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冯氏家族谱系及其政治影响

2014-04-08 14:17:39
衡水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冯氏魏书长乐

张 春 芳

(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长乐信都(今冀州市城关)冯氏家族是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家族。其家族中冯跋为北燕王朝的建立者,冯跋弟冯弘在皇位争夺战中杀冯跋子冯翼,继承皇位,其在位的第七年,北燕为北魏所灭。冯弘之孙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和冯熙在北魏政坛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在献文帝和孝文帝两朝中曾两次临朝承制。冯熙作为文成文明皇后冯氏的兄长在朝中地位自然很高,并且冯熙的女儿(据考证有11 人),全部嫁于元魏宗室。由此可见,长乐冯氏不仅为皇族后裔,而且为北魏皇室的重要通婚对象和外戚。学术界在以往的北朝史研究中,更多地关注了北魏元氏的政权更迭,以及冯氏、元氏互为婚姻的关系,而对作为外戚的冯氏家族本身的系统研究似嫌不足①。北朝冯氏家族中,冯跋《晋书》有传,文成文明皇后、冯熙及冯熙子在《北史》和《魏书》中均有传。正史中对冯熙之女介绍较简,然近年出土大量冯氏和元氏墓志②,如《魏故乐安王妃冯氏墓志》和《任城王元澄妃冯令华墓志》等,对冯氏家族谱系和与元氏的婚姻关系做了较为全面的补充。文章以出土的有关冯氏墓志为基础,对北朝冯氏家族谱系加以梳理,进而分析五代冯氏在北魏政治发展和民族融合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一、北朝冯氏家族谱系③

长乐信都冯氏为北朝史上一个重要的外戚家族,研究冯氏家族谱系对于了解冯氏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冯氏家族对北朝历史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后燕慕容熙统治时期“服役繁重,民不堪命”,冯跋因不满慕容熙的残暴统治,与从兄万泥、其弟冯素弗等杀慕容熙,立高云为王。后高云为其宠臣所杀,冯跋被推选为主。公元409年,冯跋称天王于昌黎,改元太平,国号仍为燕,史称北燕[1]3128。北朝冯氏家族自北燕建立之时才开始活跃于历史舞台之上。基于此,笔者将冯跋作为冯氏家族的第一代。

《晋书·冯跋传》中记载“冯跋字文起,长乐信都人也,小字乞直伐,其先毕万之后也”“永嘉之乱,跋祖父和避地上党。父安,雄武有器量,慕容永时为将军”[1]3127。在冯跋称帝之时对其祖进行追封,“追尊祖和为元皇。父安为宣皇帝”[1]3128。《任城王元澄妃冯令华墓志》有“太妃姓冯,讳令华,长乐信都人也。太师昌黎武王之第五女,曾祖东燕昭文帝,祖太宰燕宣王。”[2]68由此可知,北燕建立者为冯跋,其父为冯安,祖父为冯和。

(一) 第一代

《晋书·冯跋传》中记载:“三弟皆任侠,不修行业,惟跋恭慎,勤于家产,父母器之[1]3127。”在冯跋建立北燕前分封武将时有“署弟素弗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录尚书事。弘为侍中、征西大将军、尚书右仆射、汲郡公。从兄万泥为骠骑大将军、幽平二州牧”[1]3128。又有“跋弟丕,先是,因乱投于高句丽,跋迎致之,至龙城,以为左仆射、常山公”[1]3132。另《晋书·冯素弗传》载:“冯素弗,跋之长弟也[1]3133。”1965年,在长谷以东的姜家山东麓发现了冯素弗墓,墓中出土了“范阳公”“辽西公”“车骑大将军”“大司马”4 枚印章,与史书相符[3]。由此可见,冯跋有弟冯素弗、冯弘、冯丕,从兄冯万泥。

(二) 第二代

《晋书·冯跋传》记载冯跋建北燕后,“子永为太子”[1]3128。《别本十国春秋别本·北燕录》载冯跋于“十八年八月,立子翼为太子”[4]。《晋书》云:“至元嘉七年死。弟弘杀跋子翼自立,后为魏所伐,东奔高句丽[1]3133。”又有“宋夫人规立其子受,恶翼听政 。”[5]1095《晋书》又有“蝚蠕勇斛律遣使求跋女伪乐浪公主,献马三千匹,跋命其群下议之……跋曰:‘女生从夫,千里岂远!朕方崇信殊俗,奈何欺之!’乃许焉”[1]3130。由上述史料可知,冯跋母为张氏,妻孙氏。冯跋有子三人,冯永、冯翼和宋夫人所生冯受。另有女一人,为乐浪公主,嫁蝚蠕。

