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媒体在突发地震事件应对中的责任与义务

2014-04-07 16:17张玮晶
华南地震 2014年4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新闻报道舆论

张玮晶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北京 100049)

0 引言

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介质, 为信息传播提供平台则称为媒体。 新闻媒体通过将新闻事件加工处理, 通过一定的宣传手段和表现形式进行宣传,突出新闻反映的积极面, 使人们从正确方向思考社会现状和政治格局, 从而达到引导群众思想的作用。 舆论导向是新闻独具一格的特征, 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 关注新闻、 关注时事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新闻舆论导向出现偏差, 会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行为。

突发公共事件是一块 “试金石”, 检验着媒体对新闻的掌控能力和报道能力。 作为媒体, 有责任也有义务在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各阶段向公众提供必要的相关信息。 当突发事件不断演进的时候, 媒体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扮演着无可替代的信息沟通者的角色。 在媒体的关注下,有关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传播速度、 范围和影响有时甚至超越了突发公共事件本身的发展。 如果新闻报道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不当, 则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和动荡,对国家造成不可弥补的影响。 因此媒体应对突发事件重要性和责任与义务不言而喻。

我国主流媒体对5.12 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史无前例地把地震的惨烈和全民共赴国难的壮烈场面呈现给世人, 使中国政府的快速反应和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赢得世界的赞许和尊敬。 实践表明, 做好突发地震灾害事件新闻报道, 是政府和新闻媒体的责任所系、 使命所在, 事关党的执政能力、 事关政府形象、 事关媒体公信力。 面对地震突发事件, 只有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正能量和主旋律作用, 信息发布及时准确, 舆论引导务实健康, 才是稳定社会, 服务群众基础保障[1]。

1 信息及时准确是妥善处置地震应急和做好新闻报道的前提

1.1 信息及时准确才能适度响应

只有信息获得及时准确, 各级政府及时掌握灾情、 舆情, 才能对全局正确研判, 做出适度响应, 才能先期处置, 科学救援, 稳定人心。 反之,信息不及时、 不准确, 就会出现应对不力和延缓处置, 严重时会导致人心焦虑, 流言四起, 社会不稳。

1.2 新闻报道服从于事实

对突发地震灾害事件的报道是否及时、 正确、充分、 连续, 已成为检验媒体的反应能力和灵敏效率的标尺, 成为衡量媒体新闻策划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标准。 普利策曾说: “新闻事业的最难之处就是既要保持新鲜报道的生命力, 又要使其受到精确和良心的约束, 而不是随心所欲。”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 媒体要考量的是公益性。 新闻报道要用事实说话, 媒体和新闻记者要本着 “对公众负责”、 “对历史负责” 的专业精神, 做好新闻报道[2]。

1.3 信息收集实施网格化管理

在当今全媒体时代, 公众既是新闻的接受者,也是新闻的发布者。 政府和媒体要想第一时间获得某一区域的灾情、 舆情, 需努力构建全覆盖的地震信息网络。 信息收集要植根于基层, 必须在村镇和社区广泛建立地震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员的组织网络, 明确地震应急信息员的职责, 建立地震信息搜集与上报制度, 及时上传地震宏观前兆信息。 及时收集上报施救区域的新闻线索和舆情,形成立体化、 条块结合的信息传输网络, 一旦突发地震灾害立即启动条块结合的信息系统, 确保新闻信息畅通。

2 媒体应对突发地震灾害要树立服务大局意识

2.1 为政府分忧

面对突发的地震灾害, 新闻媒体如何积极应对, 准确引导社会舆论, 维护社会稳定, 为政府分忧, 帮忙而不添乱, 一直是媒体的重要责任和根本任务。 这就要求新闻媒体要有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 对突发地震事件的社会规律性、 敏感性识得深、 看得透、 把得准, 积极作为、 主动作为、有效作为。 对大众负责, 对政府负责, 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2.2 真诚服务于公众

突发地震灾害给公众带来切身利益、 精神情感、 生活秩序三个方面的损害。 因此, 突发地震事件往往倍受各方高度关注, 成为媒体集中报道的热点。 突发地震事件的应急处置及新闻报道,必须重视对亲历者的抚慰和公众情绪的疏导。 在新闻报道中加大服务内容, 主动作为, 以有利于疏导公众情绪, 有利于增进公众对突发性事件的理性认知, 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突发地震事件的应对能力为目的, 增进公众信任。 5.12 汶川地震以来, 每当破坏性地震发生, 我国主流媒体率先主动发布寻人服务热线, 道路通情, 救灾物质需求等各方面服务信息, 相关部门还主动向社会公布联络信息, 方便群众应急联络的需要, 此举增进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与信赖。 赢得各界媒体的赞许[3]。

