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W.S.默温(William Stanley Merwin,1927-)于 1971 年和2009年两次获得普利策诗歌奖。他的诗风几经变化,前期作品含古典诗艺、神话题材,“将他对西方古典神话中的传统概念的关注与对于诗艺传统的崇高敬意结合在了一起”。[1]本文主要探索默温1976年的诗歌创作主题,姑且称之为默温的中后期诗歌。默温移居夏威夷后的主要代表诗集有《罗盘之花》(1977)、《来自山岗的羽毛》(1978)、《张开手》(1983)、《林中之雨》(1988)、《旅程》(1993)、《雌狐》(1995)、《河流的声音》(1999)、《瞳孔》(2001)、《迁徙》(2005)、《天狼星的影子》(2008)。诗人董继平受默温之请,翻译其诗作,在译书《W.S.默温诗选》的导读中,他指出:“默温八十年代以来的作品有所变化,这与他移居夏威夷的原因是分不开的。”这里所指的变化,可能更多的体现在默温诗歌中的禅佛韵味。
诗人默温(W.S.Merwin)在1979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谈到雷克斯罗思(Kenneth Rexroth, 1905-1982)的译诗集给他的感受∶“有一天晚上,我又拿起他那本《中国诗歌一百首》,已经隔几年没读它了,我坐着一口气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我心中充满了感激,更感受到这本书中那种鲜动的生命力。这本书我已经熟读了许多年了。”[2]默温品读王维和苏轼诗歌的英译本,亦能间接感受他们诗歌所流露出来的禅意。
《天如惟则禅师语录》中有曰:“何谓参禅是向上要紧大事?盖为要明心见性,了生脱死。生死未明,谓之大事。祖师道,参禅只为了生死,生死不了成徒劳”。如是观之,禅师们把了脱“生死”作为参禅的最终目的。所谓“了生”即消除人的物质和精神欲望,而“了死”即达到面对死亡泰然自若的境界。默温修习禅佛,渐而滋生对生死的豁达态度,透过其诗作传递给读者。
当被问及佛禅对他的诗歌影响有多大的时候,默温答道:“禅宗思想毫无疑问地影响了我”。[3]下面三首诗分别选自默温的三部诗集 《张开手》(1983)、《林中之雨》(1988)、《旅程》(1993)《詹姆斯》:“一个远方的友人快要死了的/消息传来/我仰望又看见细小的花朵/出现在窗外的春草中/又想不起它们的名字”(616)《纪念物》:“向日葵在你死去的早晨被带给我”(650)《安汶岛的盲目观察者》:“当房子在地震中/倒塌的时候/我失去了我的妻子…我把我的妻子命名为一朵花/仿佛我能命名一朵花/我的妻子黑暗而又光明/而又不在那里/我把我绘画的花朵之作品丢失在/火焰中”(690)这三首诗的节选诗行有个共同点,诗人都将“死亡”与“花”联系起来。“窗外春草中的细小花朵”和“向日葵”是多么富有生机的景象,以生寓死,生死由此轮次,似乎生命得以延续,象征着美好的生命。所谓:生即死,死即生,生死只是在一个轮回当中,死是另一个个体的生,生意味着另一个个体的死,一切都是缘法。比如这首诗《黑宝石》:“这蟋蟀既不生也不死/蟋蟀之死/仍是蟋蟀/蟋蟀的运气在空屋里/回响”(624)“蟋蟀既不生也不死”,与禅宗思想的“无生”相符合,这里的“无生”是指,一切事物都是无实体的、空的、由此也是无生灭变化的。禅宗以“无生”来泯灭生死界定,由此消除了生命短暂与时间永恒的隔阂。再如《大街上空的夜》:“我一直住在这里的整个时间/每一刻都有人/接近诞生/在大街对面的一个窗户后面/有人在大街对面的/一个窗户后面/接近死亡/他们在那里痛苦而希望/继续躺着又躺着”(630)诗人把生死看作自然现象,如涓涓流水,花开花落。“生”并不意味着希望,而“死”也不代表着痛苦。当死亡降临于苍老的生命时,大自然依旧如故,这是自然法则。正如这首诗《对雨醒来》:“在我醒来之前/我躺在/空房子里/我父母的屋里/那一年他们/两人都死去/而雨在我四周/飘落着/那惟一的声音”(640)。诗人勘破生死,不为生离死别而悲恸,面对父母的死亡,诗人坦然接受。迈入耄耋之年的默温还试图通过《晚安》(选自《天狼星的影子》)[4]一诗安慰众人,死亡只是夜里的一场梦,被爱包围:
安息吧我的至爱
黑暗中我的最美
夜是咱们做的一场梦
如你所知如你所知
夜是你知道的一场梦
当你永远离去时
黑暗中一份至爱把你包围
如你所知
在你所去的夜里
安息吧我的至爱
黑暗中一份至爱把你包围
如你所知
在你所去的夜里
安息吧我的至爱
永远在黑暗里
在你所知的爱里
禅宗将老庄思想纳入其内心反思之中,以对空灵澄澈的“本心”的体验为中心,它具有这样的特征:非理性的直觉体验;瞬间的顿悟;不可喻性。值得一提的是,“默温对庄子和孟子很有兴趣,写过一首《孟子之歌》(Meng Tzu’s Song 1952)来歌颂孟子和表达自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5](P308)由此观之,默温在岛上追随罗伯特·艾肯(Robert Aiken)潜心修禅,每日两次打坐,身着长衫,赤裸双脚,端坐禅房,素日面对周围的大片棕榈和芭蕉树,内外佳境为默温提供了很好的玄思顿悟条件。
