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步军
(山西焦煤集团五麟煤焦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汾阳 032200)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诚然,建筑的发展和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历史的河流已流过多时了,现在,让我们举目回顾,去探寻建筑发展的历程。
梁思成先生说过“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1]。远古时代的建筑,是根据自然环境及所能利用的材料形成。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开始“穴居”于天然的洞穴里。虽然如此,古人也不是盲目而居,而是有意识的选择便于生活的地方居住,如要接近水源,为了防止水淹,选择的洞口要高些且背风。后来原始人学会了自己挖洞穴,以便更适于生活,又满足遮阴避雨,防风御寒的简单要求,到逐渐采用树枝、树叶等改善栖息条件。而我国南方地区水网密布,环境潮湿,于是就在大树上架巢,即用树干枝叶围护成避雨的棚架,形成了巢居体系。
到新石器时代,随着工具的出现,人们已经能用石制工具加工木材,在木桩上凿出榫卯,使木材能够组成一定的结构,出现了“干栏式”建筑。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显示当时村落的选址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律性,如方便取水,适于农牧等生活生产活动。同时期的西安半坡村遗址,显现出一定的科学性,其分为居住区、公共墓地和窖场三部分,居住区则选在高地,且有了大空间的木结构房子,周围挖了壕沟,用来防止猛兽袭击,可见当时的建筑思想日趋成熟,建筑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夏商周时期,建筑上出现了夯筑技术,夯筑建成的居住地防潮、耐磨损,而且可修整为陡壁,用在防御工程上。为了更加方便和经济,逐渐形成了土方平衡的施工思路。随着夯筑技术的日趋成熟,开始实行模具标准化的版筑技术,中间设木柱加固,为建筑向高大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建筑管理思想也逐渐成熟起来,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国建沂城就采取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办法,从资金筹集,工程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计划,人力配置,后勤保障等都有了具体的办法和实施步骤。在施工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专业的分工,开始主要是木工和土工的区分,随着建筑美化的要求,又促成了彩绘和雕刻等的专业化,“建筑活动也从纯实用逐渐转向对艺术审美的追求”[2]。
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已十分发达,水利工程技术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诞生了“都江堰”这颗璀璨的明珠。都江堰整项工程分为三部分: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鱼嘴的功能是调节岷江内外江的水量,飞沙堰则是巧妙的利用堰前河水弯道的环流排沙和泄洪,宝瓶口主要是控制内江进入灌区水的流量。可见都江堰工程在建设上既充满智慧又具有严谨的科学性。
战国后期,秦国逐渐强盛起来,秦国的强大促进了中华大地的统一,结束了诸侯争霸,穷兵黩武的纷乱局面。出于军事的需要,秦在原来各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进行了连接和扩建,建成了蜿蜒万里的长城,长城西起甘肃临洮,经内蒙、山西、张家口等地,一直绵延到辽东。万里长城的建成凝聚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堪称我国建筑史上的一项宏伟工程。秦还建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即对普通的土路采取了换填和夯筑处理,使车辆可更快速的行驶,可说是我国最早的筑路工程了,对当时的陆路交通的发展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还有就是秦开创了大型陵墓建造的先河,即骊山陵墓,导致后世大兴奢靡厚葬之风。
两汉时期,木构建筑更加成熟,奠定了以后木架构主要形式:井干式、穿斗式和抬梁式的基础。当时,已经出现了砖瓦的生产技术,砌筑技术逐步提高,形成了我国古建筑台基、屋身和屋顶三段式高台建筑的特色。当时建造了许多大规模的宫殿,可见高台建筑之盛行。随着历史的发展,高台建筑不能满足社会多样性的需求,于是出现了重楼式的建筑,即单层构架重叠建成,各层构架不一定对称,外观的形式可有多种变化。东汉时期,开始有了组合斗拱使用,建筑形式更加丰富。两汉时期,建筑上还有一个成就就是发展了砖券技术,当时已有用条砖和楔形砖砌成的拱形墓室,还有企口砖加强拱的整体性,最大的跨度已达4.6 m。两汉时期,石建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代表建筑如山东沂南石墓等。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我国,佛教建筑繁荣起来。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寺的结构和布局揉入了我国的建筑风格,形成庭院式木构建筑和园林相结合的局面,佛塔也成了中国化的木塔,砖塔和石塔。