2.3 配合政府做好跟踪报道

突发地震灾害事件从发生到处置完毕, 一般都要经过几个不同的阶段。 每个阶段有不同的重点和工作目标。 媒体根据事态的进展和政府处置过程进行有计划、 有步骤、 分阶段的报道, 做到动态报道与计划报道相结合, 常规报道与深度报道相结合, 面上的一般报道与点上的典型报道相结合。 这既是媒体的责任, 也是帮助政府政务公开, 帮助群众全面了解处置进展, 也是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的重要途径。

2.4 科普性宣传报道提高大众认知水平

新闻报道与科普知识宣传相结合, 提高群众对地震灾害事件的认知水平。 当面临突发的地震灾害, 群众在惊恐焦虑中, 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渴求和急于通过媒体了解防震、 抗震、 减灾和自我救助的相关知识, 以增强自身防预能力。 我国主流媒体就有成功经验, 如3.11日本福岛地震大家通过媒体获得了核扩散、 核污染、 核辐射、 核防护的相关知识。 事实证明, 在进行突发应急事件新闻报道时, 媒体及时向群众传播相关科普知识很有必要[4]。

3 权威发布、 适度报道、 舆论引导是媒体报道的核心

3.1 权威发布信息

突发地震事件的应急处置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 包括地震救援, 救灾安置、 科学调查、 责任追究等各项工作都在不断推进。 主流媒体要在突发地震灾害事件中做到权威发布, 就必须始终保持贴近灾情, 关注网络舆情, 保持深入追踪、 连续报道的临战姿态。 就必须做到观点权威、 事实权威、 数字权威、 分析权威、 细节权威、 结论权威。 呈现给读者多角度、 多侧面、 全方位的立体式报道, 从而为社会各界全面了解事件真实状况、客观分析事件原因、 理性把握演变趋势, 提供丰富全面的信息。

3.2 新闻报道适度

媒体的责任和作用在于既要及时而准确地将地震突发事件向社会公众作报道, 又要把握好地震突发事件的性质认定及报道数量的掌握, 这是媒体处理地震突发应急事件必须把握的度。 在报道中既充分体现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灾情的高度重视, 又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报道灾情, 不能给群众造成心理和舆论压力。 要以有利于安抚民心, 消除群众疑虑为己任。 如5.12 汶川地震央视媒体关于校舍倒塌的适度报道, 促使政府震后对全国中小学校舍采取防震加固改造, 很得民心。 实践证明, 把握好对突发应急事件报道的度, 对各级政府迅速、 从容地处置突发事件, 稳定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5]。

3.3 正确舆论引导

按照突发地震应急预案分工, 突发灾害事件的处置是当地政府部门的任务。 正确引导舆论,是宣传部门和媒体职责。 政府要发挥新闻发言人的作用, 争取第一时间向媒体、 向大众公布已掌握的突发地震事件相关信息, 做到信息公开。 主流媒体在灾情报道中, 坚持用事实说话, 用专家说话, 第一时间播发来自灾区一线的报道, 提高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主流媒体在突发地震应急事件新闻报道中要始终坚持正面为主的价值追求, 主宰总体报道方向, 为其他各类媒体报道提供科学准确的价值判断依据。主流媒体如果对突发事件失语, 或报道不真实、不及时, 则互联网上就会有许多不同版本的报道或猜测, 往往给谣传提供传播的时间和空间。 因此, 主流媒体在突发地震事件发生后每一阶段,迅速、 准确、 权威地进行报道, 对疏解社会情绪,安抚民心和稳定社会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4 正确引导和发挥新闻媒体在突发地震灾害中的传播作用

