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产业文化锈斑正销蚀自信及定力

2014-04-06 00:24:30吕占斌
散装水泥 2014年3期
关键词:水泥文化

如何在相对狭小的水泥产业中不断挖掘出新的话题,而且还要紧扣水泥市场变化的节拍、跟上产业发展急匆匆的脚步,不至于成为一堆浪费版面的垃圾文字,这对于走过六个春秋的“老散博客”来说,也算是不大不小的挑战。哎,是该歇歇脚了!终于奈何不得杂志主编电话中滚烫的话语,版主只有在激荡着龙马精神的甲午年,像一匹在广袤原野上追风的老马,“勿须扬鞭自奋蹄”!

中国水泥产业恰好走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十字路口”,何去何从,自然由此会生发出种种意想不到的战略话题,也给“老散博客”创造出不断思考的新空间。“老散博客”总是有新话题可讲,并不表明版主有超人的洞察力和辨识力,而一切都归功于那时刻都在“变脸”的产业现实,随时随地把最为引人入胜的谜团抛下来,就看你能否接得住哇!

满怀着水泥产业健康发展的期待,“老散博客”斗胆把这些带有战略思考价值的谜团接到手中,且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毫不犹豫的直面那些众说纷纭的尚待破解的重大难题,开始了深度解析之旅;至于能否如章太炎老先生倡导的“字字征实,不蹈空言;语语心得,不因成说”,惟有实践才是金标准,读者才是裁判员。

首先,不惜笔墨从阐释水泥产业增长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开篇,引领人们反思这一场余兴未尽的尚且忘不掉的增长狂欢,到底给未来水泥产业发展带来了什么?换句话说,水泥产业健康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增长方式?如此这般的野蛮增长会不会卷土重来,那时候我们又将怎样应对?

在同样的语境下,下力气探究中国水泥产业的集中度刻度线在哪里?一针见血指出中国水泥产业集中度的关键点不在于集中,而在于那个“度”——一个适合中国水泥产业独特市场禀赋条件的“度”。

继而从产业中观层面上猛然转身,把目光投向了微观市场上,着手研判锁在云雾里的水泥市场消费峰值拐点,到底会在何时出现?如果登攀爬到“绝顶”之上,水泥产业又该怎么办?

“历史只有站得远一点才能看清楚”。版主将反思的触角伸向了一个更隐秘无形的空间——产业文化;显然,这是一个需要直达水泥产业群体文化心态最深处的领域,也是水泥产业研究者们较少问津的范畴。面对未免有些沉重地话题,博文力图从水泥产业群体的行为习惯上,从水泥产业集体无意识的文化特质上,探查走出现实困局与谋求未来发展的动力之源。

从产业文化的最深处寻找自信

不知道为什么,越是随着研究的深入,那种“恨砼(泛指水泥产业)不成钢”的心理情绪,如同重锤不断敲打着版主的心房,同时也化作了一股强烈的推力,禁不住挥舞起思想和逻辑的刀铲,在水泥产业主流价值体系的文化土壤上,东刨西挖来探个究竟。

尤其是那不断撞击眼球的水泥产业现实,还有产业主体在困局围城中苦苦挣扎的命运,除了满眼都是产业群体顾影自怜的影子,还能听到自以为命中注定的声声叹息;此时,水泥产业自信跑到那里去了!水泥产业成长的爆发力还存在吗?涉足水泥产业界的朋友们会有同样的感觉,当解析产生水泥产业困局的根源时,隐约感受到有一种一两句话难以表述清楚的东西,犹如幽灵一样影影焯焯地飘忽在水泥产业中,操纵和摆布着水泥企业的神经,暗地里堆积着业内人士心中的块垒,灰黑的影子屏蔽了外来先进理念的渗透和引领,偷偷地左右着产业政策、市场活动的走势和方向。水泥产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一切,与历史积淀下来的水泥产业文化密不可分。她像一只神秘之手,支配和影响着产业群体的思维方式及行业习惯,且与眼前的产业困局扯上某种联系。

隐藏在水泥产业内部颇有些神秘的东西,就是在漫长的产业历史进程中,不同时代留在水泥产业身上的印记符号,久而久之形成了这个产业独有的产业文化。长期秉持这种经验性定型的文化心态,不仅会从负面影响着水泥产业做出正确抉择,甚至模糊了心怀愿景举目远眺的视线,严重销蚀着本来就脆弱的产业自信心。

所以从本质上看,水泥产业升级不仅仅局限于产业效率的提升,也注定是一次产业文化意义上的自我超越;水泥产业的“颜色革命”不仅仅是扬长避短,更注定是一次铲除产业文化锈斑的自我救赎。