与此同时,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也传入我国,促进了我国的石窟、佛教雕塑、壁画等的巨大发展,如甘肃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等。石窟大致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窟内面积较大,窟外有木构建筑,有的还在靠崖处建有木廊,称为“窟檐”。第二种窟内面积较小,仅能容纳一人或仅在内雕有佛像,很少加建筑结构,一般称为“窟龛”。第三种就是临崖雕造佛像,前面加大型木结构殿阁,一般称之为“摩崖造像”。由于石质材料的耐久特性,使窟中许多雕刻与绘画得以保存,为我们现在研究当时的建筑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到了隋朝时期,我国南北分裂的局面得到了统一,物质和文化交流更加充分,同时促进了建筑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大规模的都城建设和水利建设,大规模都城建设如洛阳城方格网道路系统成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范例;水利建设则建成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大的发展了水运交通,促成了全国物质和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隋朝还有一不可不提的“明星”建筑,即河北赵州桥。赵州桥为一座“坦弧”型石拱桥,跨径37.2 m,拱高7.23 m,不仅跨度大,而且桥面低,便于通行。最为精妙的是大拱的两肩分别有两个小拱,既美观,又减小了桥的自重,而且能加大过水量,减少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从而保护了桥身,还具有施工方便,用料省等优点。赵州桥稳重雄伟且轻盈秀丽,可称为桥梁建筑史上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
到唐朝时期,社会逐渐稳定,经济趋于繁荣,建筑活动兴盛起来,主要表现在城市和宫殿建设方面,其特点是加强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各类建筑也加强了主体突出的空间组合,城市布局着重以纵轴建设为主,左右陪衬为辅。唐代后期,建筑装饰更加成熟,建筑外形舒展大气,装饰色彩简洁明快,给人以庄重大方的感觉,展现出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唐朝的建筑成就还在于实行了标准化、模式化,订立了专门的建筑法规《营缮令》,即根据官员的尊卑贵贱,来确定其居宅的建筑规模和装饰样式的法令。由于采用了标准化和模式化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建筑施工的效率。
两宋时期,由于政治上的软弱,我国受北方少数民族欺辱,建筑水平提高不大,值得一提的是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总结的完整著作,一度作为官式建筑的规范。还有就是北宋年间建造的福建泉州洛阳江入海口上的洛阳桥,该桥长834 m宽7 m,位于江海交汇处,水流深急,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这也没能难住我国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他们通过勇敢探索,集思广益,沿桥梁方向投入几万方大石填铺海底,形成一道水下长堤,并在上面繁殖牡蛎,胶固基石,然后再在上面筑墩建桥,非常稳固。这种做法已类似于现代“筏形基础”而且利用牡蛎繁殖加固石基,属于用生物技术进行施工,在我国建筑史上称得上是一朵奇葩。
元朝时期,主要的建筑成就是大都(即北京)城的建设和贯通了前朝开掘的京杭大运河。其他的则乏善可陈。
到了明朝,由于手工业的发展,砖建房屋大幅增多,出现了包砌法(即中间夯土,外围砌砖封闭),利于防水,使房屋更加坚固耐用。还有砖建的无梁殿等。与此同时,琉璃砖,琉璃瓦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为装饰的多样化和屋顶防水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明清时期还建造了大量著名的园林,如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明清时期最典型的建筑当属故宫,故宫为建筑史上最大的宫殿群,规模巨大,气势恢宏,放眼观望,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宏伟壮观。体现了我国建筑艺术的传统和独特风格。明清时期对城市的规划已非常严谨,其布局根据行业不同进行区域划分,如北京的羊市,马市,果子市,巾帽胡同等。
民国时期,随着口岸的开通,欧美建筑进入我国,兴盛一时,且与我国建筑相互融溶,使我国建筑逐渐趋于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建筑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等十大著名建筑。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文化异常繁荣,建筑也随之更加兴盛,建成了不少享誉世界的标志性建筑,如国家大剧院,东方明珠等。我国建筑行业已逐步与世界接轨,步入世界建筑发展的前沿。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房厚泽.凝固的历史:中国建筑故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