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爽,王 卓,石学军
(1.山东理工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山东 淄博 255049;2.吉林市第十二中学 语文教学研究部,吉林 吉林 132021)
在我国,学术期刊审稿源于出版社的审稿,指的是编辑人员以作者创作的文字、图像等内容材料为对象所进行的鉴定、评价、完善和修改加工过程。审稿是编辑人员的基本职责,审稿的水平和质量决定着出版物的水平和质量,是整个编辑出版工作的基础。对于我国学术期刊审稿目前没有专门的国家法律规定,一般都是将出版社的审稿制度挪用过来。在我国一般书籍和期刊采取的审稿方式是“三审制”。
稿件“三审制”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从苏联借鉴过来的编辑审稿制度,其理论依据可以追溯到列宁关于出版工作党性原则的论述。[1]毛泽东对编辑出版事业一贯高度重视,其编辑思想在1948年5月发表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有较为集中的阐述。1952年10月当时政务院发布的《关于国营出版社编辑机构及工作制度的规定》,可以看作是“三审制”在我国正式实行的标志,其中规定:“每一书稿从采用到印制成书,应经下列基本程序:一、一切采用的书稿应实行编辑初审、编辑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和社长批准的编审制度。二、书稿经批准采用后,由编辑根据审读意见进行加工修改;经编辑主任复核,总编辑签字,然后交文字编辑和资料编辑进行语文的修饰,资料、数字和引文的核对,名词和译名的统一等整理工作。”此后国家新闻出版署多次下发通知,要求期刊出版单位认真执行稿件“三审制”,切实做好稿件的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三审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稿件审查注重政治把关;第二,稿件自下而上地报送审稿,经编辑初审、编辑主任复审、社长(总编辑)批准,方可进入出版程序。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性审批,一般在编辑部系统内部进行,具有很强的“内部性”。
目前,国际社会学术期刊普遍采用的是“同行审稿制度”(peer review)。17世纪后,西方各国逐渐把当时仅适用于专利评审的同行评议制度引进到了科研项目的评价和科研论文的评审之中。西方学术界通常认为,同行审稿制度一般是指学术期刊编辑部邀请某一领域或接近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就相关论文的学术意义和价值,以及其重要性、创新性等作出独立判断和评价的一种方式。西方国家学术期刊一般都严格实行同行审稿,其最终目的就是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的发表服务。[2]同行审稿制度的意义和重要性目前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无论是编者、读者还是作者,一般都认同,没有经过同行审稿的学术论文其准确性、独创性、研究质量和价值往往是不够可靠的。
为了提高我国学术期刊质量,必须促使我国学术期刊的审稿机制早日与国际社会接轨。因此,积极学习、借鉴国际社会通行的审稿制度是大势所趋。
目前实际情况是,我国学术期刊尤其是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真正实行同行审稿制度的还为数不多,更多的是采取融进了同行审稿因素的“三审制”,即在邀请编辑部之外同行专家审稿的基础上,对稿件进行初审、复审和终审。这实际上是不彻底的“三审制”和不彻底的“同行审稿”。目前这种情况不可避免,但同时这也是向国际上通行审稿方式靠拢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单纯“三审制”的缺陷。
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如何利用同行审稿这一方式还存在许多有待充实、完善的地方,本文拟就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同行审稿制度的具体实施和操作流程的优化提出一些建议。
选择适当的审稿专家是保证同行审稿制度顺利高效实现的前提,通常在编辑部对来稿进行政治审核、学术质量考量等初步筛选后确定备选稿件,然后将其发送给两位同行专家进行平行审稿,如果两位审稿专家意见产生较大分歧,可以报送第三位专家进行审阅,最终综合几位专家意见确定出论文的总体审核修改意见并反馈给作者。
对于同行审稿专家的选择一般可以采用作者自主推荐与编辑部自主选择两种方式。[3]其中第一种方式,通常因为作者本人在论文所涉及的研究领域造诣较深,对该领域了解得比较充分、透彻,所以作者推荐的同行专家往往也是在该领域有深入研究和较高学术造诣的学者,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理解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学术独创性,能够对论文给出较为中肯和专业的评判并提出修改意见;但同时,这种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作者在推荐同行专家时任人唯亲不唯贤的情况,即论文作者推荐的同行审稿专家可能与作者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稿专家对论文的意义和价值作出独立评判,进而降低了同行审稿的客观、公正和真实有效。