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产业自信,在城市化发展的经济大格局中,重新确立水泥产业的新位置。没有哪一个水泥企业可以袖手旁观,也没有哪一个业内人士会成为悠然自得的看客,或者是当幸灾乐祸的裁判员。水泥产业文化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早已将各色主体、各路人等罩在其中,大则是那网上的一个小结,小则是经纬线中无法分清的那一点点丝絮罢了。

产业自信是什么?不是商人口吐狂言的张狂,而是一种产业素质建构,是一种有序且有效地内在机制,是一种强大的产业竞争力,抑或就是人们常说的软实力吧!产业自信是建立在系统思维、客观认知和前瞻性视野基础之上的,集中体现在规范性和效率性两个方面,其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失去自信的产业,如同一个丢魂落魄的街头流浪者,不知道明天会怎样,脚下的路又在何方!

水泥产业自信缺失的故事远未结束。水泥产业群体有必要先纵身跳出产业圈子之外,站在产业文化力的高度上,尽可能的不被一时的、有限的产业利益蒙住双眼,直面伤痛,深刻反思,才有可能寻找到产业自信之源。

产业文化当属商业文化范畴,简单说就是同一产业圈子内群体的商业文化现象。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处处都显示出客观社会环境及龙头企业的标杆作用。深入一步说,在同一的社会背景及市场环境下,产业群体素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及其商业策略,左右着产业内的市场现象趋同性,及利益的关联性;由此形成了相似度极高的企业愿景(CorporateVision)——一种根据企业现有阶段经营与管理发展的需要,对市场及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不约而同的共识,一种共同的期望、一种方向趋同的预测、一种随大流的定位。目前,水泥产业中盛行你扩张我也变本加厉的扩张、你涨价我也寸步不让跟着涨价、你在低端“打渔”我也在低端“混水”的种种乱象,之所以会不约而同如出一辙,都是最典型的例证!

产业内企业主体的愿景是产业自信生长的芳草地;它通过核心信仰(CoreIdeology)与未来前景(EnvisionedFuture)两大主干枝桠,全面展示企业战略目标、使命、责任、价值观组成的价值体系,目的是构建坚定地产业自信,促使组织力量发挥的最大化。

一般而言,充满自信的产业主体肯定有着坚定的核心信仰(CoreIdeology),集中凝聚在核心价值观(CoreValue)与核心使命(CorePurpose)两个维度上。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企业最基本和持久的信仰——尊崇什么样的理念、行为方针和执行力,去怎样经营管理企业;核心使命则是企业战略发展长期不变的信条——如何描述企业存在意义、发展目标及社会责任,想要办成一户什么样的企业。

由此联想到水泥产业,那些约定俗成的行业规矩,上上下下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承袭着;那些司空见惯的产业内部的潜规则,上上下下都在明里暗里地沿用着;那些普遍通行的盈利模式,上上下下都在轻车熟路地运行着;那些如出一辙的竞争逻辑,上上下下都在毫无二致地奉行着;那些不约而同的市场策略行为,上上下下都在积极而默契地推行着。这一切一切都缘于产业文化的积淀,一种集体无意识,一种历史惯性的牵引作用。

诚然,水泥产业无法摆脱这样的历史惯性的牵引作用,而这种牵引力则以隐性的产业文化形态表现出来,久而久之形成了产业内群体的固有价值理念系统,包括群体性格、产业能力、意识图式、认知图式、道德意识、创造意识、思维方式等多维度上,且以显性的方式反映在产业运行体系的流程中,展现在日常的产业经营制度及具体活动之中。在这里还要看到,这种历史惯性的牵引力,还会产生一种对变革创新的抗拒力,在产业内明里暗里发挥着负面效应。纵观水泥产业文化的主导理念,长久以来一直处于胶着而混沌的状态之中,现实产业中暴露出来的弊端种种,既是水泥产业当前发展阶段的伴生现象,也是这些传统理念的历史惯性牵引力的内生结果。

覆盖当今水泥产业的主流文化符号显示,建立起愿景美好的产业自信,绝非一日之功。在绿色生态的价值凸显的时代里,水泥产业时刻受到“身份焦虑”困扰,自信也被无情的现实慢慢地销蚀;在为客户创造价值备受推崇的市场里,水泥产业时刻受到历史“宿命”的折磨,自信也被残酷的现实慢慢地吞噬;在新兴产业成了光鲜亮丽的宠儿的背景下,水泥产业时刻受到由传统技术衍生的“夕阳产业”的质疑,自信也被变化的现实慢慢地屏蔽;在面对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大创新时代来临,水泥产业时刻受到转型升级的压力冲撞,自信也被挑战的现实慢慢地磨损。我们禁不住大声问一句:水泥企业信奉什么样的核心信仰?水泥产业规划的未来前景又是一幅怎样的画图?

