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瑞,王道儒
(1.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 海口 570125;2.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 海口 570125)
发展海洋特别保护区 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
吴 瑞1,2,王道儒1,2
(1.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 海口 570125;2.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 海口 570125)
我国海南省三沙市海域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但目前面临岛礁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的侵权现象。这些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海洋主权的行使和海洋资源的利用。因此,三沙市大力发展海洋特别保护区,对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促进海洋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权益;三沙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凡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要求,可以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开发方式进行特殊管理。根据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地理区位、资源环境状况、海洋开发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海洋特别保护区可以分为海洋特殊地理条件保护区、海洋生态保护区、海洋公园、海洋资源保护区等类型。与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禁止和限制开发不同,海洋特别保护区按照 “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保护优先、适度利用”的原则,在有效保护海洋生态和恢复资源的同时,允许并鼓励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活动,从而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协调统一。
我国海南省三沙市由230多个岛礁沙组成,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三沙有丰富的海洋国土资源、岛礁国土资源、海洋生物和渔业资源、矿物资源、海洋-大气能资源、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立就是为了保护特定区域的海洋生态系统、资源和权益,保障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早在2008年5月,我国发布的 《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强调指出: “领海基点等涉及国家海洋权益的区域,可以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因此,在西南中沙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对我国保护该区的海洋生态系统、资源和权益,促进海洋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石国家公园于1872在美国建立,开创了国家保护区建设的先河[2]。此后,美国逐步发展完整的海洋保护区(Marine Protected Area)体系,至2009年4月,美国已经有225个海洋保护区被美国海洋保护区国家系统所接受,涵盖面积473 968 km2,占美国0~220 n mile水域的10%。100多年来,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相继建立起国家保护区体系。虽然各国保护区体系不统一,但世界多数海洋保护区允许公众进入,进行游憩娱乐和适度的捕捞活动。海岸线开发强度大的国家,如欧洲、日本、韩国等国的海洋保护区以陆地景观、海洋景观保护区和自然纪念地为主,旅游产业发达;而海岸线相对原始,多数地区自然景观保存相对完好的,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加勒比海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海洋保护区多为国家公园和生境、物种保护区,兼顾保护和开发,旅游和捕捞等有条件发展;而严格的海洋保护区相对较少[2]。
2005年3月,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建立了首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浙江乐清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近年在国家和沿海地方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努力下,包括海洋公园在内的海洋特别保护区得以较快发展。目前,共建有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含国家级海洋公园)28处 (其中一处兼具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国家级海洋公园),保护面积近36万hm2,保护目标涵盖了滨海湿地、海洋生物栖息地、重要海洋生物资源原种场或核心分布区、自然历史遗迹或地貌景观、重要海岛、红树林、鸟类栖息地等各种各样的海洋生态系统和重要资源,初步形成了包含特殊地理条件保护区、海洋生态保护区、海洋资源保护区和海洋公园等多种类型的海洋特别保护区网络[3],这些保护区的建立为区域海洋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4.1 侵权侵渔严重
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越南对我国南沙群岛有领土和领海的要求,并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擅自派兵强占我南沙群岛数十个岛礁,造成复杂的政治局面[4]。虽然本海域是我国南海渔民的传统作业区,但有大批越南、菲律宾渔民在我国海域作业。为了逃避我国渔政部门的管理和尽快获取更多的渔获物,他们往往采用破坏性的炸鱼、毒鱼等掠夺式作业方式,造成渔业资源毁灭性破坏。
4.2 岛屿生态系统脆弱
西沙群岛的岛屿由于长期远离大陆,受到风浪、海流的影响,岛屿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而且岛屿面积较小,岛上植被种类相对比较单调,岛屿及周边海域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多数岛屿海岸线缺乏防护林的有效防护,已遭受海浪不同程度的侵蚀,再者是渔民的生产及居住人数的不断增加,有些岛屿 (如赵述岛)原有的生态林地也受到人为的破坏[5]。
4.3 海洋生物资源衰退
昔日龟、鸟、鱼、贝、珊瑚等资源丰富的群岛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生物物种日趋减少,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这就直接影响到本区具有最高生产力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使其面临巨大威胁。
