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武术术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化内涵

2014-04-08 02:13苗婷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词汇

作者简介:苗婷,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2010级对外汉语班,学号:2010032132。

摘要:武术是中国国粹的代表之一,是中国悠久灿烂文明的见证。伴随武术的丰富与发展,形成了大量的武术专门用语,它丰富了中国文化,有着超出武术之外的丰富文化内涵,与中国文化中的哲学、审美等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此外,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武术专门用语在词汇等方面有着丰富而鲜明的语言特点。它丰富了汉语词汇,为我们了解词的结构与特点等等内容提供了大量生动鲜活的实例。

关键词:武术专门术语;词汇;中华文化

一、武术专门用语在三种词汇单位上数量的比较

(一)、语素较少

以语素作为名称的武术专门术语在数量上较少,但比以短语为名的要略多。语素类的武术专门用语主要是成词语素。应用在兵器名称如刀、枪、剑、戟等,模糊的武术动作上如守、攻、防等。[1]此外在内功修炼上,如气、心等术语上也有所体现。之所以有如此少的武术专门用语,且大部分是成词语素。是因为语素本身大都比较短,含义有限,难以准确。生动的表达出一些武术内容的含义,并且大多数的武 术语都有词缀,如“法”身法等,这些都限制了语素作为武术专门术语的数量。至于多为成词语素,是因为成词语素的结构以及含义上的局限性,而武术专门术语要求能表达一定含义,两者不符,所以成词语素多。

(二)、词数量最多。

大多数武术专门术语用词来命名,并且词的形式多种多样。这是因为词简练,并且能准确的表达武术术语本身的含义。最初的习武者大多没有多少文化,武功的修炼依靠口耳相传与别人的亲自示范。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武术术语被简化或新造的武术术语也用简单的词语,这样以便后人学习与前人教授武术。而语素内容不丰富短语又过长,这些都不便于武术的传播、记忆与交流。武术术语仅仅是种符号,如果过于冗长不能准确概括其内容,必然会影响其传。

(三)、有大量武术熟语的存在

“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刀如猛虎,剑剑飞风”这些武术熟语如今已被我们广泛了解.虽然它们数量不多但因其生动形象、读音上朗朗上口,便于熟记而被保留了下来。这些术语一般作为前辈高人长期以来的经验心得为人所接受。虽然不是武功招术,却因实用性而被广泛传播。一些术语也是很好的教导材料,例如“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即强调了枪、棍技击特点的差异。由此例可以看出,武术熟语全是经验之谈,因其包含丰富的语言内涵和其生动形象与对学习与实战的重要意义而至今仍被我们所熟记。

二、武术术语其它词言特点

(一)、武术专门术语在词的结构上有多层次的特点

中国的武术术语多是多层次的词结构。这一点在武术招式术语上由为明显。且多为附加式与另外一种甚至几种形式的结合。像“右弹腿”“右弹”是主谓结构,而弹腿是偏正结构“右弹腿”则是附加式。除此之外,像“倚马问路式”、“五花匕”等,这些词都是多层次的。之所以有这种现象,首先因为各种武术术语的词缀,如“刀”、“拳”、“剑”等的限制,加后缀能使人们清楚的了解招式属于何种功法与何种兵器相搭配使用等。由于武术术语本身已有一种甚至几种词配形式,所以加上各种词缀后使其变的多层次。其次,多层次的结构可以使词内容更丰富,更准确。

(二)、部分招式术语省略后词缀

相当多的武术招式术语省略了后词缀,仅仅留下了前边的成分。如“二龙争珠”、“天王托塔”等,本该在后面加上“式”字,但事实上却没有。究其原因,是为了读的方便与顺口。如果每个术语后都加上后缀,对于学习与读写招式术语也是一种负担。久而久之人们便省略了那些后缀词;另一方面,某些招式在创立之初,也是都有后缀的,但随着其为人们所熟知,省略后缀已然不会产生歧义,所以渐渐被省去了后缀。

(三)、武术术语大多包含合成词结构。

(1)主谓式合成词居多。多见于武术招式术语。其中又以含人名、动物名的词居多。如“青龙出水”、“猴子捞月”等。从语言的感情色彩来看,这些词都具有形象色彩,对武术术语进行了形象的描写。也可以准确的表达事物的性质、状态、变化等,加上冠以人名、动物名,更能章显此种武术的威力、来源。达到震慑与美化本门武功的目的。

(2)联合与补充式最少。联合式的词有“经络”、“导引”等,因其结构上的局限性,因而在武术术语中应用少,补充更少。因为其主要是用于一词补充前面的动作结果,或由事物与单位词组成。这远远不能达到表述武术术语的要求,所以此类词数量上是最少的。

(3)动宾、偏正式数量上少于主谓式,但多于是补充和联合式。偏正的有“气功”、“真气”等;动宾式有“喂手”、“溜腿”等,多见于一些招式中,用于描述一般性的动作,因其简练明了而被应用。

三、武术术语的文化内涵

(一)、哲学内涵

中国武术以“天人合一”为哲学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内练精神气,外练筋骨皮”“吐纳”等武术术语内含丰富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2]给中国哲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主客合一”等。此外武术术语中还体现着哲学的“动静思想”如气功的“静功”、“动功”体现哲学的动静哲理。这也应用在人们的生活、生产,“循其动而外向发展乃行成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以及文娱、体育各种技艺、社会学术思想等等;循其静而内向发展则有气功各种方法、理论的创造”[3] 所以说,武术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哲学,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八卦掌”与“太极拳”等功法皆是由《易经》与道家哲学演绎而来正验证了这一点。

(二)、美学内涵

武术与戏曲、舞蹈等艺术一样,也包含丰富的美学意义。“审美要求有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感受能力”[4]观察武术后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武术中大多数功夫不仅有很强的技击性,亦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再者习武后获取了健身、防身的实用价值,也是一种内在的健康之美。这些通过武术术语可以直观的表现出来:如“旋风腿”将人的腿比做“旋风”当我们见到真正的表演时就会在我们脑海形成一份美感。再如“白鹤亮翅”、“怀中抱月”等,都直观的给我们一份美感。“从事物的客观熟性找构成审美对象的条件,如平衡、对称、和谐、黄金分割等等”,[5]而我们从武术专门术语中,正是找到了武术的和谐、平衡之美。我们把看武术,称为看武术表演,正是因为我们不知不觉已把武术当作一种美来享受,这正体现了武术中的美学文化。

(三)、文学内涵

武术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文化,而由这一种文化又产生了许多新文化,其中武侠小说算是其中最明显。作为武侠的一个分支,武侠小说不仅继承与体现着武术中的技击性,也体现着武道精神。武术专门术语也被广泛应用于武侠小说中。从《三侠五义》到《天龙八部》莫不体现着丰富的武侠内涵。“独孤九剑”、“降龙十八掌”等都是直接来源于武术或者由武术改编而来。所以说武术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

总之,中华武术专门用语中的词在语言上是丰富多彩的,在语音、词汇方面有着迥异于其他术语鲜明特点,而武术术语对中国哲学、美学、文学等的影响也是深远而巨大的,这一点越来越得到人們的认同。因此,中华武术术语的继承与发展任重道远,我们虽然提倡创新,但不是要抛弃宝贵的武术专门用语,我们提倡创新,但这种创新是值的我们深思,不要过于强调其舞蹈化的特色,毕竟技击性是其根本。(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

注释:

[1]刘嗣传《武当三丰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2]《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合一思想模式的形成》,载于《论中国哲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版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词汇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中华文化反思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