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璎红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人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发展经济在于为人的发展服务,提高人的发展水平和能力。近年来,旅游业已经被提升到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国计民生”的战略高端地位[1],要求进一步顺应和凸显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价值。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旅游业长足发展的背后隐藏着经济增长上位、生态环境破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者和地方居民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在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人本转型的当今时代,旅游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价值应该得到进一步彰显和落实,重点是要培育经济发展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功能,而且这种保障能力要得到不断提高和具有普遍性,这实质也是人的生存和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地位回归问题。基于这样的前提,如何从原来的以追求经济发展转向寻求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的均衡,增强产业发展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水平就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时代命题。这既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贯彻和落实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之要求的重要实践。
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生存的保障是实现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只有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和需要的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主体存在是通过人的生存活动劳动来实现的, 实质是通过人的劳动来实现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373。这里的劳动实质上就是就业、从业活动,也就是说,人的生存的需要、自身价值的实现、社会关系的扩充、自我能力的完善都是通过从事一定的劳动活动、一定的从业和就业活动来获得和实现的[3]。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不公平问题突出和生活成本不断高涨的当今时代,能否实现就业、就业稳定性、就业质量等都是影响人的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具有就业吸纳性强、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等优势,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弱势群体收入等方面作用明显,特别是对餐饮住宿、购物、娱乐、交通等产业就业拉动效应显著。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旅游产业每获得1万元的增加值,就能带动全社会9.5 281人就业[4]。目前,中国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1 350万人,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数约8 000万人。而且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特别是旅游休闲在乡村的拓展,旅游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功能将会进一步增强[5]。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个人能力、人的需要、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的发展,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基础上,人的发展方向、发展程度与人的活动内容及其参与度紧密相关[6]。从某种意义来看,旅游就是人对自己休闲时间的自由支配和对精神文化需求的追求及满足。马克思对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论述非常深刻,他认为,工人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不仅对于恢复构成每个民族骨干的工人阶级的健康和体力是必需的,而且对于工人有机会来发展智力,进行社交活动以及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也是必需的;“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处置的自由时间,一生中除睡眠饮食等纯生理上必需的间断外,都是替资本家服务,那么,他就还不如一头载重的牲畜”。[7]90实践证明,人只有拥有相对足够的自由闲暇时间,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活动,才能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和个性,也才能真正地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显然,自由时间的支配与休闲权的实现是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8]。而旅游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它不但可以拉动内需消费、增加地方居民收入,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身心素质和恢复再生产能力,增长知识,培养人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人的交际能力、创造能力,丰富人的个性,进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6]。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在2013年出台了《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安全第一、绿色消费,通过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改善国民旅游休闲环境、推进国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民旅游休闲产品开发与活动组织、完善国民旅游休闲公共服务、提升国民旅游休闲服务质量等举措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
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化与人与之关系的平衡,人类深受困扰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资源耗竭和雾霾问题等就是GDP崇拜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产物,严重地考验和挑战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底线,根源就在于经济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偏离。对于此,中国决策部门和社会已经警醒,提出“五位一体”战略构想,建设生态文明以促进人、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其实也是优化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和增强其可持续性保障的内在要求。旅游业属于生态型、环保型产业,具有环境污染低、资源消耗少等特征,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下的旅游业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保护环境资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进而培育和强化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