中国水泥产业几十年来筚路蓝缕,业绩辉煌,那些城市版图中拥有地标性的高楼大厦,可以与纽约等国际大都市相媲美的天际线,足以令人叹为观止;谁都不会否认,水泥产业在大时代的变迁中,积累了优秀的产业文化财富,成为支撑产业成长的智力源泉。但毫无贬义地说,水泥产业的血统从来就不高贵,时至今日“屌 丝”变“土豪”的心态,始终在水泥产业文化的血管里流淌着,导致了整个产业的自我矮化。

所以,构建水泥产业自信,呼唤产业觉醒,首先是全产业重塑顺应时代潮流的核心信仰与未来前景,以正确的产业发展核心理念来涵养化育,构建水泥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流历史意识,实现以主流价值观念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文化创新,进而带动产业运营模式及手段方式的变革提升,为中国水泥产业的转型升级开辟大通道;若不能做到水泥产业主流价值观念体系的自我超越和升华,整个水泥产业终究只见一时繁华,会失去自信和定力,一时难以挣脱被鄙夷的“土豪”命运的枷锁。

铲除水泥产业文化锈斑重塑自信

扫描水泥产业特定的语词系统世界,走进水泥产业文化心理的立体流程,终于发现了那些斑斑锈迹的藏身地。它们有的隐身于从业群体的理念中,有的隐身于市场竞争行为的经验型策略里,有的隐身于决策团队的偏好上,有的隐身于产业政策制定者的思维定式里,况且是出人意料的错综镶嵌,混沌交织,形成了或隐或现的水泥产业文化景观带。千万不可低估了这些产业文化锈斑的顽固性和排斥力,足以迟滞产业变革的速度和进程。当我们把水泥产业文化锈斑晒在阳光下,就能一眼看穿它对水泥产业健康成长的消极作用有多大,看透与当下水泥产业格局乱象有着何种联系,看清是如何影响和羁绊着水泥产业成长的。

铲除产业文化中第一块锈斑:自闭型产业文化心理,你懂的;它牢牢地寄生在水泥产业的头脑部位——企业管理团队的决策思维流程中;热衷于“螺蛳壳里做道场”,像一个厚厚的蒙眼罩屏蔽了产业主体的开放性思维,进而使水泥产业疆域龟缩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极度拥挤的狭长地带。

版主一向主张理性认识水泥产业市场特性,充分而积极用好“两头在内”的自我循环、相对封闭性的市场禀赋条件,本来是水泥企业顺应市场环境、运用市场机制的常态选择。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才造就了中国水泥产业连续十几年快速增长领先全球的奇迹。

然而不知何时,水泥产业文化中流行起死守着“螺蛳壳”转磨磨的怪病,产业自信也在这种“瘟疫”中消耗殆尽,人们把那点本来稀缺的创新激情收藏起来,不再关心山外的风景及市场拐角处有多么风光无限,到头来是道场没做成,还延误了产业发展的良机。

在这个相对封闭狭长的产业地带里,沙丁鱼罐头一般的极度拥挤几乎无法避免,必然导致水泥市场祸起萧墙的争夺战。2012年,全国水泥制造行业销售收入8833.12亿元,而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竟然达到3943家,比上年增加89家。这就意味着在年销售规模一万亿左右的市场空间之内,有大大小小近四千家企业拼死拼活地抢夺着有限的生存空间,谁不想使尽浑身解数能比别人多抢到一口食呀!尽管“僵尸企业”遍布四野,但企业们还不得不为了消化成本而苟延残喘;尽管产业效率、产业转型升级难有起色,但企业们还是自作自受地“宅”在一起扎堆抱团。

在这个相对封闭狭长的产业地带里,“狼多肉少”的极度拥挤几乎无法避免,必然导致水泥矿产资源成了争夺的第一战场。几千家企业都把眼睛死死盯住上游的水泥矿产资源,不顾一切地竭尽全力争夺之能事。为了抢到这块“蛋糕”,什么投资回报率,什么生态环保压力,什么恶性竞争风险,都因为杀红眼失去理性而被丢到了脑后;于是一场场相互厮杀的内耗大战,在天南地北之间烽烟迭起,呐喊之声震天动地。如果以为企业老板们不知道“螺蛳壳”的市场空间有限,那是蒙人的谎话,可明知道产能过剩的噩梦会随时而至,但谁也不愿意抽身另辟蹊径,哎,天塌大家死、过河有锉子嘛!

