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海敏,乔根芳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江苏扬州,225200)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变和(或)神经病变及感染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变,是威胁糖尿病患者的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均造成严重影响和负担。糖尿病足的症状和体征因病程和病变严重程度的不同而不同[1],轻者只有脚部微痛、皮肤表面溃疡,中度者可以出现较深的穿透性溃疡合并软组织炎,严重者在溃疡同时合并软组织脓肿、骨组织病变,脚趾、脚跟或前脚背局限性坏疽,甚至可以出现全脚坏疽。及早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护理干预、避免足部损伤及加强糖尿病足的健康宣教、预防感染、促进血液循环是预防糖尿病足发生的关键,可降低截肢致残率,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
选择2012年1—11月在本科住院的糖尿病足患者46例,男32例,女14例;年龄45~82岁,平均54.2岁,病程1 ~4个月,平均2.2个月,糖尿病病史8~30年,平均18.4年。将46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3例。
入院后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要求由2名经过护理干预措施培训的主管护师负责,掌握护理的有效方法,要求干预组患者配合药物治疗,改善神经功能,创面培养结果出来后,依据药敏结果应用有效抗生素,局部清创,让患者参与治疗;进行合理的饮食管理,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饮食食谱,并由护士检查进餐情况;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观察皮肤情况,抬高患肢,以利血液回流;定时测量血糖、血压,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教会患者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方法;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保持乐观的精神,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根据患者自觉症状并结合震动觉、温度觉、针刺觉、压力觉、位置觉、足背动脉搏动、跟腱反射等检查综合判断其疗效。治愈:各症状消失、体征无异常;未愈:症状和体征改善不明显,严重者截肢。
对照组23例患者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治愈9例,治愈率39.1%,未愈14例,未愈率60.9%。采用护理干预方法的干预组23例患者中治愈16例,治愈率69.6%,其中因足部严重感染截肢4例、因经济原因未愈3例,未愈率30.4%,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入院时带患者至床边,准备好生活用品,主动介绍主管医生及护士、病区环境、同病室的病友,予安全指导,同时认真详细评估患者的各项资料,使其能尽快适应住院环境。
患者因长期患病,足部疼痛,创面长期不愈合,大都存在着焦虑、自责、恐惧、消极心理[4],对治疗和生活失去信心,产生压抑或烦躁情绪,因此应全面掌握患者的心理需求,主动与患者沟通,因人施护,制定个体化的心理护理措施,用真诚的态度想方设法帮助患者解除心理障碍和精神负担,增强患者的生活、治疗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并反复强调足部护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增强糖尿病足预防意识,鼓励患者参与到护理中,同时与家属做好沟通,让家属多关心探视患者,加强患者与家属的沟通与交流,给患者以家庭支持。作为护理人员,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过硬的技术操作水平也可以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心中顾虑,安慰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其接受现实,介绍成功的病例,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6]。对于老年人、低文化层次患者,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不同的方法如幻灯片、健康教育图片等让患者增加疾病知识,从心理上接受现实,增进心理健康,保持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
饮食治疗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任何一种糖尿病类型,任何一位糖尿病患者,在任何时间内都需要进行糖尿病的饮食治疗[7]。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饮食治疗达到控制血糖、降低体质量、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糖尿病饮食治疗包括:控制总热量;合理安排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比例,做到科学、平衡的饮食成分分配;少时多餐,每天不少于3餐,每餐不多于2两是比较合适的吃法;高纤维饮食,以利于血糖的下降和大便的通畅;清淡饮食,不吃糖,少吃盐;男性患者注意少喝酒,不吸烟。对干预组患者严格执行饮食标准,根据血糖水平调整配餐,结合个人饮食习惯,制定个体化饮食。糖尿病足患者因感染消耗大,在糖尿病标准饮食的基础上应增加热量10%~20%。
糖尿病和睡眠问题是互相影响的,糖尿病可能导致缺觉,而长期睡眠障碍也会引发糖尿病。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明显增高往往提示睡眠质量亮起了红灯。对于受失眠困扰的患者来说,控制好血糖是其首要任务。血糖平稳了,才能睡个好觉,才能精力充沛、享受生活[8]。指导患者要放宽心境,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疾病,这对控制血糖非常关键。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的就医环境,休息时间减少探视。患者家属也应多疏导、鼓励、安慰并理解患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助于改善心情、控制病情。患者每周参加科室组织的糖尿病专题讲座,了解糖尿病足及其危害的基本知识和应对措施,纠正错误认识及不良行为。当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难以排解时,应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给予心理护理,避免加重病情。
通过运动可以控制体质量、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运动疗法的选择需因人而异,特别是有严重的足部病变(糖尿病足)时,就不适合实施运动疗法。安康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陈鹤鸣报道称有糖尿病足的病友是可以运动的,因为适当的运动也可以改善下肢与足的血液循环,故可进行对糖尿病足有帮助的运动,如干洗腿、甩腿、揉腿肚、扳脚趾、搓脚[9],在实际护理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患肢应抬高,以利血液回流,从而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干预组患者采取每日定时7次血糖监测,分别于3餐前半小时、3餐后2 h、睡前测量,全面监测血糖变化,尤其是注意应用胰岛素期间有无低血糖风险。根据伤口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医嘱每8 h或12 h严格执行抗生素间隔使用时间,观察体温动态,查看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数值,了解感染控制情况及抗生素的使用疗效。每日评估创面的颜色、创口范围、深度、周围皮肤温度、色泽并做好记录,进行对比观察。
