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的“消解建筑”观

2014-04-07 03:59熊倬锐
山西建筑 2014年30期
关键词:手法粒子传统

熊倬锐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隈研吾的“消解建筑”观

熊倬锐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从隈研吾的时代背景、设计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他对材料语言的理解等方面入手,对隈研吾“消解建筑”观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隈研吾的几个不同阶段的代表作的解读,探讨了隈研吾的“消解建筑”思想及其方法。

消解建筑,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

1 时代背景

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带动了人们的物质财富水平的急剧提升,以机械化大生产逐步取代工厂手工业的生产模式引发了建筑设计领域中产生了应对新时代与新技术出现的各种设计思潮和变革,现代主义设计也因之出现并蓬勃发展起来。现代主义建筑,尤其在二战后,逐渐偏离了其初衷,以其明确的形体、庞大的体量、彰显的材料与技术表达了对人类及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炫耀、崇拜和追求的心态。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兴盛,信息社会(或称之为后现代社会或后工业社会)随之到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及在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多层次渗透,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信息社会有别于之前的工业社会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模糊性”或者说“不确定性”。文丘里最早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就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提到了这一问题。其后,当代建筑界活跃的建筑师如库哈斯、伊东丰雄、妹岛和世、隈研吾等都以各自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来应对信息社会“模糊性”或“不确定性”的时代特征。

2 设计思想发展历程

隈研吾认为80年代的东京是新与旧、大与小、人工与自然处于无序混杂的“混乱的城市”(city of chaos)。基于对于城市环境的这一认识,隈研吾希望利用建筑的“碎裂”(fragmentation)来让建筑融入到周围混乱的城市环境中,从而达到消解建筑的目的。这种“碎裂”手法是将各种历史主义的造型元素和片段并置的混杂在一起,让建筑通过这种“碎裂”的形态融入到无序混杂的“混乱的城市”文脉中去。他设计的M2大楼和Doric办公楼就以放大希腊柱头和其他历史主义的造型片段等设计元素来表达建筑的碎裂感。但是这种“碎裂”手法尝试并没有达到隈研吾所希望的消解建筑的目的,却因其太过于强调视觉上的无序化反而使建筑在环境中更为突显。

90年代隈研吾设计的龟老山展望台,隈研吾放弃了他的“碎裂”手法,转而以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将建筑消解——将建筑“埋进去”,与通常建筑“建起来”相反,利用U形混凝土结构将建筑嵌入山体,之后填土恢复山体原貌。建筑在视觉上的存在感从而消失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合二为一不可分割。龟老山展望台与其说是一幢建筑,不如说是一种让人去体验的空间来得更为贴切。

之后隈研吾受到了德国建筑师陶特的设计思想和作品的影响,从而更进一步的将“消解建筑”的设计思想跟日本的传统文化传统建筑的精神联系到了一起。陶特于二战时期在日本生活了几年,期间深受日本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的熏陶和影响,他十分赞赏日本传统建筑中的对水平元素的强调和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陶特的观念促使隈研吾思考吸收日本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的思想来形成新的空间手法以达到其消解建筑的目的,并将日本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的精神融汇到他的“消解建筑”的设计思想之中。期间隈研吾的代表作是“水/玻璃”宾馆。隈研吾设计“水/玻璃”宾馆的基本概念是用屋顶和地板两个水平面来界定空间,并利用有水的平台与建筑外的太平洋形成视觉上的延续性,以此让人去感受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为一体,从而让建筑在这种空间体验中消解了。虽然在设计中大量运用了玻璃这一具有物质透明性的材料,但隈研吾也正是通过这一设计开始认识到要消除建筑并非依赖物质性透明的玻璃就能达到,而是需要让建筑与环境之间产生空间上的延续性,从而使得建筑与环境息息相关才能真正达到使建筑消失的目的。

