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调整

2014-04-08 15:37:25周姣姣
红河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高教知识分子调整

周姣姣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调整

周姣姣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

1958至1960年,为适应反右高潮之后高校继续整风、大跃进运动兴起的需要,全国掀起了“教育革命”的热潮,严重破坏了高校的正常秩序,留下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1961年9月,中共中央出台了以调整高校知识分子政策、压缩学校规模、减少教学数量和恢复高校教学秩序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教六十条》,使得教师积极性上升,教学质量有所提高,高校正常教学秩序逐步恢复。六十年代高等教育政策的成功调整给我们留下了可供借鉴的丰富历史经验。

高等教育;“高教六十条”;整顿教学科研秩序;压缩高教规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大跃进运动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困难,同期的教育大革命也暴露出了其教育事业发展规模超出国民经济承受能力的问题,教育革命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留下诸多问题丞待解决。六十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在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同时,对高等教育也进行了调整。目前学界对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调整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全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了解,而且能够为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历史借鉴。

一 高等教育调整的历史背景

1958年,一场浩浩荡荡的“教育革命”席卷全国各地,这场“教育革命”的到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将许多高校教师打成了“右派分子”;另一方面,1958年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大跃进”运动,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高教领域。虽然这场“教育革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但这种尝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它的许多措施都违背了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也不符合当时的现实要求,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

(一)高校数量和规模的盲目扩张

1958年9月,在《十五年普及高等教育》大跃进目标的提出下,全国高校于1958-1960连续三年扩张。“1957年,高校数量仅为229所,但到了1960年数量已经高达1289所。”[1]“1957年和1959年相比,河北省高等学校由9所增加到94所。”[2]这些新高校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发展而来:1.在原先的高等院校中抽出一些相关的院系重新组成新的学院,如北京农业大学(由清华大学农学院、北京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而来);2.基本上平地起家的院校,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有一定基础的中学被拔高升级为院校,如北京广播专科学校。高等学校数量的极速增加,使得师资和教学设备严重不足,招生质量大大下降,影响了教学质量。同时,高校规模的扩张加重了国家的经济负担,超越了其经济承载力。

(二)高校教师作用未得到认可

“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首先在教育领域展开,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致使一大批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虽然对资产阶级右派是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但是当时强调的是敌我矛盾的性质。”[3]这样一来,许多有真才实学的骨干教师和老教授、老专家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遭受了极大的打击,大大削减了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热情。1958年的“教育革命”便是在反右派斗争中对知识分子错误估价的“左”倾指导思想下开展的。这场革命把学术问题和思想问题看作政治问题,由此开展了 “拔白旗”、“插红旗”、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等一系列政治批判运动,而这些运动无疑是对知识分子错误的、过火的批判。

(三)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

1、正常教学时间无法保证

1958年9月,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的规定下,所有学校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为贯彻这一方针,全国各地的高校大办工厂、农场,各高校不惜停课来参加“大炼钢铁”和“三秋”活动。据统计在湖南,“1958年全省师生劳动日达3000多万个,中等以上学校大炼钢铁,为此停课几个月。”[2]在大跃进高潮中,师生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生产实践直接导致了教学计划的改变,教学时间大大缩减,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

2、教学体系混乱

在新的教育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影响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发生了改变,教学体系出现了明显的混乱。清华大学在“大跃进”时期,创造了“真刀真枪搞毕业设计”的新模式,在1960年提出了“一条龙”的新经验:龙头是毕业班,龙身是三四年级,龙尾巴是一二年纪,根据毕业设计的要求来安排低年级的课程。“这种新的经验不但破坏了基础理论课的系统性,而且每年都变的毕业设计使得基础训练更加不稳定。”[4]

3、盲目改革教学方式

为了破除“先生讲、学生学”的旧传统,许多高校提倡通过群众路线组织教学从而获取改革新路:一来高校过分强调学生在科研及学习上的积极性,制定一系列指标让学生进行竞赛;二来高校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致了学生不愿认真听取老师的意见。其中,教学方式的盲目改革突出表现在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方面。许多高校过分强调要全部自己编写,而且更多的是让学生来编写,这种改革极大地打击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性,更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 高等教育调整的主要内容

1960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教育大革命在随后的下半年也暴露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超出国民经济承受能力的问题。为改变这一局面,1960年11月中央文教小组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教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处理文教事业建设和生产发展的关系,并强调要在教育工作中进行调整。

(一)“四定”的提出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工作会议,会议贯彻了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四定’,即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高等教育的调整便由此开始。”[5]同年7月,为了部署全国高等学校的调整工作,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调整工作会议。会议主要确定我国在今后的三年内,要继续压缩城镇中等以上学校的在校人数,放慢教育发展速度,基本途径为“多出少进”,逐步降低在校学生数量直至形成合理的教育发展规模和布局。会议还强调要办好重点学校,集中力量调高教育质量。“四定”的提出,使高等教育的调整有了明确的定位,对《高教六十条》具体措施的出台具有正确的指导意义。

