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生 史 静
我国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不仅谋求区域内的合作,而且也谋求区域间的合作。在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旅游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和很多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正在受到各区域各地方 (城市)越来越多的关注。旅游活动的规律表明,旅游者总是流向具有吸引力的目的地。旅游者本身和旅游目的地处于某种行政管理的区划之中,而旅游者在做旅游决策和实际旅游时,并不关心目的地的行政归属,而是 “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从这一意义上说,旅游活动是无边界行为。这就决定了区域旅游合作将成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基于管理创新理论,从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符合京津冀乃至 “9+10”区域的旅游合作机制,提出科学推进京津冀以及环渤海和更大尺度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途径,并对天津如何发挥作用促进区域旅游合作提出建议。
京津冀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热点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5A级景区13个,4A级景区83个,约占全国4A级以上景区总量的11%。同时,京津冀三地已经具备一定的旅游产业集聚规模,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京津冀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数分别为5204021人、730615人和1141439人,三地总和相当于全国的6.64%;2011年京津冀拥有星级饭店数量分别为565家、100家和395家,三地总和相当于全国的9.08%,其中京津冀拥有五星级酒店分别为59家、10家和16家,占全国五星级酒店总数的13.82%;2011年京津冀拥有旅行社单位数分别为1032家、332家和1156家,占全国旅行社总数的10.64%;2011年京津冀拥有旅游景区数分别为213家、56家和280家,占全国旅游景区总数的9.85%。
京津冀也是国内最早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地区。早在1985年就成立了京东旅游区,致力于京东地区两市一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景区的合作,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联合开发、联合营销的合作方式,效果明显。1987年,由北京旅游学会发起,联合天津旅游学会、河北旅游学会,在北京密云白龙潭召开了第一次 “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研讨会”,与会代表表达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愿望,从而使这样的研讨会成为例会。后来发展为北方十省市旅游联谊会,并促成了每年一届的 “北方旅游交易会”。特别在200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发起,成立了由环渤海5省市及京津周边4个省区市、10个热点旅游城市组成的 “9+10”区域旅游合作会议组织,建立了政府层面区域间的旅游合作机制,开创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新模式。2012年9月,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在京成立,区域旅游合作的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
总的来看,京津冀地区旅游合作发展的基础已经具备,合作的理念、思路也已基本形成,但还存在着合作动力不足、合作领域不宽、合作层次不深等问题。
区域旅游合作更强调政府的引导作用,需要研究建立科学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形成一套完整的区域旅游合作创新体系,即由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既充分发挥竞争作用又兼顾公平的一体化区域合作体系,为加快推进区域旅游合作提供持久的动力源。
(一)交互联动机制
区域旅游合作要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合作关系要得以巩固,需要在各不同区域之间建立旅游的互动关系。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建立,要做的是整合各个旅游区域之间的各类旅游,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旅游数据库,建立交互机制,设立平台。通过建立交互机制,达到联动表现区域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互补特色,形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的目的;交互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推广组织区域性旅游线路,形成区域旅游客流,促进各旅游区旅游目的地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各区域鲜明的联合旅游形象,树立国际性旅游区域品牌,在国际主要旅游客源市场中形成强大的推广之力。
(二)组织协调机制
区域旅游合作会遇到来自经济、社会、观念等方面的阻碍,为推动旅游合作的进行,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实现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制度化、长期化,有必要建立统一的合作机构和协调机制。这个机制包括旅游政策协调机制和旅游业危机管理协调机制等。通过建立各层级的旅游发展联席会议,建立区域旅游合作联合体等协调机构,统一制定本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消除区域间旅游发展的明显政策差异;制订旅游发展与动态监控,策划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实现区域联合,产销联合,政策协调。
(三)人才交流机制
旅游合作,人才为先,旅游合作说到底还是人才的合作。因此,应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为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实现人才流动合作无障碍,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通过旅游人才资质互认、建立各层次培训合作机制、完善区域旅游人才网络等手段,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四)行为约束机制
为了防止区域旅游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保障区域旅游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种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约束机制,规范合作的权利与义务,约束参加合作各方的行为。这种机制应包括:在区域旅游合作协议中,明确区域合作各方在合作关系中应遵守的规则、违反区域旅游合作条款后应承担的责任、对违反区域合作规则所造成的经济和其它方面损失应做的经济赔偿规定;建立一种区域旅游合作冲突的协调组织,如旅游质监合作联合体,负责解决区域旅游合作中的矛盾和冲突;通过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对区域旅游合作关系进行规范,对区域旅游合作中的不规范行为做出惩罚性的制度安排。加强和突出政府在合作机制建立过程中组织、协调和引导的作用,可从根本上打破地区封锁的格局,彻底改变各个行政区相对独立、各自为政的局面,为区域旅游合作营造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
(五)政府政策支持
政府应用政策手段对区域旅游合作给予鼓励和支持,比如,对区域旅游合作开发项目、跨区域的旅游企业给予政策倾斜、政策优惠、政策肯定。对于积极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的部门和领导的政绩评价也应通过量化指标予以认可,以鼓励区域旅游合作,保护区域合作,推动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合作过程中一些问题的解决,远远超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限,需要政府的介入,即区域旅游合作不只是旅游主管部门的事,应由政府领导亲自抓。
(六)发挥旅游企业的主导作用
