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类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经济人”视角

2014-04-06 07:04张维刚阮素梅
关键词:经济人教学质量院校

张维刚,阮素梅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4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经济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对经济学知识的渴望也逐渐增加,高考学子及家长对经济类院校的偏好逐渐升温,造就了现如今地方经济类院校的生源比较充足,可是在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下,教学质量下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前提,认为人在做任何事之前都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来进行权衡。从“经济人”的视角,作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教学质量提高对他们都是有益的,那为什么地方经济类院校的教学质量会下滑呢?

一、地方经济类院校教学质量下滑的原因分析

(一)从学校层面的思考

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经济类人才是地方经济类院校办学的宗旨,亦是其最基本的职能。教学质量提高是地方经济类院校生存之本,对学校的声誉有很好的宣传作用,但学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管理理念落后,“以事为本,就事论事”的观念根深蒂固,“官本位思想”和“长官意识”还很浓,“求大、求全、求高”的办学理念使管理者陷入规模效应的误区中不能自拔,这种很强的短视行为和满足暂时需要的“经济人”行为,是造成其教学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

1.盲目扩大,管理理念落后。自从1999年大学扩招开始,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地方经济类院校在数量上很好的满足了民众对经济学知识的需求,办学规模和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教学质量却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反而遭受社会各界的批评和质疑。地方经济类院校扩招走的主要是“外延扩张”路线,一味的追求“大、全、高”,忽略了“内涵的发展”。随着中央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写进了“十七大”报告,并于2007年实施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才有了提高教学质量意识,但由于对“优”的渴望,地方经济类院校短期内做了很多工作,譬如招聘了大批年轻教师以达到评估所要求的师生比,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导致师资质量下滑,引起教学质量严重的下滑。

2.生源充足,危机意识缺乏。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经济问题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地方经济类院校的生源一直很好,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自身,很大一部分都倾向于报考经济类院校,由于无生源压力,导致地方经济类院校发展过程中忽视了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在各省高校的招生最低分数线划排名中,经济类院校的最低分都是遥遥领先于其他院校。缺乏竞争的紧迫感,导致学校发展过程中盲目乐观,一味求大,进入规模效应的误区,对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有所忽视,从而导致经济类院校教学质量下滑现象尤其严重。。

3.重研轻教,盲目攀比盛行。高校现在比的是成果、师资力量,导致高校发展过程中侧重于对拔尖人才的吸引。“唯成果论”即只要你有成果,评优、评奖、评职称都可以,这就忽略了对教学质量的关注力度。高校三大职能中最本质的还是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科学研究固然很重要,但教学才是其根本,做科研的目的还是为了教学,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教学和科研才能互助互利。

4.课堂教学效果差,实践教学环节弱。地方经济类院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旷课率高,整体教学效果差。通过调查,同学认为教师上课照本宣科,上课还不如自学,很多课程自己看看,找些资料大致都懂,所以才出现比较严重的旷课现象。学生到得少,教师教的心态就会发生变化,有一种挫败感,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不足,教学质量自然就下滑了,导致恶性循环。实践教学环节少,学生很少能够有机会接触专业前沿理论和知识,原因是学校在实践性教学中投入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和教师实践教学的需要,无法让学生理论和实际相联系,自然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5.培训缺乏,教师基本功差。经济类院校的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相比,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经济类院校的教师并非都是师范类学院毕业的,对教学过程、环节、方法了解的并不多,这样的教育背景决定了其教学的水平。在教师入职前期的培训工作一般流于形式,导致这些没有经历和经验的教师,进入了课堂教学环节。对学校来说这也是一种低成本的选择,如果一名年轻教师入职后一直在培训、学习,就会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为其学习、培训付出相应的成本,在近些年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二)从教师层面思考

教学质量提高原本就是教师应该做的,师者解疑释惑,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应该是一个教师毕生所追求的。那为什么现在的教师会偏离教师职业之本呢?也许可以说这是制度环境选择的必然结果。环境制度塑造人,教师也会受到制度和环境的约束,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发展模式。

1.“教的好”不如“写的好”。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好会很受学生的欢迎,但在自己评优、评奖、评职称方面却并不占优势,导致教学过程中的失落感,从而失去了上好课的动力。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决定着教师的发展方向,只要够基本课时量已经变成很多高校教师的追求了,科研成果出来了,其他的都不是问题。上课混课时,下课搞科研,是这种教学评价体系决定的,教师的选择就不足为奇了。

2.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弱化。奖惩性教师评价体系使教师的管理功能严重弱化。学生管理应该是学校的制度与辅导员、教师管理相结合。由于学校实施奖惩性教学评价制度,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属于被管理者,学校、管理部门、学生共同决定着教师的评价,导致课堂教学管理环节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教师管学生,教不好没关系,可评的差对自己的影响会很大,怕学生在评价上给自己低分,这又影响自己的评优、评奖、评职称,导致教师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3.缺乏竞争导致教师无提高教学质量的危机意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是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高校教师大都属于事业编,这种制度形成已久,现如今依然被看做是一种有保障的“铁饭碗”,只进不出,缺乏相应的竞争,没有危机感。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无压力就没有动力,譬如有的教师上课课件多年都不变,对于他来说,这是多种教学方式中花费时间最少的、成本最低的,还有些教师教学之余做社会兼职,完全把心思放在教学之外,本末倒置了。

4.缺乏课堂教学的经历。由于很多高校教师没有受过正统的师范教育,对教学过程、环节、方法了解甚少,为了适应教学岗位的需要,边听课边上课,很少专门花费一定的时间来认真学习师德师风及教学方法。这就决定着其教学水平和质量,在近些年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年轻教师缺的不是激情,而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技巧和艺术表现方式,从而导致教学质量很难上一个台阶,学校重事轻人的管理方式,在教师的培训中投入严重不足。