4.1 注重第一时间报道

5.12 汶川地震发生时, 新华网在大地震发生17 分钟后发布消息。 芦山地震发生一分钟后, 全国就有近十个网站发出了有关地震的第一条微博,体现出新媒体报道的快速的反应机制。 新兴媒体的崛起、 公众记者的出现、 网络表达的自由, 不仅对传统媒体和舆论引导提出了挑战, 政府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也被提到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高度。 地震突发事件, 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心理震撼, 地震突发事件的报道, 自然成为新闻聚焦的热点和新闻竞争的舞台。 尤其在 “网民记者”和 “公民新闻” 传播的新时代, 主流媒体抢占第一时间宣传报道十分关键。

4.2 承担正确导向责任

作为新闻源和新闻报道的互联网, 承载着接受信息和发布新闻任务的同时, 也承担舆论引导责任。 网络舆论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议题设置、 议事规则和治理风格, 使得对 “重大事件”、“突发事件” 的认识, 从一般的传统判断逐渐上升为社会影响、 群体意识的常识预感和疑虑宣泄。一幅现场照片, 一篇表达质疑意见的微博, 甚至是一个语焉不详、 无法证实的传言, 都足以掀起一场波及全国的舆论风暴, 引发很大舆论反响[6]。

4.3 发挥新型媒体作用

在许多灾难事件报道中, 新媒体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如遇突发地震灾害时首先要抢占舆论最高点, 本着先主流新兴媒体, 后传统媒体的传播原则, 发布灾情消息。 另外, 从国家层面上应考虑, 未来新媒体机构中应建立专门应对突发灾害的部门, 实施信息发布, 舆论引导、 筛查与监督功能。 充分利用好新型媒体新作用, 促进与其他媒体有效的结合, 发挥所有媒体在突发地震灾害中快速与正确的新闻报道作用。

5 做好突发地震灾害新闻报道是媒体和政府共同面临的课题

5.1 是对政府掌控舆情能力的检验

突发地震灾害事件给各级政府带来三个方面的考验: 首先考验政府的应急能力。 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对突发灾害作出恰当反应, 第一时间制订并实施应急处置和应急报道方案。 其二考验政府的处置能力。 如果处置不当, 将对政府的权威性、 合法性以及公信力产生难以挽回的损害。 其三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 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失后, 安抚群众、 救助群众、 恢复重建能否兼顾各方利益, 做到公平公正、 程序透明,并避免引发新的矛盾, 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现实考验。 因此, 一次对抗震救灾全程新闻报道, 就是面向大众对政府应急能力、 处置能力和执政能力的展示与拷问[7]。

5.2 必须形成政府与媒体共同责任

新闻发布是政府部门处理公共事务、 应对突发事件、 调节公共关系的重要手段, 成为推进政务公开、 完善政府服务的重要途径, 成为引导舆论、 提升形象的重要载体。 突发地震灾害新闻报道组织引导工作, 往往时间紧、 任务重、 头绪多、变动大, 对各级政府和主流媒体来说, 都是一场严峻的挑战, 必须明确责任, 不缺位、 不退缩、不抱怨、 不疏忽、 不懈怠, 主动到位、 勇于担当。共同强化和维护三个方面责任:

(1)从维护稳定的高度做好突发应急事件新闻报道。 公众的心理危机极易转化为社会危机,做好新闻报道, 就是为紧张焦灼的社会情绪安装“减压阀”。 及时、 稳妥、 周全的舆论引导, 有利于凝聚人心、 促成共识、 化解危机。

(2)从维护群众利益的高度做好突发应急事件新闻报道。 组织引导地震突发应急事件新闻报道, 必须把能否赢得群众的满意与支持作为衡量标准, 要围绕群众关心、 关注、 关切的热点, 通过主动设置议题、 突出报道主题, 来赢得支持度。

(3)从维护政府形象的高度做好突发应急事件的新闻报道。 突发应急事件新闻报道, 已成为公众审视政府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的重要窗口。如果政府声音不够及时, 不占主流, 就会留下不负责任、 敷衍了事、 处置不力的印象[8]。

5.3 主流媒体应与政府处置舆情应保持一致

突发应急事件会在极短时间内迅即影响公众的情绪和判断力。 任何封锁或隐瞒信息的想法都是天真幼稚的, 平息事件舆论只有公开透明这一条路。 根据美国学者德弗勒的媒介依赖理论, 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越及时准确, 越有利于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未知因素和不确定因素给人们造成的先入为主的印象, 越有利于社会和人心稳定。面对突发地震灾害, 政府应在第一时间向主流媒体通报信息, 并领先一步设置议题, 主动确立舆论导向。 要让群众最先从主流权威渠道得到真实信息, 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导权, 巩固舆论引导地位, 增强公信力。 事实证明, 一旦信息公开透明,一旦做到对群众基本诉求的积极回应, 公众通过网络打听 “小道消息” 的兴趣就会弱化, 权威消息将成为各类网络的主流声音, 舆论风向的演变就会被限制在可控范围内。