第二种方式,编辑部自主选择审稿专家同样有利有弊。由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学科的划分进一步细致精密,在传统学科领域基础上产生了许多分支学科,大的学科经过发展又衍生出许多小的学科门类,形成各个学科间交错复杂的“树状”、“网状”结构,由此产生了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等概念,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随着学科分级概念的形成,对“同行专家”概念也应该有新的认识。习惯上一般将在一级、二级学科水平上专业相同的研究者称为“大同行”,而将在三级、四级学科水平上专业相同的研究者称为“小同行”。[4]目前自然科学在选择同行审稿专家方面已经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例如一些研究者主张可采用专家的基本情况、修养和工作业绩作为选择同行评议专家的依据,构建审稿专家数据库。[5]也有一些研究者主张以同行评议专家的职称、学位、年龄、当年是否申报课题项目等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将其参与的科研项目资助度、科研项目综合评价指标偏差等作为定量评价统计同行专家的遴选因素,[6]这些方法对社科类学术期刊同行审稿专家的遴选都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目前社科类学术期刊编辑部根据文章关键词和具体内容所涉及领域将学术论文归属到某一学科大类,寻找到的专家一般属于专业研究分类上的“大同行”,但也有研究者指出,根据以往的经验,如果选择“大同行”作为审稿专家,所提出的评审意见有时候不够到位,给稿件的取舍带来一定的困难;而请“小同行”的专家审稿,所提出的评审意见一般相对比较中肯,能讲到点子上。[4][7]虽然社会科学学科之间未必如自然科学各门、各级之间划分得那么精细,我国自古以来也有“文史不分家”的观点,但涉及到探讨专业论文学术价值时,则需要对学者的研究专业、研究领域进行更加细致的区分,这就需要编辑部在寻找同行专家,尤其是寻找能够对论文内容有深入理解和见地的“小同行”专家方面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这些都给编辑部增加了许多无形的工作。
针对上述现实情况,建议以省为单位,由各省社会科学院或指定高校牵头,组织编写省一级的社会科学学术专家名录库,将有能力有精力有志于从事学术论文审阅工作的专家学者按照学科门类进行详细的划分,同时将各位专家的研究方向、已发表论文、参与课题基金资助项目等情况详细编写出来,以便于各个编辑部尽快寻找到与待审论文相契合、匹配的同行专家。此外还需要对该名录库进行动态化管理与维护,对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按时完成论文审阅,或者对此项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学者可以适时修改、增减,以保障整个名录库的信息内容准确可靠、更新快捷、查询方便等。
此项工作可以继续推进一步,建议建设省级统一管理的同行专家网络审稿系统,该系统对省内各个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和出版单位以及同行专家开放。其中同行专家可以选择设定自己当前的工作状态,如果该专家目前接受了某项审稿工作,网络系统中将自动显示该专家的状态为“接受审稿工作中”;否则将显示“目前未接受审稿工作”;当然审稿专家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将自己的状态修改为“休整中,暂时不方便接受审稿工作”,等等。这样的一个以省为单位的同行专家网络动态审稿系统,既可对同行专家审稿工作进行量化统计,对于审稿专家本身也是一种荣誉和肯定,有利于激发审稿专家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又为各高校学报和出版单位发现合适的审稿专家提供了便利。同时公开的网络审稿系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审稿工作的监督,减少审稿过程中的人情化因素。
目前同行审稿制度的一般流程是在确定审稿专家后,由编辑部向同行专家发送待审稿件,并提出具体的审稿和时间要求。对此,有研究者建议可以在给同行专家发送的审稿函中,将待审论文的题名和摘要作为审稿函的一部分放在最后,而不是直接作为附件内容出现。[8]虽然在审稿函中内容和字数有限,未必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出论文的核心内容,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待审论文的主要研究领域,使同行专家在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具体阅读文章的情况下,就明确自己当前的研究范围是否与待审论文相契合,从而大致判断出自己是否适合作为同行专家对该论文进行审阅。如果待审论文与该审稿专家当前的研究领域不相契合,审稿专家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向编辑部进行反馈,从而为尽量缩短审稿周期提供方便。
对于具体审稿单的设计,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者进行了有益尝试,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比如有的研究者主张设计审稿单首先必须具备引导作用,即给审稿人评审论文提供思路,特别是为那些不熟悉和不经常从事审稿工作的人尽快掌握评审方法提供帮助。[8]也有学者主张对于每篇退稿应附有详尽的退稿意见,说明该文的不足及退稿原因,从而保障稿件虽被退回,但作者仍能从中获益。[9]