在这个相对封闭狭长的产业地带里,如过江之鲫的极度拥挤几乎无法避免,必然导致水泥低端产品市场成了相互拼杀的主阵地。水泥产业门槛低的投资诱惑力,各路投资者一个猛子扎在水泥原料低端,美其名曰“做最容易的、做最熟悉的”,就连水泥产业家族中的亲儿子——下游混凝土、砂浆及水泥制品业,也在很长的时间内被硬生生地排斥在谱系之外,至于说那些与水泥产业关联度高的其他子产业,更是甭想靠上边了,一马平川望过去除了水泥还是水泥。混凝土、砂浆市场潜力真的不值得看上眼吗?据统计,2013年,全国商品混凝土总产量达11.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2.5%,增速较去年提高8个百分点;各类砂浆近亿吨,且增速不减。值得点赞的好消息还是有的,目前四分之三的水泥上市公司已伸出强劲的触角,大举延伸混凝土产业链。

在这个相对封闭狭长的产业地带里,“同卵多胞胎”般的极度拥挤几乎无法避免,必然导致水泥产业清一色的严重同质化。产品差异化消失的无影无踪,产业链优势互补呜呼哀哉,剩下的只有一门心思砸钱拼规模、扩产能,千军万马挤上了难以支撑的“独木桥”,赶上好年景风调雨顺,大家笑口大开一边抢着“吃肉”一边炫耀业绩;若遭遇不景气市场低迷,大家连喝汤的份都没有了,只好认命倒霉了。这样畸形发展的结果又会怎样呐,请看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乔龙德一针见血地给出了“三限”的答案:传统建材发展受限、新型建材和新兴产业发展有限、目前行业的技术创新有局限;此番话语沉重如重锤猛击,水泥产业该做何感想呀!

试想,在这种自闭型产业文化锈斑禁锢之下,怎能会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跨越雷池,怎能有勇气敢在传统产业疆域的界墙上砸出一个缺口,怎么会涌现出产业融合创新的弄潮儿呐?固有的思维定式一直这样认为:进军下游建筑领域那是手伸得太长,涉足环保领域更是非分之想,延伸与水泥产业相关联的子产业又觉得费力不讨好,把产业定位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纯而又纯的水泥建材制造供应商,趴在窝边死啃那些在风中摇曳的矮小茅草,终于演变成了除了水泥之外赤条条别无牵挂的“光杆司令”。

可能有人会对此辩解说: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呀!分享水泥产销市场自我循环带来的好处,难道你没看到水泥制造项目投资回报快,不知道水泥产业技术门槛低,不晓得前些年生态环保政策几乎无压力,不清楚国家水泥产业政策导向带来的收益,不了解目前水泥产业仍然保持高于其他制造行业的利润率吗!是的,没错!眼前的短期利益对于企业来说是现实的,颇有足够强的诱惑力!殷鉴不远。请分享国内国际同业信息:一是来自韩国水泥协会,在去年水泥市场萎缩的大背景下,唯有韩一水泥和亚细亚水泥情势尚好,主要得益于混凝土搅拌车、灰浆和休闲娱乐等非水泥部门支撑。二是来自我国水泥产业界小有名气的金隅集团,水泥核心业务向下游市场房地产开发延伸,打造出响当当的两大支柱。在2013年上半年为防雾霾压缩产能的情况下,该集团水泥、房地产开发业务占公司收入比重分别达到27%和32%,毛利占比分别达到20%和52%。

铲除产业文化中第二块锈斑:自卑型产业文化心理,你懂的;它牢牢地寄生在水泥产业的隐秘部位——企业群体的经验型认知习惯中;拘泥于“丑小鸭难变白天鹅”,像一个无形的紧箍咒禁锢了产业群体的思维理念,使水泥产业退缩成一个自惭形秽不求大作为的角色。

自卑不是凭空产生的,首先缘于传统水泥产业先天不足的缺欠,普遍弥漫着绿色环保可望而不可及的情绪,拼掉老本也未必如愿。纵然如此,何不得过且过装模作样地做个漂绿(Greenwash)族!

水泥产业虽贵为建材行业龙头老大,但由于无法甩掉污染“黑老大”的丑陋形象,始终难以在国家经济领域中摆上显赫位置。尽管社会上对环境友好的低碳水泥材料呼声甚高,可是水泥业内为自己“正名”的积极性并不高,步履瞒珊一步几回头,时不时地也会穿上个“绿马甲”,玩一把绿色营销的噱头,之所以如此这般,都是由于浓厚的自卑型文化心理绊住了行动的脚步,形成了“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局面。

当环保新规标准如霹雳闪电袭来,国内2000多家水泥企业面临着除尘设施改造;据初步测算,一户企业改造除尘设施至少要投入1300多万元,全行业设备改造总成本将超过260亿元。这个数字大约占到近三年水泥全行业平均利润额的1/3强,哇塞,这怎么得了呀!

