物群落众多,形成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旅游胜地。拥有黄果树、龙官、织金洞、红枫湖等8个国家级和花溪、百花湖、百里杜鹃等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并有铜仁梵净山动植物、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赤水桫椤原生林、草海鸟类栖息衍生地和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上lO0多个地方风景点,被誉为天然的“大公园”。再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贵州多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相当丰厚。全省除汉族外,还有苗、彝、侗、回、水、布依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的服饰、礼仪、习俗及传统的民族节日、民间工艺可谓丰富多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古朴神秘的民族风情和多民族文化。有镇远青龙洞、普定穿洞、黔西观音洞等古人类文化遗址堪称世界奇观;有从江增冲鼓楼、大屯土司庄园、安顺府文庙等充分体现民族民俗的古文化建筑物。另外,以黎平会议、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等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遗址,更是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从整体上贵州已成为中国西南部一个颇具开发潜力的黄金旅游区。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极具价值特色、数量众多、范围广泛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对发展贵州特色旅游型城镇奠定了基础,具备了非常有利的前提条件。通过合理开发利用这些“增长要素”,有效整合现有旅游资源,就能很快地形成贵州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各种特色的旅游推进型城镇,这些城镇还会产生聚集扩散效应,相应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首先是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并吸引大量的游客,拉动商贸、运输、房地产、食品和服务业等的发展,直接增加财政收入和城镇的发展。其次是在带动经济收入增加的同时,更多地促成就业范围的扩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如餐饮住宿、娱乐休闲、交通运输、商业保险等服务业在旅游旺季需求量的大大增加。再次就是带动城乡统筹的早日实现。就业机会增加自然会形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加速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进而加快真正意义上的人口城镇化节奏。[7]事实表明: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旅游型城镇的优势,可以说是贵州山区所特有。通过城镇化与旅游业同时运行推进,规模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既可就地建立新的城镇,也可以使原有城镇规模得以扩张。

(二)抓住机遇,加大政府的合理引导和政策支持,积极稳妥有条件地推进特色旅游城镇化进程,不断提升贵州山区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根据国发2号文件提出贵州建设“文化旅游创新区”的战略定位,尽快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并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全省要实施“多彩贵州”的品牌效应,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大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并通过这一具有强劲潜力的旅游支柱产业推动城镇化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这对贵州大力加强特色旅游城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性机遇。由此必须抓住机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推进其发展进程。

1.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对全省推进特色旅游城镇化进程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定位,达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镇目标。既然旅游型城镇化对欠发达的贵州省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一方面就必须在新时期贵州的城镇建设规划中,将旅游风景名胜区建设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体系,确保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是要加强政府的引导支持力度,对旅游型城镇建设通过充分的制度供给进行合理定位,认真制定城镇的选址标准,以协调资源保护的公共利益与发展致富的局部利益。因为旅游型城镇化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是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后现代主义城镇观的一种城镇发展形式,能够在推动城镇化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城镇空间和人居环境、提高城镇精神文化内涵。所以,必须加强旅游风景名胜区资源的公共性质与土地产权关系研究,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充分考虑到旅游业要成为支柱产业并能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发展,与就地城镇化的实际相符,不盲目追求规模与速度,注意产业结构布局与就业结构调整,从而达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镇目标。

2.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城乡一体化建设,进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一是针对贵州经济发展实际以及人们的生活实际,作为欠发达的省份来说,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密切联系贵州实际,深入挖掘城镇文化,大力加强宣传力度做好贵州旅游城镇建设发展的大文章。并着力打造城镇独有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突出贵州城镇特色,形成有个性有魅力的旅游型城镇。二是针对目前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着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现象,导致很多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处于无处就业的状态,由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城乡协同、城旅协同,加快人口城镇化节奏。因为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农民在就业的同时感受到现代化的市民生活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在物质和精神上均实现真正意义上城乡一体,进而实现人口的城镇化。

3.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多渠道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大力加强旅游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国发2号文件的不断实施,作为欠发达地区的贵州省来说,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注重旅游资源开发带动城镇化建设进程,是新时期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佳选择。首先:必须在财政金融方面对贵州全省实行倾斜政策,多渠道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由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城镇建设发展具有其特殊性,就必须要以国家和地方投入为主,并鼓励民间投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是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为全省旅游城镇建设提供一定的专项配套基金;充分利用财务杠杆鼓励东部、中部以及海外投资者到贵州投资;在贷款上对贵州旅游城镇发展实行倾斜等。其次:真正有效地推進旅游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主要是加快国际机场、高速公路、铁路环网连接建设,使旅游交通便捷;建设不同档次的旅游宾馆、饭店和旅游购物场所,以满足各层次旅客需求;在各城市城镇开设旅游中心,开发网上旅游信息资源,提供各类旅游咨询和预定服务,方便游客观光游览。在旅游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就可以把贵州城镇与西部各类城镇特别是中、东部众多城镇连接起来,沟通城镇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带动整个贵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4.要在政府的调控下注重旅游推进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进行。在过去的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偏向追求速度和规模扩张,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公共设施匮乏、服务配套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而生态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新时期的城镇化就亟需转变方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由此,在因地制宜地选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城镇建设基础上,积极探索保护资源,科学合理开发景区,重点保护好生态环境,是现行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作为欠发达的贵州山区更需如此。一方面,进行旅游型城镇建设要把旅游资源开发与解决生态移民问题有机协调,在生态移民项目及其迁入地的设计与安排方面具有超前意识。初始设计旅游型城镇时就应充分考虑利用移民人群既往生活特色可能开展旅游项目的问题,把新的城镇、村落与自然风光、民俗旅游等活动结合在一起,建成集生态环保与非农产业、人口聚集、科技发展等于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另一方面,旅游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把旅游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利用的有限性与周期性,为此,实现可持续城镇必须从城镇长远发展的要求出发,在资源性城镇建设发展进程中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要同时进行,以不破坏原来的资源为条件,从而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新时期特别要充分考虑到未来生活污水、垃圾的集中处理等问题,高度重视环境污染,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总的就是要注重旅游型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城镇人口、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贵州山区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研究—以贵州省为例)黔科合J字LKS[2011]42号

参考文献:

[1]左定超.恳请国家支持贵州城镇化建设[N].《中国经济时报》,2013-03-11.

[2]贵州政府工作报告[R].《当代贵州》,2011,(6).

[3][6]刘晓鹰,杨建翠.欠发达地区旅游推进型城镇化对增长极理论的贡献—民族地区候鸟型“飞地”性旅游推进型城镇化模式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4).

[4]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课题组.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N].《中国旅游报》,2013-01-04.

[5]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贵州日报》,2010-11-04.

[7]赵常兴.因地制宜推进西部地区特色城镇化[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

猜你喜欢
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上海建材(2022年3期)2022-11-04 02:25:30
家乡的城镇化
且看,堆沟港的城镇化之路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农家书屋(2016年9期)2016-05-14 03:43:36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不能搞让农民拔根的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3:00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全球化(2015年2期)2015-02-28 12:38:55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须走出三个误区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