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脉络、薄弱环节和外部扫描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的几点考察

2014-04-05 09:48梅定国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

梅定国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历史脉络、薄弱环节和外部扫描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的几点考察

梅定国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的历史脉络大体包括起步、高潮和降温三个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包括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理论渊源、关于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研究、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若干范畴的关系及比较研究等问题。国外(境外)关于这一理论的专题研究并没有形成体系,远远滞后于国内。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历史脉络;薄弱环节;外部扫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借鉴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的很多做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之间也存在着诸多融通之处,所以进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不但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些经验和启示,也提供了一定的教训和警示,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参照和谏益,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对这一理论体系的研究也存在若干分歧和某些不足。本文拟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的历史脉络、薄弱环节和外部扫描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以期从宏观上把握这一理论研究的来龙去脉,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以及拓宽视野,全面把握这一研究的整体态势,从而为学界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参考性材料。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之历史脉络

严格来说,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研究是从明确提出这一概念正式开始的。如果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研究放在毛泽东思想的框架内来考察就会发现,对这一理论体系的研究几乎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研究相始终。综观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的历史,大体可以分为起步、高潮和降温三个历史时期。

(一)研究的起步时期

从广义上说,国内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研究从这一理论体系的创立时期就开始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张闻天等第一代党的领导人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论述,本身就是对这一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探索。但是,由于他们都没有明确提出过“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概念,当时的学术界并没有对其展开过系统研究。建国前后的几年中,为适应建设新中国的需要,我国理论界形成了学习宣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热潮,重点研究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属性、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形态、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等问题,并取得了基本正确的研究成果。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新民主主义社会正式终结。曾经指导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也随之湮灭在历史红尘中。由于长期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这个理论受到人们的误判、扭曲和回避,多年来研究工作几乎陷于停顿。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恢复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的提法以后,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学术界开始对建国前后实行的新民主主义制度和政策进行溯思和总结,尝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寻找启迪和借鉴。20世纪80年代初,曾有学者使用“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理论”的提法,并呼吁重新学习和研究新民主主义理论[2],可以视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研究之先声。总之,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概念明确提出之前,是不可能对其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的,如果说有所研究的话,也是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框架下涉及到一些相关的内容。

(二)研究的高潮时期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概念,最早是由中国人民大学王东教授1985年在进行博士论文研究时和其导师胡华教授提出来的,并在其后的博士论文写作中进行了阐述。[3]但是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在当时的学术界并没有引起重视。1988年在“刘少奇研究学术讨论会”上,我国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不约而同地明确提出这一命题,他认为,新民主主义理论应该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两个组成部分,并且认为总体上看,“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并没有超出马恩列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阶级斗争原理的范畴,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则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具创新性和突破性的部分,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相对而言更为重要。[4]以此为发端,学术界掀起了一股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的热潮,开启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系统研究的新时代。而在此之前,人们几乎是在同义语的意义上使用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此后,以1991年《毛泽东选集》四卷的出版、1993-1999年《毛泽东文集》八卷的出版、199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199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革命史》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1998年纪念刘少奇和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200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等为重大契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研究高潮迭起、经久不衰,涌现出一大批可喜的研究成果,这也成为“毛泽东热”的有力推进剂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研究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毛泽东思想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大背景下,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持续深入发展,特别是围绕若干重大分歧领域,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三)研究的降温时期

近几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渐趋冷寂,一是表现在以此为研究对象或与此相关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少了;二是表现在以此为主要关注对象的研究者少了,这个研究领域的一批资深专家研究焦点转移,而重点关注这一研究领域的新生代并未出现;三是表现在与此相对应,成果产出少了。究其原因,一是在新形势下,这个话题已不再是前沿热点问题;二是经过长达20多年的研究,研究成果相对丰硕,可挖的空白点和理论生长点不多了,再行研究或者难度加大,或者容易陷入重复研究的怪圈;三是这个话题虽然不“热”了,但仍是难点问题,有些人看到在此研究领域内,纷争和歧异依然不少,欲超越左右,弥合纷争,确属不易,畏难而退。

综观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概括为八个字:进展重大,分歧犹存。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之薄弱环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经过长期的发展,成果相对丰实,但尚存薄弱环节。一是研究投入的人力精力不少,但分歧依然很大,属于难点的问题;二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理论界涉足不深、研究尚不系统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探之处。纵观我国学者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研究,应充分肯定他们做出的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似为研究的薄弱环节: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科学内涵

这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但是目前学界对此尚无一个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界定。有些论者只是承认这一理论体系的存在,并未从本质上去探究它。更多的论者则把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混为一谈,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纷争之源。有论者把这两个重要范畴概括为个人心得和集体智慧、本初发轫和阐发深化、曲折探索和严整科学、滑轨嬗变和隐性发展的关系①这是笔者博士论文的重要观点之一——笔者注。,但能否为学界普遍接受,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理论渊源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形态理论、过渡时期国家学说及东方社会理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民族殖民地学说的关系到底如何,能不能从理论渊源的角度来界定他们的关系,学界的研究总体而言是相对模糊的,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不太具有说服力。有论者强调这一理论体系的独创性,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创立受到老祖宗相关理论的一定影响,但是说理论渊源的关系未免牵强。[5]还有论者从近代中国政治思潮比如新三民主义的角度来追溯这一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6,7]但是论证的严密性、逻辑性以及史料的翔实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关于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研究

