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综述

2014-04-08 18:28黄明理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

冯 茜, 黄明理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8)

信仰的问题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促进我国广大群众凝聚团结,推动整个社会群体实现自身的价值,促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同时信仰危机的发生,也影响人们正常的精神生活。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我国的主导性信仰而存在并持续发挥着效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马克思主义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那么,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是不是真的在中国存在,若真的存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出概括和梳理。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及特征分析

(一)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

信仰不仅是价值观念的一种基本形式,更被人们认为是精神现象的一种。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还形成了自己的主观认识,并且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人们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心中的具有最高价值的事物,并且竭尽全力实现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但是信仰作为一个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层次的信仰,这使其表现为多种级态。例如,人类有道德信仰和政治信仰,它们处在普通信仰的级别,是人类的精神支撑。政治信仰主要体现在对自己认为正确的某种政治愿望的崇尚,甚至是坚定不移。通常所说的道德信仰则是人类对所信奉的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和坚守。政治信仰相对于道德信仰级别更高一些。相比普通信仰,最高信仰作为我们的最高支撑点,则主要表现为人们对体现着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终极价值的崇尚和坚定不移。最高信仰“是衡量人类全部思想和行为的最高标准,人类所追求的一切较小的目标只是途径或手段”[1]。在诸多信仰当中,马克思主义信仰处于最高层次。普通信仰和最高信仰相辅相成,既相互促进又彼此影响,从而促进了有机体系的构建与作用。。

当前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所作的诸多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站在信仰者的角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其信仰的一部分,只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信仰才变得越来越名副其实。其次是站在认识论的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信仰集“知、情、意、行”于一体,既有现实性又有理想性,是人生意志和信念的有机统一体,最终体现的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再次,人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对周围环境和自然进行认识和改造。马克思主义信仰既包括人道主义信仰又包括共产主义概念下的政治信仰,彻底的人道主义信仰着重体现的是价值和追求的赞扬和肯定,而共产主义概念下的政治信仰则主要表现为个人对心中的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2]人类解放的最高目标是全社会所有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其载体则是社会理想,所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征之一便是“人本主义”和世界观价值观导向。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征。

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征,学者们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一般信仰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其基本特性:第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征和内在本质要通过相关的活动来加以反映与体现;第二,在信仰发生机制中,必须注重其价值视角的应用与分析,促进信仰的不断构建与巩固,是对这一价值形态结构的自觉认知和超越。[3]除此之外,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传统宗教信仰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其独特的批判精神,从而实现了信仰的巨大转变。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有学者认为,可以从主体、客体、方式和形式四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认识。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体系的信仰是信仰主体,对其的信仰要在实践、批判和理性中进行,这种信仰是价值理性和科学理性的综合体。[4]

有学者认为,之所以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着显著特征的科学信仰,在于它与宗教信仰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其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一方面,在实践基础上将有限与无限融为一体,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实践基础上将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再一方面,在实践基础上将理性和非理性融为一体。[5]

还有学者将其特征概括为:首先,其动力效应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其次,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科学与信仰的有机结合体,对信仰史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再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产生与构建,促进了现实生活与信仰活动的有机结合。[6]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尤其是21世纪以来何以被广泛信仰,这种影响力主要表现为:

第一,马克思主义彰显了人的自由主体性,体现了人的超越性。[7]它以其科学合理的理论把人类从对周边外在环境的依赖中解救出来,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对信仰的需求,实现了对人类思想的认可与肯定,即马克思主义尊重人类对自我的不断突破,以及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在人类社会中,对无限的不懈追求以及对有限性的不断突破等,必须以正确的信仰来促进与完成。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来看,人们不断追寻人生意义的过程,也是人们改造历史和创造历史的一种过程,是对终极关怀和理想不懈寻求的过程,这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追求。

第二,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人类能够把对终极关怀的渴望从宗教信仰中返回到现实生活[8]。人生的最高意义和最高价值是与现实生活相对而生的。信仰能否得以产生并不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其与人类生存方式的有效衔接,即信仰能否在实践中扎根生长并发挥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科学理论的较好应用,实现了对历史规律的有效反映与探讨,通过实践这一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促进“终极意义”的有效构建,最终向信仰的前进与发展。

第三,马克思主义信仰实现了对信仰自身的有效超越与突破。信仰仅作为普遍形式而存在,但宗教却是信仰的特殊存在形式。信仰发挥基础性作用,可以实现与宗教的分离。[9]最根本的是,使信仰实现对宗教的逐渐脱离,作为人类不断实践并发展的基础性要求而存在。随着实践的不断进步,宗教的逐渐消亡已经不可避免,但是这并不必然导致信仰的消失,人类的主要任务即是促进信仰与宗教的不断分离,而这并不同于资产阶级的“信仰自由”,因为“信仰自由”意味着必须对诸多宗教信仰加以容忍。

