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滨江区步行街谈商业步行街建筑设计模式

2014-04-07 03:59
山西建筑 2014年30期
关键词:步行街商业街步行

王 玮

(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3)

结合滨江区步行街谈商业步行街建筑设计模式

王 玮

(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3)

介绍了商业步行街的发展构思,对滨江步行街深化设计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应的应答模式,并对商业步行街建筑单体的设计形式与手法进行了研究,以提高商业步行街的设计水平。

商业步行街,模式,建筑单体,设计

1 城市体系设计说明

1.1 发展目标定位

通过由城市设计到建筑设计工作逐步深入地研究,我们坚持并发展了步行商业街的发展定位构想:

1)创造活力盎然的商业中心,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城市场所。

2)创造特色鲜明的步行空间——立体化、动态化、生态化场所。

3)不仅是滨江区的中心,而且是杭州市的旅游、休闲中心。

1.2 本次深化设计面临的挑战

1)如何使得步行商业街成为滨江区便捷的商业中心,为杭州旅游者提供休憩场所、观景点和服务支持。

2)如何建立同商业业态动态发展变化需要相吻合的步行商业街模式。

3)如何建设立体化和人性化、生态化的步行商业街。

4)如何构筑清晰有力的群体建筑形象,进一步提高步行街业主的感召力。

1.3 应答策略

1)建构便捷的商业中心体系。

步行商业街如果要成为滨江区便捷的商业中心,提高步行商业街的可达性从而吸引人气是关键所在。本次步行商业街对于合理组织城市人流、提高可达性的措施主要是通过对于步行商业街的三个入口进一步强化处理来实现的。

a.中兴路作为步行街南侧入口的处理。

首先,尽量扩大南侧入口广场东侧的硬质铺地面积,入口广场同东侧相邻的市民广场有效联通,从而与现有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成网络,吸引人流。

其次,利用天桥、灯塔、喷泉水体建立清晰醒目的南入口标志形象体系,从而建构滨江步行街入口的醒目的城市地标形象。

b.城市主干道滨盛路横穿步行街,成为步行街主要入口空间之一。

滨盛路是同步行街相交的最为重要的一条城市干道。如何创造滨盛路的入口形象是整个步行街设计的关键。在滨盛路上我们架设两层拱廊,消除了城市干道对步行街的阻隔。天桥上设置步行街业主标志,增强了华联集团在当地的感召力。本次方案针对该地块办公、娱乐综合体进行了相应的改善:首先,建筑较初步设计方案后退一定的距离,扩大了入口广场空间,缓解了城市主干道步行与车辆交通的干扰;对于不同交通流线的组织也更加便捷通畅;同时,滨盛路北侧的商业办公综合体的造型处理经过改进,更具视觉冲击力与时代特征。

c.沿江的钱王广场入口。

在步行街北侧布置的建筑形态同即将建成的钱王广场周边建筑有效接驳,将沿江景观带的旅游者自然引入步行街。在此,游客可以从江滨的射潮广场自2层标高进入步行街,也可通过闻涛路1层精品街的入口进入步行街,尽可能的吸引人流,提高人气。

2)建立同商业业态动态发展变化需要相吻合的步行商业街模式。

a.步行区与半步行区组合。

步行街主宽度设计为18 m,两侧建筑2层以上各悬挑2.5 m,局部设置骑楼。为全步行设计,利用天桥解决与城市道路的交叉问题;步行街两侧的辅助交通道路1号路,2号路为半步行街。

b.建立合理的商业业态,建立动态发展的机制。

步行街内部的专卖店形式商铺,以4.2 m为基本开间,内部设置楼梯,竖向发展,底层和2层一起出让或出租。同时,立体步行系统的设计提高了2层店铺的商业价值。

商业百货以及娱乐空间采用大空间设计,柱距8.4 m,主要集中在滨盛路两侧。餐饮业也为大空间设计,主要集中于步行街北侧同江畔射潮广场周边餐饮建筑结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室内空间进行灵活分割。建筑布局适应动态变化的方式,鼓励不同功能的混合穿插,充分体现商业形态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建筑全部采用8.4 m柱网开间,既满足地下停车的要求,又可以为业态的动态变化提供最大可能的支持。专卖店部分将采用1层,2层商业,3层,4层办公模式;在商业气氛形成以后,可以将3层,4层改为商业空间。针对不同规模的商业行为,可以利用柱网划分的优越性,专业店可采用一间或几间划分,甚至东西向可以联成一体变成大空间。由于采用大开间柱网设计,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业态变化,可经营百货、娱乐、超市、餐饮等各种商业,充分发挥商业的自身调节作用。

