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勇,孔 超,孙丽丽
(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0)
对国家而言,科学愈进步,国民人文素质越重要。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未来国民综合素质的整体水平、国家的繁荣和进步。随生产力的发展,闲暇时代已然来临,闲暇教育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最有效手段。如何通过闲暇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迫切问题。
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马克思从“自由有意识的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界定了人的本质,这一本质包含个人生存维度,又包含社会生活维度;包含物质生存方面,又包含精神思想内容;包含人与自然关系,又包含人与社会的交往关系。
“人文”广义上是人类社会积淀下来的所有文化成果。狭义上是人类文化中强调尊重人的地位,关心人的价值,使人真正成其为人的部分。现代的“人文”概念,既肯定人的物质需求,更高扬人的精神的独特价值;既肯定人的个体独特性,又强调个体与社会和谐融合的必要性;既包含人生存的“谋生”内容,又强调人生活的“乐生”意义。
所谓“人文素质”,指一个人所具备的基本的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及人文精神状况。人文知识最基础,表现为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学科知
识水平。人文态度,指一个人在人文知识基础上形成的对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社会之间关系的看法。最高层次的人文精神指个人文化观念的积淀,是特定文化传统在个人身上的反映,表现为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
“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近年来强调的职业人员“核心竞争力”就包含在人文素质中,是指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是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人文素质,可以提高个体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厚文化底蕴,培养科技伦理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为其将来的科研、工程设计等引领方向。
闲暇既包含安逸的意义,更包含着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塑造的个体发展学意义。闲暇的多少和质量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进步状况,反映了社会为其成员提供的全面发展机会的大小。闲暇生活在时间上,是解决了生计后的空闲时间,是除工作、家务劳动、抚养子女、满足生理需要外的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在内容上,是随自己的意愿而从事的活动。在心态上,是摆脱压力,追求愉悦的心理状态。[2]闲暇具备四个要素:时间自由,行为自主,兴趣驱动,心理放松。在闲暇时间内,个体是活动的真正主体;以兴趣为基础,以价值优先,自我设计内容,行为具有个人性、去功利化;不感觉到疲惫,而是乐在其中,能够激发自身最大的发展潜力和学习能力。
“学校”的希腊语skole和拉丁语schola词源学原意都是“闲暇”,闲暇与教育存在着必然联系。闲暇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人们闲暇生活的本领以及有效、积极利用闲暇时间发展个性的教育。闲暇教育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开发式教育,它是个体的自我再生产过程,它弘扬主体性,培养兴趣、发展潜能、形成个性,促进全面发展。科学规划闲暇是闲暇教育的核心。
实践证明,人文素质通过标准化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理工科大学生中人文知识更易被边缘化。人文素质培养强调主体性、个体性、价值性、可持续性,闲暇教育突出自主活动、发展个性、以兴趣为驱动,以终生为教育期限,二者之间存在着高度契合。“闲暇教育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这些变化会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3],这些变化往往是通过娱乐活动获得,因此,这种获得教育的方式往往润物无声却效果惊人。闲暇教育因其隐性化、感性化和开放性,已成为人文素质培养的各种方式中,最为有效、长效的方式。如美国学者约翰·凯利所言:“休闲中的学习潜力是最大的。”[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社会学都成立了国际闲暇问题的研究委员会和研究中心,美国早在1918年就把闲暇教育作为教育的目标提出,并纳入到青少年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对于闲暇教育问题的研究始于1995年“双休日”政策实施以来。
与全国部分省市比较,我省闲暇教育研究与实践较滞后。笔者走访了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的部分高校师生,并对黑龙江工程学院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以黑龙江工程学院2014-2015第二学期本科教学进程表为样本进行粗略计算,学生一学期平均在校上课时间为10.91周,以每周5天计算,共54.55天(并非全天有课),一年有课时间109天;若排除大四,只计算大一、二、三年级该学期平均上课时间为14.18周,共70.90天,一年141.80天,闲暇时间223.2天,占全年61%,即便排除实习、生活必需时间等,几乎一年也有50%时间为闲暇时间。
