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森林文化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对策研究

2014-04-07 00:53陈白璧
关键词:福建森林景观

陈白璧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福建森林文化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对策研究

陈白璧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森林文化是以森林为背景的文化现象,森林文化旅游资源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利用森林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并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和。福建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森林文化旅游资源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形态多样。福建省森林景观文化、森林民俗文化、树文化、花文化、茶文化、竹文化、古树名木文化、风水林文化等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福建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客家文化、闽台文化、畲族文化和森林文化相互融合、交相辉映。森林文化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今遗存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精华,需要人类倍加呵护,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特色战略、品牌战略和创新战略。

福建;森林文化;旅游资源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经济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2011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6亿人次,同比增长12%;国内旅游收入达1.9万亿元,同比增长21%[1]。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已一跃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森林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分支,发展势头尤为强劲。来自国家林业局的统计表明,自1990年开始,我国森林旅游人数每年都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长率。2009年,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3.33亿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达225.9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度增长21.5%和20.3%[2]。

福建是森林资源大省,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森林旅游资源丰富。截至2009年底,全省已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公园85个(其中国家级26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32处(其中国家级10处),建成“森林人家”358个。福建森林文化旅游资源底蕴深厚、形态各样、特色鲜明、源远流长,它以其独有的资源优势满足了人们回归大自然、走向大森林的愿望,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基于此,本文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对福建森林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今后的开发提出对策建议。

一、森林文化与森林文化旅游资源

森林文化是以森林为背景的一种文化现象。千百年来,人类与森林朝夕相处,在人类认识和利用森林的过程中,森林的品格既影响着人类,人类亦把自身的情感与人格融进森林,形成以森林为背景,以森林树木、竹茶花果、园林、名木古树等为载体,体现人与森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文化体系。

旅游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它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旅游活动归根结蒂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是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开发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旅游资源按其基本属性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是指地球表面自然存在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它是人文景观形成的物质基础;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文化与自然景物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广义的文化旅游资源等同于人文旅游资源;狭义的文化旅游资源特指以文化吸引为最主要功能的、对旅游者产生强烈吸引力的文化现象[3]。因此,森林文化旅游资源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利用森林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并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和。

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视角,森林文化旅游资源可分为3类:一为实体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指一切以景观实体为存在形式,并可供旅游者直接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森林文化形态,如森林景观文化、树文化、花文化、茶文化、竹文化、名木古树文化、风水林文化等;二为行为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指一切以旅游者可以感受到的由物质、行为、观念等构成的森林文化形态,如森林民俗文化、森林饮食文化、森林休闲文化等;三为精神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指狭义的森林精神文化形态,如林谚、神话、传说、绿色诗词、生态文学、科普作品、音乐、绘画、戏剧、歌舞、宗教等。

二、福建森林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态环境优越,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评比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是我国生态环境、空气质量最好的省份之一。全省有林地面积1.15亿亩,森林覆盖率达63.1%,居全国第一;其中竹林1 490万亩,居全国第一;森林蓄积量4.84亿m3,居全国第7。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福建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多季相的林冠色彩,有形态各异的峰、崖、谷、洞、溪、涧、潭、瀑,有迷人的“春英、夏荫、秋毛、冬骨”等四季不同的森林景观。福建森林文化旅游资源区位优势明显、丰富多样、别具特色,如福州的榕树文化、武夷山的茶文化、建瓯的万木林文化、顺昌的杉文化、浦城的丹桂文化,以及福建的风水林文化、名木古树文化、花文化、竹文化等,使福建的森林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极大的开发潜力。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武夷山,福州的鼓山、棋山、北峰,连江的青芝山,福鼎的太姥山,南平的矇瞳洋,建瓯的万木林,龙岩的梅花山,连城的冠豸山,永安的桃源洞,福清的灵石山,永泰的青云山,德化的戴云山等旅游区,均已推出森林旅游黄金路线,发展森林旅游文化产业。