“从直接体验、瞬间顿悟、玄妙的表达到活参领悟,构成了禅宗独特的完整的思维方式”。[6](P148)默温的思维方式受禅宗影响,而使其诗歌常有玄妙的顿悟,独具禅理的魅力。《门槛》:“当我转身回顾时我不识一物/飞翔声呼呼地飞掠我一个嗓音在远处呼唤/燕子们渐渐静止而蝙蝠轻盈得像气息出来/围绕那在回声中独行的陌生人/我记不起那我与之有关系的一切事物/我所知道的一切继续在我的周围开始”(725)静默中有灵动,诗人“随缘自适”、“任运自在”的禅观心态,它使诗有一种纡徐从容的气度与一种特有的理趣之美。《创始》:“屋梁上的燕子/在它们自己那合拢的睡眠中从不躁动/墙上的裂缝中没有发出声音/即使它离开/我也会看见它/即使它不干什么/它也知道我来了”(770)。钱穆先生认为,“禅宗的精神,完全要在现实人生之日常生活中认取,他们一片生机,自由自在”。[7](P166)这在默温的日常生活体验中得到证实,“屋梁上的燕子”能引导诗人参禅开悟,“燕子”和“我”相对存在,不以相互意志而转移,与禅宗及老庄思想中的相对主义相契合。《要求》:“我每一次转身/它都步入那片水域/它在那里好像是相同的/几乎相同/而心灵一看见它就会沉没/不知为什么/相同的心再一次来临/再一次不期待什么/并且被那从未存在于这里的东西捕住”(771~772)“我每一次转身”是诗人的直接体验,“那片水域”相对静止,被“从未存在于这里的东西捕住”这玄妙的表达,体现着禅宗思想中的虚无主义。《迟迟呼唤》:“走到它的里面睡觉闭上你的眼睛/它安全于你的眼里/你在倾听吗/对于这故事/它没有开端”(807)《高度》:“你从那里会看见什么/既不是/那即是虚构的过去/也不是那即是过去的现在”(818)佛曰:刹那便是永恒。默温不用禅语,时得禅理。万物没有开端亦没有终结,时间无源头也无尽头。《言语》:“栖息在词语上面/很晚我才听到了一声低叹/不远/如松林中的夜风或黑暗中的海/那被讲述过的万物的/回声/仍然在大地和沉寂之间/编织着它的一个音节”(652)。诗人受禅风熏染颇深,在他眼里“言语”似天籁亦或靡靡之音,如“松林中的夜风或黑暗中的海”存在于苍穹大地,它是一种客观存在。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大抵禅道惟在妙语,诗道亦在妙悟。”默温时常陷入沉思冥想,有时若有所思而不得其解,如《致苏东坡的一封信》(选自《天狼星的影子》)一诗中,诗人慨叹:“几乎一千年之后/我还在问你问过的同样问题…我现在并不比你当时/问哪些问题时懂得更多/当我深夜坐在/万籁俱寂的山谷上想起/你坐在河上那道/水鸟们梦中的/明亮月光/我听见了/你问题提出后的那片沉默/今夜那些问题几岁了”。对于有些问题,横亘于时间长河而依旧神秘莫测,千年之后,默温听到的还是沉默。而有时,默温更像一位洞察一切的智者,观看着周围的万事万物,比如《黑暗的时辰》这首诗中前面几节:
当再一次有话语
排队等待的时候
我就发现自己凝视着
一个我以前从未
见过的老人的眼睛
他握着一根长长的白色拐杖
他掠过我的头而凝视
谈论着诗与青春
一个影子在他身后
在那里我想是看见一张脸
询问你考虑过
你多久一次
回归不受苦的主题
回归到盲目的状态
无论你是否给它命名
你都打算说起那一点
就像你常常干的那样
你都用它来意指一切……(784~785)
诗人凝神观照,这个老人就仿佛一位饱谙人生况味、超乎物外的心灵恬适的禅宗,谈论着美好的事物“诗与青春”,有着一种安恬的心境,一种“无心于物”的生存状态。而他身后的影子则是平凡俗子,经常考虑着人生如何“不受苦”。
过半百之年的诗人W·S·默温移居夏威夷岛,过着隐士禅宗般的生活,每日打坐,参禅顿悟,其诗歌创作受禅宗佛学的影响,渗透着浓厚的禅意,体现诗人对生命本质的安适豁达之态,对世间百态的沉思冥想之境。正如刘岩的文章开篇引用默温的话:“到如今,不考虑中国诗的影响,美国诗就不可想象。这种影响已成了美国诗自己传统的一部分——W.S.默温”。[8]默温的诗歌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阻碍,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中国文化的交融与汇通。
注 释:
①引用诗歌后注明页码,中译文引自:默温著,董继平译《W·S·默温诗选》,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Davis,Cheri.W.S.Merwin[M].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81.
[2]Merwin.W.S.From a Letter[A].In Geoffrey Gardner(ed).For Rexroth[C].New York:The Ark.1980.
[3]Chou,Peter Y. “W.S.Merwin:An Informal Poetry Colloquium.”Wisdom Portalhttp://www.Wisdomportal.com/Stanford/WSMerwin-Colloquium.html,2011-03-25.
[4]殷书林.诗十三首——选自《天狼星的影子》[J].外国文学,2010,(1).
[5]朱徽.中美诗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0).
[6]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
[7]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8]刘岩.论中国古典诗歌对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影响[J].中国文化研究,19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