3)建设立体化和人性化、生态化的步行商业街。

立体化:在步行街南段,通过2层,3层设置的环通的天桥实现步行街的立体化,使得在2层购物的人流不走回头路;步行街北侧,在综合体中的拱廊以及餐饮街中设置了不同尺度的共享空间,建构立体化景观。

人性化:步行商业街不仅仅为了购物,必须同时强调休憩、旅游的作用,力求有特色,提高空间趣味。设计中以咖啡、茶座作为购物支持,设计观光梯、自动扶梯等,强化上下空间的联系,增加空间的运动感;滨盛路南侧的步行街段用连续的骑楼、天桥形成全天候购物空间。在滨盛路两侧,加玻璃拱顶,将休憩行为从室外引向室内。同时,餐饮街也设置了全天候的共享空间,使得步行街不同的地块各具特色,充分满足了顾客的心理、生理需求。

生态化:生态化设计原则体现在由街区绿化、室内绿化、屋顶绿化等构成的综合绿化体系之中。

绿化设计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a.步行街内部,种植高大乔木,周边设计座椅等休闲设施。地下停车库中局部留出根系生长空间;

b.室内自然景观引入:滨盛路综合体中的拱廊中采用“树池”方式,种植高大乔木,同时避免对于下部商业室内空间的干扰;

c.屋顶花园的绿化布置方式,也可采用“树池”方式适当布置绿化。在屋顶上营造“空中花园”般的景致;

d.屋顶同时采用“绿色隔栅”的手法,一方面有效遮挡群房中热泵等设备对于屋顶景观的破坏,另一方面,“绿色隔栅”也成为屋顶花园上的风雨廊,为在屋顶上活动的人们创造宜人的室外空间;

e.沿外围道路采用点面结合绿化布置方式,乔木、草坪结合布置。

2 建筑单体设计说明

2.1 滨盛路商业休闲办公综合体

滨盛路是同步行街相交的城市主干道,交通上的意义使得此处成为步行街的一处重要节点。如何充分利用来往人流带来的商机、如何创造出具有感召力的建筑形象以及如何解决城市干道对于步行系统的干扰,都将成为决定设计成败的关键。

本次城市/建筑设计中,尝试在滨盛路节点创造出一处规模庞大的“一站式”商业娱乐综合体。作为城市生活的“容器”,该综合体不仅包容了商业超市、大型商场、娱乐中心、影视中心、空中俱乐部、办公等功能,同时还将城市公共空间引入建筑内部——拱廊下的空间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公共起居室”,不仅创造了全天候的步行商业环境,同时也成为商业庆典、公共集会、休闲、交往及各种文化活动的理想场所。

在本次深化设计中,经过研究,我们将主体建筑后退,在滨盛路形成尺度较大的广场空间,缓解了交通压力,避免了车流对于步行的干扰。同时,有效组织了各种人流车流,形成高效集约化的城市广场。

2.2 餐饮街

在步行街北侧,设计了以餐饮为主、兼具零售商业为主的建筑群。建筑物以3层为主,局部4层,充分利用屋顶平台设计露天茶座,达到餐饮与观景的结合。同时,地下车库保证外来车辆停放的需求,并且能够通过楼梯、自动扶梯方便的到达餐饮广场。广场上方覆盖以伞形玻璃顶,形成全天候的餐饮环境,在建筑内部设置尺度适宜的共享空间,实现人看人的立体化景观。

同时,建筑与即将建成的射潮广场周边的餐饮建筑巧妙的结合成为一体,充分发挥了滨江餐饮建筑群的规模效应。

2.3 滨盛路南侧建筑群

2.3.1 功能布局

1)专业店。

业态分析:专业店是步行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小规模、内容多样的特点成为了步行街吸引顾客的主要原因。因此,滨盛路以南地块1层,2层以专业店为主。除货运辅助出入口、办公门厅及地下车库出入口之外,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商业面的连续。

2)百货。

业态分析:为了保证步行街内部商业内容的多样性,百货设置在滨盛路以南步行街端头的9号地块,成为滨盛路以北6a号地块百货的延续,并通过天桥与其相连。另一方面,为了形成一定的商业规模,9号地块的百货与步行街西侧5a号地块建筑裙房部分的百货通过天桥连通。

