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良秋
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显象及对策
蒙良秋1,2
(1.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2.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历史虚无主义从来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的侵蚀和攻击。在新时期中,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文化、中国革命、中国道路进行歪曲和否定,实质上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要坚定历史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历史自信;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幽灵在中国大陆上徘徊,时而隐匿,时而狂妄,总是趁着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飘散下思想的流毒,试图侵蚀人们的灵魂。为了对社会主义新中国进行“神圣”的围剿,西方一切新旧反动势力——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联合起来了。他们变换着面具,从不知疲倦地执着地对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发起攻击。
历史虚无主义也称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最早的用法与现代的意思不同。“虚无主义”一词是德文Nihilismus的意译,源自拉丁文nihil(虚无),首次出现在唯心主义哲学家雅科比《给费希特的信》中。此后,尼采正式把对历史传统和道德原则的否定称作“虚无主义”。19世纪俄国一些民主派曾用“虚无主义”一词表示对农奴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批判。比如屠格涅夫在其小说《父与子》中,描写当时的新人物、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时采用了这一名词,书中的主人公巴扎罗夫否定一切旧事物,批判地对待“公认的东西”,从而使得“虚无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后来俄国的反动分子和资产阶级自由派借机攻击革命民主主义者,说他们否定一切道德原则。现在“虚无主义”只用于贬义,通常指不作具体分析,完全否定人类道德文化遗产,完全否定民族文化的思想观念。这是一种反科学的极其有害的思想倾向。[1]
在当代中国跨入现代性进程中,经济社会的巨大转型,中西方思想文化交融的冲突,引发了人们对国家、民族以及个人前途利益的种种反思、担忧和困惑。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是在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社会转型、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冲突及社会整合之中或隐或现,腐蚀或攻击中华文明、中国历史、中国道路。冥冥之中,古人似乎已对今日之历史虚无主义有所预知,对其根本目的,施耍伎俩,行为表现一一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堙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2]。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正在施行着试图“灭国去史”“败纲去史”“绝材去史”“塞教去史”“夷人祖宗”等行径。前后相见,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高瞻远瞩和真知灼见。
(一)中华文明虚无化
中华文明虚无化,就是要否定中国文明的历史,甚至否定中华文化的起源,认为中国文化具有劣根性,无法自我更新,只有引入西方外来的先进的文化,才能推动中华文明的“充分世界化”,实现“现代化”和“全球化”。近年来,虚无中华文明文化的典型代表主要是“三星堆文化”,它引起人们对中华文化之根到底是中国本土抑或是西方,是否要返向海外寻根的疑惑。《三星堆文化大猜想》“大胆猜想”出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古文化,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的源头竟来自于西方。比如该书作者“大胆地猜想”出“‘三星堆’文明绝非内生,它属于外来文明,其来源是‘西方’”“人类其实只有一个‘文明子宫’”,即“地中海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包括北非、巴比伦、犹太人以及希腊人”。“三星堆古国是古代中东地区闪米特人建立的政权,三星堆文明实质上更是闪米特文化的遗泽”,她试图通过《圣经》这部“以色列人的家谱”,“读出其他民族的家谱信息,包括中国夏、商、周的起源”。在“大胆猜想”之外,她还“小心求证”。比如通过对“三星堆”中出现的中国古民族语言、图腾“龙”和“凤”、数字意义、建筑、器物等分析,最后得出“时间不同的中东不同群体来到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形态各异的不同文化”的定论。于是,中国古文明的历史记载、古籍资料、历代研究统统被抛之脑后,中国古文明的老祖宗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他族之人。试问,如果这种“大猜想”真能成立的话,中国人岂不是要到地中海边过清明节?