福建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省53个少数民族人口的70%分布在边远山区、林区,森林民俗、人文风情异彩纷呈,客家文化、闽台文化、畲族文化和森林文化相互融合、交相辉映。福建乡间的寺庙、道观、书院,大多同森林公园、森林风景区融为一体,游客在欣赏森林美景时,也体验到中国传统的山岳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书院文化的文化意蕴。

(一)森林景观文化

森林景观文化是指人们在与森林景观长期互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与该景观相适应的精神观念,并把这种观念具体地体现在森林景观建设、维护和适度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之中。森林景观产生并存在于森林生态系统中,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特定小环境和林相季节变化等原因,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景相——森林景观[4]。森林景观对旅游者能产生吸引力的原因是它们具有美学价值。森林景观的美包括形态美、色彩美、听觉美、动态美等,其中形态美是森林景观美的核心。梁希先生曾这样深情描绘祖国大地森林繁茂、山青水秀的美丽图景:“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5]森林景观是大地艺术的一部分,是森林旅游的物质基础,人们到森林风景区中去休闲、观光、度假、疗养,主要目的就是去感受森林景观之美。

福建森林景观资源的特点是景观类型多样、组成成分复杂、地理分布各异,既有郁郁葱葱、藤蔓缠绕的天然阔叶林,又有整洁疏朗的针叶林,还有景致交错的针阔混交林、挺拔秀丽的竹林等。概括起来可划分为常绿阔叶林景观、落叶阔叶林景观、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景观、亚热带针叶林景观、针阔混交林景观、山地矮林景观、灌丛景观、竹林景观、经济林景观、沿海防护林景观等10种森林景观类型[6]。每一种森林景观类型都呈现出一幅幅形态各异、多姿多彩的森林图景,每一种森林形态都和环境之间显得和谐无间、浑然天成。这一切都是大自然孕育的杰作,都要经过漫长年代的演变、适应、竞争、完善,才能达到如今这样鬼斧神工、结构完美的状态,这正是森林景观资源之魅力所在。

(二)森林民俗文化

森林民俗文化是指在森林背景中进行的、民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它起源于人类对森林的敬畏和崇拜、对社会制度的适应和对群体生活的需要[7]。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民俗是千百年来民众所创造的知识和认知系统,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方式传承的一种文化模式。森林民俗文化则是森林文化与民俗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在历经数千年的融合与传承中,民众总是将自己对自然的认知感悟、对森林的崇拜敬仰、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对器物的精神寄托、对行为的自我约束等同森林中的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映衬、相得益彰[7]。这些与森林相关的民俗,通过共同的精神和物质利益驱动,拉近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也反映了人们崇尚自然、珍惜生命、爱护家园、热爱生活的理念。这些对旅游者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在中华民俗文化园地中,福建民俗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尤为显著。福建是古闽越族文化的发源地。晋、唐以后,由于征战不断,大批中原汉人南迁入闽,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与古闽越族的文化相融合,并逐渐向台湾延伸,形成了有地域特色的闽台文化。福建境内群山连绵、森林密布,闽先民在世代繁衍中与森林结下不解之缘,在八闽大地留下了底蕴深厚、形式多样的森林民俗文化。闽江流域是孕育福建森林文化的摇篮,武夷山的碧水丹山造就了朱子等一大批文人墨客,留下丰富的森林文化历史遗产,如闽西北的山水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桂花文化、蛇崇拜文化、竹浆造纸和雕刻印刷文化等,在历史上早已闻名遐迩。闽西客家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个族群,中原文化与福建原住民文化的交融,形成了色彩浓郁的客家文化。闽西客家文化的璀璨成果反映了客家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对森林的敬畏、崇拜,如文亨的竹浆宣纸文化、四堡的古籍雕版印刷文化、汀江的客家母亲河文化、梅花山的华南虎文化、永定和南靖土楼的木建筑文化、永福的花文化,以及客家人对“神山”“神树”的崇拜习俗等。闽南滨海地区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也是闽台文化的发祥地,拥有特色鲜明、多元化的森林民俗文化资源,如闽南传统建筑文化、木雕文化、古船文化、晋江漳浦的海底森林文化、闽南传统竹编文化等。历史文化名城福州至今还保存着大量的森林文化历史遗存、书画碑刻楹联等,如三坊七巷的木构建筑艺术、福州细木雕画艺术、福州根雕艺术、榕城的榕树文化,以及福州的三山生态文化等,充分表现了闽都森林民俗文化的风采。闽东的古民居文化、古廊桥文化和寺庙建筑文化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8]。闽东的畲族生态文化绵延几千年,仍然保持着简单淳朴、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和与自然共生的传统民族风俗,是一份珍贵的森林文化遗产。福建森林旅游区大都处在一定的民俗风情区,这些民俗风情资源如年节风俗旅游资源、戏剧艺术旅游资源、服饰文化旅游资源、民间婚俗旅游资源、奇特风情旅游资源、特产风物旅游资源、风味美食旅游资源等,都可成为森林旅游区开发民俗旅游产品的资源基础。

