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钧
(1.新乡学院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2.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河南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大省、新兴工业大省.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既面临着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挑战和问题[1].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尤其是河南承接东西部产业转移后,河南工业化进程大大加速,城乡的协同发展问题更加显得严峻.以城乡收入为例,2011年河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19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60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6∶1,绝对差距为11 591元,比2006年的6 549元拉大77%.城乡收入有差距是正常的,但过大的城乡差距将会抑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弱化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进而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产生冲击,对稳定结构产生破环,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制订科学合理的城乡一体化战略规划和评价指标体系,消除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努力推进城乡资源的自由流动、协同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然趋势. 国内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主要分为3个阶段并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征: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后至1980年代中后期,为理论探索阶段.该阶段的理论主要为探究城乡一体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比如杨重光、廖康玉[1]探讨了城市化是资本主义的特有规律还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共有规律,并指出“城市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反映了近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李永长[2]从武汉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实践论述了从“两通”突破起步向“城乡通开”推进.第二阶段为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中后期,为理论成熟阶段.该阶段对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已经形成了共识,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对不同区域或城乡一体化可能出现矛盾的探讨,比如张敬东[3]通过研究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有关问题,提出了“通过城市运行机制和农村运行机制2个方面相互协调的现代化来实现整个国家的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的观点;庆德昌[4]通过研究乡镇工业的发展,指出“城乡工业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城乡一体化”;李克华[5]全面阐述了珠三角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选择: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城乡人口居住融为一体化;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城乡文化氛围交融,整体优化;城乡生活方式趋于一体化;城乡社会、生态环境一体优化.第三阶段为1990年代末期至今,为理论实践阶段.该阶段各经济主体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同时也产生了生态环境、资源紧缺等相关问题.因此,该阶段的理论也体现了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思辨精神.比如何慧丽[6]从农村城市化的目的、过程和后果等角度出发,论证了城乡一体化不等于农村城市化;王亚飞[7]对中国城乡一体化的模式进行了探讨.总之,在前2个阶段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模式、机制、动因、方法、目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更多地偏重于定性分析,但关于城乡一体化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指标构建及计算测量还欠缺.在第三阶段,随着城乡一体化实施的案例日益丰富,实证和计量成为了重要手段,研究方法呈现了多样化,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对河南省城乡一体化研究的文献还不多,尤其是对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分析的文章不多,指标体系的全面性、研究数据采集的时效性已不能完全适应河南呈现一体化发展的现状.比如完世伟[8]运用因子分析和网络层次分析法、苏春江[9]运用德尔菲法等.鉴于此,本研究构建了一个一级指标即研究对象: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设定城乡发展、城乡差异、城乡统筹3个二级指标以及城镇化率、人均GDP等20个三级指标来考量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状况.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在以下方面有所进展:研究对象上,以河南省及各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度为研究对象,是以往国家或单个地区研究的有益扩展;研究思路上,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活 “四维”的角度考察了河南省及各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状态及其排名状况,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衡量指标和研究方法上,用河南省及各市2000—2010年的发展指标能更加全面客观地衡量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动态的分析也能更好地考察各个市和各个时点的滞后性或动态性影响.
1.1评价指标选取的思路
本研究从城乡发展、城乡差异和城乡统筹3个方面来分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城乡发展水平反映了城乡在社会、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城乡差异水平反映了城乡在消费、收入、产业结构、投资等方面的差异水平;城乡统筹水平反映了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协调发展而做出的努力.
1.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根据上述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选取的思路和原则,设计了河南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表1).该指标体系主要分3个层级:1个评价目标层城乡一体化(A),3个一级指标层(B)和20个二级指标层(C).A主要是以河南城乡一体化水平作为目标层的综合指数,反映河南城乡一体化总体发展状况和水平.B主要由城乡发展(B1)、城乡差异(B2)和城乡统筹(B3)构成.城乡一体化首先要注重城乡发展(B1),通过城乡发展努力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然后要缩小城乡差异(B2),努力实现城乡的均衡发展;最后要在城乡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农村的政策、资金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投入,积极实现城乡的协同发展.C主要由20个具体指标构成,详见表1.本研究从城乡发展、城乡差异和城乡统筹3个一级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城乡发展、城乡差异和城乡统筹的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设定了综合指数对河南省及各市的城乡一体化整体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城乡发展(B1)指数主要体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水平越高,城乡发展指数越大.城乡差异(B2)指数主要体现城乡差异水平,城乡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城乡一体化差异指数越小.城乡统筹(B3)指数主要体现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而做的努力,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越大,城乡统筹指数越大.城乡一体化(A)综合指数:主要体现为城乡一体化综合发展水平,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越高,综合指数越大.基于上述指标体系的设定,本研究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河南城乡一体化发展状况进行测量,首先,该方法相较于德尔菲法而言,能较好的排除专家测评打分等主观意识;其次,该方法能够在尊重指标完整性的基础上,发现有代表性地主成分分析问题;再次,该方法已被广泛用于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其评价,有诸多可以借鉴的有益经验,会更能保证本研究的科学性.