当环保新规标准如霹雳闪电袭来,有近90%的企业需要新上或改造脱硝设备;仅脱硝设备单项的投资费用就高达数百万元,依据2012年水泥行业经营数据模拟测算表明,若全面实施脱硝而价格不变,预测水泥平均吨净利由现在的20~30元将下降17%左右。这个数字大约占到近三年来水泥全行业平均利润额的1/5,哇塞,那还得了呀!对此,中国水泥协会权威人士曾向媒体表示,如执行最新排放标准,包括上市水泥央企在内的国内大部分水泥企业,将被吃掉大约全年利润总额的50%。哇塞,真叫人傻了眼呀!

自卑不是凭空产生的,其次缘于水泥产业对发展前景的疑虑,当下虽未夕阳西下,但奔向朝阳产业的趋势并不明晰,指望重大技术突破不太现实,很难在短期内让人们看到东方的那一抹“鱼肚白”。是夕阳产业还是朝阳产业的质疑声音,一度甚嚣尘上,虽说沉默了好一阵子,但在水泥产业内外久未能消散。从常规而言,评价某个产业是夕阳产业还是朝阳产业,主要考量产业所依托的核心载体是什么。如果一个产业所依托的核心载体,是由某种技术衍生出来的,那么,这个产业兴衰发展的轨迹,必然将随着技术的演变而演变,如根本性新技术不能在一个正确的时间节点上出现,或许产业就会走向夕阳阶段,例如高能耗产业等;如果一个产业,所依托的核心载体是自然原生的,并不完全依赖技术而存在,那么,这个产业的成长发展必将永远延续下去,例如快速消费品业等。水泥产业毫无疑问属于前者,波特兰水泥本是科技的产物,怎样摆脱高能耗的魔咒,怎样根治环境污染的困扰,今后只能寄希望于有颠覆性的重大技术突破出现。如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莱昂纳多·达芬奇所说:“很早以前我就注意到凡是有成就的人不会等待好事降临,他们会主动出击去创造历史。”

如今,生态文明以不可逆转之势植入了产业的肌体,水泥业内人士怎能不心存悲观和无奈哪!因为水泥产业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矿石燃料燃烧排放有害气体的技术创新模式;水泥产业还没有太好的办法彻底治理全产业的粉尘污染的短板;当今虽不能说水泥产业“时已近黄昏”,但肯定也不是朝霞满天或如日中天的大好时光。一个黑色幽默怪圈如此循环在水泥产业中:理性的远虑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近忧的恐惧,而悲观的近忧恐惧助长了远虑的自卑。

铲除产业文化中第三块锈斑:依附型产业文化心理,你懂的;它牢牢地寄生在水泥产业的肌体细胞——战略发展目标和微观市场竞争策略中。奉行着“愿缠大树做根藤”,像一条无形的绳子捆麻了产业主体的手脚,使得水泥产业萎缩成一个“人家着凉咱感冒、人家吃肉咱喝汤”的病态产业。

与上下游产业市场资源对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本是全球化产业融合的大趋势,作为重要原材料工业的水泥产业也不例外。可话说回来,与水泥产业构成关键变量的市场供应链对接,都必须以强化本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础,而不是沿袭传统型的一买一卖,更不是甘心情愿沦为原料供应商“傍大款、跑龙套”的小角色。

一旦纳入传统思维给定的模式,水泥产业就被塑造成为了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整个产业群体缺乏激情和想象力,趋同于被给定的思维向度。多年来市场现实表明,无论是水泥产业战略定位,还是市场行为策略选择,都把依附型产业心理状态暴露得淋漓尽致,比如醉心于产能规模的超乎寻常的快速膨胀,极力追求野蛮式的高增长,谁都知道这场游戏玩不了多久最终会要崩盘,但还是照玩下去;还比如痴迷于低端水泥产品的市场争夺,严重同质化吞噬了原本不强烈的创新激情,致使产业效率低下及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化,谁都知道这样下去无法跳出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怪圈,但还是照此行事。不信请看:

过度依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增长,满足于当原料供应商“跑龙套”,死抱住这条大腿啃食肥肉不撒嘴,当然这些年这块肉确实肥的流油。2013年,全国水泥产量又创24.1亿吨新高,同比增长9.6%,增速比上年提升2.2个百分点。之所以能有这样好看的数字,主要得益于2013年全国在道路交通、城市轨道交通、水利工程、公共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基础设施投资,达到20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总投资额达9.35万亿元,同比增长21.18%,比2012年增长了7.48个百分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家基建领域投资增速已经开始呈现出下滑势头。看来这条大腿总会有瘦下来的那一天,到那时水泥产业还啃啥呢!

