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第四中学 付延声
整合课程资源实施『苦难教育』
佳木斯市第四中学 付延声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对苦难之于人生的意义早就有了深刻的认识。一个人所经历的苦难往往成就了他坚强的品格。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当然,我们不可能苛责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当大任者,但我想,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苦难也不失为最好的人生导师。苦难,是语文课堂精神大餐必不可少的味道。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深入挖掘课文内容,帮助学生认识苦难,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让学生学会坚强。
树立苦难教育意识,实际是树立一种课程意识,就是要深入挖掘出教材某些篇目中的“苦难”内涵。作为语文老师不能唯教参马首是瞻,要有取舍的眼光,有整合的能力,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的育人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初中教材的一些篇目为例谈谈对教材中“苦难”内容的挖掘。
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人生的一次巨大成就。”(周国平语)学习周国平的《落难的王子》,我们要让学生知道面对突如其来的苦难,陷入困顿的人们,无论是谁都要学会承受,并沿着人生新的征途走出新的精彩。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长篇小说《城南旧事》,课文通过主人公英子的成长启示我们,面对亲人的离去,自己要学会坚强,要顶住亲人倒下时塌下的那一角天空。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通过丑小鸭变天鹅的经历激励着处在逆境中的落寞者奋发图强,实现人生的价值,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篇含有自传味道的童话的警世意味,这会对学生将来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面对苦难,我们不仅要承受,还须要拥有一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写的是苦难中的温情,苦难中的帮助,苦难中的人情美。他所写的生活距学生很远,学课文的过程是一种忆苦思甜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面对苦难时人心灵的高贵胜过一切的道理。课文中父亲的做法可称得上是具有“优雅的风度”,优雅的风度和贫富无关,只和心灵的高度有关。杨绛的《老王》唤醒的不仅是我们的怜悯之心,也在于提醒我们要时刻进行良心的自省与提升,而这种提升也是一种心灵的高度。
苦难和孤独如影随形,有时孤独是更难以忍受的苦难。现在的青年在创业之初是多么需要这种精神,走好孤独之旅,就是走向成功之旅。曹文轩的《孤独之旅》里的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锻炼着他的身心。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使学生感受到人生不可躲避的关键词——孤独,要使学生清楚,在逆境中奋起是伟大的,奋起之始往往先要忍受孤独。
仅靠课堂时间进行苦难教育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可以适当拓宽教材,适时、适量介绍名著、时文、新闻资讯等内容,把这些内容作为苦难教育的补充。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出自的原著,如讲《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讲《孤独之旅》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
我们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有代表性和励志性的名人自传,让学生追寻名人的足迹,品味苦难,学会直面苦难。例如,《童年》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读这部小说,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是可以战胜恶劣环境的,我们要教育学生永远以积极、勇于拼搏的态度对待现在和未来的生活,让苦难沉淀为心灵永不流失的钙质。
教师要时刻关注新闻信息,及时更新、强化学生对苦难的认知意识。我曾经进行过“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之战胜苦难篇”的新闻推介活动,这给了学生很大的心灵震动。
曹文轩在《青铜葵花》的后记中说:“在少年时就有一种对苦难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苦难是人生必须跨过去的“坎儿”,语文教师要有意识、有能力帮助学生从容面对苦难,成为一个性格坚强的人。课堂里有了“苦味儿”,日后学生才能更好地品味生活中的甘甜。
E-mail:18609308@qq.com
❖编辑/吕秀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