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自信的建立

2014-04-07 14:14:41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优点赞美青少年

关于学生自信的建立

王旭红

王旭红哈尔滨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工程组委会专家顾问团教育心理学专家、哈尔滨市快乐影响心理援助中心主任咨询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育学硕士,英国注册临床催眠治疗师,英国临床催眠治疗协会终身会员。

中学高级教师,拥有14年的国内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经验,7年的英国临床催眠治疗经验,主攻方向为青少年的情绪问题与行为障碍研究。

案例:

不该发生的伤害

刚接手一个新班。了解到班级的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们来带,而且家庭教育比较专制,很少征求孩子的意见。而在学校,也有老师自视过高,会因为讲错一道题被学生指出而发脾气。这个班的学生平时说话声音小,不敢主动提问题,发言也不积极,甚至发现有学生想去办公室找老师,却在门口徘徊不敢进;也有学生上课有事,不敢自己说,让胆子大的人来说,等等。

该班孩子普遍缺乏自信,所以,我想用一节课时间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优点,藉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谁知课刚开始就冷场,竟没有一个学生愿意大胆说出自己的优点。鉴于这种情况,我灵机一动,决定反其道而行之——让他们互相夸夸,说说别人的优点。于是,我说:“既然你们不愿说自己的优点,那就说说同学的优点。现在请每位同学拿出一张干净整洁的纸,工工整整地写上本班任意一位同学的姓名,然后在姓名下方列举出该同学的优点,再将写好的纸条交给对方,收到纸条的同学看看自己有哪些优点,再谈谈自己的感受,如何?”学生一下来了兴趣,纷纷动手写了起来。

一阵忙碌后,大多数孩子都收到了来自同学的“赞美条”,有的甚至收到好几张。正当学生兴奋地欣赏着来自朋友的赞美时,教室拐角处突然传来小刘的抽泣声——这是一位平日各方面表现都不够好、常被同学遗忘的孩子。我很奇怪,走过去一问,原来她一张“赞美条”也没收到(她写的是同桌,而她的同桌却没写她),她再次被同学遗忘了!就在我准备安慰她的时候,又有学生报告:“小李也没收到纸条。”这也是一位平日在师生眼里的“双差生”。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件多么蠢的事!我应该想到:一些平日各方面表现都较好的孩子,必然深得同学的喜爱,同学能很容易从他们身上发现许多优点,夸起这样的同学不仅容易,还可以得到他们的友谊,况且这些被夸的孩子中,许多都是班里的“干部”,以后说不定还能得到一些什么“好处”。而那些平日各方面表现都不够好的孩子,同学本来对他们就有歧视,加之自己的优点又不突出,自然很难被同学想起来。这样就出现了有的同学收到几张“赞美条”,有的同学一张也没收到的现象。看到孩子们或笑灿如花或悲伤难过的对比鲜明的脸,我除了深深自责,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班长小声说了一句:“老师,您替他们写。”是呀,我怎么没想到用这招来“挽救”局面呢。我三步并两步走向讲台,故意大声说:“我知道,你们是在给老师机会,想让老师也参与到你们的活动中是吧?那好,现在这两位同学的优点就由我来写,不许你们嫉妒哦!”找来两张雪白的纸,我绞尽脑汁,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他们每个人的优点,然后郑重地交到他俩手里,再让他俩当众读出我写的“赞美词”。小刘极不情愿、小声地读着我写的那些华丽而又夸张的词语,读得那样生硬、不自在。教室里不断传出孩子们压抑不住的笑声,我知道,他们是在嘲笑我那拙劣的辞藻。那些虚假、做作的词语听上去那么刺耳,连我自己都觉得脸红。就在此时,小刘突然不读了,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整个教室一下子凝固了似的,静得吓人。我尴尬地站着,不知如何是好。幸好下课铃声解救了我,我逃似地离开教室。

回到办公室,我恨透了自己刚才在仓促中做出的那个决定!由于自己“决策”失误,使两个真正需要帮助、需要鼓励、需要自信的孩子备受冷落,而我自以为是“力挽狂澜”的“壮举”,非但没能挽回局面,却更一步伤害了他们。我绞尽脑汁写的那些华美虚夸、不切实际的赞美词,只能让他们感到老师在虚于应付,甚至在拿他们“开涮”。他们原本就脆弱的自尊心怎能经起这样的嘲弄?我本应该安排更周到一些:让孩子们自愿“一对一”结对写。既然是自愿结对,他们肯定会选择自己的好朋友;既然是“一对一”,就不会出现被“遗忘”的现象。这样他们既能很轻松地写出对方优点,又不会伤害任何人。看来,老师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呀,否则就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

(安徽省戚士菊丁玉芳)

案例中的班主任本来期待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提高班级学生的自信,但是,在操作中整个事件的发展却像是初学者踩着滑雪板冲下亚布力滑雪场的赛道,左冲右突险象环生,不仅撞疼自己而且也撞伤别人,最后以中途偏离赛道而告终。的确,这次教育计划不成功,但真正令人遗憾的是,班主任老师始终没有意识到失败的原因,甚至在写到案例反思阶段依然认为如果采取“一对一”的方法让学生结对子写优点就可以避免对小刘和小李两位同学的伤害,无法预见这同样会行不通。看来,我们必须先理清什么是自信,还有,自信是不是夸一夸就可以提升的。

自信,是指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一定愿望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必须建立在对自己和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从心理学角度理解,自信紧密联系着自尊感(self-esteem),对于学生来说其自尊感又来自于不同方面。美国心理学家苏珊·哈特将学生的总体自尊感分为五个方面:①学业能力;②社会接纳;③运动能力;④身体外貌;⑤行为举止。