由于不同学科的限制,以及各家学术期刊特点的不同,想要设计出统一规范的审稿单往往是比较难以实现的,因此,我们认为可以在建设同行专家网络审稿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稿件审阅流程,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首先,在编辑部通过同行专家网络审稿系统发现适合的审稿专家,并确定该专家有时间有兴趣审阅该篇学术论文后,要求审稿专家填写详细规范的审稿单。
其次,各个编辑部可以根据自己学报的实际情况在同行专家网络审稿系统上进行相关设置,比如要求同行专家自收到并点击开待审稿件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稿工作,填写好审稿单并通过系统反馈给编辑部。如果该专家没能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审稿及审稿单反馈工作,系统将自动进行记录并保留对该审稿专家一次“未按时完成审稿工作”的评价信息,以后其他编辑部再需要该专家从事类似审稿工作时,将会看到系统中的记录,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审稿专家珍视自己所从事审稿工作的荣誉和信誉,对保质保量完成审稿工作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充分开发和利用同行专家网络审稿系统的功能,比如通过程序设计使编辑部可同时将待审论文发送给2~3位同行专家,当一位同行专家在完成了个人仔细审读、填好审稿单,并提交给同行专家网络审稿系统后,这位同行专家提供的审稿单将被保存在网络系统中。该专家此时将无法再对审稿单内容进行修改,但是系统可以设置为提交审稿单后,该专家即可获得阅读其他专家审稿单内容的权限。如果该专家在充分阅读其他审稿专家的评价、重新审阅该篇论文后,对自己已经给出的审稿意见又有了新的阐发和补充,那么系统可以设置为允许该专家对自己已经形成的审稿意见进行增添和补充(但不可更换已经形成的审稿单)。
这样的系统设计,一方面有利于促使每一位审稿专家真正用心地从事论文审阅工作,以认真、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待每一篇学术论文;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平台实现同一研究领域内同行专家对同一篇论文进行不同视角、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的解读和评价,使同时审阅该论文的同行专家以及专家与作者、编辑之间,完成一次不见面的学术交流和争鸣。
众所周知,学术研究需要的是“大胆怀疑,小心求证”,需要的是不同观点的争鸣,借助同行专家网络审稿系统这一平台,实质上可以把审稿工作看成是针对每一篇待审的有学术分量、学术价值的论文,在身处不同地域的同行审稿专家之间、专家与作者之间发起的一场场小型的学术研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术思想的“多向互动式”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没有面对面的接触,但是网络的方便快捷高效,以及多位同行专家的认真参与,使审稿专家和论文作者们能够从对论文的审阅、分析、评价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从而不断积累,不断坚定自己从事学术研究的信心和动力,不断提升个人的学术修养与水平。
综上所述,同行专家审稿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不容置疑,但在同行专家审稿的具体操作和实施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希望我国的学术期刊尤其是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尽快完善这一系统,尽快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的整体水平,为我国学术期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贡献力量。
[参 考 文 献]
[1]李庆.稿件“三审制”的理论依据与相关规定[J].出版史料,2010,(2).
[2]尹玉吉.中西方学术期刊审稿制度比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3]任胜利,王久丽.同行评议中审稿人遴选方式对审稿结果的影响——以《自然科学进展》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5).
[4]施才能.选准审稿专家是确保审稿质量的关键[J].编辑学报,1995,(3).
[5]王志强.关于完善同行评议制度的若干问题和思考——同行评议调研综述[J].中国科学基金,2002,(5).
[6]王国彪,彭芳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结果评价方法与专家遴选因素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08,(6).
[7]刘伦刚.进一步提高我国网络平台同行评议的质量与效率[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4).
[8]张向谊.应引导审稿人进行有效的同行评议[J].编辑学报,2013,(6).
[9]宋双明,刘阳娥.对现行审稿模式的思考与建议[J].编辑学报,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