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的省思

2014-04-07 23:11胡婷婷
关键词:通俗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胡婷婷

(宿州学院 思政部,安徽 宿州 234000)

承载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使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广泛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如何使马克思主义被人民大众所接受,需要从通俗化上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思想理论通俗化的基本特质

《大辞典》对通俗的解释是“浅近平易并符合一般的水准”[1]。那么通俗化显然是指达到浅近平易并符合一般水准的过程,主要是指精神产品由深奥难懂向通俗易懂的演化。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说的通俗文学、通俗作品,主要指文学作品简单易懂,符合普通人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要,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思想理论担负着从某一方面对自然界或人类社会进行归纳总结的责任,经过长期的筛选提炼,形成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往往比较抽象,不容易被普通人所理解。理论要达到传播广泛,被普通大众所接受,就需要有一个通俗化的过程。思想理论通俗化既要通俗,更在于如何“化”,在具备一般通俗作品特点的基础上,应当保持自身的秉性与特点。这也是思想理论与一般通俗作品的显著差异。具体地说,思想理论在通俗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在语言上通俗易懂,还要保持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阐释重大的现实问题,要有经得住实践验证的能力,还要达到对所阐述的问题追根溯源、科学彻底,才能做到深入浅出,真正实现通俗化的要求。

理论通俗化首先在于逻辑严密,能阐释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理论只有逻辑严密、才能解疑释惑,明辨是非。恩格斯说,逻辑展示的是“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2],这是科学理论是否有效或合理的核心。理论的突出特性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形成合理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总是围绕其核心观点按照一定的逻辑思路而生成。当理论通过文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只有创作者首先自己思维清晰,对要说的问题进行既合乎目的又合乎规律的表达,才能被读者所认可和接纳。一个逻辑混乱、层次不清的理论文章,不管其语言如何华美、内容如何充实,其合理性和准确性都值得怀疑。

理论通俗化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从现实出发,而不是单纯从思想观念出发。理论家和读者生活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具有现实生活的共通性,毛泽东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3]因为,在实践之外,没有人知道理论家的脑子里想的是什么,但人们却知道现实生活中需要什么。理论只有产生于现实的需要,符合人民群众的主观要求,才能引起群众的共鸣。脱离实践的空谈或思想家主观意识的建构,都会使理论误入歧途。

理论只有科学彻底,才能以理服人。理论不仅要让人们“看得懂”,更要让人们相信它说的“有道理”。理论是否科学是能不能实现通俗化的重要尺度,因为正确的理论都是对自然界或社会的规律性反映,只有说的有道理,说的彻底,才能让人心悦诚服。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

二、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历史演进

把马克思主义通俗化,让大众易于学习和接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共识。通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环节,也是保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用艰涩的语言、高大而全、内容空泛来讲解马克思主义,不仅不能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而且这种脱离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也失去了与时俱进的品质。当前,学界普遍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三化”过程中,通俗化是前提。只有实现通俗化,才能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而当下存在的问题是:在如何达到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上却见仁见智,有不同的观点和阐发路径。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实现路径主要有内容的具体化,语言文字的通俗化,理论表达方式的视觉化、形象化、艺术化,理论宣传普及的产业化等。[5]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通俗化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庸俗化。[6]这些观点都对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本人都十分注意自己理论的通俗化问题。他们在实践斗争中对如何使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上也提出了具体要求。1862年,马克思在致路德维希·库格曼的信中,谈到自己《政治经济学批判》将要产生的影响时说:“使一门科学革命化的科学尝试,从来就不可能通俗易懂。可是只要科学的的基础一奠定,通俗化也就容易了。”[7]可见,马克思认为理论能不能被广泛传播、会不会被大众接受,其科学基础十分重要,只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理论的通俗化才有可能。事实上,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到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再到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都是由于其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而得以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并得到普遍认可的。

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的要求。从形式上看,要使用读者熟悉的语言,要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相符合。在内容上,要借助于辩证法,从读者的基本生活条件出发,保持科学理论要贴近工人阶级的实际。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方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阅读。他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就是把纯学术著作通俗化的典型。恩格斯为了完成保尔·拉法格的邀请,写一本在法国工人中宣传社会主义的文章,他亲自从《反杜林论》著作中摘取三章内容,并进行了修订,最终汇集而成通俗化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恩格斯还在《致奥古斯都·倍倍儿》的信中明确谈到了这篇文章通俗化问题。他说:“《反杜林论》三章中的头两章在加大修订和通俗化之后,寄给了伯恩斯坦,这两章应该按法文版的式样用德文出版。”[8]这本被马克思称为“社会主义的入门”的文章,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在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是恩格斯把纯学术性著作通俗化的成功尝试。可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成功,绝不仅仅是通俗易懂的语言赢得了读者,更重要的是文章中逻辑的力量和科学的论证征服了读者。

列宁也在批判当时存在的华而不实的文风时,论述了理论的通俗化问题。列宁认为,理论要通俗化,但不能庸俗化,也不是一味地迎合读者。马克思主义工作者要从简单、具体的材料出发,在坚守理论本色的基础上,来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针对《自由》杂志中存在的不仅词汇复杂晦涩、装腔作势、矫揉造作,而且引用的材料和例证陈旧、缺乏加工的状况。列宁在《评<自由>杂志》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告诉作者,庸俗化和哗众取宠绝非通俗化。通俗作家应该引导读者去深入地思考,深入地研究。他们从最简单的、众所周知的材料出发,用简单的推论或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从这些材料得出的重要结论,启发肯动脑筋的读者不断地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9]这里,列宁对通俗化提出的要求是,通俗化不是要降低理论的深度,而要从社会生活中撷取合适的材料,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进一步思考。