(三)树文化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树木由一种单纯的自然物逐步转化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园林、建筑以及民族习俗、民众日常生活等都发生了广泛的联系,成为中国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树文化的形成起源于人类对植物的原始崇拜。据《山海经》记载,夸父追日,干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即桃林),于是神木、神树出现了,树木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在古代,社树也享有崇高的地位,《周礼》一书记载:“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也就是说,凡是植在国界边陲或二十五家边界上的树,称为社树,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象征。树文化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树木成为审美对象,开始进入人类的文化生活,如《诗经》中以松竹为审美对象,“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以桃为审美对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桑为审美对象,“桑之落叶,其叶沃若”;以白杨为审美对象,“东门之杨,其叶牂牂”。许多树木还被赋予人的品格特征,“松竹梅岁寒三友”,松的高大挺拔、坚韧不屈,竹的柔弱守静、劲节虚心,梅的凌霜傲雪、独步早春,历来为中国人所推崇。

我国森林文化的基本架构,多以树种为单位,如松柏文化、槐树文化、榕树文化、胡杨文化、杉文化、樟树文化、银杏文化等,显示出森林文化本身固有的特征,又具有地域民俗文化的特色。福建地处泛北极植物区的边缘地带,是泛北极植物区向古热带植物区的过渡地带,植被类型丰富,植物种类以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区系成分较复杂,种类繁多。据近年陆续进行的调查统计,全省有高等植物4 703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种类的15.7%;有木本植物1 943种(含变种153种),分属142科、543属,约占全国木本植物的81%、55%、39%;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4科、36属、46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7种,二级保护植物39种[9]。

丰富的森林资源催生了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森林树种文化形态。以福州的市树榕树为例,千百年来,福州民众在同榕树的相处中,敬榕、崇榕、植榕、护榕,榕树已深深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具有闽台特色的榕树文化。福州森林公园内的“榕树王”,以其树冠宽大、姿态端庄、气根长垂而独树一帜,居福州十大古榕树之首,成为福州城市的象征性标志。古榕树作为历史的见证,它与历史故事、历史人物联系密切,如福州著名的“编网榕”与闽越王无褚、“十八学士榕”与程咬金、“700里驿道榕”与蔡襄、“榕树王”与张伯玉、“宋帝泰山榕”与瑞宗、“思儿亭榕”与戚继光、“思贤亭榕”与林则徐等历史人物的关联,使树木被赋予了人文价值。

福建是我国三大杉木中心产区之一,以盛产优质杉木而蜚声海内。福建有些地名、山名亦因“杉”得名,如福建光泽与江西黎川交界的关口称为“杉关”;“华东屋脊”黄岗山有一条长达100多km的山脉称为“杉岭”;中国十佳魅力名镇泰宁别称为“杉阳”,因四周杉木林立而得名;古田县杉洋镇昔称“三阳”,因“遍地多杉木”而改名“杉洋”。这种因树而得名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人类与森林相互依存、共处共生的紧密关系。