中国旅游经济长期处于线性发展状态,即以旅游的经济总量为指标,以游人增长及经济增收为追求,以旅游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为评价标准[9]。在这种评价体系下,旅游业的社会属性功能一直被经济属性所挤占,被视为部分政府官员提升政绩和旅游企业谋求利润增长的工具和手段;旅游业到底是为谁发展、发展什么、谁来发展和怎么发展等问题被严重颠倒和混淆,旅游利益相关者中的地方居民和旅游者的权益被置于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的下位[10]。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地方政府为追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贸然违背经济发展和自然发展规律,把大量资本投资于酒店、交通网络、景区建设等,甚至还将一些历史博物馆、公共广场等变相建设成为收费旅游景点,旅游业中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屡禁不止,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民俗文化破坏严重[9]。经济利益导向的旅游业发展的危害还表现在变相提高景区门票、强制性消费、诚信缺失、旅游产品同质化、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不足、旅游服务质量偏低等方面。表面上来看,这是旅游业经济属性作用的结果,实质上则为由于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关系的误判而带来旅游业发展对民生价值诉求的重视不足。也就是说,要引导旅游业向人本发展转型,凸显民生价值诉求,树立人的发展先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的观念最为关键。
生命权是发展权的前提和基础,人的发展水平的提高必须在保障生命安全即能够生存的情况下进行。旅游是人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基础上为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满足和更高的生活质量而开展的活动,属于人的较高层次的发展阶段。评判旅游对人的发展的保障实现程度不是看人是否参与了旅游活动、参加了什么类型的旅游活动,更重要的在于所参加的旅游活动对人的精神需求和人的生活质量的满足程度以及这种正效用作用发挥时间的多少。如果为了追求旅游活动带来的精神满足或者其他满足而以牺牲安全甚至是生命为代价,这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因此,人的生命安全是旅游业发展的最低原则。但现实中不少地方的旅游景点的安全措施不得不让人担忧,重服务轻安全的问题十分普遍,安全基础设施老化现象严重,安全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不完善,服务人员安全引导不到位,生活用品及餐饮卫生质量不达标等。2013年5月1日的湖南凤凰县桃花岛篝火晚会跨河吊桥倾斜造成20多人落水[11], 2011年11月3日,广州某旅行团在四川九寨沟发生车祸造成1死13伤[12]……虽然这其中有自然不可控因素及人为的主观因素,但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重视不足,景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旅游经济线性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早已被实践所证实,树立人本理念、以人的发展作为最终发展目标才是根本出路,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历史必然。要引导旅游业由单一注重经济功能转向关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人本等多元功能,真正做到以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为导向,构建旅游业人本评价体系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发展目标上,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作为旅游发展的目标。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和旅游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树立科学的旅游政绩观念和发展理念,不能单纯地以景区的数量、游客的规模、收入的多少等对旅游业发展进行数量型的评价考核,而是要转向旅游就业效应、服务质量、安全保障、游客和地方居民权益维护、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的综合考量。具体而言,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业的服务水平、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要同步推进,而且要随着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得到增强;(2)政府、旅游企业、地方居民、旅游者等群体的利益要得到充分且平等的保障,任何一方利益的实现都不应对其他群体造成损害;(3)旅游业与自然生态环境要实现协调发展,不应因旅游景区的建立、扩张、改建等而破坏生态环境;(4)区域之间的旅游业发展要形成竞合联盟格局,以免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和旅游者权益受损。上述目标的实现必须有完善的科学的制度作为保障,缘于此,旅游业人本评价体系的制定和相关配置制度政策的建立健全应该是同步推进的,而且各个部门之间还要形成一种协同互动的合力,来促进相关制度得到严格落实和提高执行力。
就业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面对中国庞大的就业大军,扩大就业、促进稳定和公平就业是近年来和未来时期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旅游业的行业性质和禀赋优势决定了它在解决劳动力就业上的社会功能,这也正是近年来国家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从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历程和发展趋势来看,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通过向城市聚集来解决并不是最优选择,现实中城市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农村或城镇建设政策的倾斜,农村劳动力返乡潮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旅游业在解决社会人口就业问题上就有了更大的责任和可能。重点是要创新新型旅游业态和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扩大旅游就业空间,根据人的精神需求和地方资源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社区旅游、红色文化旅游、会展旅游业、民俗风情与文化旅游、农家乐旅游、度假旅游等旅游产业。在此基础上,还应该会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涉旅相关产业,如旅游交通运输业、旅游策划咨询服务业、旅游住宿餐饮业、旅游纪念品工业等,通过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13],来为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但是,解决就业问题并非仅是提供就业岗位就能实现,劳动力人口素质与岗位技能的匹配也十分重要。在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必须同步甚至是提前做好农村地区的人才教育与职业培训等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道德素养、服务意识和工作技能,增强他们对旅游行业的就业适应性与能力,促进稳定就业。