过度依赖房地产业(指房屋建筑环节)非理性扩张,醉心于当原料供应商“傍大款”,死抱住这条大腿啃些筋头巴脑,尽管每平方米住房耗费水泥不过区区的几十元,但却是低质低价大路货水泥产品的生存之路。2013年,全国房地产投资达到8.6万亿元,同比增长19.8%,较2012年增加3.6个百分点;全年新开工面积达20.1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3.50%,累计施工面积同比提高了2.9个百分点。这是水泥产量较快增长的另外一条原因。资料表明,2012年全国房地产企业债务杠杆高达75%,负债总额26.5万亿元,坏账风险很高的“僵尸借款人”(zombieborrower)频频被曝光露脸;由此可见,房地产市场疯狂扩张已显露出衰减之势;总之这条大腿总有瘦下来的时候,当那些筋头巴脑不足以转嫁与消化水泥生产成本,整个水泥产业链势必萎靡不振,到那时水泥产业还靠啥来填肚子呀!

过度依赖国家推行的水泥产业的优惠补贴政策,痴迷于当原料供应商捞油水,死抱住这条大腿吸髓吮血,可千万不要以为比上述的“肥肉和筋头巴脑”油水小,其含金量高得叫你两眼发直。目前,国家实行32.5强度等级低标号水泥掺加废渣量30%的补贴政策,促使低质产品32.5强度等级复合水泥坐享优惠最多,于是成了业内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水泥企业哪肯放弃这样的大好机会,据业内权威人士披露,企业利用混合材品种和掺加量尚无准确检测手段的空子,在产品中胡乱多加、乱加混合材或掺加料,甚至无法知道添加了什么东西,这样品种的水泥产量竟然占到总产量的70%~80%左右。企业从中坐享实实在在的补贴好处,哗啦啦的真金白银落入口袋里,甚至比辛辛苦苦经营产品获得利润还丰厚得多,何乐而不为!低标号复合水泥充斥市场,一方面导致水泥质量无保证,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另一方面造成产业内部不公平的竞争,那些消纳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的水泥企业,反而享受不到优惠政策扶持,其产业政策及利益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创新的积极性。

“为了赢得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须不时地回过头来去品评历史。因为除了历史之外,我们一无所有。”从近年来世界水泥产业发展轨迹中,版主梳理出以下几条启示:(1)尽管发达国家水泥消费双红线(人均消费1吨/累计消费量20吨)在新兴经济体市场或有增有减,但是水泥消费峰值拐点会随着经济发展步入平稳期迟早会到来;(2)尽管新兴经济体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增长潜力巨大,但是单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投资饱和期及影响水泥需求增长下滑的趋势迟早会到来;(3)尽管我国房地产市场规模潜力巨大,但历经几轮超乎寻常的疯狂增长之后,已显露出从饱和到萎缩的下滑迹象,抑制水泥需求增长的拐点迟早会到来;(4)尽管排行前十位的世界水泥巨头无不拥有超级规模的水泥制造能力,但同时人家还是某种与主产业相关联的新产业领域核心竞争力的佼佼者,或者是终端产品,或者是一体化服务,或者是房地产业等等。

在这方面,韩国水泥协会最新信息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实证。2003年,国内水泥需求5830万吨,到2013年已减至4440万吨。预计今年继续缩减至4300万吨。由于需求持续减少,加之电费、物流费不断攀升,韩国水泥业不断陷入赤字困境。双龙洋灰、东洋水泥和星信洋灰等七家公司最近六年间累积赤字将超过1万亿韩元。虽说中国水泥产业与韩国有所不同,但能否跳出这个产业发展的逻辑轨迹,仅凭“特色”真会有超乎寻常的魔力吗!