内部功能:9号地块底层采用百货结合专业店的形式以吸引顾客,2层~5层采用大开间柱网设计,结合中庭,可以充分发挥商业的自我调节作用。结合节点广场的高耸的圆形玻璃体量通过楼梯将人流直接吸引至百货部分,与节点广场交相呼应,在三维空间中创造出良好的商业氛围。

3)办公。

出入口:步行街东侧10号地块3层~5层为办公,其门厅朝向2号路,并与货运入口、地下车库出入口相结合,以减少对于店面的影响。办公门厅设单独楼梯直接通向上层办公区域。步行街西侧地块高层裙房部分的3层,4层为办公,与公寓式酒店合用门厅和竖向交通,并根据疏散要求设置直接通往内院的辅助楼梯。在步行街商业氛围成熟以后,也可考虑将办公用房改作商业空间,实现商业利润的最大化。

功能布局:办公部分采用大开间柱网设计,本阶段方案只对于垂直交通、卫生间的位置作出规定,能够满足大空间办公或小型成组办公室等各种需求,其划分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卫生间与竖向交通、前台部分结合布置。3a号、2- 4a号、4a号地块的办公部分还可以围绕内院设置一些休息区。

4)餐饮娱乐。

为了丰富步行街的内容,吸引顾客停留,可以结合节点广场布置一些茶室、咖啡厅和无需大面积辅助用房的小型餐饮等作为补充。其空间可以向室外延伸,与平台及灰空间相、绿化结合,或是设置一些遮阳伞,形成动静结合、视线交错的商业氛围。

5)酒店/办公。

公寓式酒店、产权式酒店位于4号、2- 4a号地块的三座塔楼之中,由1号路出入。酒店大堂位于内院之中,闹中取静。在2层设置美容美发、商务中心、健身房等简单的配套设施。酒店辅助用房位于底层,设备用房位于地下室。户型平面采用“内天井”的形式,有效解决了厨房、卫生间采光、通风问题,房型能适应办公、居住不同功能的要求,同时使得建筑造型也更加自由。同时,在下部群房屋顶设计屋顶花园,以“绿色隔栅”形成户外的风雨廊,为在此办公或居住的人们创造了空中花园般的活动空间。

6)停车。

为了满足公寓式酒店的停车需求并吸引人流到达步行街,地下层在基地范围内满铺,除设备用房之外均为地下车库,共计455车位。酒店、办公等地下车库出入口从1号路,2号路进入,并与货运信道、内院相结合;顾客公共出入口则位于步行街中部的丹凤路,单向出入。车库在丹凤路下设有联系信道,加强其可达性。1号路,2号路沿线还结合绿化设有一些地面停车位。

2.3.2 建筑形式

形态:多层及高层裙房部分均为4层或5层,采用方整的体量形式,局部结合街道节点空间插入圆形体量,进行适当的变化。高层的三座塔楼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并在布局上与6a号地块的高层建筑相呼应。

立面:为了突出步行街的商业内容,符合专业店和办公的性格特点,建筑采用了简洁工整的立面形式,达到整个步行街的统一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衬托出节点空间的丰富多样。建筑1层,2层专业店采用通透的玻璃立面,透露出丰富的商业信息;3层~5层为办公,采用石墙面开窗的立面形式,成为步行街的背景,同时降低建筑的能耗。部分墙面可以悬挂广告或标识,增强商业气氛。高层酒店立面以白色石墙为基本框架,通过玻璃、百叶和缩进产生微妙的变化。

Discussion on building design mode in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with Binjiang area pedestrian street as an example

WANG Wei

(ShanxiAcademyofBuildingDesign,Taiyuan030013,China)

The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analyzes Binjiang pedestrian street design challenges, explores corresponding modes, and studies single building design forms and methods in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with a view to improve the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design level.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mode, single building, design

1009-6825(2014)30-0026-03

2014-08-18

王 玮(1981- ),女,工程师

TU247

A

猜你喜欢
步行街商业街步行
特战演习之步行街区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商业街区改造
步行回家
“购买”快乐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李晶晶作品
关于商业街中的仿古建筑设计探讨以兰州中川小镇项目为例
从步行到奔跑
问路
特色商业街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