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探析高职英语教学能力的培养

2014-04-06 07:04林雪莲
关键词:西风外语跨文化

林雪莲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语言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亦称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符号系统不共享同一交际能力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互动交往(Samovar,2004)。[1]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很多,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等。[2]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60年代的美国,至今也只有30多年的历史。一般认为霍尔(E.T.Hall)1959 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标志着这门学科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争取民权的斗争促进了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7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80年代这一学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80年代初许国璋先生的演讲《词语的文化内涵与英语教学》标志着我国外语教学界开始对外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重视。之后国内陆续发表了一批相关著作和论文,主要有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1988,上海译文出版社);林大津的《跨文化交际研究》(1996,福建人民出版社)。近几十年来,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著作、论文大量的出版、发表,跨文化交际学确立了自己的一席之地。[3]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实例

(一)社会习俗方面的冲突

在中西文化中社会习俗的差异还体现在丧礼上。在中国人的丧礼上,可以呼天抢地,甚至不哭的要被认为不孝和无情。可是在西方人的丧礼上,亲属不落泪会被赞赏,被认为那有自制力的表现。丧亲是你自己的事,如果你大声哭喊,使别人不知所措,就是失礼。

(二)法律意识方面的冲突

在法律意识方面,美国人感到中国人法律意识淡薄,认为中方的文件缺乏法律的严密性;而中国人则认为美国人过分讲究法律,纠结于细枝末节和烦琐小事。在20世纪80年代报纸上曾刊登一位美国老太太在华人餐馆就餐后因使用牙签不当导致口腔出血,于是起诉餐馆老板要求赔偿损失。中国人认为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三)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淡薄。在中国文化中,长辈或者上级询问年龄、婚姻、家庭等个人问题是表示关心,在西方国家这些个人问题则属于个人隐私。比如,婚姻观,西方人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而且他们还认为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到谴责。在西方人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是真正不道德的。而中国人将婚姻观视为严肃的道德问题,喜新厌旧或是第三者插足都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三、文化差异的成因

(一)世界观的差异

世界观是指人们如何看待世界以及人们如何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观念。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世界观的不同。在中国,儒家思想通常占主导地位,讲究中庸之道,强调统一、和谐,凡事讲究稳妥,在稳中求发展,而西方国家更多的强调张扬个性,力争第一,崇尚创新,强调分离、独立。[4]

(二)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不同的价值观念导致不同的结果,例如美国青年年满18周岁后就不愿呆在家里完全由父母供养。他们认为凭自己的劳动所得供自己上学深造是很光彩的。而中国孩子年满18周岁后继续依赖父母供养不断伸手向父母要钱,也不觉得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因此,许多美国人都接受了这样的生活信条:Everyman for himself,and God for us all.Every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

(三)环境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地理环境不同引起了某些词汇的文化内涵不同、差异。如:“东风”(east wind)和“西风”(west wind )在中、英文中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国东临太平洋,海上吹来的“东风”潮湿、温暖,“西风”则往往干燥、凛冽。元朝诗人马致远写到“……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这里“西风”被诗人用以营造凄凉的意境;而西欧西临大西洋,东西风的概念与中国相反,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寒风相当于我国的西北风,在英国人心中东风象征着刺骨寒冷、令人厌恶;西风却类似于我们的东风温暖和煦。因此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1819)中西风无疑是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革命者的极好象征:“O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更是为世人津津乐道,可很多中国学生却开始迷茫了。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

Kaplan归纳出几种不同的文化思维模式,他把英语语篇思维模式归为亚里斯多德线条式(Aristotelian-Linear),而东方人的为迂回式(circular/spiral/indirect)[5](Kaplan,1966)。Kaplan认为,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所以英语的逻辑顺序通常是:结果在先,原因在后;而汉语的篇章发展呈螺旋型,篇章的逻辑顺序先分后总,先说原因后说结果,即“前因后果”。

四、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一)有效的文化导入

外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传授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教师本人应对中西文化具有较强的洞察力、理解力和扬弃贯通的能力,在教学中,适时、有效地进行文化导入。例如,在“A Brush with the Law”(一场小官司)中,文中作者因为留头蓬乱的长发和明显的毫无目的的游逛而被怀疑企图偷窃遭逮捕。然而,开庭才15分钟,作者就无罪获释,导致作者无罪的证据在于:作者讲话的口音表明受过良好的教育,到庭的有体面的中产阶级双亲,有可靠的证人,还有作者显然请得起一名很好的律师。继而作者肯定,如果他出身在另一种背景的家庭里,并且真的是失业者,则很有可能被判有罪。我在讲授该文时向学生阐明,西方社会以貌取人、以金钱财产来衡量人品的价值观之荒谬。我的这番阐述让学生增长了见识,同时有助于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准确理解。

(二)准确理解词义

外语教师应该建议学生多查原版的英语词典、外语工具书,更好地理解外语词汇的确切词义。英汉词典一般用汉语对等词来解释外语词汇,并不是所有外语词汇在汉语中都能找到确切的中文译文,因此,英汉词典往往不能充分反映外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比如:一名外籍女教师即将回国,在分手之际,她说:“I’ll touch you.”(在英汉词典中定义为“我会和你保持联系的”),可是半年也没有回信,中方人员抱怨这位美国朋友不讲信誉。殊不知,“I’ll touch you.”在英英词典中仅仅等于Bye-bye含义。

(三)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外语老师应引导学生广泛涉猎有关文化的各类书籍,增强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例如:汉语文学作品中“蛩唱如波烟,更深似水寒”、“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种以“蛩”表示蟋蟀的凄凉忧伤的形象经常出现。通过阅读汉语文学作品,学生可了解到蟋蟀常表示凄清的色彩。

而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如:C.Kingsley“Two Years Ago”:I have not had all the luck I expected;but I am as merry as cricket.(我没有预料的那么走运,但我像蟋蟀那样快活。)通过阅读这些英美文学作品,学生会了解到在英美国家“蟋蟀”大多带给人宁静、舒适甚至是幸福、快乐之感,丝毫没有伤感的色彩。虽然英美人见到蟋蟀一词产生的是与中国人相反的感觉。

(四)直观地感受文化

外语教师要引导学生收看英文原版电影、美剧剧集。这是很好的学习地道英语、了解英美文化的途径。例如,笔者将以美国喜剧《Friends》为视听辅助材料在英语口语课堂中使用,其有趣的情节和生动的日常生活对话成为很受学生欢迎的教材并且激发了学生了解英美文化的浓厚兴趣。看完这情景喜剧后,一个学生告诉笔者,他一直以为外国人用 “How are you?”来和别人打招呼,现在他才知道其实英语口语中人们常用“What is up?”而不是“How are you?”

五、结语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在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没有相当的文化教学,我们的学生就不会有真正的交际能力,不能准确地使用英语进行沟通,以文化教育为目标的跨文化教育是一个复杂却不能忽视的问题。

[1]Samovar,Larry A.porter.Richard 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44,7,16-17.

[3]刘明阁,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第21卷)[J].南都学坛,2001,(2).

[4]毕继万,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M].英语教学研究,2005.

[5]Kaplan,Robert B.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66,16(1-2):1-20.

[6]林大冿.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0.

猜你喜欢
西风外语跨文化
古道西风(水彩)
秋渐浓,分付西风此夜凉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