(四)花文化

花文化是人类在观赏、培育、利用花卉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以花卉为载体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信息的总和。中国花文化的形成,是中国人在对花卉各种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认识的基础上,将花卉的各种自然属性与人的品格、人的情操来进行类比,逐步形成花卉自然属性与人性的种种关联,进而形成一种社会普遍认同的观念。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古今中外,花卉以其“色、香、姿、韵”而深受人们的青睐,养花、赏花、品花一直是人们的爱好。花卉作为美的象征,已深深地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采花种花、买花卖花、探花赏花,在各地都已成风俗。花卉还被赋予人格化的内涵,于是就有了“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花王花相”(牡丹、芍药)之类内涵丰富的说法。花卉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成了幸福、吉祥、长寿的化身,并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久而久之就在民间形成了民俗。比如菊花开放正是农历九月,重阳节赏菊便成了风俗;桂花开放正好是在农历八月,因而中秋节赏桂也成了风俗[10]。

当下,花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已呈现出良好的开发前景。福建是全国七大花卉主产区之一,并与云南、广东等省一起跻身于“中国花卉五强”。至2012年底,全省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415 km2,总产值达259.8亿元;花卉每亩平均销售额连续11年超万元,2012年达到1.55万元/亩,继续领跑全国。水仙花、榕树盆景、中国兰花等传统产品继续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蝴蝶兰、百合、富贵籽及食用药用花卉等增长迅速,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福建还把花卉文化、花卉生产、花卉旅游、花卉美食、花卉节庆等诸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旅游业和花卉业共同发展。先后举办了福建迎春花展暨名贵兰花展(1995)、福建省“元生杯”插花花艺大赛(2004)、第1届至第14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第1届至第4届花王评选暨花卉精品展等花事活动,有力推动了福建花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文明古国,悠久的饮茶习俗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在中国,茶已经从物质形态,升华到精神领域,成为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一种人格力量。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茶艺是将日常的饮茶活动,提升为生活的艺术,它包括制茶、烹茶、品茶等整个艺茶过程,这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茶道是茶文化的精神内涵部分,是茶文化的灵魂。中国的茶道精神有不同的提法,如庄晚芳教授认为中国的茶道精神应是“廉、美、和、敬”,并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程启坤和姚国坤两位专家则主张中国的茶道精神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11]。

福建是我国产茶大省,境内山峦叠翠,流水潺潺,云雾缭绕,茶叶生产地理条件优越,品种资源丰富,名茶种类繁多。据统计,2011年全省茶叶总产量高达29.6万t,居全国第一位;茶园种植面积2 116 km2,居全国第4位;涉茶人数超过300万,涉茶总值高达260亿元。

茶文化是福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茶文化旅游是以茶为载体、以文化为主题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游客通过亲身体验茶区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茶史茶事、茶俗茶礼、茶具茶制品、茶书茶画等,感受茶文化的精髓,享受自然、清幽、淡泊、恬静的生活方式。福建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文化在福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我国现有的红、黄、绿、白、黑、乌龙六大茶类中,红、白、乌龙三大茶类以及再加工茶类中的茉莉花茶均起源于福建。福建有关产茶文字的记载比陆羽的《茶经》尚早300余年,千年的茶文化积淀下来的茶说茶典、茶俗茶礼、茶歌茶舞、茶诗茶画、茶艺茶事,还有茶文化遗迹遗址等茶文化旅游资源,比比皆是。武夷山、安溪等名茶产地是历史上的贡茶产地,至今还遗存有御茶园遗址、水帘洞古代制茶作坊、武夷茶事石刻、宋兵部尚书庞揎吃茶处,以及苏东坡赞颂武夷茶的诗句等。福建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还蕴育了许多茶俗茶礼,如擂茶、新娘茶、采茶灯、安溪茶艺、祭茶、喊山等传统茶文化活动。福建茶事活动异彩纷呈,如海峡两岸茶博会、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福建(厦门)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安溪铁观音节、福鼎白茶文化节以及各地茶王大赛等。武夷山的《印象大红袍》自2010年正式公演以来,每年的观众超过4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 000万元,成为福建茶文化旅游产业的一大亮点。