元嘉七年(430年),冯跋死后,其弟冯弘杀冯跋诸子,自立为帝。《十六国春秋·北燕录》载:“太兴二年春正月立慕容后之子王仁(一无王字)为太子,封嫡妃王氏子崇为长乐公崇,崇母弟朗为广平公,邈为乐陵公[5]1096。”对于世子更替的事件,《魏书》中同样也有记载[6]2127。《北史》卷二记载:“十二月己丑,冯弘子长乐公崇及其母弟朗、朗弟邈以辽西内属[7]48。”《魏书·冯熙传》中亦有“以叔父乐陵公邈因战入蠕蠕,魏母携熙逃避至氐羌中抚育”[6]1818。由此可知长乐公冯崇,以及冯崇之同母弟广平公冯朗、乐陵公冯邈,惧怕被继母迫害,祸及自身,举家向北魏投诚。后来北燕与北魏发生战争,北燕处于劣势,和亲的事宜被提上日程。太兴四年“三月辛巳弘遣尚书高书颙上表称藩请罪于魏,乞以季女充掖庭,世祖许之”[6]2128。《魏书·冯熙传》中记载:“熙姑先入掖庭,为世祖左昭仪”[6]1819。《魏书·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中同样有此载[6]328。由此得知,冯弘妻为王氏和慕容氏,冯弘子四人,冯崇、冯朗、冯邈、冯王仁。关于冯弘女儿的记载不甚详细,但可知小女儿为世祖左昭仪冯氏。

(三) 第三代

《魏书·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文成文明皇后冯氏,长乐信都人也,父朗,秦雍二州刺史,西城郡公,母乐浪王氏[6]328。”《魏书·外戚·冯熙传》记载:“冯熙字晋昌,长乐信都人,文明太后之兄也[6]1818。”《冯熙墓志》中也有“公姓冯,讳熙字晋国,冀州长乐郡信都县人,毕公高之苗裔,燕昭文皇帝之孙”的记载[8]。《魏书·穆崇传附穆真传》中记载:“子真,起家中散,转侍东宫,尚长城公主,拜驸马都尉。后敕离婚,纳文明太后姊[6]661。”由此可知,冯朗有一子,冯熙。有两女,一为文成帝拓跋俊皇即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一为穆真续妻冯氏。

(四) 第四代

《魏书·冯熙传》中记载:“熙为州,因事取人子女为奴婢,有容色者幸之为妾。有子女数十人,号为贪从……主生二子,诞、修[6]1819-1820。”又记载:“修弟聿,字宝兴,废后同产兄也。位黄门郎、信都伯。后坐妹废,免为长乐百姓。聿同产弟风,幼养于宫,文明太后特加爱念。数岁,赐爵至北平王,拜太子中庶子,出入禁闼,宠侔二兄。高祖亲政后,恩宠稍衰,降爵为侯。幽后立,乃复叙用[6]1823。”《冯聿墓志》中也提及“君讳聿,字保兴。长乐信都人也”[9]。《北史·高祖考文帝纪》中记载:“二年春正月丁巳,封昌黎王冯熙第二子始兴为北平王[7]94。”《魏书·孝文幽皇后冯氏传》中记载:“孝文幽皇后,亦冯熙女。母曰常氏,本微贱,得幸于熙,熙元妃公主薨后,遂主家事。生后与北平公夙[6]332-333。”另有“北平公冯夙,后之同母弟也,后求婚于高祖,高祖许之[6]333。”对《北史》和《魏书》相比较,冯风与冯熙第二子冯始兴同官至北平王,而冯夙官至北平公,而三者是否为同一个人,据孝文帝禁止异姓封王,冯熙由昌黎王降为“京兆郡公”,因此北平王与北平公,有可能是同一人。《魏书·冯熙传附孙冯穆传》中记载:“穆与叔辅兴不和。辅兴亡,赠相州刺史[6]1822。”另在《北史·冯子琮传》记载:“冯子琮字子琮,长乐信都人,北燕主冯弘之后也,祖嗣兴,相州刺史。”[7]2010《北史》与《魏书》所载有异,但按辅兴和嗣兴均为相州刺史和长乐信都人而言,二者是否为同一人呢?笔者从其年岁上可推断一二。从史书得知冯穆生活于太和年间,即公元495年左右,则冯辅兴也为495年左右。另外根据《冯子琮传》得知“(琮)齐天保初,改为长安县男”[7]2010。齐天保年为公元550-559年,子琮祖嗣兴的生活年限可以推断为公元500年左右。由此可以推断辅兴和嗣兴的年龄大致相当,又同为相州刺史和长乐信都人,二者可能为同一人。《元液墓志》载:“(妻)父冯次兴,太师之子,出身内小,内行,后除给事中[10]155。”《魏书》载:“员外郎冯俊,昭仪之弟。恃势恣挝所部里正。(洛阳令元)志令主吏收系,处刑除官。由是忤旨,左迁太尉主簿[6]363。”《魏书》中另载:“员外郎冯俊兴妻夜因私游为俊兴所击[6]551。”冯俊与冯俊兴同为员外郎,且年岁相当,有可能为同一人。《辅国将军长乐冯邕妻元氏墓志》 载:“夫人元氏,河南郡洛阳县崇恩里人也。……年廿有一,越嫔冯氏[10]60。”然史书中无冯邕之传,其名在《北齐书·尧雄传》和《周书·韦孝宽传》中提及其名。根据鲁有才《长乐冯氏与元魏宗室婚姻关系考——以墓志为中心》中的推断,冯邕应为熙之子[11]71。由此得出,冯熙有子:冯诞、冯修、冯聿、冯风(冯始兴、冯夙)、冯次兴、冯辅兴(嗣兴)、冯俊(俊兴)、冯邕。