在关于“黑龙江工程学院学生闲暇观念与人文素质”问卷调查中,认为自己“每天闲暇时间”有2~6小时的占近75%。“假期闲暇时间”在3个月以上占半数以上。95.6%的学生认为“闲暇时间对自己以后有影响”,但在“闲暇时间安排上”有52.6%的人比较随意,6.7%的人没有计划。“闲暇时间的活动”一半以上的人第一位选择上网、睡觉、打游戏、聚会、旅游。一半的人认为闲暇时间要自我发展,另一半认为痛快的玩。“希望在闲暇时做的活动”旅游占38.7%,上网打游戏占2.5%,和同学聚会占8.8%,运动占8.8%,谈恋爱占3.9%。“影响闲暇活动的主要因素”中,缺少规划安排占45.4%。“身边的人对闲暇时间的安排”27.8%的人没计划;有26.3%的人评价计划很好,但都不怎么实现;有19.1%的人评价大家都没有好好利用时间。有48.5%的人认为学校不够重视学生们的闲暇时间安排。对“本校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打分在比较差以下的占41.2%。“对学习人文类社会科学知识的态度”上,有38.7%的人认为最好利用闲暇时间自己学习,有32%的人认为根据兴趣可学可不学,有21.6%的人认为最好可以通过课程系统学习,有4.1%的人认为没有实用价值,没有必要学。
从调查和走访结果来看,大学生闲暇时间较充裕,但闲暇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大多有发展愿望,但对发展目标并不明确,此外,不少学生发展认知偏差,处于“亚学习”与“亚发展”状态。学生认为学校闲暇时间的规划指标不完备。在人文素质方面,认为人文素质现状不理想的超过40%,对于人文知识学习认为应在闲暇时根据兴趣自学的学生最多。
可见,学生对闲暇生活和闲暇教育普遍存在认识误区,一是认为闲暇即放纵,闲暇生活偏向娱乐化、消费化,缺乏科学引导。二是将闲暇活动绑定在经济条件上。三是闲暇时间利用效率不高,封闭单一。多数人局限于消遣类活动,个体活动人数比例较大,群体活动热情不高。四是学校缺乏引导,学生认识模糊,盲目性突出,没有计划,安排随意。
笔者认为,应该通过推进闲暇教育,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提升。在推进闲暇教育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闲暇时间多少和质量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步,闲暇有享乐维度,也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积极维度,要引导学生理解闲暇的积极维度,形成正确的闲暇观念,不能超前消费闲暇时间,造成宝贵闲暇的无谓浪费和无效挥霍。闲暇是创造力的摇篮,闲暇时间利用效率越高,个体的创造力、创新力就越强。
第二,闲暇教育是终生教育,闲暇学习能力理应是教育的目标之一。闲暇教育有其独特的价值,与约束性的学校系统教学应有所区分,其开发程度和利用效率决定了个体生活质量,为个人独特发展提供了可能,应加以独立研究,不应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附庸。
第三,闲暇教育提供了个性发展的可能性,学会有效地利用闲暇可以更好地使这种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引导学生积极利用闲暇时间,涉猎人文知识,关注社会问题,通过其自我探索发展其个性,可以更有效地提升人文素质,培育人文精神。
学校要尊重学生的闲暇生活权利,关注学生的人文素质需求,加强培育人文素质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建设,为学生在闲暇时间自我提升人文素质提供有力保障。学校应有意识地打造引领性的校园文化,打造精品社团,让学生在闲暇生活中乐于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引领学生参与群体活动,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引领学生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目标,图书馆、宿舍是学生闲暇活动的最主要场所,必须重视这两个场所的文化氛围营造和闲暇资源的提供。
学校应开展指导活动,帮助大学生学会确立发展目标,规划闲暇时间,使单纯的娱乐转变为积极的自我塑造时间;规划闲暇生活内容,让封闭的个体世界融入群体的良性互动中。重视人文社科课程,使其摆脱边缘化地位。为学生提供人文知识书籍等资源,让学生在专业课程以外,学会审美、创新、包容、生活。既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培育,又在闲暇教育中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使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促其知、情、意各方面和谐健康发展。
闲暇教育模式最大优势可以实现“选己想学,学己爱学”,时间自由,自主掌控,兴趣导引。高校应积极探索将闲暇教育形式与人文素质内容统一的模式。从目前来看,举办开放性的人文讲座是比较有效的模式,对于学风的确立作用十分可观。近年来兴起的MOOC教育模式,因灵活性大、自主度高成为学生喜欢的方式。此外,有条件的高校建立人文素质教育基地,让学生自由参与拓展训练,也是一个好的办法。
从现实看,全社会闲暇教育意识淡漠,人们思考问题往往以功利作为出发点,不关心生活意义,未来理想等。大学缺少闲暇教育意识,造成人文素质的缺损,蜕变为职业培训中心。社会的一些不健康的闲暇生活观念会间接辐射到在校大学生,产生负面的休闲亚文化,对其人文素质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家长的闲暇生活习惯会直接感染子女,教师的闲暇生活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闲暇生活的理解。因此,闲暇教育应该作为一项多方面共同合力打造的系统工程来推进。
[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商务印书馆,1988:310.
[2]罗明东,扶斌.论闲暇、闲暇素质与闲暇教育[J].学术探索,2002(6).
[3]闲暇教育.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五卷)[M].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654.
[4]约翰·凯利著,赵冉译.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