旅游安全问题并没有同旅游经济创收、旅游产品创新、旅游宣传等工作那样被放在应有的地位,相互之间失衡问题突出。就人的生存和发展角度而言,旅游的安全性远远高于旅游的质量体验,没有安全保障的旅游活动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安全性应该被置于旅游业民生价值的首位,然后才是对旅游产品、旅游活动的体验以及由此带来的其他心理满足。也正是因为安全指标在旅游业评价考核指标中的缺失或者不足,才会频频导致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一些旅游安全事故,有人的安全意识淡薄以及自然的不可控制力等成分,但旅游安全基础设施老化、质量不达标、工作人员引导与监管不到位、游客数量剧增与安全设施承受能力的失衡等都难辞其咎。对于不少景区来说,旅游安全设施和应急机制建设“短板”是事实存在的:如山崖栈道上的栏杆是否“超龄服役”或高度是否符合标准,景区求救电话覆盖程度是否够广、有效性如何,危险地带的安全警示标志设立是否科学,悬空桥梁、索道等承受能力是否匹配等,都在考验着旅游景区的安全防护工作;而且旅游安全问题并不是局限于景区内部,还存在于酒店的生活用品、饮食安全、旅行车司机非安全驾驶等层面上。这些表面看似极为琐碎或者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较小,但一旦发生事故就是性命攸关的大事,无法弥补。
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必须提升到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及推进。(1)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必须要超前想象、超前设计和超前建设,至少也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同步跟进;(2)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制度,包括旅游基础设施的项目规划、论证、决策,项目设计、施工、施工监督管理,设施日常管理和使用等制度保障,所采用的材料或者产品必须是安全、长寿和耐用的[14];(3)完善旅游相关部门的合作沟通监管机制。减少旅游市场的多头管理,尽快成立旅游的大一统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做到权、责、利相一致,建立常态化沟通监管机制,解决因管理分散、权责不统一、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安全问题;(4)健全旅游工作人员责任考核机制。加强导游及相关服务人员的职业操守、道德素养、安全知识等教育培训,把安全问题纳入责任考核重要内容,以制度方式引导和监督相关人员做好旅游者的安全宣讲、安全监督等工作。
旅游业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和地方居民,上述群体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政府利益主要体现在景区经营权让渡带来的资金、旅游企业的税收与旅游开发形成的带动效应[15];旅游企业重点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当地居民受益来自因旅游开发而通过经营相应产业获得创收、部分就业机会或者是相关经济补偿;旅游者则主要是体现在对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的体验感受及由此带来的相关需求满足等。在各主体的利益博弈过程中,政府和旅游企业一般都处于强势地位,旅游者和地方居民往往是弱势群体。如旅游者因信息不对称、旅游业监管机制缺陷和服务质量问题等可能难以获得与其付出或预期不对等的体验感受,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地方居民可能会因景区开发而成为失地居民、生活生态环境被污染、民族文化被破坏。从各主体的社会属性来看,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者、服务供给者,它的职能更多的是保障社会稳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领域;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固然具有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但不应把经济利益的获得建立在损害居民和旅游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
旅游业的民生价值应重点通过对旅游者和地方居民的合法权益保护及实现反映出来。(1)地方居民权益保障方面。创新旅游景区经营模式,推进地方居民土地、旅游资源、人力等要素资本化,并允许居民以上述资源参与入股,共同经营管理旅游景区,提高地方居民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话语权。要完善失地居民土地补偿机制,保证土地补偿金额及时足额发放;在此基础上,做好失地居民消费方式引导和劳动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科学解决好他们的后续就业等问题。结合地方民族风俗、文化、风情等优势,推进民族特色旅游发展,把地方居民发展成为民族特色旅游的参与主体,实现保护地方民族文化、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旅游质量等多赢目的;(2)旅游者合法权益保障方面。强化旅游企业社会责任机制,旅游企业在旅游发展中要自觉承担起相应的保护环境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经济责任,重点处理好企业发展与地方居民、旅游者、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推进旅游产品设计的人性化,把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纳入旅游企业考核重要内容。完善社会监管机制,政府部门要健全旅游业发展监督管理制度和办法,引导和鼓励行政部门、各级媒体和社会团体组织加强对旅游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督,敢于揭发和披露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保障旅游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和旅游者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汪宇明.彰显旅游民生价值,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J].旅游学刊,2010,(8):7-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王政武.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通过产城融合来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J].改革与战略,2013,(12):7-12,85.
[4]毕燕,张建辉.广西旅游业就业效应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11):168-171.
[5]解读“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提升人民生活质量[EB/OL].(2013-02-19).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3/02-19/4574455.shtml.
[6]李杜红,蒋剑岚,曹诗图.试论旅游与人的全面发展[J].旅游研究,2011,(4):31-36.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8]张莉.马克思休闲观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J].改革与战略,2012,(10):8-12.
[9]许亦善.以人为本理念下旅游发展的再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36-40.
[10]孔璎红,廖蓓.古镇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运用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10):87-90.
[11]凤凰县一篝火晚会跨河吊桥倾斜约20余人落水[EB/OL].(2013-5-2).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3-05/02/c_124651744.htm.
[12]周祚.广州某旅行团九寨沟出车祸[N].广州日报,2011-11-4.
[13]朱国兴.发展旅游 关注民生[J].旅游学刊,2010,(7):9-10.
[14]郑世卿.相关者利益博弈:另一种视角看旅游与民生[J].旅游学刊,2010,(8):8-9.
[15]郭剑英.关于旅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0,(4):153-15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