(六)竹文化

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中,竹类植物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竹的文化”;英国的李约瑟博士也认为,中国的文明是“竹子的文明”。中国人历来喜爱竹子,种竹、用竹、爱竹、咏竹、画竹之风长盛不衰,形成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竹文化。竹文化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伦理道德,并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宗教、民俗文化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竹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可分为竹文化景观和竹文化符号两大体系。竹文化景观是指人化了的竹所显示出来的中华文化性质,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生活、生产、书写和审美需要,有意识地用竹创造的景象。竹文化符号则是指竹被中华文化赋予象征宗教观念和理想人格、表现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功能,中华民族的内在情感、观念常借竹得以象征和表现,因而竹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符号[12]。

福建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竹类植物。据统计,全省已经鉴定的竹类有19属、近200种,分别占我国竹子属、种的39.58%、40%,其中有34个变种、15个变型、36个特有竹种、6个特有变种,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都很丰富。竹子具有很高的观赏、审美和文化价值,目前福建竹区已开发出大量各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区竹林、竹文化博览园、竹子专类园、庭院竹林、竹类盆景园等竹文化旅游资源以及由竹制建筑、竹编、竹雕刻、竹帘画、竹制文房用品、竹制乐器、竹乡土特产品等组成的竹文化旅游系列产品。福建武夷山、建瓯、永安、顺昌、尤溪、沙县等竹类中心产区,还分别被授予“中国笋竹之乡”“中国竹子之乡”“中国绿竹之乡”“中国竹席之乡”等称号。从2002年开始,福建连续举办了11届永安笋竹文化旅游节,并于2006年10月在福建武夷山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竹文化节,全方位传播竹文化。

(七)古树名木文化

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称之为古树。而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称为名木。古树名木是自然历史长期孕育的产物,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古树名木历经世间沧桑和风云变幻,它们见证和记载着悠远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生态、民俗、旅游等方面都占有重要位置,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森林文化旅游资源。

福建古树名木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全省现存古树名木49 458株(含群状分布的古树群21 412株)。其中一级古树2 954株、二级古树6 485株、三级古树39 993株,名木26株。古树名木的树种达300多种,以榕树、樟树、南方红豆杉、马尾松等乡土树种居多。许多古树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稀有珍贵,有很高的科研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13]。

2008年8月,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经过1年多的野外科学考察,评选出71株古树名木为本省首批“树王”,涉及南方红豆杉、樟树、闽楠、银杏、苏铁、杉树等24个树种。其中树龄最大的是古田县大甲乡前桃村的一株罗汉松,已有3 000多岁;长得最高的为屏南县双溪镇峭顶村的一株柳杉,树高48 m;胸径最大的为仙游县社硎乡乌柄村的一株银杏,宽达5.8 m;冠幅最大的为莆田市涵江区大洋崇兴村一株小叶榕,幅宽43 m×39 m[13]。还有许多古树名木奇观,如华安国家森林公园的“夫妻树”、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的“红男绿女鸳鸯树”、福清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胸有成竹”、周宁鲤鱼溪畔的千年古柳杉等,都成为各个森林旅游区的知名景点。

(八)风水林文化

从风水思想出发,根据某种需要营造和保留的森林称为“风水林”,是一种独特的森林文化旅游资源。风水林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思想、民俗特点和生态意义。人们之所以营造风水林,主要目的就是追求理想的居住或安息场所。风水思想要求人、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来构建理想的人居环境。风与水实际上就是生态环境因素,风水学中包含了许多与环境相协调的艺术,通过树木、植物的合理配置,以消除外界喧嚣的干扰,营造一个舒适清新的绿色空间,实现天人合一。所以风水林实际上是人类与大自然共同创造的一种特殊的景观环境。

福建风水林资源丰富,根据对福建省88个乡村的风水林进行分层抽样调查的结果,风水林树种组成包括35科、55属、69种,以樟科、壳斗科、金缕梅科、山茶科、桑科、禾本科、蔷薇科、无患子科、杉科、漆树科为主,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村口、庙祠、房周、坟墓、山腰、围村、水口和村内等地方。风水林分布的数量与格局主要受福建地域文化的影响,山区型、半山型和平地型乡村多以湿地生态文化、闽江源生态文化、客家文化为主,沿海型乡村多以闽台妈祖生态文化为主。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风水林结构布局,闽江源文化、湿地文化多以保护水源为主,因此片林较多,而妈祖文化多以寺庙为主,因此单株风水树较多[14]。

