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波
(河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通识教育也称普通教育或通才教育,非常注重人文意识的培养,强化人文社会类学科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在这类教育中,受教育者探讨和关注的对象包括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及实现方式,强调生活、学习、情感、智力以及道德水平的综合协调发展,努力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可以进行有效沟通、对事物拥有恰当判断、价值观念高尚明确的人。虽然社会发展需要大量专门技术人才,但单纯将大学变成知识灌输的“工厂”则会使教育变得呆板并失去活力和创造力。教学改革在中国高校范畴里是一个持续进行备受关注的话题,大学英语课程也被囊括到了通识教育的领域。为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精髓,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值得我们深入细致的研究。
关于通识教育的定位大致可分为:理想常经主义的通识教育、进步实用主义的通识教育、精粹本质主义的通识教育。
理想常经主义源自于柏拉图对于宇宙本体的认识——宇宙中存在一个永恒的普遍真理,而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依据这一真理才衍生而出的。人类对于教育的追求就应该是对这一真理的不断探索和严格遵从。其理论的继承者如纽曼枢机主教就坚持认为大学不该是研究所,也不该是考试中心,更不该总是努力将受教育者变成多才多艺的人。牛津采用的古代语言和文学是该学派推崇的最好的教学材料。这一学派的推崇者们大多在现实的无奈中选择了完全放弃新事物、无条件推崇旧事物的消极态度。把老的、旧的、先人的都视为是至高无上的。忽视了世界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这一事实,提倡用僵化的视角看问题,与我们倡导的辩证唯物主义是背道而驰的。
进步实用主义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其代表人物是杜威(John Dewey)。杜威认为教育应该是生活的一个部分,学生应该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应该有活动和思考的自由;学校的课程不能以老师事先编定好的教材为依据,学生应该参与课程的设计和规划;教材应该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难题为原则;通识教育就是要为学习者尽量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和解决生活挑战的办法。相对于理想经常主义者的看法,进步实用主义者将通识教育的科目和范畴无限放大。虽然因人因时设教的确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求知的需要,但是就目前中国的教育发展水平来说,要针对所有个体或小群体提供专业的教师队伍、系统科学的教材、完善合理的考评机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社会发展的特点,针对性地编订教材、设置课程数量及组合方式是更为高效的和务实的做法。
精粹主义也兴起于美国,它对上述的两种认识进行了批判的继承。一方面,精粹主义和进步实用主义一样将个人的兴趣和需求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另一方面,精粹主义又强调民主社会中的公民应该具有共通的知识背景和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强调社会的标准和要求。为了达成其认定的教育目标,精粹主义还主张成年人对青年人加以指导和训练,学校应该采取有计划、有组织但绝非整齐划一的唯一课程。这一理论强调了普世价值、统一思想对于民主社会构建的重要性,为我们培养出有知识有技能的建设者和有理想有修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理论框架。这一套通识教育的理论也成为本文研究的立论前提。
通识课程长期以来在大学教育的体系中处于被漠视的地位,关于通识课程目标的系统描述一直比较缺乏,具体到大学英语作为通识教育的分支,其课程目标在政策性文件中的表述也显得相对简单:“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建议,大学英语课程要融入学校的学分制体系,尽量保证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16学分左右)。目前国内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基本遵照《教学要求》开展,主要针对大一、大二在校学生授课,每周平均4学时。按照现行主流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定模式来衡量,平均每2周完成一个单元的课程学习,内容包括听力、阅读、基础口语训练和写作训练。
普遍存在的情况是,由于授课班级规模较大,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率较低,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往往很难完成教材讲解连带听说读写的训练。此外,《教学要求》对学生需要达到的英语能力规定了三个层次,为实现三个层次的教学效果的递进,不断强化的教学活动和适度延长的教学时间越发显得必要。根据《教学要求》中对于听说和词汇量晋级要求的明确规定 (初级:听力理解每分钟130~150词,词汇量应达到约4795个单词和700个词组;中级:听力理解每分钟150~180词,词汇量应达到约6395个单词和1200个词组;高级:能听懂英语国家人士正常语速的谈话。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词汇量应达到约7675个单词和1870个词组),建议大学英语课程应在至少三年中开设,并且每一年课时数以20%的幅度增加,基本达到:一年级每周4学时,二年级每周6学时,三年级每周8学时。
为了在开展通识教育的同时保证大学专业课程教学,可在二、三年级将部分学时转化为选修课,摊薄每学期该课程学分值。让对大学英语学习存在真正需求的同学能够得到必要的引导和辅导。此外,通识教育希望实现的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该是一个贯穿大学教育始终的内容,四年级的选修课程中也应考虑安排一定比例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程。