(二)《高教六十条》的出台

1961年9月15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全国高等院校的调整工作逐步进入了以教学为主的调整的阶段。

1、减少学校数量、压缩招生规模

(1)压缩学校数量。为合理配置高校教育资源,全国各省市教育管理部门合并或是停办了一些在大跃进时期出现的尚未达标的高校。随后的三年时间里,高等学校由1960年的1289所裁并为407所。如“北京地区高校数量从1960年的88所减少为1963年的50所并为407所。”[1]“河南地区高校数量从1961年的33所精简为1962年的10所。”[2]

(2)减少招生规模。1961年4月,中央转批了教育部党组《关于一九六一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报告中提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必须采取比以往更严格的措施,保证那些政治、学业、健康等条件更好的学生入学。“全国各地区的许多高校纷纷开始减少招生规模,高校的在校学生由1960年的96.2万人压缩为1963年的75万人。”[1]

2、调整高校知识分子的政策

(1)重新阐述“红专”理论。在“红专白专”这一问题上,《高教六十条》指出:“高等学校师生的红,不但应该表现在政治思想方面,而且应该表现在他们教学和学习的实际行动中。把在业务上比较努力,但是在政治上进步较慢,或者政治上处于中间状态的人,指为走‘白专道路’是不对的。”[10]《高教六十条》的出台,是对教师作用的极大肯定,使得高等教育有章可循。“红专”理论的重新阐述,减轻了高校师生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压力,激发了师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2)重新审视政治批判运动。《高教六十条》的出台,使得各高校对“教育革命”工作和当时的形势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开始了对1958年以来,尤其是反右倾以来政治批判运动的甄别平反工作。清华大学在总结大跃进高潮中“教育革命”的失误时明确指出:“从1958年开始的红专辩论中的‘送西瓜’(大字报)、‘白专道路’、‘新富农路线’等帽子一风吹,明确提出以后解决学术问题不能用简单扣帽子的方式来解决,不能用解决政治问题的方法来解决。”[4]

(3)重新确定高校知识分子的劳动人民属性。1962年3月,国家科委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会议上作了《论知识分子问题》的讲话,提出了“就一般范畴说,把知识分子放在劳动者之中”的论断。陈毅副总理随后在会议上提出:“知识分子‘是人民的劳动者,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脑力劳动者’、‘应该取消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5]。这一重新确定,让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激发了他们认真工作的热情。

3、恢复高校教学秩序

(1)增加教学的时间。196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劳动安排的几项规定》,限定师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为2-3个月,同时制定了师生参加劳动的计划,确保其稳定性。《高教六十条》进一步减少了师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将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改为1-1.5个月,教师则改为0.5-1个月。“1962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根据其文科院校的实际情况,重新调整教学、劳动和科研的时间分配,即教学占84%、劳动占9%、科研占7%。”[4]

(2)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首先,尊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提高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高教六十条》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课堂讲授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可谈讲授的水平。其他各种教学环节,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其次,尊重教师教学自主性。《高教六十条》重申了教师拥有自由授课权力的主张,指出了在“教育革命”中强制性集体备课的错误。

三 高等教育调整的总结

(一)高等教育调整的积极作用

1、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全国高校在《高教六十条》的规定下,对专业和师资任务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对教学的规划和内容作出了制定和修整,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理论、基础技能培训等环节;将在校时间重新进行了合理分配,努力协调好教学、生产劳动以及社会活动之间所占的时间比重,“1961年湖南省召回下放师生,停止校外劳动,确实保证有六分之五的时间用于教学”[7];对学生在校理论成绩的考试及考查制度进行大力建设。这些措施,对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第四,持续保持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的联系。中国油企近些年来的成功实践表明,只有善于火中取栗,才能做到乱中取胜,中国石油公司在南苏丹、伊拉克成功开拓市场的经历就是很好的证明。

2、教师工作积极性得到发挥

“教育革命”的经历使得许多高校都认识到了加强教师生活和健康方面的照顾对加快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的重要性。为做好这方面工作,教育部于1962年发布了一则关于在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中培养骨干教师的通知。并对一些资历深厚的教师尤其是身体状况欠佳的老教授、老专家给予了照顾,颁发其教师编制。“1962至1964学年度,在建立教授、副教授、讲师轮流休假制度条例的规定下,高等学校开始实行教师休假制度。”[8]《高教六十条》的出台,对处分错了的教师进行甄别平反工作,摘掉了一部分被划分为右派知识分子的“帽子”,缓解了党和知识分子的紧张关系,重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3、高校科研工作迅猛发展

1963年,在《高教六十条》的指示下,教育部发布了《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暂行简则(草案)》,决定将其试行于全国直属的高等院校。并出版了《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使全国高校拥有了可以公开发表并交流学术性问题的报刊。国家同样鼓励并支持高等学校开展科研工作,1963年起专门拨发科研经费,增设专职科研人员编制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从1962年开始,我国直属高等院校有一定数量的专职科研人员,1966年为5200人。”[16]六十年代中期,高校的科学研究发展态势持续上升,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广大教学和研究人员积极性很高,在较差的物质条件下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有的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二)高等教育调整的局限性