足部问题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大多数足部问题通常起于很小的损伤,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就可以采取措施来避免情况的恶化。检查的时候,双脚的足背和足底也包括趾间都应该检查,镜子可以帮助查看到双脚的每个部分,当然也可以请家人或朋友帮忙,此外还要用手触摸足背和足底,主要检查足部有无水疱、割伤、发红、变硬、破溃、擦伤、局部发热、局部发凉以及其他任何看起来不好的变化。对于像水疱、割伤、趾甲内生以及足部外形或颜色的改变等问题,一定要向医生报告。善待双脚:① 每天温水(<40℃)洗脚,温性肥皂清洗,<5 min;②干毛巾擦干,尤其是趾间;③ 干皮肤涂润肤霜,避免在趾间,不宜用爽身粉;④洗脚后仔细检查有无皮肤病变,及时就诊;⑤ 不要自行处理或修剪病变处;⑥ 不要赤足走路;⑦不要用热水袋或电热毯等热源温暖足部,可用厚毛巾袜;⑧每日做小腿和足部运动;⑨ 检查脚部,包括感觉和血管搏动[10]。对于创面的皮肤破损根据局部脓液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局部敏感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磺胺嘧啶银、康惠尔敷贴等,换药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保持病房清洁,应减少探视患者的次数。结合改善微循环及神经功能、降低血脂、应用有效抗生素等措施,有条件结合高压氧及中药治疗等。有足感染的患者,尤其是有骨髓炎和深部脓肿者,要在监测血糖的基础上强化胰岛素治疗,以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的水平。如果创面感染严重者切除溃疡及溃疡下骨性突出物,祛除死骨或感染部分减压,可用鞋垫、鞋和靴子、石膏托、吊带、拐杖、助行器械、轮椅、休息等措施减轻压力;感染控制后,行受累关节的复位及融合术;对于皮肤缺损较大的溃疡可以考虑行皮肤移植。
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糖尿病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糖尿病是常见病,也是终身性疾病、全身性疾病,若缺乏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单靠医生一方面的努力很难取得较好的疗效。为了使糖尿病足治疗获得满意的效果,需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教育。糖尿病现代治疗的5个方面,即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血糖监测及糖尿病教育,被称为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其中直接起治疗作用的是饮食、运动和药物3要素,而血糖监测和教育则是保证这3个要素正确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11]。
糖尿病教育可以提高患者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程度及治疗的顺从性,让糖尿病知识得到最大限度的普及,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让糖尿病患者了解更多的知识,延缓糖尿病足的进展,使血糖控制达标,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正确进行足部护理,消除隐患,从而降低糖尿病足的截肢致残致死率[12]。目前中国糖尿病的现状:大量无症状的患者未被发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低(原因有治疗方法不合理,乱投医、乱吃药、过度相信医药广告及偏方,结果延误病情);掌握预防糖尿病的知识的患者少,甚至不知道。通过在病区内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提供糖尿病相关知识,制作并发放图文并茂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建立糖尿病患者健康档案,定期电话随访,每周召开2次糖尿病患者健康知识专题讲座,课后与患者一对一单独指导,开放糖尿病专家护理门诊,提供多种健康教育形式,可帮助患者了解、掌握糖尿病知识,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13]。
指导患者每日做小腿与足部运动和按摩,促进末梢血液循环,有利于糖尿病的恢复。建议每天用手掌的大小鱼际轻轻按摩足和下肢,每天2次,每次30 min,还可以做腿部运动,如抬脚跟、提脚尖、弯膝等,每天2次,每次30 min;每年专科检查脚部1次,包括感觉和血管搏动[14]。积极预防感染,糖尿病患者足部即使是微小的伤口,也可引起足部溃疡继发感染。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应做到以下4点:①多懂点,对糖尿病的知识多了解一点;② 少吃点,每天吃的总量要少点,包括主食和副食,饭要7分饱,少量多餐,粗细结合;③多动点,多锻炼、持之以恒,坚持每天30 min以上的活动(切忌空腹),每周至少5 d,这样一来可以保持体形和健康的身体;④放松点,保持平和的心态,做到心情乐观,避免情绪激动。
[1]杨岳,孙雪玲,房辉,等.健康教育对糖尿病足患者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76.
[2]黄洁微,徐玲丽,陈伟菊,等.糖尿病护理单的临床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11(22):2043.
[3]吕蕾,尹翠梅,郭俊杰,等.脚康洗方浸泡治疗糖尿病足早期疗效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4,2(10):54.
[4]陈绍会,陈华,江秀.循证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足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6):17.
[5]卢来娟.糖尿病足的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0):123.
[6]张江,刘阁玲.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0):163.
[7]赵树菊,翟爱玲,赵青松.护理干预在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期间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0):4.
[8]王克芳,李绍忱,冯美丽.在基础护理中增加睡眠评估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58.
[9]韦香葵.中医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足部健康行为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2):1441.
[10]徐贞,唐志浩,莫超艳.糖尿病足高危人群42例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7):57.
[11]张小群,范丽凤.糖尿病足预防护理:“五步曲”的教育实施与效果评价[J].现代护理,2006,12(9):785.
[12]刘美华.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0):32.
[13]王菲,魏瑞丽.糖尿病教育对控制糖尿病预防并发症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2):164.
[14]孙秋英,卞丽香,宋开兰.糖尿病足患者足部自护能力及健康需求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