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问题与问题哲学

2014-04-06 03:47:19汤玉红左亚文
湖北社会科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哲学定义研究

汤玉红,左亚文

(1.湖北医药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2.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从哲学的视界看,究竟什么是问题?问题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如何界定?对于今日中国哲学的发展来说,问题哲学的研究应该如何进行合理的路径选择和科学定位?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研讨。

一、问题的多维界定

究竟什么是问题?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学术界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过讨论,学者们对其所下的定义有数十种之多。大致说来,对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区分:

1.从主客体的关系上,可以区分为客体论、主体论及其主客体统一论。

(1)客体论。持这种意见的人,一般把“问题”与“矛盾”等同看待。毛泽东就曾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1](P839)而矛盾则是一种离开人而独立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现在理论界大多数人主张这种观点。

(2)主体论。持这种意见的人,强调人们对于“问题”的主观认知。国内著名学者陈先达先生曾明确提出“问题是对客观矛盾的理性把握。”他论证说:“问题并不直接存在于对象之中,而是存在于研究对象的主体的意识之中。……因为只有真正理解现实的矛盾所在才构成问题,问题是对客观矛盾的理性把握。”[2]这种观点得到不少学者的赞同。应该说,这种观点是对客观论的一种超越,它在客观论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看到了“问题”的主观性的一面。这正是其合理之处。

(3)主客体统一论。张掌然教授在其博士论文《问题论》中就提出了这种观点。他说,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认识论概念和基本的方法论范畴,它与认识和实践、主体和客体、对象和方法等认识论范畴,有着密切关系,它把理论和经验、思维和观察联结起来,而且把发现、评价、发明和选择、建构等认识活动联系起来。”[3](P66)这种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赞成。

2.从问题的属性上,可以区分为实践论、认识论、存在论。

(1)实践论。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是,认为“问题”是指“某个给定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人或机器)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4]这一定义揭示了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遭遇到的问题的基本特征。

(2)认识论。不少学者将“问题”区分为认识论问题与存在论问题。所谓认识论问题,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过程中,对其对象缺乏了解和认知的一种状况。它“表现为疑惑、疑问,是对某一领域的事情不知或知之甚少,其旨趣在于明白某事或某物是什么和怎么样,实质是某些知识的缺乏。”[5]

(3)存在论。所谓存在论问题,是指人的生存处境所遭遇到的苦恼和困惑。正如美籍犹太哲学家赫舍尔所指出的:“提出一个问题(question)是一种理智的活动;而面对一个难题(problem)涉及整个人身的一种处境。一个问题是渴求知识的产物,而一个难题则反映了困惑甚至苦恼的状态。一个问题寻求的是答案,一个难题寻求的是解决方案。”[6](P2-3)

3.从问题的层次上,可以区分为根本性问题和非根本性问题、普遍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必然性问题和偶然性问题。

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其所反映的是隐含在历史表象后面的根本性、普遍性和必然性问题,是决定其他问题的问题。然而,这样的问题也不仅仅只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由诸多问题构成的一个有着内在结构的问题系统。

综上可知,“问题”的定义是多维的、多义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问题”下定义,而每一个角度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企图一劳永逸地作出一个完善无缺的定义是不可能的。

认识到“问题”的多维性和多义性这一点十分重要。既然任何定义都只是多维中的一维、多义中的一义,那么,夸大其中的一种定义而贬低其他的定义都是片面的,看不到自己定义的局限性和别人定义的合理性也是偏颇的。当然,这样说并不等于我们可以随意地给“问题”下定义,也不意味着任何定义的意义都是等值的。这就需要我们作具体分析。

二、问题哲学的研究范畴

那么,什么是问题哲学?问题与问题哲学究竟有何不同呢?无疑,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上升为哲学问题,但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纳入到哲学的视野之中。“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万事万物当中都包含了哲学问题,但不就是问题哲学。正如列宁所说的,“伊万是人”、“哈巴狗是狗”[7](P409)等命题当中就包含了一切辩证法的胚芽。因为这些命题的主词是个别,而宾词是一般;个别是特殊,而一般是普遍;个别是偶然,而一般是必然;个别是具体,一般是抽象,等等,这些命题就把如此众多的矛盾关系辩证统一起来了。哲学的形上本体论就要研究这些贯穿在一切事物之中的辩证关系,并将其升华为辩证法的原理。

除此之外,哲学还要研究一些具体领域的普遍性问题,如认识论、历史观和人本论问题等。在部门哲学发展起来后,哲学还要进一步研究经济、管理、艺术等更为专门领域中具有哲学意义的普遍性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哲学还有无可能将自己下降到更为形下的具体问题上研究其中具有普遍性的哲学意义呢?我们提出“问题哲学”所探讨的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到哲学未来走向的重大问题。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界定“问题哲学”的研究范围。显然,问题哲学不会具体到要去研究“这朵玫瑰花是红的”、“巴黎在法国”等这些简单的事物;也不会越俎代庖去研究“3+2=5”、“三内角之和等于180度”等这些自然科学问题。问题哲学仍然属于哲学的范畴,它在众多具体问题中所寻找的是那些实证科学无法实证而又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哈贝马斯提出的话语伦理学、交往活动中的语言行为理论、阐释学关于文本阅读的理论、利奥塔关于高科技社会中的知识状况的思想、福柯关于对知识本身的反思等,这些思想理论实际上开辟了许多哲学研究的新领域。