《魏书·冯熙传》记载:“高祖前后纳熙三女,二为后,一为左昭仪[6]1820。”《乐安王妃冯季华墓志》载:“长姊,南平王妃。第二第三姊,并为孝文皇帝后。第四第五姊,并为孝文皇帝昭仪。第六姊,安丰王妃。第七姊,任城王妃。”[12]298从《魏故宁远将军敦煌镇将元君墓志》的分析得知冯熙长女为南平王元纂妻[11]72。《魏书·孝文帝废皇后冯氏传》记载:“孝文帝废皇后冯氏,太师熙之女也[6]332。”《魏书·孝文幽皇后冯氏传》记载:“孝文幽皇后,亦冯熙女[6]332。”《任城王元澄妃冯令华墓志》记载“二姊并入主坤宫,配高祖孝文皇帝”[2]68,以及《乐安王妃冯季华墓志》记载的“第二第三姊,并为孝文皇帝后”[12]298。通过《魏书》以及出土的墓志可以看出冯熙之女中有两位皇后毋庸置疑,而为孝文帝昭仪者却有歧义。《元延明妃冯氏墓志》铭文载“魏故使持节、侍中、太保、特进、都督雍华岐三州诸军事、大将军、雍州刺史、安丰王妃冯氏墓铭。太妃姓冯,皇后之妹[13]。”由此可知冯氏为安丰王元延明王妃、冯熙之女。《任城王元澄妃冯令华墓志》记载“太妃姓冯,讳令华,长乐信都人也,太师昌黎武王之第五女。”[2]68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八册冯令华一说为冯熙第五女,一说为冯熙第七女。而《任城王元彝墓志》记载:“太妃长乐冯氏,父熙,侍中、太师,扶风开国武公[2]757。”并未说明其母为冯熙第几女。另外《元举墓志》中载其母(元竫妻)为“母冯氏,昌黎王第三女,南平王妹”[14]。这与《乐安王妃冯季华墓志》所载亦不同。《元诱妻冯氏墓志》云:“命妇冯氏,冀州长乐信都人。太宰燕宣王之孙,太师武懿公之女[10]10。”《元显魏墓志》云:“夫人长乐冯氏,父熙[10]87。”然志未及其年岁。赵万里在《元悦妃冯季华墓志》中对冯熙女儿的顺序有所涉及,“诱之妻与安丰王妃居长,任城王妃次之,妃为最幼,皆历历可数。有熙第三女适章武王彬子竫,见元举墓志,此志亦未及。由是乃知妃乃熙之第十女,志云第八女误矣”[15]。由上述史料可知冯熙有11 女,然对于冯熙女儿的大小无法考证十分清楚,可排列为:南平王妃冯氏、孝文帝废后冯氏、元竫妻冯氏、孝文帝幽后冯氏、左昭仪冯氏、昭仪冯氏、元诱妻冯氏、安丰王妃冯氏、任城王妃冯令华、乐安王妃冯季华、元显魏妻冯氏。