这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评价问题,这方面的分歧最大,主要表现在放弃与未放弃之争、放弃的合理性之争、放弃的时机之争、放弃的后果之争、放弃与终结之辩,等等;二是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关系,主要有放弃论、修正论、发展论之争,总的来说大部分论者往往存在着把二者对立起来的倾向。还有论者把过渡时期总路线放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框架内进行研究,力图论证两者的统一性和前者是后者的有机组成部分,颇有新意,可称之为包含论[8,9]。但是提出的观点虽很明确,论证却尚显浅疏,有待系统化。所有这些,都需要学界继续努力,力求弥合分歧,基本达成共识。

(四)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若干范畴的关系及比较研究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新经济政策的关系及比较研究问题,某些论者往往更多地看到两者的共性,忽视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别。另一些论者则强调两者的差异性,对两者之间的融通之处较少论及。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关系及比较研究问题,学界展开系统研究的尚不多见。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隐性发展”问题,亦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关系及比较研究问题,观点纷呈,各执己见,虽然很多学者涉足,但歧义颇大,亦属薄弱环节。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之外部扫描

鉴于毛泽东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影响,国外学界、政界自然很重视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其中又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国家的研究为主;此外,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相关研究也处于重要地位。他们的研究均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专题研究,皆远远滞后于国内。[10]

(一)西方国家的相关研究

西方国家对毛泽东及其“主义”——他们谓之“毛泽东学”,进行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前期,研究的动机主要来自外交和政治领域对华政策咨询和制定的需要,所以无论各种流派在这一时期的研究都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这种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异域勾画很难具有科学性。他们对于中国学者较晚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以“毛主义社会学”的名义进行的,但是“毛主义社会学”在“毛主义”研究中并不占重要地位。“毛主义社会学”研究在70年代的“国外毛泽东热”中得到发展,并且夹杂了不少“文革”的东西。在毛泽东逝世后,研究的学术化倾向才逐渐呈现出来,但是仍然受到意识形态划界的影响。80年代和90年代,在西方毛泽东研究明显降温的趋势中,“毛主义社会学”却受到国内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热潮的影响,日趋成为专家们的长远课题。几十年以来,“毛泽东学”的研究专家以费正清、史沫特莱、史华慈、斯诺、特里尔、施拉姆、竹内实监修、麦克法夸尔等人为代表,他们对“毛主义社会学”的研究各有侧重,且结论各异,褒贬不一。总的来看,西方学者对“毛主义社会学”的研究,主要夹杂在毛泽东传记生平研究和“毛主义”的整体性研究中,专门性的研究尚不系统。90年代以来,“毛主义社会学”的研究以译介、评述国内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的成果和状况为主,并无大的突破。所以,西方学者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研究,相对而言属于“毛主义”研究的薄弱环节。

(二)苏东国家的相关研究

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苏联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要早得多。共产国际从1927年开始就陆续译介毛泽东著作,并给予较高的评价。1930年代还公开出版了毛泽东文集,比我国出版毛泽东选集早近十年。1935年以后,苏联以“中国共产党领袖”的身份对毛泽东进行介绍和研究。抗日战争至建国初期,苏联学者多次撰文肯定了中共的斗争经验和毛泽东的功绩,并继续译介毛泽东的著作,为扩大毛泽东思想的国际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战结束以后,在苏联的影响下,东欧国家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也正式启动。中共建国以后,苏东国家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从译介为主转向了学理研究为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研究,和西方国家类似,主要是在毛泽东思想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框架内进行。50年代后期,随着中苏关系逐渐恶化,苏联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由肯定变成了批判,甚至演变成恶毒的攻击。东欧国家的相关研究大体延续了苏联的基调,也有一些自己的创见。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对毛泽东的研究进入了反思和回顾阶段,学术化倾向也越来越浓。我国学者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概念以后,俄罗斯一些学者也有所涉猎,但总体而言落后于西方。

(三)港澳台地区的相关研究

港澳台地区的毛泽东思想研究不能归入“国外毛泽东研究”之列,但它又与传统意义的“国内毛泽东研究”有实质差别。和西方“毛泽东学”研究相类似,他们的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总体而言,他们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研究并没有超出西方学者的水平,亦表现在以介绍、评述国内的研究状况为主,既没有专题研究的著作问世,也没有相当规模的研究文章发表,这说明他们并没有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倒是一些大陆的右翼学者在港澳台地区出版的一些著作和文章曾经掀起了几股旋风,其中涉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研究多有偏颇,往往借颂扬新民主主义为名来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综上所述,我国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研究经过长期的发展,目前处于降温时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功德圆满,事实上在这一研究领域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研究仍在途中。这就给我国理论界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研究如何进一步开展抑或如何扭转颓势的问题,以及关于这一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如何突破的问题——主要是理论纷争如何弥合的问题。此外,通过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的外部扫描可以发现,尽管国外(境外)理论界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去思考、吸收和借鉴,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他们大体上唯心主义的研究方法,加之意识形态偏见的局限性,他们的研究不一定符合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实际,也称不上是真正科学的研究,而且他们的某些观点和论调往往居心叵测,值得我们警惕和批判。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04.

[2]坚松.新民主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J].江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1):30-33.

[3]王东.共和国不会忘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和启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

[4]于光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J].求索,1989(1):3-4.

[5]于光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读史笔记[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6]郑国瑞.再探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之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5):131-132.

[7]张浩.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源与流[J].理论月刊,2010(6):26-27.

[8]王墨君.新民主主义与过渡时期总路线[J].历史教学,2001(4):23-25.

[9]陈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放弃吗[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7):22-24.

[10]尚庆飞.“国外毛泽东学”研究领域若干基本问题考察[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9):116-120.

(责任编辑:汪小珍)

A841

A

1001-4225(2014)04-0085-04

2013-11-18

梅定国(1976-),男,安徽阜阳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若干重要问题研究”(AHSK11-12D28);安徽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扶持项目(10117700594)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大论战与湘学的新民主主义转型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异同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思想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