6 媒体与政府密切协作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双赢

6.1 全媒体的整合利用

主流媒体应占领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的前沿阵地, 同时政府宣传部门也必须注意协调整合各类媒体, 放大传播效果。 尊重各类媒体的不同信息诉求, 发挥不同媒体优势。 手机媒体、 网络媒体、 电视媒体、 平面媒体等, 在突发应急事件传播中要加以整合利用, 以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6.2 关注舆论场的发展趋势

政府宣传部门要注意整合主流舆论场、 网络舆论场以及民间舆论场的各类声音, 形成主流舆论的整合传播。 实现不同舆论场的舆论基调平稳,促进不同舆论场的良性互动。 政府宣传部门应对网络论坛上的舆论风向, 加以认真评估、 理性应对。 对网友的理性声音可以适当整理在主流媒体上发表; 要加强贴吧引导和网评工作, 并在主流媒体发表评论加以引导, 以实现良性互动与认识上的趋同。

6.3 主流媒体与政府各职能部门应保持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

这一关系的建立, 是畅通突发公共事件联系渠道的优势所在。 突发地震灾害新闻宣传机制启动后, 政府宣传部门应尽快与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协调, 争取为主流媒体赴一线采访提供便利, 为主流媒体创造采访空间。 主流媒体的采编团队要主动与相关职能部门联系沟通, 确保在第一时间获知线索, 争取第一时间进入现场采访。 在突发应急事件新闻报道中, 宣传部门在强调宣传纪律的同时, 还要充分尊重各家媒体的特点和报道角度, 注意尊重主流媒体的报道权[9]。

6.4 政府职能部门要善于和媒体沟通与交流

组织与引导好地震突发的事件报道, 需要各级政府、 宣传与事件主管部门用足够的智慧、 诚意与耐心, 与各路媒体记者打交道, 尽可能提供采访便利。 新闻发布会要尽量扩大媒体参与范围,充分留有提问咨询空间, 尽可能提供记者需要的准确信息。 对各路媒体既要统一发布信息, 更要分类指导、 分别引导。 要正视有分歧媒体的不同诉求, 并策略地予以交流使其获得满足。 要乐于主动和记者交流, 通过真诚与融洽的感情交流来化解分歧, 创造良性互动的氛围。

7 结束语

做好地震灾害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是各级政府和主流媒体的共同责任。 一次抗震救灾全程新闻报道, 就是面向大众对政府应急能力、 处置能力和执政能力的展示与拷问, 同时也是新闻媒体政策水平和综合能力的自我体现和评判。 因此,政府与媒体共同配合, 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对地震突发事件真实报道, 正确引导, 形成良好的舆情环境, 取得抗震救灾的成功与胜利。

[1] 田颖, 梁淋淋. 应对自然灾害: 媒体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EB/OL](2011 -09 -27).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9/27/c_122095415.htm.

[2] 曹 丹. 地方电视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原则[EB/OL](2012-04-29). http://www.docin.com/p-378932366.html.

[3] 刘 畅. 人民网传媒频道.窦丰昌.重大突发事件报道: 原则与策略[EB/OL](2010-08-26).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2328/201339/12550577.html.

[4] 张俊, 许建华. 突发事件应对中地方政府的处置原则研究. 灾害学, 2014, 29 (1): 182-187.

[5] 潜伏的克神. 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报道[EB/OL](2010-05-26).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41e3c01017px6.htm.

[6] 汪家驷. 论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J]. 新闻战线, 2010(4): 6-10.

[7] 李廉民. 善待媒体6+1 新闻宣传学笔记[M].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4.

[8] 梁晓涛. 5.12 大地震七日祭[J].央视新闻周刊,2008(19): 15-18.

[9] 谢稚, 孙茜. 灾害性报道的媒体公信力-以地震灾害新闻报道为例[J]. 东南传播, 2013 (12): 66-67.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新闻报道舆论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突发事件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