(五) 第五代

《北史·冯诞传》记载:“公主贞厚有礼度,产二男。长子穆,字孝和,袭熙爵,避皇子愉封,改封扶风郡公……穆弟颢,袭父诞长乐郡公[7]2680。”《魏书·废太子恂传》载:“初,高祖将为恂娶司徒冯诞长女,以女幼,待年长[6]589。”《冯子琮传》载:“父灵绍,尚书郎、太中大夫[7]2010。”《元显魏墓志》记载;“息女孟容,年廿一,适长乐冯孝纂,父聿,故给事黄门侍郎,信都伯[10]87。”在《冯会墓志》中记载:“高祖,燕昭文皇帝。曾祖朗,燕宣王。祖熙,太师、扶风郡开国公。父修,尚书、东平公。太妃姓冯名会,长乐信都人[10]37。”由此可知,冯会乃冯熙之孙、冯修之女。由上可知,冯诞有二子,冯穆、冯颢;有一女,元怀妻冯氏。冯辅兴子灵绍。冯聿子冯孝纂。冯修女冯会。

(六) 第六代

《北史·冯穆传》载:“子冏,字景昭,袭爵昌黎王……子峭,字子汉[7]2381。”另根据上文得冯子琮为辅兴孙。故第六代可考者为冯穆子2 人和冯子琮,共3 人。

北朝长乐冯氏家族影响较大者,以北燕冯跋始,至冯穆一代,共历六代。据史书记载和出土墓志的两相对较,可以墓志来补史书之不足。由于出土墓志以元魏宗室为主,而冯氏家族出土的墓志中又以女性为主,冯氏男性墓志相对较少,以致许多问题仍旧无法得出确切的结论。

二、北朝冯氏家族的政治影响

据统计,“在冯氏的婚姻关系中,要数与元氏宗室结婚的人数最多,比例最大,婚姻等级也最高……冯氏男性有4 人尚主、拜驸马都尉,1 人娶宗王女;女性则有3 人为皇后,3 人为昭仪,7 人为王妃”[11]75-76。由此可见,长乐冯氏不仅为皇族后裔,而且为北魏皇室的重要通婚对象和外戚。冯氏家族在文成文明太后和孝文帝时期,曾烜赫一时。作为北燕王朝的建立者和北魏王朝的重要外戚,其在北朝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后燕慕容熙统治时期服役繁重,人民生活困苦。冯跋推翻后燕,建立北燕王朝,内修政治,外睦邻国。史载:“(冯跋)勤于政事,劝课农桑,省徭役,薄赋敛,每遣守宰,笔亲引见,问为政之要,以观其能。燕人悦之[16]3647。”虽然北燕存在时间较短,但是对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后来冯氏家族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北燕王朝的建立使得冯氏后裔由将军之后变为皇室后裔,从而使得冯氏后代在重视家庭出身的北朝,在婚姻和仕途上都能够得到北魏皇帝更好的眷顾。

冯弘杀冯跋诸子继承皇位后,为向北魏请罪乞怜,将其女献于世祖掖庭[6]2128,开启长乐冯氏与北魏皇室联姻的先例。然而此次政治联姻并未对北燕王朝的继续屹立起到太大作用,由于冯弘不同意将太子送往北魏做人质,从而激怒北魏太武帝出兵,一举灭亡北燕。尽管如此,冯弘女做为世祖左昭仪,对后来文成文明皇后初入宫时的成长提供了帮助。文成文明皇后为北燕皇室后裔,北燕昭成帝之孙。“父朗,秦、雍二州刺史、西域郡公”[6]328。因父坐事诛,入宫,嫁于文成帝拓跋浚。其子为魏显祖。其孙为魏孝文帝。《魏书·文成文明皇后传》载:“世祖左昭仪,为后之姑也,雅有母德,抚养教训[6]328。”文成文明皇后由于父冯朗坐事诛而被选入宫中,年纪尚幼,正是由于姑母的抚养教导才得以成人。冯太后的一生为稳固北魏的江山社稷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冯氏家族的主要影响也主要是通过冯太后体现出来。