斯大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面对当时苏联民众文化知识水平不高而又有学习列宁主义基本知识的要求。只有极其通俗、易懂、清楚、简单,才能使他们理解列宁的思想。为此斯大林撰写了《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和《论列宁主义基础》等文章,对列宁主义做了通俗易懂的解读,很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他亲自编写《联共党史》一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系统化、通俗化,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今天看来,尽管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教育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的事实是不容抹杀的。

如果说恩格斯还只局限于从理论广泛传播的层面,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形式,那么列宁和斯大林则进一步从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来推进马克思主义通俗化进程。尽管时代的要求不同,但在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上是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理论通俗化的要求和实践的意义,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建设,无疑是深刻的和值得借鉴的。

三、通俗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通俗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人来说,马克思主义来自西方,是一门艰深难懂的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开篇就说过,马克思的书难懂,并且还有很多遗著没有刊发,即便“拚上半生的工夫来研究马克思,也不过仅能就他已刊的著书中,把他反复陈述的主张得个要领,究不能算是完全了解‘马克思主义’的。”[10]可见,要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是何其之难。要使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首先需要找到马克思主义贴近大众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要走通俗化的路子,来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就是通俗化的典范。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李大钊用通俗的语言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作了比较准确的表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被认为是中国人比较系统地介绍和分析马克思学说的开山之作。《大众哲学》更是如此,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传播到普通人民群众中间。总体上看,李大钊通过通俗化路径介绍马克思主义,还只局限于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阶层,艾思奇则更进一步,通过《大众哲学》把马克思主义送到了生活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的普通民众之中。

通俗化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但通俗化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通俗化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入口”,其目的是为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伟大力量”。在抗日战争时期,艾思奇已经指出了通俗化只是中国化的初始阶段,还不是全部,更高的要求是,应当使马克思主义在通俗化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形式,上升到中国化和现实化的层面。还在抗日战争时期,艾思奇已经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中发出倡导,“现在需要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过去的哲学只是做了一个通俗化的运动,把高深的哲学用通俗的词句加以解释,这在打破哲学的神秘观点上,在使哲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接近,在使日常生活中的人们也知道注意哲学思想的修养上,是有极大意义的,而且这也就是中国化现实化的初步。”[11]即便被毛泽东称赞为“能顶十万兵”的《大众哲学》,艾思奇也同样说它“始终是简陋的入门的读物”[12],要真正在实践中通晓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理论创新。

真正从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视角,走通俗化之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多次教导党的干部和理论工作者,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实际结合起来,防止出现脱离群众的党八股文风。在《论新阶段》中,毛泽东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3]与其说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而首先是他对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期望——马克思主义要新鲜活泼、被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毛泽东同志是这样说的,在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构的过程中,毛泽东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马克思主义既做了思想丰富,又通俗易懂的阐发与创新,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建设。

四、马克思主义通俗化要避免的几个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进而中国化的进程中,首先要注意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低俗化。马克思主义要通俗易懂,要适应于大众的理解能力,但马克思主义科学彻底的本色不能歪曲,抽掉理论底蕴的理论就陷入了绝对的通俗化,也就是低俗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有过这样的教训。在研究宣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一些人生搬硬套、不管具体对象,不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的分析,任意解释、随意滥用,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化和简单化理解,导致了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观,给人们思想认识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甚至于一些老农抱个南瓜上讲台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表面上看是很通俗,但实质上是在实践应用中把马克思主义低俗化了。对于这种现象,邓小平同志早就做过批判。1962年2月6日,邓小平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上讲到:“我们忙于事务,不注意学习,容易陷入庸俗的事务主义中去。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14]

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还要避免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况。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自身的逻辑体系和阶级意识性,通俗化不能弱化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在工作生活中,一些人不学习理论、不研究理论,不用理论指导实践,仅凭经验和世俗关系对待和处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仅仅看作简单的政治宣传,在现实实际中不加以应用,看似说出的道理一套又一套,其实给予马克思主义的是歪曲、错误的解释,抹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意识和时代价值。这种思想上的麻痹大意,去意识形态化,其结果直接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弱化。在通俗化中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造成的思想混乱,其危害性是极大的。

在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中国化过程中,还要防止一些人打着通俗化的幌子行反马克思主义之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丢掉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失败。在文化多元化的情境下,一些人从所谓的文化普世主义出发,无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功能,也无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思想作用,只要提到马克思主义,就认为在搞假大空、搞形式主义、搞意识形态战略。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视若不见,在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幌子下,任意发挥、随意改写马克思主义理论,甚至试图用西方自由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来嫁接或代替马克思主义,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彻底消解。

[1]三民书局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大辞典:下册[M].台北:三民书局,1985:474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2.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6.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5]唐莉.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及实现路径[J].江海学刊,2009(1).

[6]周太山.论列宁的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思想[J].求实,2010(3).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7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65.

[9]列宁全集:第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2.

[10]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

[11]艾思奇.艾思奇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87.

[12]《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丛书:第1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20.

[1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14]邓小平文选: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6.

猜你喜欢
通俗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让传统诗词通俗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古典音乐广播节目的通俗化表达探析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通俗化、民族化、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