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生,于凤鸣,邴兴福
(1.日照市水文局,山东日照 276826;2.莒县水利局,山东莒县 276500)
日照沭水东调水源地水环境评价与保护
秦玉生1,于凤鸣2,邴兴福2
(1.日照市水文局,山东日照 276826;2.莒县水利局,山东莒县 276500)
通过对日照市沭水东调工程4个调水水源地水体水环境质量现状和水体营养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调水水源地除个别水源地个别月份略超Ⅲ类水外,其它月份和年均值评价均优于或符合Ⅲ类水标准限值,水质优良;水体营养状态基本属中营养状态,水体基本无藻类大量繁殖影响。并根据水库流域存在的污染现状,提出了调水水源地保护的措施和建议。
水源地;质量评价;保护措施;沭水东调
沭水东调工程是山东省沂沭河洪水资源利用工程的先期实施项目,工程从莒县境内沭河流域的青峰岭水库、小仕阳水库和峤山水库3座水库中取水至日照水库,并联合向日照城区供水,工程线路全长88km,规划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将青峰岭水库、小仕阳水库和峤山水库3座水库的地表水分别放入下游沭河、袁公河、石头河内,利用现有河道送水汇合至沭河干流庄科坝上,然后通过引水闸、暗渠、隧洞将水送至日照水库上游的三庄河,流入日照水库。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暗渠和隧洞基础上,将一期工程利用现有河道输水段全部改为管道输水,隧洞出口以下沿三庄河铺设双干管至日照水库。
沭水东调工程涉及青峰岭水库、小仕阳水库、峤山水库和沭河莒县庄科坝断面以上区间来水为调水水源,日照水库为调水调节水库。
青峰岭水库位于沭河干流中上游,控制流域面积770km2,水库总库容4.02亿m3,兴利库容2.69亿m3,是山东省第四大水库。小仕阳水库位于沭河水系支流袁公河上,控制流域面积281km2,总库容1.36亿m3,兴利库容0.69亿m3。峤山水库位于沭河水系袁公河支流大石头河上,控制流域面积81km2,水库总库容4738万m3,兴利库容2936万m3。日照水库位于滨海水系傅疃河中上游,控制流域面积548km2,总库容3.21亿m3,兴利库容1.82亿m3。
2.1 评价标准和项目
水源地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项目选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以下简称基本项目)23个项目(总氮除外)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以下简称补充项目)5个项目,共28个项目。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标准依据《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评价项目选用规程中规定的总磷、总氮、叶绿素a、高锰酸盐指数和透明度5个项目。
评价数据选用各水库坝上近3年1、3、5、7、9、11月地表水水质监测整编成果。
2.2 评价方法
根据标准水质评价的有关规定,评价选用单因子评价法,以GB3838基本项目Ⅲ类水标准限值和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进行评价。单项水质和水源地补充项目评价类别均根据该项目实测值与GB3838基本项目限值比对结果确定,超过限值的为超标项目并计算超标倍数。水体评价类别以所评价项目中水质最差项目的类别确定。
水库水体营养状态评价采用指数法。根据评价参数实测值和规程规定的评价标准,用线性插值法将评价参数实测值转换为赋分值,计算各评价参数赋分值的平均值即为水体营养状态指数EI,最后根据EI值和营养状态分级范围确定水库水体营养状态。
2.3 水环境质量评价
经评价分析,近3年中,工程涉及的4个水库除小仕阳水库2010-07为Ⅳ类水,峤山水库2011-07为Ⅳ类水外,各评价月份水环境质量基本项目评价均优于或符合Ⅲ类水质量标准,年均值评价均符合Ⅱ类水质量标准;水源地补充项目各评价月份和年均值评价均符合标准限值。在评价的18个月份中,青峰岭水库水质符合Ⅱ类水的月份占83.3%,符合Ⅲ类水的占16.7%,水库水环境质量现状优良且稳定。小仕阳水库水质符合Ⅱ类水的月份占50.0%,符合Ⅲ类的占44.4%,符合Ⅳ类的占5.6%。峤山水库水质符合Ⅱ类水的月份占50.0%,符合Ⅲ类的占44.4%,符合Ⅳ类的占5.6%。日照水库水质符合Ⅱ类水的月份占88.9%,符合Ⅲ类的占11.1%,水库水环境质量优良。
2.4 水库营养状态评价
经对以上4个水库水源地水体营养状态评价分析,近3年中,除青峰岭水库2012-11、小仕阳水库2010-07为轻度富营养状态外,其它水库各评价月份和年平均值水体营养状态指数EI均在30~50之间,均为中营养状态,水库水体基本无藻类大量繁殖影响。
经近期对全市大中型水库流域污染源调查,沭水东调的4座水库流域内除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面源污染外,还存在少量工业污染、淀粉加工和畜禽养殖等污染源。加强各调水水库流域和输水河道汇水区间流域的农村面源和点源污染治理和管理,努力做好水源地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是确保今后调水水质安全的重要保障。
3.1 加强领导和部门合作
调水工程水源地和输水河道汇水流域涉及莒县、五莲县和东港区3个区(县),流域环境保护涉及环保、水利、农业、林业和建委等多个部门,应加强沭水东调水源地保护工作的统一领导,明确各区(县)、部门保护范围、措施、任务和目标,建立多部门联动的长效保护机制,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同时,建立水源地保护目标考核机制,并将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区县和部门年度考核,确保各项保护工作和措施得以有效实施。
3.2 全面做好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和管理
农村面源污染,面广量大,是水库水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各区(县)、部门,特别是各区(县)、乡镇政府,应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对水库汇水区域农村的科学生产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和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科学施肥、合理使用农药,逐步提高农民的科学生产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广大农民自觉地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农村面源污染。
3.3 建立和完善水源地保护区
有关部门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尽快划定水源地保护区,并加强对保护区的监督管理。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应征得相关部门、单位的认可,水利、环保等部门应积极参与,相互配合,积极做好保护区内污染源的清理工作,加强污染源治理管理和执法力度,对保护区内造成水库水体严重污染的工厂企业和个体业加工、畜禽养殖业户,应采取限期整改和治理的措施,对无治理能力和治理不达标的严重污染企业,应依法坚决予以关停或搬迁。
3.4 进行湿地保护和水生态恢复治理
各水库入库河口及周边和输水河道漫滩有较大范围的浅滩湿地,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湿地水生态恢复和治理工作,逐步建立起生态功能比较完善的水生态保护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净化水质。
3.5 建立水环境监测体系
沭水东调水源地涉及4座水库和较长的自然河道,流域面积较大,存在各种水质安全隐患。沭水东调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应未雨绸缪,在工程实施前应尽快建立和完善调水水源地及供水河道水环境监测网络,包括各调水水库主要入库支流、库中和坝上等不同点位的监测站点,并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和污染源调查工作,逐步开展水质安全预警和分析研究工作,为供水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责任编辑赵其芬)
X821
B
1009-6159(2014)-01-0029-02
2013-10-25
秦玉生(1970—),男,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