《魏书·文成文明皇后传》载:“年十四,高宗践极,以选为贵人,后立为皇后……显祖即位,尊为皇太后。丞相乙浑谋逆,显祖年十二,居于密定大策,诛浑,遂临朝听政[6]328。”至此时冯太后已经走到权利的顶端,虽然这次“临朝听政”只维持了短短18个月的时间,但她凭借多年宫中生活的阅历和非凡的胆识,稳定了北魏动荡的政局。孝文帝出生之后,根据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时创立“子贵母死”制度,以防止外戚专权,所以孝文帝年幼之时其生母李氏就已被赐死,由文明太后亲自抚养。这也是后来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仍然亲冯氏、薄舅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孝文帝年幼,“承明元年,尊曰太皇太后,复临朝听政”[6]328。冯太后第二次临朝听政,培植了一批自己的亲信大臣,“太后外礼民望元丕、游明根等,颁赐金帛与马,每至褒美叡等,皆引丕等参之,以示无私”[6]330。为稳定政局招揽大量人才。“自太后临朝专政,高祖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无巨细,一禀与太后。”[6]329太和年间,冯太后积极推行鲜卑族封建化进程。在她的推动下北魏实行了三长制、均田法、班禄制,建立了农业大国的雏型,革除相当多的朝政乱象和贵族圈地行为,政策影响力扩及后续所有朝代,为孝文帝改革打下了基础。

冯太后专政,极力提拔自己的母系家族,使得冯氏一族在北魏孝文帝一朝烜赫一时。《北史·冯熙传》中记载:“拜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尚景穆帝女博陵长公主,拜驸马都尉。出为定州刺史,进爵昌黎王。献文即位,为太傅,累拜内都大官[7]2677。”《北史·冯熙附子诞传》中记载:“诞字思政……尚帝妹乐安长公主,拜驸马都尉﹑侍中﹑征西大将军﹑南平王。修,侍中﹑镇北大将军、尚书、东平公[7]2679。”《北史·冯熙附孙穆传》有云:“穆字孝和,袭祖爵。避皇子愉封,该封扶风郡公,尚孝文女顺阳长公主,拜驸马都尉[7]2680。”冯氏家族荣宠无两,从“熙以频履师傅,又中宫之宠,为群臣所骇,心不自安,乞转外任”[6]1819的奏表中就可见一斑。冯氏家族显赫的官位虽然与冯氏家族成员的能力不无关系,更与冯太后对其母家的眷顾分不开。

冯氏一族除冯太后之外,在朝担任重要官职的其他成员也对北魏王朝的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在孙晓丹《信都冯氏一族五位宰相考略》中就对冯氏家族的政治影响作了系统的介绍[17]。文中提到冯素弗、冯熙、冯诞、冯修和冯子琮先后在北朝时任宰相,他们在任期间对政权的发展做了重大的贡献。《魏书·高祖孝文帝传》记载:“太和元年……丁亥,怀州民伊祁苟初自称尧俊应王,聚众于重山。洛阳刺史冯熙讨灭之[6]145。”又有“四年……三月丙午,昭车骑大将军冯熙督众迎还假梁郡王嘉等诸君……冬十月丁未,诏昌黎王冯熙为西道都督,与征南将军桓诞出义阳;镇南将军贺罗,自下蔡东出钟离”[6]148-149。另又载:“五年……道成豫州刺史垣崇祖寇下蔡,昌黎王冯熙击破之”[6]150。《资治通鉴》记载:“魏刘昶以雨水方降表请还师魏许人。丙午,遣军骑大将军冯熙将兵迎之[16]4238。”《北史·冯熙附子诞传》中记载:“从驾南伐。十九年,至钟离,诞遇疾不能侍从[7]2680。”可见冯氏家族成员对于北魏在对外战争和镇压国内叛乱中的作战也起到过不可忽略的作用。

