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红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02)
邓小平的群众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的群众观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也是在总结和借鉴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创立的。邓小平群众观对于当前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实际,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赋予群众观以浓厚的时代气息,而且导引着群众观的与时俱进。邓小平群众观的科学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邓小平群众观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同志始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1]邓小平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为新时期继续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和设计每一个改革发展步骤,作出每一项决策,邓小平都始终坚守一条准则: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邓小平在南行讲话时指出,“我们的路走对了,人民赞成,就变不了”,“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之所以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反映人民的愿望,失去人心,最后被人民所抛弃。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
“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的科学论断是邓小平群众观的理论基石。邓小平指出:“要坚决批评和纠正各种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的错误。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2]368实践反复证明,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正因为此,邓小平反复告诫党的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必须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他指出:“如果正确地实行群众路线,就会使我们得到成功,那末,违背群众路线,就一定要使我们的工作遭受损失,使人民的利益遭受损失。”[3]221“我们的历史经验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2]228邓小平坚信,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这一基本观点是邓小平群众观的理论基石,是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判断标准是邓小平群众观的价值导向。在邓小平眼中,群众作为价值主体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用者;既是价值的实践者,又是价值的裁判者。“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更是直接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界定为衡量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的尺度。邓小平一贯坚持,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3]218,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以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代表人民的意志作为衡量标准。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判断和衡量政策正确与否的标准,成为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作为无产阶级先进政党,必须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衡量自己一切言行的最高标准。1978年邓小平在《邓小平文选》英文版前言中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4]这句话明确界定了一代领袖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也特别鲜明地道出了邓小平群众观的思想情感来源。邓小平把自己定位为人民的儿子,因此,他无限地热爱人民,敬人民如父母,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从关心群众的整体利益出发,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他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看成是党和国家的“最大的事情”,看成是党和人民的“最大的政治”。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群众观的价值导向。
给人民真正的民主和权利体现了邓小平群众观的人性化特征。邓小平一贯尊重人民群众的人格,维护群众的尊严。邓小平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论上,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必然要求劳动群众共同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民主,不是资产阶级民主”[2]332,“要有群众监督制度”[2]332。他还指出,只有发扬民主,才能调动千百万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才能防止决策失误。他把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之一确定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5]。邓小平强调指出,法制建设,是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建设,让它不会因为领导者的变化而变化,不会因为领导者的看法改变而改变。在群众方面,要扩大各方面的民主,让民众参与事情的处理。民众参加的事情,就算遇到问题,甚至搞错了,老百姓也能忍,埋怨情绪较少;如果是长官式的命令,我们的工作即便是做对了,群众也不满意。因此,要扩大民主,扩大老百姓的监督。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新时期邓小平群众观的时代特色。邓小平之所以能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作出重大的理论贡献,关键就在于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没有群众的实践,就无法找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就不可能达到对规律的把握。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邓小平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指出:“什么是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呢?简单地说来,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在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在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3]217邓小平强调,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领导干部就要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他指出,“骄傲、专横、鲁莽、自作聪明,不同群众商量,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为了自己的威信而坚持错误,是同党的群众路线根本不相容的”[3]219。只有认真总结群众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形成正确的决策。邓小平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因而善于从群众的创造中总结出经验并加以推广。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四川、安徽的生产责任制,他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当乡镇企业刚刚萌芽之时,他又以睿智的目光看到了它旺盛的生命力,立即对农民群众的创举给予了热情支持和高度评价。没有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没有农村改革的成功。可见,没有群众的首创精神,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邓小平不仅明确了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而且通过对群众创造的总结提炼,形成了理论,有效地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邓小平群众观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对我们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在新的基础上密切党群关系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启发意义。当前我们学习邓小平群众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当前,学习邓小平群众观,关键要树立时代意识、人本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创新群众工作理念,必须树立时代意识。时代在发展,事物在变化,人民群众在前进,群众工作不能故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根据时代的变化,通过不断的变革和创新,达到群众认可和接受的目的。科学发展观不但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建设的纲领,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指南。它从内容和方法上为我们做好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开展群众工作,才能体现时代性。创新群众工作理念,必须树立人本意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群众观点与以人为本是高度统一的,它不仅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立场。“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用人民满意不满意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展群众工作必须树立人本意识,让以人为本成为主导人民言行的思想指挥棒,要切实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彻底清除“官重民轻”“上智下愚”等陈腐观念,放下架子,甘当群众的小学生,迈开步子,离开大院,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困难多、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创新群众工作理念,必须树立民主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群众的独立性、民主性、多元性大为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群众工作中树立和强化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充分尊重人的创造,保护人的权利,营造畅所欲言、心情舒畅、意志统一、目标明确的履职氛围。创新群众工作理念,必须树立法制意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必须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树立法制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维护法律的权威。领导干部要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法律面前没有任何特殊的公民,作为领导干部更应该带头守法执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才能有效开展工作。