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代表,哈佛核心课程中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外国文化课程的教学目的及知识构成:使学生对人类生活进程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介绍外国宗教、社会及经济制度、文学及艺术成就、主流价值观等。结合《教学要求》的规定,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理应至少包括英语国家社会及经济制度、文学及艺术成就、主流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从而实现“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和“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为了考察现有大学英语课程知识构成的科学性,作者将大学英语主流教材《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全部四册内容制成词表,分别选择LOB语料库(全称是Lancaster-Oslo-Bergen语料库,以其制作的规范性而著名,涉及15个领域的文本信息,包括:文学、传记、宗教、社论、游记、小说等常见题材)和JDEST语料库(全称是上海交大科技英语计算机语料库,和LOB语料库规模相仿,主要涉及化工、机械、航空、建筑等领域)作为参照词库,利用Wordsmith软件提供的关键字比对功能,确定该套教材选题的多样性。结果证明,该套教材涉及主题大多是日常生活、学校生活、人物描述,题材显得单一。此外,现行教材在过去的十年间未进行任何修订和增改,许多素材已显得陈旧,缺乏时效性。
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内容非常适合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加以体现,但现实的情况是,现有大学英语教材的构成多以散文、说明文、论说文为主,且多是节选章节或部分片段,对于经典名著和文学巨匠的涉及也显得非常有限。同时,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只是把大学英语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作为传授语言知识的载体,对于文本的出处、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和动机鲜有提及。或许这些经过删减和修订的片段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事实上,脱离了语境和文化背景介绍的文本分析一方面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则很难让大学英语学习者全面领略文学和艺术的价值与内涵。
大学英语学习既然已被归入到通识教育的范畴,就不应该片面追求英语作为工具的学习和掌握,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文化、艺术学习也应被提上日程。较为可行的安排是:1.专门开设英语经典阅读课,有专门教师任教,每周安排一学时;2.考虑到以汉语为载体的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中普遍开设,建议将英语经典阅读课与大学语文课程合并,每周2学时,并且将两类内容进行重新编订,相同进度条件下,两类材料互为补充和解释,让学习者更加全面感受和理解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
教材是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托,是在校大学生英语知识获取的主要来源,知识结构的不断升级和更新是时代的呼唤。考虑到教材编订的巨大投入和耗费,在配备多媒体设备的高校应大力推广网络课程,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第一手的题材多样的英语学习资料。
《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学习者需要达到的能力进行了全面描述,涉及到听、说、读、写、译5个方面。然而受到教学课时和教学场地及设备的限制,多数大学英语教学无法确保听、说、写、译等课程的单列,班级规模与日俱增,教师也无法确保课下的交流与辅导。5种技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同时展开和传授,效果可想而知。较为可行的解决办法是将班级规模缩小,大力充实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开展课下辅导,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促成远程互动平台的建立。使课外有课,生活即课堂。
从精粹主义的角度出发,作为通识课程的大学英语教学除了提供一套标准教学课程之外,还应该努力革新教学形式,尽量满足个体需求。进行选课制、分级教学、网络授课、多媒体自主学习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尝试。具体来说,让学生每个学期有一次选择任课教师的机会,根据教师特点和自身需求,自主结合,实现教育收益最大化;根据学生入学成绩或专门分级考试的成绩进行分班,允许高水平学生跳过初级课程,节约时间用于高水平拓展;建立远程网络教学平台,以此解决师资力量薄弱或人力不足的问题,努力实现全国范围内优质资源的共享;为学生提供多媒体自主学习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让网络资源及时填补教材更新不及时的漏洞,让学生足不出户便可感知真实的英语语境。
大学英语已经被归入到通识教育的范畴,大学英语政策的制定者、教学行为的执行者(教师)、学习行为的主体(大学生)就应该从认识上实现统一和步调一致,充分认识大学英语作为通识教育所肩负的职能:不只是要传授个别词句、某篇文章,不只是应付考试或是为未来职业做铺垫,更要让大学英语学习者具备精确流畅的文字书写能力、通达高效的沟通能力、准确深刻的思考能力以及辩证客观理性推论的能力。唯有如此,大学英语课堂才能洋溢艺术的馨香、语言的优雅,传达人格的魅力、哲学的凝思。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思路和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07.
[2]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4]Harvard University.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5.
[5]J.Sinclair.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6]Nation,I.S.P.."Vocabulary size,text coverage,and word lists",in Schmitt;McCarthy,Vocabulary:Description,Acquisition and Pedag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7]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何安平,郑旺全.语料库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教材与教法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