冯氏与元魏宗室频繁的政治联姻使得冯氏家族更深层次地参加到国家政治甚至是皇权斗争中来,联姻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保护皇权的同时对皇权也产生着威胁。文明太后依靠其强硬的政治手腕稳定政局,扶持献文、孝文两代帝王的同时,她对权力和家族荣耀的欲望也越来越大。这就造成了文明太后与献文、孝文两代帝王的矛盾。据《北史·后妃传》中记载:“太后行不正,内宠李弈,显祖因事诛之,太后不得意”[7]495。由此可见,太后虽然归政于皇帝,但在人事任用方面与皇帝还是有矛盾的。献文帝本人虽“聪睿夙成,兼资能断”[6]132,但生性“雅薄时务,常有遗世之心”[6]131。冯太后利用自己的声威与势力逼迫显祖交出皇位,显祖无奈,只得在皇兴五年(471年)八月,禅位给不满5 岁的太子拓跋宏。正如《魏书·天象志三》所说:“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6]2412。”在《魏书·高祖孝文帝传》中同样能看到文明太后有皇帝之间的矛盾,“宦者先有间帝于太后,太后大怒,杖帝数十,帝默然而受,不自申明”[6]186。另有“文明太后以聪圣,后或不利于冯氏,将谋废帝”[6]186,此事经过元丕,穆泰等人的竭力劝谏才使得太后打消了此念头。这些都表现出了后权与皇权的斗争,也从侧面反映了外戚强大对皇权的威胁。

长乐信都冯氏,由冯跋始,共历六代。从北燕王朝皇室到北魏外戚,其家族为帝、为王、为后者甚多,家族地位显赫。冯氏家族不仅为北朝历史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作为汉姓大族与北魏皇室通婚,加快了民族融合,为北魏汉化政策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无论是维护还是争夺皇权,都对北魏政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注释:

① 相关研究论文有:鲁才全的《长乐冯氏与元魏宗室婚姻关系考——以墓志为中心》,李风暴的《北魏冯熙墓志考评》,宫万瑜的《邙洛近年出土、冯聿、源模、张懋三方北魏墓志考略》,高然的《五燕史研究》,赵海丽的《北魏门阀婚姻制之代表家族——冀州长乐信都冯氏与北魏皇宗室及显族联姻关系探论》,王金科的《邺城早年出土的几方墓志》,孙晓丹的《信都冯氏一族五位宰相考略》等。

② 冯氏相关墓志包括:《冯熙墓志》《冯聿墓志》《元诱命妇冯氏墓志》《赵王元谧妻冯会墓志》《乐安王妃冯季华墓志》《元诱妻冯氏墓志》《任城王元澄妻冯令华墓志》和《安丰王元延眀妃冯氏墓志》等。元氏相关墓志包括:《元显魏墓志》《元怀墓志》《元彝墓志》《元液墓志》《元纂墓志》和《元举墓志》等。

③ 高然著的《五燕史研究》第七章第五节《北燕冯氏的发展变化》附录中列有冯氏家族谱系表,第269 页。表中所列冯荣一支主要活动于南朝,对北魏政局影响甚微,本文略而未计。

[1]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8 册[M].北京:线装书局,2008.

[3]黎瑶渤.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J].文物.1973(3):415.

[4]崔鸿.别本十六国春秋[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173.

[5]崔鸿.十六国春秋[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赵君平,赵文成.秦 晋豫新出土墓志佚[M].北京:国家图书出版社,2011:1212.

[9]宫万瑜.邙洛近年出土、冯聿、源模、张懋三方北魏墓志考略[J].中原文物,2012:74.

[10]朱亮.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1]鲁才全.长乐冯氏与元魏宗室婚姻关系考——以墓志为中心[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996(14)71-76.

[12]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5 册[M].北京:线装书局,2008.

[13]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M].郑州:古州古籍出版社,1989:151.

[14]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6 册[M].北京:线装书局,2008:757.

[15]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3.

[16]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7]孙晓丹.信都冯氏一族五位宰相考略[G]//河北省历史学会,中共冀州市委宣传部.冀州历史文化论丛.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348-352.

猜你喜欢
冯氏魏书长乐
粤西出土唐许夫人及冯氏墓志相关史事考略
广州文博(2023年0期)2023-12-21 07:22:34
分道扬镳
武汉大学冯氏捐藏馆藏品展
中华书画家(2021年5期)2021-12-01 14:34:28
长乐姑娘陈佼怡 新晋欧洲华姐冠军
海峡姐妹(2019年9期)2019-10-08 07:49:10
破案赚酒
破案赚酒
民间文学(2019年3期)2019-05-15 10:38:48
长乐未“羊”准妈妈节日期间注意事项
科学之友(2014年24期)2014-03-20 14:39:31
《魏书·广平王元怀传》补疑
古代文明(2013年4期)2013-07-18 12:08:45
亦如此
中学生博览(2013年8期)2013-04-29 00:44:03
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勘误一则
江海学刊(2013年2期)2013-04-18 08:5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