各地之间的旅游企业和行业合作,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基础。旅游企业合作的基础是共同的利益,合作的目标是实现共赢,如果没有旅游企业的参与或旅游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对合作的反应迟缓,那么合作就仅仅停留在 “宣言”和 “协议”上,而不是共同制约的 “合同”文本上,更不是有关方面的具体行动上。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建立并不只在于组织形式的设立,更重要的在于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有效运行。
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应关注与介入京津冀城市群旅游地域系统的发展规律,通过管理创新,探索多途径的发展路子。
(一)借力京津冀城市群,加强空间角度的区域旅游合作
京津冀城市群是由2004年国家发改委界定的京津冀都市圈衍化而来的,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市和天津市两个直辖市,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和唐山八座城市的区域。它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分别是华北、华东与华南三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龙头,是我国未来大规模推进国际化的重点地区之一,在环渤海经济圈中,京津冀城市群无疑是其经济腾飞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城市群发展必然伴随着城市群空间经济聚集的演化,由于京津冀城市群旅游发展在地域系统、资源品级、产品结构、要素贡献、旅游影响上的典型性以及对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拉动作用等,由此引起的旅游产业集聚越来越成为推动上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富有活力的空间经济聚集因素之一。应通过产品组合、线路连接,开发专项旅游产品系列,形成依托滨海的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体系。
(二)加快培育合作主体,推动区域旅游企业联合
一是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加速本地区大型、品牌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入旅游业,尤其是对中小型旅游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二是通过资本重组等一系列手段,大力推动京津冀三地旅游企业跨区域重组和联合,充分发挥各地区旅游企业优势,在资本运营、管理层次上相互渗透,形成良好的合作格局。
(三)联合开拓市场,促进要素流动
一是加强城市之间互相推介,扩大合作规模。继续扩大区域内旅游城市之间 “互为旅游客源地、互为旅游目的地”的推广活动,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二是联合营销,共树区域统一旅游品牌。联合参加国际重要旅游展览会,共同开展市场调研、制定促销宣传计划和方案,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形象。三是取消市场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在旅游的经营上,创造条件、协调政策,通过各旅游企业相互参股,形成资金集中优势,加强旅游协作的紧密程度,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经营体系。拓展市场化的旅游建设融资渠道,完善区域旅游从业人员管理标准,促进区域旅游人才自由流动。
近年来,天津市旅游业发展迅速。2012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234.1万人,旅游外汇收入22.3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1.2亿人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2%,已跻身全国旅游业发展最快地区行列。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天津市必须在未来的发展战略中通过借力区域旅游合作,谋求持续的发展动力,京津冀以及环渤海区域无疑将成为发展重点。
(一)充分发挥特色旅游资源优势
天津旅游资源与环渤海其他城市旅游资源相比,其差异性大于同质性,有些自然生态与社会人文资源虽然类型相同,但形态、风格不同,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天津在旅游资源方面对环渤海区域旅游的发展起到互补作用,能够丰富区域旅游的资源,为省市间开展旅游合作,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为资源整合、布局优化,发挥区域资源整体优势提供了动力。如在历史文化方面,天津的近代史迹旅游资源具有典型性,其近代百年遗迹与北京皇城古都有互补之处,其近代历史文化与古都文化、齐鲁文化、关东文化有差异,其近代遗存建筑与大连、青岛、威海等城市有关联而不雷同,可形成互补效应。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天津的河、湖、湿地可与北京、冀北相匹配,天津东临渤海弥补了北京无海的弱势。在社会资源方面,天津的现代滨海都市休闲文娱可为河北补缺,与北京相互辉映。
(二)充分发挥港口区位优势
天津作为滨海城市,独特的海洋、港口资源禀赋能够有效带动产业发展获得乘数效应、吸引产业形成集群、取得规模效益。近年来,天津市高度重视邮轮旅游发展,制定了邮轮旅游发展规划,举办了两届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建设了设计新颖、功能超前、规模亚洲第一的天津滨海国际邮轮母港。天津市旅游部门和相关部门与企业积极开展工作,加强了与世界知名国际邮轮公司的业务合作,及时推出了高端邮轮旅游产品。自2010年6月26日正式开港以来,以天津为母港航线和到访邮轮次数都在逐年递增,对促进中国北方邮轮产业发展,拉动京津及周边高端旅游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天津要以 “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应进一步拓展港口旅游功能,深度开发邮轮、游艇、低空飞行、海洋康体等旅游新业态,打造立体化海陆空旅游新格局。
(三)利用好滨海新区战略资源
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国家重要战略决策,享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国务院明确,要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经过10多年的努力,滨海新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实力和对区域经济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天津滨海新区已经成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1年4月在天津滨海旅游区创建了全国唯一的中国旅游产业园,旨在打造中国旅游装备制造业的研发中心、展示中心、交易中心,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要抓住发展机遇,利用新区的研发制造优势、政策优势、土地资源优势,扶持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培育旅游新业态,延伸旅游产业链。
参考资料
1.胡玲玲.京津冀一体化条件下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2011,(2):106-107.
2.梁文慧.关于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5.
3.王庆生.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中国铁道部出版社,2010.8:315-324.
4.苗泽华,白翠玲,李鸿飞.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模式 [J].经营与管理,2009,(3):68-6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2012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2012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副本)[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12).
7.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2012旅游抽样调查资料[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10).
8.天津市旅游局,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天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R].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