90年代末期,隈研吾在接受了那须石博物馆的设计时,他开始考虑用“粒子”(particlizing)的设计手法来解决建筑与环境之间延续性的问题。在那须石博物馆的设计上,隈研吾采用当地盛产的芦野石作为建筑材料,为了试图避免石材带来的沉重和压抑的感觉,因而采取了一种新的石材加工技术和建造技术将芦野石切成断面为40 mm×15 mm,长1.5 m的片状,将其排成百页格栅的形式,并以此来作为建筑的外表皮,通过这层芦野石薄片制成的百叶格栅和外墙上的孔洞,让光、风、声音可以自由地穿过建筑,同时也可以从外部看到建筑内部。把天然的材料变成小块,从而让外部自然进入到建筑内部之中,这就是隈研吾的“粒子”设计思想。他希望用“粒子”的设计方法让建筑与环境形成某种延续性,从而完成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并在其后的设计中不断地反复尝试着这一设计方法来消解建筑。通过运用“天然的材料创造出空气感和开放的充满阳光的空间”形成的“粒子”建筑,隈研吾以“粒子”的设计方法将材料和构造合二为一,从而充分发掘出了材料自身的特性的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空间气氛。

安腾广重美术馆也是隈研吾使用“粒子”建筑手法来达到“消解建筑”的一个典型案例。隈研吾在设计之初的灵感受到安腾广重的传世名作《名所江户百景》中的《大桥骤雨》的启发。安腾广重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浮世绘和木版画家,擅长于用一种模糊的画法来表现自然及其变化,尤其是他用垂直线条来表现雨,表达出多重的空间。隈研吾在设计上利用当地的八沟杉木做成安腾广重绘画中细长而柔弱的雨样的竖向线条,在整个建筑中,屋顶、墙体、隔断乃至家具都绝大部分运用杉木格栅的形式组成,将其重叠出多个层次,而这些层次的进深又将人与自然重叠在一起。这些密集排列的杉木格栅让光、风、声音自由的进入到建筑中,并在建筑内形成独特的光感,建筑也因之而成为了“光的传感器”(sensor of light)。人在建筑内的行走,经由杉木格栅所形成的虚实不断转化的表皮体验到的是一种室内外界面的模糊和暧昧。通过这种室内外界面的模糊和暧昧,建筑也在人的行走中得到了“消解”。

3 “消解建筑”设计观

现代主义建筑旨在彰显自身以致隔绝环境,从而引发了场所感消失。隈研吾因此针对性的提出了“消解建筑”(erase architecture)的思想,希望通过建筑与环境的联系以重塑建筑的场所感。通过消解建筑的存在感,将建筑环境化,让建筑不再脱离于环境,而是建立起某种紧密的联系,使之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与环境融为一体。正如隈研吾自己所说的:“人与自然,与社会发生的关系中,建筑是介于其间的媒介,是为实现这种关系而存在的,我的理想之中的建筑是基于这种关系存在的建筑。”

隈研吾作为日本战后第四代建筑师,在其思想和设计上有着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同时也具有着其自身的独特个性。从第一个项目起,隈研吾就一直坚持着他的“消解建筑”的核心理念,并在不同阶段不断发展完善着他的设计思想和手法。之后他提出建筑“粒子”化的设计理念,强调构造和材料的统一,推翻了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中以平面和形态作为出发点的设计方法。从材料的选择和“粒子”的尺寸入手,通过选择符合当地环境的材料,并将材料“粒子”化,从而促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最终达到让建筑消解、融入环境的目的。而且,他在陶特的影响下,关注着日本传统文化在建筑精神上的体现,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并在设计中充分渗透着他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理解。这种理解与当代的建筑设计手法在他的“消除建筑”的理念上最终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1]Botond Bognar,Kengo Kuma.Selected Works[M].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2005.

[2]隈研吾.负建筑[M].计丽屏,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3]隈研吾.建筑的环境化[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04(5):142-145.

Japanese architect Kengo Kuma’s“dispelling building”concept

XIONG Zhuo-rui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Hangzhou 310018,China)

Starting from aspects of Japanese architect Kengo Kuma’s background,design concept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his understanding for material language,the paper studies Japanese architect Kengo Kuma’s“dispelling building”concept,and explores his dispelling building idea and methods through interpreting his representative works at various phases.

dispelling building,building and environment,design concept

TU-86

A

10.13719/j.cnki.cn14-1279/tu.2014.30.030

1009-6825(2014)30-0044-02

2014-08-13

熊倬锐(1982-),男,助教

猜你喜欢
手法粒子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七步洗手法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桥式起重机模糊PID控制
老传统当传承
基于粒子群优化极点配置的空燃比输出反馈控制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