1、依旧沿袭“教育革命”以前的教育模式

1953年,我国在经济领域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一化三改造”。教育模式的转变始终离不开经济体制的改革,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不断深入,国家对教育领域也实行了直接计划,其中包括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直接计划。1958年以后,尽管我国对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做出一些尝试,下放了高等教育管理权,但一方面这种尝试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处于建国初期,各方面建设急需人才,国家又不得不把各级教育纳入国家计划事业,使得高校并无自主权。

2、依旧存在高等教育政治化和正规化的冲突

高等教育的调整,虽然对知识分子进行了甄别平反,摘除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并且重新明确了“红”与“专”的标准与关系。但是它的指导思想并没有摆脱政治化,仍旧属于阶级斗争的思想,高校教师仍旧需要被“思想改造”。尽管《高教六十条》明确规定解决学术问题不得使用斗争、行政命令等方法,但对于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的界限始终无法划清。因此,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就显得混淆不清,造成了高等教育政治化和正规化的冲突,这为思想文化领域开展批判运动埋下了伏笔。

(三)高等教育调整的历史经验

1、必须遵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1958年的“教育革命”是失败的,它对高等学校的改革过于极端化,否定了以往高校建立起的教育基础,具有极大盲目性和随意性。六十年代高等教育的调整,在充分认识到这些错误的基础上,重新继承了许多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做法,符合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得到了教育人士的认可与欢迎。同时,高等教育的调整,有效地减少了教学数量、压缩了学校规模。这一调整符合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减轻了经济承载力,并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这些措施告诉我们:一切教育的发展都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必须加强教育立法工作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虽然国务院和教育部门在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和颁布了很多有关的条例和规定,但这些条例和规定大多都属于行政系统。《高教六十条》的出台对我国教育立法工作的进展可谓是一个新的突破,尽管它不是经由立法部门的审批,但是它的章程制度是经过党中央的指示下发、试行的。教育调整工作根据这些条例,有效地处理了师生的职责,稳定了高校的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逐步将高等教育的工作拉上了正轨。

3、必须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一批高校教师被打成了“右派分子”,致使他们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他们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摧残,打击了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积极性,使教育事业蒙受了巨大损失。在高等教育调整的过程中,国家重新审视了这一问题,对知识分子进行了甄别平反,正确评价了他们对高等教育发展作出的贡献,为高校教师制定了一系列有利的政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重新调动了起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由此可见,高等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这些知识分子的努力和付出,只有客观看待他们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才能蒸蒸日上。

4、必须保持党对知识分子正确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1957年的反右运动使党内存在“左”的思想,对知识分子实行了一系列“左”的政策。之后高等教育的调整很难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从根本上纠正“左”的思想错误。虽然周恩来在广州会议上明确提出“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但是由于党内持有不同的意见,这一正确的论断未能坚持下来。到了文革时期,《高教六十条》被视为“修整主义教育路线的纲领”而遭到批判。粉碎“四人帮”之后,党中央进行了拨乱反正,使党的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得到明确肯定和长久坚持。《高教六十条》也经修改之后更名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并于1978年10月在全国高等学校试行,对新时期高等教育工作的发展起到了借鉴作用。

结语

高等教育的调整,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在六十年代的一段复杂曲折的历史,这段历史值得我们认真回味与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了教育事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党的教育方针也被赋予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内容,教育事业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1]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93,976,29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简史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河北简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140,183,166.

[3]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教育(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67,530.

[4]田芊,徐振明.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六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39,197,226.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记事(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87,222.

[6]中共中央关于讨论和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的指示[Z].1961:9-15.

[7]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1949-1978[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351.

[8]傅颐.六十年代初〈高教六十条〉的制定、试行及历史经验[J].中共党史研究.2006,(3).

[责任编辑鲁海菊]

The nineteen sixties' trimming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ZHOU Jiao-jiao
(Institute of Marxism 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3,China)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ectification Movement in colleges and the rise of Great Leap Forward after the Anti-rightist climax,the national colleges started a blockbuster “education revolution” during 1958 to 1960,which left a great many urgent problems.As a result,in September of 1961,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ssued the sixty regulations on higher education,involved: adjust the policy towards intellectuals;reduce the teaching quantity;compress the school scales;restore the teaching order and so on.Those measures rised the teachers' enthusiasm,increased school teaching quality and gradually restored all kinds of normal teaching order.The adjust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left us a rich historical experience.

higher education;the sixty regulations on higher education;rectify the order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compress the school scales

G64

:A

:1008-9128(2014)06-0102-04

2014-01-02

周姣姣(1988-),女,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

猜你喜欢
高教知识分子调整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高教明星“猎鹰”
欢迎订阅2020年《高教发展与评估》
工位大调整
意林(2020年10期)2020-06-01 07:26:37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高教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18
高教论摘(高教信息2则)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现代出版(2014年6期)2014-03-20 13:37:26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