实践证明,制度比人的思想觉悟更重要。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146制度更具根本性、稳定性、规范性、长期性。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主体是在“主体—客体”的关系中被表征出来的,二者是相对应的一对范畴,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在与对方的关系中获得自己的规定性。[6]要把群众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就必须以制度为保障。一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我们可以学习借鉴西方政党了解和检测民意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如在政策推出前吹风探测民意反应、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独立的民意调查等。要坚持一切依靠群众,充分相信群众。要尊重群众的创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中获取智慧和力量。要积极发展基层协商民主,有事和群众共同商量。凡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都要广泛深入地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进行充分协商。凡是群众参与决策的重大事项,群众就会主动地配合我们的工作。不与群众商量,搞暗箱操作,就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谅解,就得不到群众的配合。二要建立和完善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实现决策的民主化是密切联系群众长效化的重要途径。某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社会公共事务从议题提出就应向社会公示,社会参与讨论,听证咨询,会议决定,依法决策。以制度化的方式把自上而下的调查研究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决策过程的常态化做法。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民意调查制度,建立有效信息通报制度,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了解社情民意中的渠道作用。要加强服务型政党建设,强化党的社会服务功能。要健全党员干部定点联系制度,根据党员干部的工作性质和特点,确定联系点和困难户。努力探索出一条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零距离服务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民意调查制度,建立有效信息通报制度,要建立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接待来访和定点联系群众的制度。要建立党政干部分期分批下基层的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真正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拔出来。三要进一步完善矛盾化解工作机制。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就必须完善矛盾化解工作机制。改革信访工作体制机制,实现信访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大接防、大排查、大调解工作机制,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要不断创新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坚持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四要健全干部考核机制。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是风向标和导航器,也是提高党员干部主动开展群众工作积极性的“推进器”。 在考核目标上,要从单纯经济发展“数字型”向“群众受益型”转变,在使用和提拔干部工作中,既要看当地整体发展水平,又要看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不是与当地整体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把群众观的落实情况作为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建立以群众利益为准绳的考核、评价体系。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执行情况纳入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引导党员、干部在实践中不断追求落实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高水平。要加大干部使用提拔时群众公认程度的权重,使群众在干部选用中的发言权更大,从而形成一个良好氛围,促进干部自觉主动地去联系群众,而不是整天琢磨着怎样去联系领导。在干部任用上,要形成正确的导向,对联系群众好、群众公认的干部,要优先提拔重用,从而激发广大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热情。
群众路线是党的政治优势和生命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早在1956年,邓小平就强调,党的领导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党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217的工作方法。因此,我们学习邓小平群众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各项工作,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方法。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要坚持“三问”,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发扬民主,扩大公民政治参与;要倾听群众呼声,真正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要虚心向群众学习,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集中群众的智慧发展我们的各项事业。坚持向人民群众问计,是党政领导科学决策、正确决策的基础和前提。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只有深入群众,沉下身子,多听意见,才能真正找到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少数党员干部群众观点淡化了,与群众的关系疏远了,在群众面前摆架子、显威风,甚至蜕化变质,这让人感到非常痛心和失望。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要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要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真心做到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党员干部要把人民群众当成恩人。没有人民群众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共同奋斗,就没有我们事业的辉煌。党员干部要把人民群众当亲人,始终对群众保持一片赤子之情。我们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我们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祖国、爱人民,是最深沉、最有力量的情感,是博大之爱。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大爱,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脚踏实地践行党的宗旨,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党和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7]
邓小平群众观首先体现在关心群众的利益和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离开了关心群众利益这一条,党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一切方针和政策,都将难以贯彻和实施。一个政党要取得或巩固执政地位,无一例外必须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达到这一目的虽然有许多途径,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行的结果必须使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得到发展,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只有心系群众,关心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实反映群众的愿望,真心帮助群众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9]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重要的是要关心人民的具体利益。因为群众的利益要求都是现实的、具体的,人们总是在具体生产关系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天天会碰到吃的问题、穿的问题、住的问题、行的问题、看病的问题、子女上学的问题、劳动就业的问题、生活环境的问题,等等[10]。所以,我们关心群众的利益,就必须从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具体问题做起。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八大报告给全国人民一个“2020年全国人民收入翻一番”的美好生活愿景。报告提出,要在实现“五个有”的目标,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报告真诚回应了群众所思所盼,彰显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民的信念和决心。我们要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切问题的解决,都要靠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切实发展生产力,努力把蛋糕做大。在此基础上,要力求切好“蛋糕”,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的问题,保证所有群众都能从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尤其要关心、关注、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始终带着深厚的感情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基层困难群众提供平等而有尊严的帮助和服务,努力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1]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8-23(0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EB/OL].[2014-04-20].http://www.gmw.cn/content/2004-08/22/content_84203.htm.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8.
[6]唐志龙.践行群众路线的三重视域[J].学习论坛,2013(9):19-23.
[7]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21(01).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02).
[9]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1).
[10]宗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学习论坛,201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