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映彤 吴晟鸣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中国建筑随中华文明出现,其后不断发展。中国古建筑从最先的巢居和穴居开始而来,由于中国地广,所以古建筑发展由于地理原因,会产生不同的特点,而以两条流域划分,长江流域建筑以巢居发展而来,黄河流域建筑由穴居发展而来。这两大形式,随着地域气候环境不同,随之产生更多种不同的建筑形式,主要分为宫殿建筑,庙宇陵墓建筑和民居建筑。中国建筑从最初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空间布局,小到独立建筑的布局,大到整个城市的布局,都有各自特点,南北民居建筑也是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中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北为北方,以南为南方,南北在气候、人文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随之产生的建筑也会不同。如南方广西,海南,四川,贵州等地少数民族延续干阑式建筑结合当地材料产生了竹木构干阑式建筑,建筑下部架空放养牲畜,建筑上部居住。同样是南方的福建,广东,赣南地区盛产硬木和竹子,结合当地独特粘稠有韧性的土壤,以糯米红糖为凝固剂,和砂石,石灰一起产生独特的客家土楼。北方青藏高原,内蒙古等地的碉楼,沿着独特山而建,以板岩或片麻岩构筑建筑外墙,内部以土与木材结合构筑墙体。陕北,晋中,豫西,陇东等北方地区产了独特的窑洞建筑,沿山而建,面朝阳,拱形屋顶,冬暖夏凉,防风防沙。南北民居建筑有着很多不同,而这些不同产生于不同的地域气候环境,不同的人文环境,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建筑也是如此。
中国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北方干燥少雨少河流,南方雨水充足,河流密布,所以传统南方民居多靠水而建,所以才会有江南水乡这种建筑群构成形式,建筑依水道而建,水道上两旁道路以石桥相连,青石板铺路,而北方基本没有。北方传统民居喜欢用“院”这个字如四合院,古时候多为一家人共同居住,古人在乎一家人必须住在一起,如果分家可是个大事,这样方形的院落随家族发展,开枝散叶般以方形院落方式不断向外扩张,形成这种独特的院和院相结合的居住空间,北京故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方形院落不断向外扩张,形成了故宫如此规模,体现了皇家的兴旺。山西乔家大院虽没故宫规模那么大,但属民居,它的建筑构成也都是由一个个小院组成,由宽大的过道连接穿插其中,建筑线条硬朗。如今坐火车从南到北,经过村镇,虽然现在多是砖混凝土结合的建筑,但越往北,你会发现,北方民居如今还保存着院的构成,几乎每家都是自己围合的院,远处看去如同一个个方格,院内正中为正房,其他地方基本为开敞的空地,院子以砖墙围合。而南方民居建筑对于巷弄的布局情有独钟,南方民居建筑都是独栋,各家相互结合排列,前后左右之间留一定距离,这就形成了我们说的道路,然而这道路的宽度在一定尺度下,宽度大的形成公共的院,小的成为巷弄。南北差别这种差异,和地理条件、地理气候相关,北方多风沙,冬天寒冷,这种自家围合的形式,可以阻挡风沙,冬天也可防风。而南方多阴雨,天气潮湿,开放式巷弄布局,更容易通风,防潮,而且巷弄路旁多有暗沟,利于排水,南方村庄也有很多大小的水塘用于存储雨水,农耕,家用。南方民居多为两层,砖木结构为主,层高较高。而北方多为单层,或正房之后加以后罩房成两层,砖土墙体,墙体厚重,层高较低。
北方干燥,白天和夜晚气候温差大,所以民居建筑对于保温除热有所要求,新疆的“阿以旺”,土木结构构成,平屋顶,带外廊,分前后室,前室大厅也叫夏室,以屋顶开井口采光,天窗高出屋面40 cm~80 cm,前室主要供起居待客之用,后室也叫冬室,做卧室,各室也都以井口采光,建筑冬暖夏凉。而这所说的天井,在南方建筑中也常见,但南方开口更大,如南方徽派建筑,其实也是一个围合的院,但这个“院”,多是为了自家防护,因为徽商多财富,四面围合的建筑,建筑外立面开小窗,有利于保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但处于南方气候多雨潮湿,所以采用更大开口的天井,更利于通风,也可引进阳光,使这个封闭的建筑,防潮除湿阳光充足。北方冬天气候寒冷,北方民居建筑添加了南方很少见的暖炕,地炉等,一般灶台连接于暖炕,生火做饭,也可以热炕。而暖炕在南方基本不设置使用。同样北方民居因为气候原因,外墙体偏厚,如青藏高原的碉楼外部的石墙有的厚度可达40 cm,北方民居多采用三合土,土坯墙和砖实墙。而南方民居多采用砖砌空斗墙,或者使用木材围绕,建筑墙体显得轻薄一些。