铲除产业文化中第四块锈斑:生产型产业文化心理,你懂的;它牢牢地寄生在水泥产业的躯干四肢——市场主体及行政主体的运营体系中;墨守着“重制造轻营销、重低端轻拓展、重复制轻创新”,像一根无形的锁链铐牢了产业主体的手脚,把水泥产业市场压缩成一个边缘化的原材料供应链环位置上。

生产型产业文化心理一直盘踞着整个水泥产业,它不仅表现为旧体制顽固的精神遗存,也成了其它几种产业文化心理的支撑点。

第一,陷入制造产品能力规模扩张的路径依赖,难以自拔。发展水泥生产制造主业,本是题中应有之义,可是令人尴尬的是,浓厚的生产型产业文化心理,却把这一路径依赖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几乎把产业发展的命运赌注都押在了这上面,人们觉得除了产能扩张之外别无选择,不搞规模扩张咱干啥去呀!似乎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叫人血脉贲张得心应手了。时至产能严重过剩的今日,这种文化心理看上去仍像是一堆烈焰的余烬,哪怕是用一根茅草稍微拨弄一下,就会重新猛烈地燃烧起来,噼噼啪啪响个不停。正如EoFo舒马赫(EFSchumacher)所指出的那样:任何一个有智力的笨蛋都可以把事情变得更大,更复杂,也更激烈。向相反的方向前进则需要天分,以及很大的勇气。

不可持续的巨大风险笼罩着水泥产业“现行版”的上空,顽固的外延扩张发展路径依赖自觉不自觉地成了水泥产业转型升级的拦路虎。版主个人认为水泥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从战略方向上看——绿色环保、低碳节能、跨产业拓展、循环经济;从产品层面上看——高性能、高品质、部件化、一体化服务;从实现路径上看——全产业链、高新技术、清洁生产、“两化”融合。这样一来,恰恰是要全力撕破这种有碍健康发展的路径依赖,甚至在撕裂过程中打破些坛坛罐罐也在所难免。所以,这种根本性的转变过程,暗含着对于产业增长速度及产业效率的权衡取舍,预示着企业发展模式和产业定位的颠覆调整,更深层意义上讲,最大挑战则是既得利益群体——水泥产业从业者的素质和习惯。

第二,忽视市场营销及商业运营的模式创新,难见起色。翻看水泥产业发展轨迹,不止一次书写着产能规模翻番的传奇,产量倍增型的巨大企业脱颖而出,却很少听到品牌建设及商业模式创新的精彩故事。这就是近二十多年来水泥产业发展的特定历史标注。

当市场日益分散化、竞争进入同质化的新阶段,生产效率早已不是价值的唯一来源,而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及创新业务类型,培育品牌的忠诚度,对于传统型水泥企业来说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这不仅是新商业模式的一部分,也是新产业文化一部分。威廉姆斯曾形象地指出:“世界围绕品牌转动;你已被各种品牌和品牌标识包围,除非你光着身子站在野外”。

有的企业老板可能会翘起脚跟说:“我们水泥产品牌子很亮,用户信得过呀!”其实你未免OUT了!品牌运营及商业模式早已超越了产品及质量的基本层面,那不过是价值体系中的一个小不点而已;在不断满足客户价值需求的新环境下,企业是否占据了价值高地成为产业领袖,关键看你能给客户带来多少生态环保的超值价值,比如应用你的产品和服务,能增加该企业的环保信誉、或者减少环保治理的负资产;关键看给客户送去的系列化服务能提升多少超值价值,比如应用你的产品和服务,能简化业务流程、降低时间及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关键看给客户量身定做的产品能提高多少有利于他企业成长的超值价值,比如应用你的产品和服务,能使得该企业增加核心竞争力,成长为市场中的佼佼者。一言以蔽之曰:客户需要的不仅是从你提供的产品中获利,更要获得在竞争中成长的新价值。

说到这,又涉及到了一个更为深层的课题——未来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水泥企业?或者说未来水泥企业模式是啥样子?顺便简要说上一句:未来市场中具优势地位的水泥企业,绝不是传统型的一产一销、一买一卖的水泥制造供应商的翻版,而是一个浴火重生后的创造价值的新平台。此话题待以后再论,版主将有话要说。

铲除产业文化中第五块锈斑:零和博弈型产业文化心理,你懂的;它牢牢地寄生在水泥产业的神秘世界——包括市场格局、商业模式、竞争策略及群体特质的系统中。囿于“商场如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像一种释放抗拒力的气体冲淡了产业主体变革的催化剂,把水泥产业组织僵化成一个披着厚厚的传统产业外壳的陈旧系统。客观地讲,这种偏狭的落后理念,普遍弥漫在我国产业经济市场中,尤其象尚未脱去传统产业外壳的水泥产业,恐怕比别的产业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信手拈来产业中某个运营活动的片段,便可见一斑了。例如,价格战、收购战和营销战役等仿军事术语使用频次之高,对企业经营策略影响之深,你死我活的纠缠打斗之烈,都达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此刻,国际上产业集群及价值链先进理念,本国“和而不同”、纵横捭阖的传统智慧,早已被抛到了九天云外,反而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拿破仑等盖世枭雄,竟然成了企业老板膜拜仿效的榜样,更有甚者连那些在荒野中凶猛的恶狼,也被企业当做教化员工的图腾。难怪在杀红眼的水泥市场乱战中,处处可见弯弓射雕的草莽好汉在那里呐喊叫阵。

