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团 张 倩
(山东省青岛市畜牧兽医研究所 266000)
耐药性又叫抗药性,是指病原体对药物不敏感或敏感性下降,可分为天然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前者由遗传因素所决定,后者由病原体与药物多次接触,使其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所致。一旦产生耐药性,药物的疗效就会显著下降或完全消失。当某一微生物对某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后,有时对同类的其他药物也会产生耐药性,这种情况称为交叉耐药性。耐药性是困扰兽医临床用药的一个常见难题,笔者根据20余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如下可以克服畜禽耐药性的经验。
搞清病因,及时确诊,选用高敏高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根据病情变化,辩因施治,对症下药,及时调整更换治疗措施。
用药疗程应根据畜禽疾病的具体情况而定,疗程一定要充足。对某些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或某些顽固性疾病,一般3~5d为一个疗程,在症状消失后再巩固用药1~2d,以彻底治愈。要严格按照合理的疗程用药,不要初见疗效就停药,避免疾病复发后又后续用药。
某些细菌可能对某些药物产生耐药性,单一使用一种药物已经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性疾病,可合理采取多种药物联合使用,也可轮换用药。例如各种磺胺类药物之间有交叉耐药性,但与其他抗菌药之间无交叉耐药性,与抗菌增效剂联合应用就可延缓其耐药性的产生。但在联合用药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拮抗作用、理化性质、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
正确而科学地选用抗菌药物是避免产生耐药性的重要保证。多数抗菌药物仅对有限范围的致病微生物有效,而对真菌和病毒无效。临床应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选择最合适最有效的抗菌药物,分期分批地交替使用;在可用可不用时尽量不用,且尽量减少用药时间,以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当用药量不足或疗程过短时细菌对磺胺类易产生耐药性,以葡萄球菌较为多见,其次是链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巴氏杆菌等。因此,在使用磺胺类药物时,首次用药剂量要加倍使用,并在疗程内坚持由大渐小持续使用常规药。
对严重感染、急性病例及一些出现全身症状的疾病宜采用注射给药;对一般感染、消化道感染和体内寄生虫等疾病宜采用口服给药;对严重的消化道感染和中毒等疾病则应注射和内服并用;外伤应采用局部用药;乳腺炎、子宫内膜炎、阴囊炎可采用局部注射法;内伤筋骨、阴道脱肛脱等疾病则可采用封闭疗法。
加强饲养管理,净化、消毒圈舍,同时配合使用祛痰、利尿、健胃、护肝药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免疫力,提高药物疗效。
患病畜禽一旦产生耐药性或久治不愈或反复发生的疾病,应考虑放弃原先的治疗方法,大胆选用从未使用过的药物或临床使用较少的药物进行治疗,从而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患病畜禽机体的抗病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在气候剧变(过冷或过热)、湿度过大、光照过强、通风不良、转群、注射防疫、等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下,会导致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严重紊乱,使机体体质下降,抗病能力降低,耐药性就会随之产生。因此,采取优化措施,减少应激因素,为患病畜禽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和保健环境,就能达到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