第四,马克思主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人们之所以能够广泛认同并且深深地坚信马克思主义,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基础,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实践批判精神[10]。《共产党宣言》指出,人类的终极理想目标是共产主义理想得以实现,从而实现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将成为历史的必然事件,这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充分体现了科学所代表的真理与群众利益的有机统一,并对其加以合理解释。社会的前进趋势没有发生变化,虽然资本主义诸多变革不断涌现,未对其基本制度产生影响,但原有的矛盾并未因此而消失,此外,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撑,中国在21世纪以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了重要的体现,整个民族呈现出极其强烈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些都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综上所述,学术界就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共同的认识,但是在其出现、发展等多个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科学和信仰在马克思主义中做到了共生与促进,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实现了以有限事物看到无限的事物,由相对把握绝对,通过短暂寻求永久,从而逐渐实现对信仰的追求。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含义及表现

信仰危机在其个体方面来讲,突出地表现为“终极关怀”的低落感和精神层面的无所依靠。在社会转型之后,原来所具有的一些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受到诸多挑战,面临着各种危机。当前,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主体、客体、致使信仰变动的主观原因和外部客观存在的环境。从主体层面来看,一些学者指出,个体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可程度主要依赖于个体对国际事件的看法、对信仰是否存在归属以及价值观等。[11]“兼信”、信仰缺失普遍存在于当前大多数个体之中。从客体层面来看,部分学者指出,信仰的客体主要包含知识理论、实践应用以及模范这三个方面。对于知识理论所存有的时空划分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缺乏明确性,而实践应用方面的偏差使得该信仰逐渐消散,再加上一些具有权威的客体腐败行为的发生,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所发挥的作用不断降低,以上问题的存在都对这一信仰在当今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12]从致使信仰发生变动的主观条件来看,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造成了民众的信仰趋于多元化以及功利色彩逐渐浓厚。

一种观点认为,信仰产生危机的根源在于对其存在形式和意义的认同产生疑虑,没有坚持信仰,对原有的信仰产生动摇,心理陷入失落[12]。通常来讲,信仰的危机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对原来的信仰系统产生了疑虑、变动甚至舍弃;另一方面是新的信仰系统尚未形成。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无论是文化、思想还是社会价值观念都进行着多元化的冲击对撞,社会中的个体都在对其自身信仰进行重新考虑和定位。在当前来看,我国人民所普遍认可的信仰危机,即是一些个体由于受到国际宏观环境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影响,进而对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等产生了动摇。[13]同时,有些学者也提出,信仰危机是指在价值目标作用的发挥中,个体对其加以放弃与无视。具体表现是,对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真理性产生了疑虑,甚至在思想上对其进行了舍弃。目前学术界就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是否真实存在,一直存有争议。一些学者指出,当前我国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政治信仰危机。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多元化的利益分配格局逐渐凸显,由此导致政治信仰出现了多元化,进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了负面影响。[14]此外,一些学者指出,是否应当提出“信仰危机”这个说法仍然是个问题,这是由于在当前的中国,“原有信仰的全面失落与崩溃”这一现象尚未出现并发挥作用。

目前,信任危机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个体及社会的信仰危机。总体而论,以上对危机的分类与表达可实现对我国当前危机的完整涵盖。其一,依据当前社会发展状态,我国最突出的信仰危机表现为个体对“人应当成为怎样的人”的思考[15]。21世纪以来,个体在实践生活中“对于物质和金钱依赖和认可感”不断加深,传统文化所培育出的积极信仰正在接受着严峻的挑战。不论这些对于实践的审视是否真实,个体所具有的人生信仰危机的确普遍存在。其二,从社会整体层面来看,当前我国社会转型阶段所面临的信仰危机突出地表现为民众“社会理想信仰”的危机。该类危机主要源于我国社会从物质到精神层面产生了根本性变革。

四、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危机是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就主观因素来分析。第一,固有的信仰及思维具有相当程度的不完备与缺失,进而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与掌握存在偏差,把它看作当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主体的缺失,使信仰变得虚无缥缈,远离现实。第二,人们的思想意识相对混乱。人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影响的同时,还会受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与片面认识,以及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16]这些不良影响导致理想与现实之间形成巨大的差距,从而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此外人们在对理论的认识方面具有相当程度的不足,马克思主义信仰之所以产生危机,一个重要的、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就是人们无法真正体会和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彻底的实践精神。第三,共产主义的现实性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崇高性和信仰性的相互消解[17]。有学者认为,当前社会存在着诸如贪污受贿成风、以权谋私之类的社会丑恶现象,还有理想主义的畸形发展现象。人们对这些社会现象极为痛恨,这也是导致社会信仰危机的根源之一。

其次就客观方面来说,我国国内现状是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危机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改革在我国的实践和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使得人们的信仰受到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就国际环境来看,自从进入21世纪,全球的经济一体化飞速发展,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西方大国强势扩张渗透到国内,动摇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此外,政府和社会的思想教育工作、舆论导向忽略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成效性的关注。