无疑,像以往一样,哲学在其向前探索的过程中,会在一些灰色领域与具体科学相交融。如亨廷顿关于“文明冲突论”、关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问题、关于公平正义问题、关于全球化问题等等,哲学都积极介入了其中的研讨。纯而又纯的哲学是不存在的,哲学与实证科学并非楚河汉界,在许多问题上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体科学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但这种分化不是割裂,要保持哲学的活力,就必须在与具体科学的结合中寻找哲学新的生长点,并赋予哲学以新的源泉和新的风貌。

如前文所述,哲学还应该结合时代的实际,研究一些具有哲学意义的具体课题。例如,时代的根本问题和特殊逻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信念和信仰、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思想解放与思维方式的转变、人本与物本的悖反、人性与人的异化等等,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在我们看来,在社会历史中,举凡涉及人的精神思想、人性人本、价值伦理、文化文明、逻辑规律等问题,都属于问题哲学的研究范畴,都应该纳入到哲学的研究视野之中。

与此同时,哲学还可以与具体科学相结合,研究诸如公平正义问题、自由平等问题、民主法制问题、战略思维问题、婚恋家庭问题等。在当代,哲学应该从传统的思辨体系中解放出来,回归现实,回归生活,把自己隐身于具体科学之中,在与它们的会通和交融中,重新获得哲学的“至圣神”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哲学不仅会通过自我扬弃而浴火重生,而且会在今日壁垒森严的学科分割中起到一种重建其内在关联的中介和桥梁作用。

三、问题哲学的路径选择

对于今日的中国哲学来说,应该从何着手展开对“问题哲学”的探讨呢?

其一,以本体哲学为指导进行问题哲学的探讨。我们提倡问题哲学,但并非像某些现代西方哲学家那样以“拒斥形而上学”为前提。恰恰相反,我们认为,要开展对问题哲学的探讨,必须以形上的本体哲学为指导,否则,哲学就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根基。哲学之所以是哲学,乃是因为它首先以无限的永恒的终极的宇宙本体为研究对象,其他部门哲学和问题哲学都是建立这个基础之上的,都是从这个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分支和果实。而且,即使对于部门哲学和问题哲学的探讨,最终也必须回归到本体的问题上来,如此,才能使之成其为哲学,不然,就只能是部门问题或具体问题,而不是部门哲学和问题哲学。

其二,寻找感兴趣的切入点提炼问题哲学。本体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相对确定的,而问题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现成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去寻找、去发现、去开辟、去创造。孔子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第四章》)黑格尔说:“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8](P20)问题哲学就是要在“百姓日用而不知”(《周易·系辞上》)处发现哲学意蕴,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看到问题;在别人看到问题的地方,能提出不同的问题;无疑处见疑,有疑处再生疑;疑中有疑,疑疑中亦有疑,疑疑无尽。这就是哲学特有的批判性思维。无疑,哲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疑问上面,而是在疑中升华哲思,从中发现普遍性的“道”。当然,哲学在日常生活中提炼的这些问题应该是有其重大意义的普遍性问题。问题哲学的全部价值就在于因小见大、从细观宏、见微知著、以暗彰明。

其三,结合当今中国时代问题实际进行合理的问题定位。研究问题哲学还要立足于当今中国的实际,从时代的重大问题中选择那些最具哲学意蕴而又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关联的问题开展研究。例如,关于“话语”(discourse)的分析问题,自上个世纪50年代初起,话语分析成为西方后现代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流派。近几年来,“话语”问题在中国也开始热了起来,特别是“中国话语”成为一个最时兴的话题。但中国学者对于“话语”的研究主要还处在译介西方学者成果的阶段上,而且对于“中国话语”的研究所采取的也是一种非批判的实证主义的态度,这样的研究当然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们强调对问题哲学的研究要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这并非说不可以进行较为纯粹的问题哲学研究,但即使这种研究也要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简单因袭西方既有的成果。所谓哲学批判,离开中国实际就是无的放矢;所谓理论创新,脱离中国情况就是主观虚构。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陈先达.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6,(2).

[3]张掌然.问题论[D].武汉大学,2005.

[4]林定夷.问题学之探讨与“问题”的定义——兼答魏发辰先生[J].哲学研究,1990,(4).

[5]晏辉.哲学问题与问题哲学——论一种可能的哲学观[J].学术研究,2003,(10).

[6][美]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猜你喜欢
哲学定义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菱的哲学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2
成功的定义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5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当代修辞学(2014年3期)2014-01-21 02:30:44
山的定义
公务员文萃(2013年5期)2013-03-11 16:08:37
晾衣哲学
视野(2009年20期)2009-04-09 06: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