(二)中国革命虚无化
中国革命虚无化,就是要把近代以来的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都虚无化。否定中国革命论者认为一切革命都是破坏性的和错误的,造成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阻碍了社会发展”,是脱离实际的“激进主义”。近年来,把中国革命虚无化的典型标本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李泽厚和刘再复的《告别革命》,该书掀起了一股“告别革命论”的浪潮。他们宣扬“侵略有功”和“封建存在合理”,主张“要改良,不要革命”,其真正目的是要告别社会主义。这股浪潮对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极大的破坏影响。事实上,革命已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一种强有力的革新力量。也许现实中,总有些人喜欢扮演一些历史深处“扒粪者”的角色,试图捞起一些历史沉渣为它们穿上新衣,并奉为珍宝。
其实,浸润于已有五千年历史的“仁义”之道的中国人,在选择革命手段和道路之前,面临着种种选择,最初也是选择主张“仁义”的争取不流血的改良之路,但是掌权的清朝统治阶级及其在背后指使的国外帝国主义列强,容不下这条路所带给他们的权益的“损害”,纷纷对改良之路层层设卡,百般阻挠甚至大肆破坏,导致改良救国人士大失所望之余渐而觉醒,愤而转向革命以救国亡。比如,1894年,时及中日甲午战争前夕,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其早期思想也与当时中国的时代思想主流——渐进改良几无差别,他认为有责任帮助国家政府,即清朝政府克服危机,重建山河,所以他满怀希望精心准备了一份救国书呈递给当朝重臣李鸿章,却被李鸿章“籍口军务匆忙,拒绝延见”。于是,孙中山遭此冷遇后而对改良派极其失望,对清廷政府极度失望,转身投入通过革命彻底推翻清廷,通过暴力夺取政权重建中国之路。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帝国主义趁机侵吞分裂国家,封建军阀、资产阶级都无法挽救中国,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果此时不暴动,不革命,不推翻“三座大山”,中国的命运将如何?于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一些社会有志人士就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这完全是由当时的世情和国情所决定的。
(三)中国道路虚无化
中国道路虚无化,是要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尤其是消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的提出“社会主义歧途论”,认为“五四”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是错误的,偏离了“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认为不论搭上欧美哪一艘船,中国都会发展得更好。有的试图用改革开放后35年的成绩否定改革开放前30年的历史,妄图走邪路,有的则放大改革开放以来的问题,试图进一步否定改革开放后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企图走老路。[3]这些道路,无论哪一条,无论如何走,最终都会导致中国走上内乱、倒退、分裂的结局,这样的结局是中国人民坚决反对的。
历史虚无主义这些表现,实质上是试图通过扭曲中华民族文明起源、毁灭民族的历史记忆,动摇人民的思想基础,从而达到从根本上否定共产党的历史地位、消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分裂、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如果不坚持革命道路,那么中国早已四分五裂,国将不国;如果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那么中国将永远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统治下,成为一个仰人鼻息的附属国或者殖民地,族将不存;如果不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那么中国人民将在国家民族灭亡中忍辱偷生,人不成人。
(一)坚持历史自信
坚持历史自信,尤其是要坚持党的历史自信。这份自信来源于共产党九十多年来不懈的探索奋斗,来源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巨大贡献。习近平主席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4]他还强调,我国现行宪法以及追溯到1949年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些文献都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进行的英勇斗争,确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5]历史虚无主义攻击党和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历史,侵蚀的是党和国家赖以存在的历史根基,目的就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历史自信就是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站在历史事实的根基上,坚定拥护共产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坚持理论自信
坚持理论自信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6]这一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过程,它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新一个发展阶段。
(三)坚持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自信,坚持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的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题中应有之义。[7]中国古代以来就有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传统。中华文明的黄土文化在开放、兼容的传统下,历经五千年的历史跌宕和异域文化冲击而经久不衰,并在其中不断发展、丰富、创新自己。中国传统文化是滋养中国人民的精神土壤,是推动中国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任何一种遮蔽或者扭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径都是历史文化虚无主义行为。反对历史文化虚无主义者必须在思潮涌动的社会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紧紧把握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条主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坚持道路自信
坚持道路自信,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在近代中国,曾经摆在人民前面的有三条道路可选择:一条是主张改良的君主立宪之路,一条为革命不够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之路,一条为完全彻底革命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已证明,前两条道路已经走不通了,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先后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国后,创造性地改造国民经济,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8]在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初期,由于没有合适的经验可借鉴,所以也犯了一些过左的、激进的错误,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党在生死存亡关头,及时地拨乱反正,结束了文革内乱,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完全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至今35年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都属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质和目的都是一脉相承的,两个时期都不能否定以及互相否定,否则就会否定自身,犯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总结这35年的经验基础上,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我们要在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上增强自信。[9]于此,中国人民毫无理由不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对发展道路的自信,反过来也坚定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力理论自信,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自信。
历史是人类继以发展的基石。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10]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1]新时期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攻击,必须坚持历史自信,尤其要坚持党的历史自信,特别是要对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对中国人民在探索和奋斗中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坚信不移。[12]只有坚持中国历史自信,坚持党的历史自信,才能坚持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才能在历史的横贯纵深的里程中更好地走向未来。
[1]黄楠森杨寿堪.主编.新编哲学大辞典[K].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139.
[2]龚自珍全集:上册[M].中华书局,1959:22.
[3]栗战书.不走老路,不走邪路[OL]北京:人民网.2013-11-2.http://news.sohu.com/20131126/n390829 758.shtml.
[4]习近平.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6-27.
[5]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2年12月4日)[N].人民日报,2012-12-5.
[6]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2012年11月15日)[J].求是,2013(1).[7]仲呈祥.文化自信的力量[J].求是,2011.4.
[8]田居俭.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J].求是,2013(10):44-46.
[9]习近平.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6-27.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6):668.
[11]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朝着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前进[N].人民日报,2013-1-2.
[1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学习习近平书记关于“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11-8.
蒙良秋(1979-),女,广西灵山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扩招后广西高校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K13LX094),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立项课题:广西少数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2SZ013)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