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卉,周群,赵忠科
(肥城市水利局,山东肥城 271600)
肥城市强化水保监督能力建设的主要做法
李艳卉,周群,赵忠科
(肥城市水利局,山东肥城 271600)
依法防治水土流失,是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肥城市把水土保持工作做为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重要民生工作来抓,政策、资金多方倾斜,规划、工程多措并举,不断加强水保执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及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监督管理
肥城市地处山东省中部、泰山西麓,境内有大小沟壑1 100余条,河流43条,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根据水利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属于鲁中南低山丘陵强度侵蚀区。据统计,肥城市目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约359.88 km2,占总面积的28.18%,是全省水土流失严重的县市之一。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不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重要的作用,也是肥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而且是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选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肥城市把水土保持工作做为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重要民生工作来抓,政策、资金多方倾斜,规划、工程多措并举,不断加强水保执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成绩,水土保持工作一直走在泰安市前列,为打造“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人更寿”的现代生态新环境奠定了良好基础。
肥城市在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的同时,科学编制了多项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规划,逐年做好对上争取工作,以上级扶持的重点项目为带动,走多元化投资的路子,积极调动个人、社会、企业、政府等多方面的积极性,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水土流失治理,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通过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封山育林、疏林补植改造等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治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完成了刘庄、刘台、前寨子、陶山等多条国家、省、市重点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其中,刘台小流域被黄河水利委员会列为试点小流域,潮泉小流域被财政部、水利部命名为全国示范小流域。肥城市水利局多次被评为省、市水土保持工作先进单位。
策划上报了老城街道办事处双峪、潮泉镇黑山、王瓜店街道办事处穆柯寨等一批“四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目前潮泉镇黑山清洁型小流域和老城办事处双峪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都已通过上级批复,并争取了省级扶持资金,为打造精品生态小流域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调研分析,比较全面、系统、完整的完成了《肥城市水土保持规划(2011—2030年)》的编制工作。该规划涵盖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河道治理、湖库修复与保护、坡耕地治理等内容,是今后肥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基础、依据和纲领性文件。规划利用20年的时间,实施“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整治、生态河道治理、库区生态修复与水质维护、泉水补给区水源涵养工程、水土保持信息化监测”六大重点工程。规划实施后,通过建立健全水土保持信息化监测系统,全面实现水土保持的动态监测;所有生产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行为将得到规范,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基本杜绝;矿山等开挖山体活动的遗留坡面基本得到整治;扩大生态修复的力度和范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现由全面治理到重点提高的转变;山丘区的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农村产业结构也随着生态条件和耕作条件的改善而升级,提升农业产业经济价值,将产生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自2009-09肥城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县以来,肥城市按照《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总体方案》和《山东省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实施方案》的标准和要求,紧紧围绕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这一主题,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在规范性文件制订、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水保方案审批、水保设施验收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水保方案申报率、审批率、设施验收率均达到90%以上。做到了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规定、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规定、水土保持监督检查规定、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规定“五完善”;机构、人员、办公场所、工作经费、执法装备“五到位”;方案审批、监督检查、设施验收、规费征收、执法行为“五规范”;重大事件通报制度、年度工作报告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廉政责任制度、公示公告制度、举报查处制度“六健全”。2011-07,肥城市在全省率先通过了山东省首批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县验收。
工作中,面对水土保持设施不断遭到损坏,水保执法监督工作面广量大,肥城市执行难度大的实际,把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轨道,采取拉网式监督检查。经过多次执法检查,查处数处违法违纪破坏水土保持设施活动,检查多个重点开发建设项目。对未按时编制水保方案和缴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的生产建设单位进行了限期整改。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而且是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选择。为适应新形势下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更要科学地指导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使治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用较小的代价,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达到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
一是扎实做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实现人工治理和生态修复有机结合。工程建设全面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技术路线,调整措施体系;改革补助方式,进一步加大治理投入,集中力度,加强治理。打造水土保持示范区,做到治一片、保一片、成一片、富一片、亮一片,争取打造精品工程、亮点工程、示范工程。二是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依法行政,避免失职渎职、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推行限期办案和错案追究制度,主攻大案要案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维护《水保法》的尊严,树立水保行政执法的权威性。三是扩大水土保持舆论宣传。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超前性,把每次会议作为宣传的机遇,把各种活动作为宣传的阵地,把执法案例作为宣传的最好素材,积极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信息平台,举办“说水保、唱水保、演水保”文艺活动和知识竞赛,并在城镇、交通要道、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树立标志牌。四是加大综合管理与机构建设投入。落实综合长效管理机制所需要的经费,划出专项资金,保证各项综合管理措施落实到位;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要求和进一步完善综合长效管理机制的需要,适度调整、设置或明确相关机构,引进和增加专业人才。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制定工作措施,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继续抓好中央、省、市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不断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率和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到位率,争取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 赵其芬)
S157
B
1009-6159(2014)-10-0049-02
2014-06-12
李艳卉(1986—),女,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