特别有意思的是,哈特和她的同事们在研究中发现,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关于自我评价的判断集中在人际关系方面:在不同的关系条件下,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不同的自我价值。比如,一个在家长和老师眼里学习成绩很差、不喜欢体育运动、长相也很普通的学生,成人们很可能认为这样的学生自尊感很低。但在实践中,老师会惊讶地发现有些成年人眼里的“差生”其自尊感并不低,像有的男生会交往一个有公主病的女朋友,并在给对方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的同时满足自己被需要的感觉,这样的男生在这个关系中自尊感也会很高。再比如,一个认为自己特别聪慧且颇受老师赏识的青少年,即使同学们觉得他有些迂腐也丝毫不会影响这样学生很高的自尊感。总之,青少年的自尊感并不仅仅依赖于别人如何评价他们,更在于青少年对这些评价的选取,那些被青春期学生在自我观念中当成最核心最重要的方面才是影响他们自尊感的因素。

遗憾的是,案例中的这个班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出现了危机,在家庭中,爸爸妈妈外出打工跟孩子一年中难得见一面,更别说形成亲密关系;身处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爷爷奶奶因为年纪以及观念与孩子差异过大等因素,更难满足青春期学生的精神与情感交流的需要。这些学生在亟待确立自我认同的年纪里无法从家庭得到支持和引导,内心必然充满疑惑和惶恐。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青年女子要去参加盛大的生日派对,她要穿上自认为最美的服装,要精心地描眉、画眼线、涂眼影、打腮红和抹唇膏,可是,她要是没有一面镜子,无从知道眉毛是画轻了还是画重了,画长了还是短了,嘴唇是否被自己涂成血盆大口,等等,那女子是很难有勇气迈着从容的脚步走出家门的。即使她硬着头皮走向派对,她的心里也会忐忑不安,满脑子在猜别人看到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健康家庭中的亲密关系就是这面镜子,父母接纳孩子,倾听孩子并不断鼓励和引导孩子,孩子从父母这面镜子中看到舒适、安全的自己,孩子就会从容自信地走出家门走向学校和社会。

留守孩子得不到家庭这面镜子已经很糟,他们还要在学校遇到在教学出现错误后都不肯承认的老师。在家没有镜子的学生在学校竟然面对“哈哈镜”,这样的师生关系更不可能给学生自尊感。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家庭教养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是他们成长中两块最大的土壤,当这两块土壤贫瘠小苗生长不良时,我们是想办法改良土壤呢,还是往上拔一拔小苗?案例中班主任老师想用一节课让学生夸夸自己,或者如后来的让学生互相夸夸,只不过是给贫瘠土壤上的小苗喷洒一些水,但扎在土壤里的根系依然吸收不到更多养分,这样的洒水措施只能是短期行为,要让学生自尊感的苗儿茁壮成长,就需要不断地施肥,改变土壤质量。一次施肥过多会“烧死”苗儿,施肥不足会耽误苗儿生长。换句话说,老师要耐心地逐步跟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培养学生自尊感和自信心当成一个系统过程。

很多早期心理学理论都认为自尊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或者生存动机。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需求金字塔中包括了自尊感,他把自尊感分为两种形式:从他人那里获得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尊重的需要,或者叫内心的评价。值得注意的是,马斯洛认为,从他人那里获得的认可、接纳、欣赏和社会地位,与内心自我评价相对比则显得更加脆弱和容易失去,而且,一个人如果内心的自尊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那他就不断地苦苦寻求,在这个寻求过程中这个人心理能力会停止成长,也无法完成其自我实现。

心理学家纳撒尼尔·布兰登早在1969年的著作《论自尊感》中指出自尊感是自信和自我尊重的综合。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有能力把事情做好,他就有了自信;当一个人感受到自己有价值感的时候,他就有了自我。而别人的夸赞只能让他们高兴一会儿,却无助于提高自信。

所以,提高学生自信的方法是让学生去做事情,在做的时候给予适时的指导,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得到的表扬会让他们收获内心的自我尊重感和来自外界的被人尊重的感觉。比如,一个想找老师都不敢进办公室的学生,老师就可以让他下课后帮老师把教具送回办公室,并让他知道老师的办公桌的位置,三两次之后就可以让他单独去取教具拿到教室里。每次帮老师做事之后,老师都真诚地道谢,但不必把事情说破:你看,现在不怕进办公室了吧?说破对学生是损害,因为内心满足可以带来的巨大动力,学生在心里默默感受点点滴滴进步,自尊感也随之日益增加。

总之,无论哪种空泛的夸奖带给学生的兴奋都是短暂的,太过空泛的夸奖还会让人觉得遭到讥讽,伤害人的自尊。增加学生的自信的过程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智慧的过程,是增进师生感情和默契的过程。老师在每一天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适时鼓励。当然,不必太过戏剧化地大加赞美,有的时候一个点头,一个会心的微笑,或者轻轻拍一下学生肩膀,更是一种默契:嗯,我看到了你的进步,加油!

E-mail:lili79928@163.com

笠编辑/李莉

猜你喜欢
优点赞美青少年
远离否定式赞美
青少年发明家
《如此优点》
童话世界(2020年8期)2020-12-18 20:12:41
我的优点是什么(上)
学生天地(2020年4期)2020-08-25 09:07:58
我的优点是什么(下)
学生天地(2020年7期)2020-08-25 09:00:54
赞美骨髓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42
写一句赞美别人的话
多一句赞美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