风水林的基本类型主要有村落宅基风水林、坟园墓地风水林以及祠堂、寺观风水林等。如南靖县和溪乡乐土村黄氏家族,在1369年建村时,将村庄周围2 000多亩山林划为风水林,如今黄氏祠堂后面还有300多亩风水林保存完好,形成罕见的原始森林景观,被列为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建瓯“万木林”占地面积1600亩,是1354年由乡绅杨达卿逢灾年募民“植杉一株、偿粟一斗”营造的人工林,并于1400年作为杨家风水林封禁保护,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该人工林经长期的自然演替,成为现今富有特色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由人工林起源的自然保护区和面积最大的人造古森林,被中外专家誉为“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东南奇秀”“绿色宝库”。

三、福建森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森林文化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今遗存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精华。从旅游业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任何国家的旅游都是指向最稀缺、最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离开了这些优质资源,旅游发展将难以持续。旅游资源是一种十分脆弱的资源,再生能力差,一旦丧失,将很难恢复。旅游活动既有摧毁自然生态环境的能力,也有破坏人文旅游资源的倾向,两者对旅游业的发展都可能是致命的。因此,要把森林文化旅游资源视为一种人类共有的极其稀缺的资源加以保护,在资源开发时,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项目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效应等进行评价,以避免项目运行带来的环境破坏、资源枯竭和文化丧失。在建设内容上,不能过多地增加可能改变资源价值结构的景观项目,要注重在附属设施(包括道路、通讯、住宿设施等)上进行投资,以改变旅游资源的可接近性或可进入性。而且,这些功能性设施的建设,也要以不破坏旅游资源的审美与文化价值为前提,即使有限地增加一些景观,其内涵和形式也要与资源的整体结构相协调。

(二)特色战略

福建森林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山海一体、闽台同根、民俗奇异、宗教多元”的优势和特点,可把民俗文化同森林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森林旅游产品。如闽台同根特色游,由于闽台之间特殊的地缘、史缘、文缘、语缘、血缘、俗缘、情缘、神缘和商缘关系,形成同根同祖的闽台文化,成为福建最富特色的社会旅游资源。按照福建森林旅游区人文景观的分布特点,可深度开发妈祖朝圣游、妈祖文化节;积极开发郑成功故里寻根、东山关帝祭奠、三平祖师公朝拜、龙海慈济公祭祀、客家祖地寻根、南安灵应寺朝圣、开漳圣王陈元光寻踪、两岸特色山地生态旅游等森林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吸引台湾民众及众多信徒来闽旅游。又如山海风光组合游,福建山多海宽、岛众岸长,不少海岸地带多山丘,且山崖逼近海岸,构成山海相映的独特景观。以闽南和闽东为主体的森林旅游区把山、海、川、瀑融为一体,可开辟闽西—闽南、泉州—三明—金湖、福州—南平—武夷山山海风光游等特色旅游路线,向游客展示福建山海风光的特有魅力。

(三)品牌战略

森林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以特定的森林文化为依托,它提供给旅游者多种精神享受和特定文化的体验。成功的品牌后面是高品位的文化精品,当森林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品味与旅游者的期望值达到一致时,它就会使旅游者获得全新的旅游体验,甚至引起心灵的震憾。如以“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泰宁金湖为品牌的闽北森林生态旅游区,把其优美的森林生态环境与古闽越文化、朱子文化、武夷茶文化有机结合,开发出一个品位高、组合佳、规模大的森林旅游品牌产品。闽西森林旅游集“绿”(森林生态)、“红”(红色苏区)、“土”(客家土楼)于一体,以森林生态为环境基础,发挥客家文化土楼游、红色传统文化教育游、丹霞地貌冠豸游、岩溶景观新罗游等旅游品牌的优势,以世界客家恳亲大会为契机,挖掘客源市场,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成为福建森林旅游的后续发展基地。