对于建筑间隔产生的巷弄,南方民居喜欢错落排列,因而巷弄曲折。而北方人所谓的胡同其实就是南方的巷弄,但是由于北方民居多为方形院式构成,使得胡同基本都是直线交叉排列,这样对于经常有风沙光顾的北方能更好减少沙土的堆积。同样由于气候原因,北方建筑多平屋顶,或采用稍平的屋顶,多喜将女儿墙挑出建筑立面一定距离,而南方雨量多,南方民居建筑使用倾斜度较大的屋顶有利于排水,屋顶的不同,使得南方建筑群一眼望去显得灵动,而北方则显得朴实。南方民居发展其实也借鉴于北方民居,如出现于广州一带的竹筒屋,一种出现于19 世纪上半叶,广州商人密集区的单开间大进深的联排式住宅。开间宽约4 m,进深达10 m~30 m,典型的将北方四合院宽度减少,如一条细长的方形竹筒,也分前院,后房等似四合院布局。这种减少建筑开间的宽度除了因为土地价值增加,还因为广州处于亚热带地区,窄开间,大进深,能减少太阳辐射的热。建筑因为联排,所以侧面不开窗,建筑靠天井与高侧窗通风采光。上海的石库门里弄住宅也与之相似,上海石库门里弄住宅脱于传统三合院住宅,前门改为了石库门,前院改为了天井,形成了三间两厢的变体。
南北民居建筑的差异居住者相关,北方人与南方人性情上的不同,使得南方民居建筑构件装饰纤细,繁复,而北方的厚重,简洁,北方民居用料比南方大,北方屋顶的瓦片厚而大,而南方使用小巧的瓦片,南方雨水多,雨量大,瓦片排列紧密防止渗漏。南方民居多显得文人气书卷气,而北方民居多显得自然朴实气。南方民居内部装饰雕刻大量主题故事,人文生活,而且雕刻细致,形态逼真。而北方民居内部装饰雕刻多为抽象连续的吉祥寓意图案,构图简洁大方,一般为单层次雕刻,对于南方民居的多层次镂空雕刻很少出现。南北民居建筑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新生的南北民居建筑差异越来越小,南北大城市中民居建筑基本趋于相似,对于乡镇农村还有一些传统南北民居残存,建筑上相似,预示着文化的流失。
中国民居的魅力,就是交流,人与人的交流,如今这种交流在大部分城市中基本绝迹,乡村还有残存。回忆少时,我们没有什么几室几厅的房子,甚至连独立的卫生间都没有,但这座简陋民居建筑却包含了我所有童年的记忆与快乐。每家每户白天基本都是开着门,家家户户窜来窜去,1.5 m 左右宽的一条横廊,小孩会跑来跑去,大人们则团坐在一起,这种独有的以走道构成的独特民居建筑在矿区称“单身楼”,每户以矩形的空间形式,一致排列,门对向走道,两层,下层住户多将房屋扩建出来,二楼依楼梯而上,二楼正中间是公共的洗手池,厨房都是外挂在楼道外的一个个矩形的铁盒,靠钢架固定,走进去就是咔嚓声响,那一个个铁盒空间,创造出了如今最难忘的味道。这种矿区独特的“单身楼”,以其独特的构成,创造出一个充满了人情味的民居空间。但这种单身楼,也有其弊端,不合理的空间布置,空间过小,私密性差等等,如今我们居住空间合理,宽敞,舒适,那种独特的建筑魅力却消失殆尽。随着社会发展,中国建筑形式随着外部文化的刺激而改变,那些过去的建筑,或者说你大脑中那些记忆的建筑,每天都在消失。民居建筑的城市化趋向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周边的区域,在我居住的县级市,城市及其周边传统地域性民居建筑早已不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民居建筑开始趋于城市化发展,离城市区域较远的小村落还有些残存,但有些民居开始废弃或者改变。那些完美的空间布局与传统民居建筑的人情味,在今天很难寻到。曾经的传统,如今却成了珍贵的代名词。
那些我们传统中的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在民居中慢慢减少,传统南北民居中独特的构造布局开始趋于无差异,变成了相同混凝土盒时代发展,民居建筑应结合地域性独特的文化,从人空间使用感受出发,由内向外而设计。城市周边的新建民居建筑应从传统地域文化出发而设计,不应该盲目趋于城市化建筑。由内向外的设计本质就是以传统民居人与人交流的内在本质出发,满足于当地居民传统生活习惯,向外设计出建筑本身。在建筑外形上可提取出当地传统民居建筑特点,有保留的延续一些传统民居建筑的结构装饰,适当简化改变装饰形式,但所有改变都是要以传统式样为基础。对于传统民居结构的材料,可使用新型材料替代,如传统民居多用木材,但木材多易腐败,也不易防火安全,可有保留的使用一些更合理的材料替代,传统形式不变,用新材料取代旧材料,这也是一种传承。民居建筑本身的地域性特色需要传承,民居中的交流的传承也颇为重要。新建民居建筑怎么能让人与人不产生隔阂,依然保持交流,充满人情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除了对传统民居布局结构有可能的延续,多设置人与人交流的场所,对于民居建筑进行私密,开放空间合理的划分,让设计把人们请出去,让人们主动去交流。结合中国传统民居地域性文化,由内而外的设计新民居建筑,对于本土文化,本土建筑都是一种传承。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4]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