五、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

针对如何有效应对信仰危机并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建,许多学者纷纷对其途径展开了探讨,主要有如下观点:

有学者指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导引作用,促进信仰的重新构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意识形态发挥教育作用。[18]一是使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更为合理有效;二是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三是通过“价值硬核”作用的发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引及整合作用的发挥,促进思潮的不断进步与发展[19]。其次,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制度构建过程的顺利实施,发挥引领作用。一是发挥核心价值体系对价值的有效保障作用;二是在制度构建中,注重核心意识,即人民主体意识和利益意识的有效反映。

还有学者指出,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必须首先端正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正确认识。其一,科学的认识和信仰相结合。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特点就在于其是科学的信仰和认识的统一体。其二,端正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即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与中国当代的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来对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三,结合现实运动和终极理想对待共产主义信仰。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必须要区分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认识[20]。加深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同时,深化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这是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然要求。当代中国人能否正确认知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能否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影响。这是因为人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同时,还会遭遇各种思潮的影响,进而扰乱和动摇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有可能从根本上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所体现的是当代民众内心的价值诉求和对现实生活的利益需求,并且能够针对不同时代的问题和价值诉求、现实利益提出不同的措施,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扩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群体效应。因为,根本不存在没有任何目标诉求的纯粹信仰,尤其是社会信仰。社会信仰的价值程度不同,人们对信仰的认同度和忠诚度也不一样。

六、余论或存疑

近年来学者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逐步形成了从概念到本质、从理论到实践创新的综合完整的思想体系,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但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不断扩展研究领域。

第一,目前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过程与发展历程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目前学术界主要是以现代研究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研究和阐述,尽管其研究已涉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特征、重要的价值、是否存在马克思主义危机如何重建,以及与现代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领域,但是却没有历史地分析和探讨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对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发展特征、困境以及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也涉及不多。这样会造成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最初的本真理念和发展的新形态在认识和继承上的断层,也将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解决。

第二,没有系统和整体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与发展过程。目前,除了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相关的期刊文献、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和相关的学术专著外,对其形成与发展历程研究的专著、期刊论文还十分缺乏。而且这些研究,也主要是站在文本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与发展的角度来进行的。这难免会给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带来一定的理论断层和实践困难,很难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理论体系得到丰富,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具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时代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长期地坚持下去。第一,信仰的多元化正逐渐成为一种不可扭转的社会现实,要想应对这一趋势,就必须与其他价值体系紧密结合、扬长补短,形成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崭新模式。

第二,人们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候带有一定功利倾向,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来自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这会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象与本质相背离,人格与信仰的不相符。例如,无视共产主义理想,公然行贿和受贿,以权谋私,做一些对人民不利甚至有害的事情。或者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人前声称坚信马克思主义,人后却信仰封建迷信或者邪门歪教。所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命运和前途,与完善的马克思主义评价体系、奖惩体系紧密相关,要正确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实践观,重视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行动的自觉性。

第三,马克思主义反对“非批判的头脑”,更强调“批判的精神”。虽然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应当与社会接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还是有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着深深的疑虑,甚至要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最主要的根源在于有些人没有办法在具体实践中做到科学地发扬和抛弃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和关注对马克思主义的扬与弃的度的问题。

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认识和研究的同时,必须以辩证统一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信与疑同在,做到信与疑共存,在信中不断发展与进步,适当地保持信与疑,马克思主义才能够充满活力。要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党和人民,以进一步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向大众化、普及化发展,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导地位,这样才能正确地指引我们建设社会主义。

[1] 孙正幸.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93.

[2] 张连.论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的两种属性[J].前沿,2010(1).

[3] 虞新胜,颜河清,李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哲学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11).

[4] 张秀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

[5] 刘晓凯.信仰的一般本质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J].人文杂志,2000(11).

[6] 周涛.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综述[J].唐山学院学报,2009(7).

[7] 王玉萍.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综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8] 荆学民,李旭炎.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J].南开学报,1999(3).

[9] 王一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特质和理性化重建[D].陕西师范大学,2013.

[10] 荆学民.社会哲学视野:信仰的两大类型及其关系[J].求是学刊,2004(1).

[11] 朱新卓.德性的信仰基础与现代性困境[J].社会科学研究,2006(2).

[12] 徐俊.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论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2).

[13] 聂立慧.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其重塑[D].山东大学,2010.

[14] 黄明理,徐明德.当代我国公民信仰的特点与信仰危机辨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6).

[15] 瞿永玲.关于信仰危机问题研究综述[J].伦理学研究,2004(7).

[16] 孙铁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审视[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17] 鞠文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解析与现实建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18] 闫晋虹.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3(8).

[19] 罗谟鸿,邓清华,胡建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0] 焦勇.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铁的信仰
不灭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