“织金堆玉”是广彩最为特殊的艺术手法。在白胎瓷器上运用类似提花织物中的“织”手法,将金水或银水描绘在瓷器上。清朝词人对此有生动的经典描绘:“彩笔为针,丹青作线,纵横交织针针见,何须锦缎绣春图,春花飞上银瓷面”。
5.1 地理条件特殊性
我国三沙市位于南海,接东南亚的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8国,区位十分重要。本区在南海周围的出口众多,东通太平洋,西南通印度洋。南海航线是中国贸易的重要海上通道。据美国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专家分析,中国、日本、韩国3个国家的经济对南海航线的依存度分别高达85.7%、90.6%和87.3%,南海对中国等几个国家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所以,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宣布控制全球16个海上咽喉航道,在本区附近就有马六甲海峡、望加锡海峡和巽他海峡。日本和澳大利亚,甚至印度都十分关注南海[4]。
5.2 生态系统特殊性
三沙市有典型的热带海洋珊瑚礁生态系统。其中、西沙群岛珊瑚礁是我国最大面积的珊瑚礁,且珊瑚种类最多,珊瑚资源非常丰富。共有石珊瑚127种、苍珊瑚1种、笙珊瑚1种、软珊瑚21种、多孔媳7种。除21种软珊瑚外,其余全部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并列入世界CITES公约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6]。南沙群岛是我国南海中南部珊瑚礁集中分布区,具有丰富的造礁石珊瑚种类及生物资源,记录有造礁石珊瑚46属124种[7]。中沙群岛 (黄岩岛)珊瑚礁属于世界珊瑚礁的大洋典型分布区,是我国海域极为珍贵的珊瑚礁区域,记录有造礁石珊瑚19属46种[8]。
5.3 生物与非生物资源特殊性
据研究,本区海洋生物多样性高。本区海洋生物分为珊瑚礁生物类群、大洋性生物类群、深海性生物类群和热带大陆架浅海生物类群[9]。西沙群岛水深300 m以浅的礁区鱼类为18目90科237属535种,其中表层和中层水域有71种,全部是大洋性洄游种类,中层和下层464种,绝大部分 (432种)是定栖性珊瑚礁鱼类[10]。南沙海域海洋鱼类有500多种,名贵优质鱼类20多种[11]。另外还生活着大量的珍稀濒危或珍贵的野生动物,如红珊瑚、虎斑贝、眼球贝、鹦鹉螺、库氏砗磲、玳瑁和鲸鱼等。据统计,南海诸岛的陆上植物,包括少数海生单子叶植物共计97科,262属,405种,3亚种,15变种,1变型,其中大型真菌8科16属,30种,1变型;地衣及苔藓各1种;蕨类3科,3属,4种;裸子植物4科,4属,3种,1变种;被子植物80科,237属,366种,3亚种,14变种。它们几乎都是热带成分,其中泛热带分布的属所占的比例最大[12]。
此外,南海石油地质储量高,约在 (230~300)×108t之间,是全球 “第二个波斯湾”。加上本海域日照时间长,辐射总量较大,风力资源丰富,平均风速较大。有效风速的时数较多,发展太阳能、风能潜力大[10]。本区人文景观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现代建筑,如古庙、古房、古井、旧碉堡和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南海诸岛地形图碑、海洋博物馆,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三沙市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多种开发利用价值。所以建议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科学合理划分出重点保护区,生态与资源恢复区、适度利用区。以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为前提,保境安民,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逐步开发,综合利用,协调发展。
三沙市具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同时又面临着侵权侵渔和海洋资源衰退的威胁。如何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促进三沙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与建设,不仅引起了国家领导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且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建设三沙海洋特别保护区意义重大。
[1] 国家测绘局海南测绘资料信息中心.海南省地图册[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6.
[2] 刘兰.我国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3] 杨新梅,韩庚辰,丛丕福,等.积极发展海洋公园,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C]//桑卫国,陈宗兴.生态健康与海洋发展第七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文集.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4] 赵焕庭,吴天霁.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进一步开发的设想[J].热带地理,2008,28(4):369-375.
[5] 张浪,刘振文,姜殿强.西沙群岛植被生态调查[J].中国农学通讯,2011,27(14):181-186.
[6] 黄晖,董志军,练健生.论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的建立[J].热带地理,2008,28(6):540-544.
[7] 赵焕庭,余克服.南海珊瑚礁[C]//赵焕庭,张乔民,宋朝景,等.华南海岸和南海诸岛地貌与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8] 邹仁林,陈友璋.我国浅水造礁珊瑚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C]//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编.南海海洋科学集刊(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9] 陈真然.海洋生物地理[C]//赵焕庭.南沙群岛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0] 海南省海洋厅,海南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海南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研究报告.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11]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政策法规处.推进南沙群岛深度开发调研报告.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调查报告[R].2011.
[12] 邢福武,吴德邻.南沙群岛及其邻近岛屿植物志[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资助项目(200905005;201005102-6;20110501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09BAB44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