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工科寝室青春标本

2014-04-04 08:33阙政
新民周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浙大考研寝室

阙政

又到一年毕业季。在想象中,“大四生”变成“社会人”,从囿于一所学校到拥抱整个世界,理应充满悸动、兴奋、紧张、不安……但纪录片《大四》呈现给我们的,无关青春活力,没有豪情壮志,有的只是通篇的茫然、失措、无力。

出国?可以接受;考研?愿意尝试;找工作?本地异地都好说;结婚见家长?现在决定也行,或者先工作几年再说也可以……他们都是好学生,都能顺利完成答辩顺利毕业,对未来都不偏执,唯独缺乏对自己基本的了解——我能干什么?我想干什么?

杨德格、叶丰、高航、张勇,这是纪录片《大四》里的四位主角,浙大电气学院大四在读,工科生,同寝室。而镜头背后拍摄他们的导演,是比他们早8年毕业的浙大师兄:远方。

3月15日,《大四》全国巡回展映来到上海“影像现场”。在专访中,远方说:“这部电影并不是用来纪念,所以它会显得不像是普通的青春电影。”虽然毕业多年,但他一直没有停止对于高等教育的反思,这还要从他本人的大学经历谈起。

2001年时,远方考入浙大计算机系。“在高考前,同学的普遍情况是其他什么都不想,别分心。进大学以后,虽然环境更自由,但是一条最显而易见的方向,还是好好读书,把专业学好。”

他一直以为选择的是感兴趣的专业,直到有一天,一位室友详尽的微积分作业让他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专业上毫无优势可言。挫败感之后,再想寻找新方向,却发现所有看起来通行无阻的路,几乎都是堵死的:“奖学金、考研,要看你的专业分数;想换专业,仍然需要看原专业的分数——这很荒唐啊,要是原专业学得好我为什么要转专业?大学不像基础教育,应该有许多方向可以突破,但结果主流那里却仍然只有一条路可走。”

几经转折,他才找到适合自己的社团发展。很多年后,他回到校园,发现毕业生面临的问题仍然和当年一样。《大四》选择的这四位同寝室拍摄对象,是浙大玉泉校区天然存在的寝室,没有经过任何拼凑。远方说他看过太多青春电影,经常看到对于极端标本的呈现:“主角都很帅,不至于吧,其实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并不很有钱,也不是穷得不行。”

从2012年9月到2013年7月,远方整整跟踪拍摄了一年,伴随四人度过了整个大四,其中有半年时间先和他们混成了朋友。一年中,宣讲会、答辩、投简历、面试、散伙饭……每个人的故事,看起来波澜不惊,甚至有点琐碎到无聊,但是加在一起,你会感觉到我们从小所受的灌输式教育、我们早已刻入习惯的思维方式,是如何将原本炽热的青春变成了现在这片灰蒙蒙的压抑影像。

现在,远方已经辞了职,在杭州创业,经营青庭青年旅社,出版了自己的小说《青春如茧》,创办了独立杂志《手纸》,筹备着下一部讲述上海民谣歌手的纪录片。他说自己觉悟得不算早,但是有件事希望大家还是越早意识到越好——“接下来的路要自己走了,没人管你了”。“许多人走上社会之后,仍然是每天凭着习惯作出默认选择,上班,下班,其实拖延着不作选择,时间长了也成为一种选择,这成本是很高的,因为每个过去的日子都不会再回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浙大考研寝室
寝室闹鬼记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浙大全球农商研究院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考研不易,更要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