(三)从学生层面思考

学生应该是教学质量提高的真正受益者,可在现实面前,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并不关心,因为走出校门的学生的经验之谈是学校学的东西,社会上很少用到,上学只是为了那张文凭。导致在校学生忙兼职、忙考证、跑社会,为自己就业增加砝码。

1.课本无用论。校园社会化,本应该是一件好事,让理论联系实际,可发展到现在学生实践是多了起来,可这些实践更多是一种社会兼职,缺乏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实践和理论缺乏联系,并且这种无联系的社会兼职挤占了专业理论的学习时间。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专业课程学习中的一些陈旧的知识用处不大,在老生的口口相传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课本无用论”。

2.学习兴趣不浓。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或者说这种学习兴趣、求知欲在上大学前就被消磨殆尽了。没兴趣就不会管教学质量的好坏,这是中国教育体制导致的,高考之前,灌输性教育,以高考为目的没日没夜的学习,一旦高考结束,他们彻底放松了。后劲不足是我国高校学生学习的普遍现象,社会表现是中小学各科国际竞赛中,我们屡屡获奖,可是长大了,奖项就与我们无缘了。前期学习用力过度,兴趣消磨殆尽,后期创造性思维减弱,学习兴趣严重下降。

3.应试思想严重。应试教育在当今大学的教育中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这也是我国教育体制的延伸和发展。应试教育下的大学课堂教育失去其应有的价值,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大学教育的发展。“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这是现在很多学生的追求,考试过关就好。在这样的心态下,教学质量的好坏并没有关系,只要授课教师考试简单点,考前给点范围,这个教师就是好教师。

4.考证考研忙。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为了给自己的就业加点砝码,在校期间尽可能的多考些证书。大学校园内各种各样的考证考研辅导班盛行,学生经常会为了上这些辅导班而选择旷课。通过对在校学生的调研,大部分学生上课过程中,都在忙自己的事,上课不听课,来了只是应付教师点名的,怕缺课影响自己的平时分,对教学质量很多同学并不关心。

二、提高地方经济院校教学质量的对策分析

对“经济人”的行为选择我们可以通过制度来引导,一个良好的制度设计不仅可以满足“经济人”的需要,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潜质。如果提高教学质量能够让地方经济类院校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让教师获得更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他们一定会关注和努力。为此,对地方经济类院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制度要加以改革,才能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一)改革评价制度

工作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提高有着重要影响。评价方法应该从传统的奖惩性评价模式过渡到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教学评价。科研和教学两手抓,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风气,重新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理念,让广大教师在做科研的同时,不会忽略教学工作。通过评价,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特长,让教师及时、充分地获得有益于效能感发展的信息和机会,让评价成为教师发现自我、建立自信、欣赏别人的过程,从而提升教学效能感,并促进其专业成长。

(二)引入竞争机制

在现有的体制下,通过一些校内的奖惩制度加强教师间的竞争,比如开展教学竞赛、观摩教学等方式。教学竞赛应该深入课堂,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个场地。通过教学竞赛树立起相应的榜样,给予相应的物质报酬。同时进行教研室相互听课,共同研讨,找出问题,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竞争的氛围。在评优、评职称中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让教师真正关心教学质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提升学生在专业课程方面的水平,结合社会实践,让专业课的教育落到实处。

(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

教师教学效能感①的改变与提高,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相比,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大学教师并非都是师范类学院毕业的,对教学过程、环节、方法了解的并不多,所以要通过不断的培训,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让教师认识到哪种教学方法更有效、更符合教学实际,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要教师认识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认识到自己更大的教学潜能还有待于挖掘,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教师效能感。学校应充分认识到提高教学效能感的重要性,不断为教师创造进修培训的机会,使教师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教学能力不断得到发展,教育信念不断增强,并鼓励、支持和帮助教师在实践中革新教学方法,熟练掌握教学策略。一旦获得成功就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增强教师教学效能感。

(四)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

实践教学环节在地方经济类院校发展中的“短板效应”依然突出,深入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实践是经济类院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一要转观念,着力完善实践教学工作的制度体系。树立实践育人、合作育人的观念,更加注重创新性、综合性和协同性。创立地方经济类院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让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提高实践能力。二要强基本,着力强化实践教学的条件建设。建设一批产学研结合的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一批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以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为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加大投入为重点,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经费保障机制。三要抓示范,着力发挥实践教学改革成功典型的引领作用,通过典型示范,推动地方经济类院校实践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要结合各经济学科专业的特点,注重对实践教学的分类示范,加大对实践教学标志性成果的示范推广工作力度。

(五)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体系

社会支持是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教师在社会中受尊重、被理解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源。调查表明,教师教学效能感与社会支持、学校支持、家庭支持呈显著的正相关。教师感觉到较多社会支持者对自我形象的感觉越积极,社会的支持越多越能增强力量感,形成高的教学效能感。所以地方经济类院校应该建立积极的、和谐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体系,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使教师真正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使广大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在学校、社会、家庭真正形成教育合力的基础上,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和发展,真正地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注 释:

① 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姚本先.《高等教育心理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1]董志峰.普通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内部环境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13,(1).

[2]王德章.制度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3]何燕.大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

[4]孔羽,张希胜.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因、外因及其辩证关系的探讨[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

猜你喜欢
经济人教学质量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学龄前幼儿纯粹经济人假设研究
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及其评析
从“经济人”到“生态人”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