表1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
2.1河南省及各市城乡一体化指数
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依据主成份分析法的计算步骤,应用SPSS17.0软件对河南省及各市城乡一体化进行量化分析.以2001年为基期,河南省2001—2010年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数见表2;以2010年为基期,河南省及各市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数见表3.
2.2河南省及各市城乡一体化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进一步分析河南省及各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纵向角度,分析河南省2001—2010年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横向角度,分析河南省2010年18个市发展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2.1 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成效显著表2给出了2001—2010年河南城乡发展、城乡差异、城乡统筹的指数状态.由表2可以看出,2001—2010年河南省城乡发展指数呈上升趋势,这表明河南省2001—2010年在经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与就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从指标变化可以看出,2008年之后河南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这与河南省近年来积极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等举措有着紧密的关系.
表2 河南省2001—2010年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数
表3 河南省及各市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数(2010)
河南省近年来城乡差异明显扩大.2001—2010年河南省的城乡差异指数分别为:0.31,-0.30,-1.53,1.09,-0.29,-0.82,-0.03,0.50,-0.14,1.22,城乡差异指数整体上呈U型结构.这说明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差异不仅没有弱化,反而还在不断强化.其原因可能是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农村基础社会、投资结构、市场体系、消费、劳动力转移等因素均对城乡差异产生影响,比如劳动力转移造成的空心村等现象.虽然各级政府在加大农村投资、促进劳动力当地就业等方面做出过许多努力,但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
河南省近年来城乡统筹成效显著.2001—2010年河南省的城乡统筹指数呈快速增长趋势,这说明国家和河南省实施的“三农”政策取得了成效,也反映了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加大了投入,相对改善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
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取得了较快的进展.2001—2010年河南省城乡一体化综合指数从-3.15变动到5.66.说明河南省城乡一体化的整体进展速度加快,河南省在消费、投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交通等方面的投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虽然,2001—2010年城乡差异扩大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但整体上城乡发展和城乡统筹的正效应还是快速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2.2.2 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非均衡,北高南低,西强东弱 由表3可以看出,河南省各市城乡发展呈非均衡状态.城乡发展指数最高的前5位为郑州、济源、三门峡、洛阳、鹤壁,指数分别为5.79,3.71,2.47,1.29,1.28.后5位为开封、信阳、商丘、驻马店、周口,指数分别为-1.75,-1.96,-2.02,-2.54,-2.99.这说明河南省城乡发展的非均衡状态没有改变,而且从前5位和后5位的区域分布来看,城乡发展指数高的区域主要为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老市(郑州、三门峡、洛阳)和新兴市(济源、鹤壁).其主要原因是老市的工业基础和商业基础相对较好,新兴市的后发优势或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城乡发展指数较低的区域均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且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市.其主要原因是后5位市仍然以农业作为主导产业,在人均GDP、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没有明显的改善.
河南省各市城乡差异明显,二元经济结构显著.洛阳、郑州分别以城乡差异指数2.20和1.56位列后2位,驻马店和周口分别以城乡差异指数-1.04,-0.83名列前2位.这说明单就城乡差异指数而言,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加速的同时,经济基础较好市城乡差异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经济基础薄弱市城乡差异相对缩小.其原因可能是郑州、洛阳等市虽然在农村的投入加大,但城市发展的速度仍远远高于农村的速度.驻马店和周口等市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仍是主导产业,近年来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投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相比其他市仍然相对滞后,因此城乡差异相对较小.因此,解决好城乡差异的手段不仅是城市或农村单方面的发展,最佳的途径是城乡的协同发展.
