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晨亮 孙淑侠 郑云云
(陕西水环境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 陕西西安 710018)
近年来,阎良区以建设“亚洲一流、世界著名”中国航空城为目标,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阎良区北边的石川河河道无防洪工程,且生态景观较差,这些防洪及生态问题的存在与城区的快速发展很不适应,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休闲健身活动场所及优美人居环境的需求。石川河河道及滨河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提升阎良区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之一。
石川河阎良区境内河长 19.6km,河道散乱宽窄不一成葫芦状。河道两岸均有高岸坎,岸坎高度在8.5-15m之间且较陡,极不稳定,时常发生塌岸等险情。目前河道除部分河段有少量树木及天然生长的杂草外,基本无系统的绿化措施。尤其在断垣入口至咸铜铁路桥段,大量建筑垃圾倾倒在本段河道,生态环境极差。
现状河道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无防洪工程,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受洪水威胁
多年来石川河阎良城区段未进行过统一防洪规划,也未修建防洪工程。河道滩面宽阔地带的耕地经常受洪水淹没,两侧岸坎在洪水冲刷下时常发生塌岸,威胁岸上居民和耕地。
(2)河道未经治理,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防洪要求
阎良是重要的航空产业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阎良区将发展至石川河南岸,目前河道凌乱不堪、建筑垃圾乱堆、洪水无约束的现状与现代化新型工业城的发展极不协调,将来必将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
(3)生态环境差,不符合区域内人们的生活需求
由于上游水库拦蓄,目前石川河河道内上游几乎无天然来水。现状河道仅靠泾惠一支渠退水进行补水,平时多处于断流状况,使河道丧失了原有功能。同时加之河道内处于无序状态,出现垃圾污染、侵占河道、乱采乱挖等现象,都严重的破坏了石川河河道内的生态环境。
防洪能力低下是本次规划应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进行河道生态治理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按照防洪安全优先的原则,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建设较为完整的防洪体系,有效灵活的控制和利用洪水。
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坚持人工干预与自然修复相结合,促进河道生态环境修复改善,营造优美的滨河环境,为沿岸群众创造宜居生态环境,促进阎良区社会经济发展。
石川河对阎良区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通过对石川河的合理开发使之成为阎良区的一道城市景观轴,成为阎良区最具吸引力与代表性的景观廊道,在给市民、游客提供高品质滨河休闲场所的同时,提升城市形象。
阎良区石川河综合治理规划涉及防洪工程、水景观工程及河道两岸生态景观工程建设等内容,因此本次规划要在保障阎良区防洪安全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好城市建设与河流治理之间、防洪安全与生态景观建设之间、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突出重点并优先实施防洪工程,最终形成一个防洪安全、景观优美的滨河生态景观带。
石川河阎良段河道在长期冲刷侵蚀下,在两岸形成高坎,坎高 8.5m~15m之间,河道在两侧高坎间行洪。高坎间平均宽度200~600m间不等,最宽处达900m左右,最窄处只有120m。现状河道内以阎关公路桥为界,以上段河道内多为挖沙形成的深坑,以下段河道内多被当地村民耕种。
根据统计阎良石川河全段 20年一遇洪水淹没面积 7km2,淹没区均位于两岸高坎之间。淹没区内除少量耕地及枣树林外,其余多为荒地。淹没区内无常住人口,仅有部分临时居民加之后期规划阎良区重要设施均布设在岸坎之上,河道滩区内无重要设施,因此区域内修建堤防工程的必要性不大。综合考虑本次通过在河段凹岸及主流贴岸段修建护岸工程,有效的保护区域内的防洪安全;通过在凸岸未布设护岸工程段布设游园道路,使石川河形成滩、槽分明的河道形态,从而支撑阎良区城市经济产业和社会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次设计护岸临水侧护坡为 1:2,护坡外采取硬质防护。经计算,石川河阎良段顺水流情况下,河道冲刷深为0.2~0.53m。斜冲情况下,冲刷深为1.50m左右。由于本次护岸工程均布设在斜流顶冲段与主流贴岸段,因此需在护岸工程临水坡脚设置护脚工程。根据计算结果,设计在临水坡脚采取浆砌石基础护脚,护脚深度按最大冲刷深度考虑设计,埋深1.5m。
基于对现状的分析,本次阎良区石川河景观功能归纳为“一轴、两带、四区、多片”。“一轴”即石川河景观主轴;“两带”即石川河内的河道蓝带与景观绿带;“四区”即河滨风情区、湿地复苏区、果林产业区及生态农业区;“多片”即各个分区中的景观主题片区。
(1)河滨风情区
河滨风情区内以湿地公园为主,在不同的河段,营造适宜不同植物、动物的生存条件,可栽植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沿河而下不仅有“夏看荷塘碧连天”的美景,还有“秋赏芦荡花飞雪”的画面。加上河汊纵横曲折,片片清幽的水塘、湖面点缀其中,水面上水禽、飞鸟、游鱼与岸边游人和谐相处,形成一片纯美恬适的自然风光。在一级游园道路之外配套建设休闲广场、运动场地、服务中心等,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休闲娱乐绿地及健身活动场所。
(2)湿地复苏区
本区位于河滨风情区下游,河滨风情区建设后随着人流量增加会对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加之在本区域内存有污水处理厂的排污管道,因此区域内水质状况较差。基于对现状的剖析,本段定位为湿地复苏区。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自然力量,保持湿地的数量与质量,恢复河流水质从而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区域结合对现有沙坑进行整合,通过植物规划和园区水位调控,逐渐形成自然状态下的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景观。
(3)果林产业区
利用现状存在的大面积相枣林,通过改良土壤,培育新品种等方式,做大做强相枣产业。同时也可在区域内建设较为先进的苗木基地,培育优质的绿化苗木及室内绿色植物。
(4)生态农业区
区域内建设观光农业游览基地及项目,可以成为人们观光旅游、丰富农业知识、交流农业经验、体验农业生产劳动与农民生活、享用农业成果、利用田园休憩健身的场所和农业深层次开发的样板,从而促进当地绿色产业的发展。
治理后的石川河沿岸将成为水清、草绿、生态良好、适于居住、宜于观赏的休闲娱乐区,可为居民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娱乐健身场所等多种功能。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孙东亚, 董哲仁.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与实践. 水利水电技术, 2006(12):4-7.
2 李其君, 马东春. 北京城市水环境问题与治理思路探讨.水环境, 2006(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