(四)创新战略

森林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在开发森林文化旅游产品中,既要固守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又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主题、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15]。如以福州为中心的闽中森林旅游区,以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港口城市、海滨海岛、森林公园、名木古树、妈祖圣地为特色,融山林海滨风光、历史文化景观和现代都市风貌于一体,成功开发出八闽之都文化游、青云秀水峡谷游、寿山灵石奇趣游、罗源畲家风情游、海上丝路郑和游、昙石闽台同根游、山海渔村参与游、平潭海浊奇观游、九鲤湖瀑风光游和妈祖文化朝圣游等10个新的旅游产品[16]。闽东森林旅游区是刚起步的旅游区,鹫峰山脉和太姥山脉斜贯全区的西北部和中部,区内群山叠翠、溪流纵横、风光秀丽,主要景观有山地森林、溪滩瀑布、石蛋地貌、海滨风光、畲族民俗、鸳鸯及桫椤珍稀物种科考等,是一处集山、海、川、瀑为一体,畲族风情与滨海风光相结合的山海风光森林旅游区。该旅游区的发展战略是创新意、出新品、打新牌,争取成为福建森林旅游的后起之秀。

四、结束语

森林文化旅游资源是大自然长期造化和人类历史长期积淀的宝贵财富,它们的存在既是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展示,也是人类历史足迹的见证,更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所以,这些资源不仅仅对旅游有意义,而且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很高的保护价值,需要人类倍加呵护。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必须从国家和地区的整体利益出发,做好整体规划,处理好旅游与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孙长胜.2011年度中国旅游业分析报告[EB/OL].[2012-08-25].http:∥www.globrand.com/2013/546571.shtml.

[2] 谢慧.森林旅游:生机勃勃的绿色产业[N].经济日报, 2010-08-09(6).

[3] 杨寿川.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

[4] 雍鹏.森林景观资源区划与调查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5:7.

[5] 张一诺.新中国的林人把国土绘成丹青[N].中国绿色时报, 2009-09-25(1).

[6] 兰思仁.福建省森林景观类型及地理分布概述[J].林业资源管理,2002(1):55-59.

[7] 民俗与森林文化——森林文化对民俗的影响[J].浙江林业, 2011(4):24-26.

[8] 苏孝同,苏祖荣.森林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2:49-50.

[9] 宁祖林.华南植物园赴福建开展植物资源考察与迁地保护工作[EB/OL].[2011-06-28].http:∥news.edu-chn.com/ newsadmin/htmlnews.

[10] 冯铭.花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C]∥中国花卉协会. 2007年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2007.

[11] 余悦.茶理玄思[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130-134.

[12] 胡冀贞,辉朝茂.中国竹文化及竹文化旅游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竹子研究汇刊,2002(3):66-75.

[13] 苏祖荣,苏孝同.森林与文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2:188.

[14] 许飞,邱尔发,王成,等.福建省乡村风水林树种结构特征[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1):99-106.

[15] 廖福霖.生态文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402.

[16] 林小青.福建省森林景观资源区划与开发利用[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0:49.

(责任编辑 何晓琦)

Forest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Fujian Province and Their Exploitation Strategies

CHEN Bai-b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Fuji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Economic College, Fuzhou,350016,P.R.China)

Forest culture is a cultural phenomenon on the basis of forest.Forest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re an attraction complex,which is created and developed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being's understanding and utilization of forest.Fujian Province,a main forest zone in South China,possesses abundant forest resources,grea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nd evident location advantage as well as distinctive and various cultural patterns,such as forest landscape culture,forest folk culture,culture of trees,flower culture,tea culture,bamboo culture and geomantic culture.Furthermore,Fujian Province is an integrated multi-national district with Hakka culture,Min-tai culture and forest culture.Forest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as the essence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 of human society,needs more care of human beings.The exploit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should be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characteristic strategy,brand strategy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Fujian;forest culture;tourism resources

G112

A

1671-6116(2014)-01-0026-07

2013-08-20

福建省教育厅立项项目“福建省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与客源市场”(JBS09279)。

陈白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森林旅游、旅游英语。Email:wendycbb@163.com 地址:350016 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亭江路8号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福建森林景观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景观别墅
那个梦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哈Q森林
福建医改新在哪?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