从表3还可以看出,河南省各个市城乡统筹的排名和城乡发展排名趋势基本一致,这说明河南省各个市不仅重视推进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同时,而且还在努力推进城乡协同发展;各个市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方面的投入力度与该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反映了解决差距问题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城乡差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手段.
河南省各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呈“北高南低,西强东弱”.从表3城乡一体化综合指数可以看出,从地理空间上看,城乡一体化综合发展指数呈“北高南低”趋势,这与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符.整体上看,城乡发展、城乡统筹和综合指数的排名基本呈同一趋势,城乡差异和综合指数的排名呈反方向波动.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社会系统各个要素动态和博弈的过程,对该过程进行指标设定和量化是指导其科学有序发展地有效手段.从上述指标计算及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近10年来在推进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异、强化城乡统筹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果把河南省18个市按照豫中(许昌、漯河)、豫东(开封、商丘、周口、濮阳)、豫南(信阳、驻马店、南阳)、豫西(洛阳、平顶山、三门峡)、豫北(新乡、安阳、鹤壁、焦作、济源)来划分的话,河南省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鉴于自身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在以下方面需要加强:
(1)“南呼北应”.“南呼北应”就是河南省要积极推进豫南豫北地区产业和资源的整合,优势互补,从而缩小南北差距,消除南北城乡一体化非均衡发展状态.从城乡一体化指标数据可以看出,排名前5位的是:郑州、济源、三门峡、焦作、鹤壁,多数在豫北地区;豫南地区南阳、信阳、驻马店分别列为第12,14,15位.河南省南北发展城乡一体化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是豫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豫南地区农业是主导产业,但拥有较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南呼北应”的具体策略就是:首先,河南省要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南北地区协同发展,要在资金、资源、人力资本等方面多向豫南地区倾斜.其次,河南省要在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积极推进省内豫北、豫南地区的产业整合,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帕累托效应.最后,河南省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引导豫南地区结合区域内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比如信阳茶叶产业链的延伸不仅能推进经济的增长,还能在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同时,保持生态均衡.
(2)“东张西望”.“东张西望”就是河南省要在固本的同时,要积极寻求周边陕西、山西、江苏、安徽等相邻省份或经济带的辐射,开放创新,力求打破区域边界,协同发展;河南省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推进区域间的合作,还要积极推进区域内资源的流动,通过豫东、豫西的协同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城乡一体化指标数据可以看出,豫西地区洛阳、平顶山、三门峡排名分别为6,3,11,而豫东地区开封、商丘、周口、濮阳排名分别为16,17,18,13,可见,豫东豫西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也处于非均衡状态.河南省要实施“东张西望”的策略推进河南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具体内容是:首先,河南要积极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合作,确保豫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此稳定豫东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其次,河南要充分认识到豫东地区的市是农业大市,工业基础较弱,要在财政、税收、投资等方面给予豫东地区积极支持,近年来开封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受郑卞一体化影响进展加速,“东张”的重点是如何通过推进周口和商丘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同时,积极推进濮阳与山东经济发展资源的对接力度.
(3)“内涵发展”.河南省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一定要有形式上的城乡一体化转变为内涵上的城乡一体化,要力求避免2种现象:一是土地的城乡一体化快于人口的城乡一体化;二是工业的城乡一体化快于农业的现代化.上述2种现象对城乡一体化的负效应是全面的和持续性的,因为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河南要在如下3个方面加强“内涵发展”: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城乡一体化不仅是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和完善的问题,而是在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要取得突破.其次要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最后,要准确发展定位,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农业仍是其基本定位,也是河南的特色,河南要在这种特色定位中找到最适合农业和粮食产业的工业体系定位.
参考文献:
[1]杨重光,廖康玉.试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J].经济研究,1984(8):57-63.
[2]李永长.从“两通” 突破起步向“ 城乡通开” 推进[J].中国农村经济,1986(4):45-47.
[3]张敬东.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发展道路[J].财贸经济,1989(5):48-53.
[4]庆德昌. 城乡工业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城乡一体化[J].财贸经济,1992(5):38-39.
[5]李克华. 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的若干问题[J].南方经济,1998(3):65-66.
[6]何慧丽. 是农村城市化, 还是城乡一体化? [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2):40-49.
[7]王亚飞. 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实现模式的探讨 [J].经济纵横,2007(4):42-44.
[8]完世伟.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以河南省为例构建及应用[J].经济经纬,2008(4):60-63.
[9]苏春江.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问题,2009(7):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