在零和博弈型产业文化理念惯性力助推下,扩大低端产能规模的低层次竞争,成了水泥企业的家常便饭;在零和博弈型产业文化理念惯性力助推下,抢占低端市场份额的降价大战,成了水泥企业的看家本事;在零和博弈型产业文化理念惯性力助推下,吃掉竞争对手的恶性拼杀,成了水泥企业的惯用伎俩;在零和博弈型产业文化理念惯性力助推下,比拼投资规模的新建项目大战,成了水泥企业的斗狠绝招。于是乎,在现实水泥产业全景画图中,展现出一幅幅模糊不清的风景:不顾重置成本,不讲投资回报的新建项目,整合兼并却无人问津;不顾成本增加,不顾运营效率下降,代表现代产业趋势的虚拟合作集群发展却遭遇冷落;不顾产业拥堵,不顾低端产品微利如纸,终端市场需求的高端产品却被凉在一旁。双赢与多赢的经营管理新理念,成了老板们在台面上忽悠的热词。零和博弈型产业文化理念惯性力导致的结果又会怎样哪?不是你死了我就能活的更好,而恰恰适得其反,留下的是一片“倾巢之下皆无完卵”的产业困局。

铲除产业文化中第六块锈斑:战术型产业文化心理,你懂的;它牢牢地寄生在水泥产业的深层部位——管理团队决策思维惯性的发源地;因袭“只盯着眼下资源红利、捞一把是一把”,像一种强力的麻醉剂模糊了产业主体的战略眼光,使得水泥产业陷入了机会主义的氛围中。

所谓战术型产业文化心理,也可称权宜型产业文化心理状态,本质上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主要表现为:缺乏战略视野,短视行为局限,玩打快拳捞一把后沾沾自喜标榜成功。水泥产业中机会主义泛滥成灾,表现在生态环保对策上,多采取机会主义战术性动作,明知道大趋势躲不过,但还是做些表面文章应付一下,看左邻右舍怎么干再说吧!在延伸终端产业链上,亦采取机会主义战术动作,明知道终端为王决定成败,但还习惯绕着终端市场走,美其名曰躲风险,其实自己根本不知道怎么干,等一等再说吧!在水泥产业战略整合上,更是采取机会主义战术性动作,由于对此在理念及素质上缺乏认知,只好凭老经验作出判断,别人都不干的我为啥干呀,过去没有干的事情今天怎么能干呀!总之,水泥企业行为多属于权宜之计,嘴上喊着基业长青,心里想着捞一把是一把,行动上则是现得利才是真目标!所以,每年都有巨量资本涌入水泥产业市场,本应该给水泥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的后劲,可眼前留下的除了产能规模膨胀的烦恼之外,还有多少令人心花怒放的体现战略远见的亮点哪!

把握策略机会体现了企业家对市场的机敏度,而战略机会则考验企业家的管理大智慧。我们不否认任何产业发展的精彩之处,都会呈现出一连串随机事件运行轨迹,因为变化的市场、变化的环境、变化的格局,都意味着变化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但问题在于,我们面临无数种可能性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候,能够始终抱定一个美好愿景、一个战略目标、一个长远规划,而每一次做出变动调整的策略行为,都是为了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而不是杂乱无章甚至背道而驰。

在坚固的水泥产业文化堡垒中,又何止以上六种锈斑,不客气地说,我国产业界普遍存在的种种消极现象,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于水泥产业中。从深层意义上讲,水泥产业要冲出产业困境——理念困境、技术困境、生态困境、市场困境,首当其冲的是冲破水泥产业文化堡垒。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困境[Difficultposition]的,困境即是赐予了一个障碍,一个新的已知条件,一个超越自我的契机。

那么,谁是攻破水泥产业文化堡垒的爆破手?需要挺身而出的不是别人,只能是水泥产业群体自己;所以,亟需直面伤痛,构建产业自信,更期待着一大批业界英雄——水泥产业文化之建构博大精深者,以大手笔书写创新传奇。

猜你喜欢
水泥文化
水泥封心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水泥像被踢死事件
趣味(数学)(2021年5期)2021-10-13 06:49:16
水泥搅拌桩在城市道路软基处理应用中的思考
谁远谁近?
化腐朽为神奇—本土创造—水泥环保灯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7
水泥刨花板
国际木业(2016年6期)2016-02-28 10: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