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敏
(宜昌外国语学校,湖北 宜昌 443000)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作品里,有一些意象已经成为某类情感的较固定的象征物,比如梅花象征高洁的精神,月象征思念,子规象征愁绪,竹象征气节。这固然是由于这些物象与人的情感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然无数诗人的反复吟咏亦功不可没。或者说,正是由于诗人的反复吟咏,这些物象才有了精神,有了情感,逐渐固化为表情达意的借体。前代诗人的寓情于景,让后人触景生情,后人触景生情之后再吟咏,再深化这一物象表情达意的功能,这可以说是古诗词里面非常有意思的一种良性循环。
常见意象里面,静物居多,梅兰竹菊,松柏杨柳,南浦长亭,水月云风。但还有一类意象,很少被人注意,那就是人。准确地说,是人的某种状态。人的某一种固定的姿态或行为,同样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本文试图阐释古诗词里面非常常见的一类意象——登楼。
王粲长期客居他乡,满腔报国热忱却不受刘表重用,忧心国家前途命运,作《登楼赋》以抒怀,似是自此开始,“登楼”这一意象就普遍地存在于古诗词里,但人少以其为意象,大约因为登楼的往往是抒情主人公,人,算不得意象。但是,何为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就诗词赏析而言,人物形象亦是意象。诸如望帝、屈原、甚至杜甫、李白,都已经固化为某种类型,给人相对固定的联想。而古人凡写到“登楼”,基本是“独”登,登楼,首先是一个孤独的姿势,而登楼所见所感虽各有不同,但其表达的感情却是相对固定的。本文试图以大量的诗词证明,“登楼”这个形象本身,已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是古诗词里不朽的意象。
登楼意象里最常见的一个姿势是倚楼。听到“倚楼”这两个字,首先想到的应是一个罗裙曳地的女子,靠在木质小楼的栏杆上,望着楼外青山流水、行人小舟,天高水阔,可是女子却双目含愁,心中是挥之不去的思念。这个印象的得来,大约要归因于古诗词里面大量抒写男女思念之情的作品。所以,倚楼这个意象,最常见的就是表现思念之情,且多是男女爱情。有女子思念归人,也有游子盼归。
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仿佛看到一个思绪万千的女子,独倚楼上,望着楼外一江烟雨和来往的船只,苦苦盼着那个人能够回转,日日盼望,日日失望,那份孤绝的凄美,可为这类作品的代表。
朱淑真《谒金门》:“十二阑干倚遍,愁来天不管。”一个女子竟日思念心上人的形象如在目前。冯延巳《谒金门》:“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虽然这首词里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更为有名,但是这个发钗斜坠倚楼盼君至的女子形象,依然是那样楚楚动人。白居易也写过一首很有名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这个闺中少妇,思念着久别未归的丈夫,看着流逝的水,愁绪点点,也只能在月明之夜,倚楼远望,想着远方的丈夫,是否也望着月亮,思念着自己。这类作品,一般忧伤低回,凄婉动人。倚楼的,多是女性,大约“倚”给人的印象是比较软弱无助的,可是男儿亦有伤心时,伤心处有泪尚可弹,更何况“倚楼”。
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作者思家,却从对面着笔,猜测佳人正倚楼远望,遥盼归舟,又猜测佳人只知思念我,却不知同一轮明月下,我也倚着栏杆,正思念愁浓。
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晏小山云:“先公平日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乃言晏殊词皆自抒己情,不模拟女子口吻。蒋哲伦谓其“写艳情而不艳,写哀愁而不哀,闲雅从容,挚而不刻”,此言得之。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抒写离愁,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然而男人终归不像女人一样,满心都是心上人。由于社会角色的不同,男人倚楼的“愁”,内容更为丰富。
还是柳永,他在《蝶恋花》里写:“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首词,看似写春愁,实则把伤感之情融于其中,语言屡屡触及,却又每次都欲说还休。这里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思念。柳永倦游思归,思的不仅仅是心上人。“奉旨填词柳屯田”因为仕途的永远无望,在疏狂买醉对酒当歌之时,那种对自身命运深深的感伤,让他伫倚危楼,直到暮色四合。或许这才是柳屯田所谓的“无人会”的凭栏意。大约男人除了举杯消愁之外,也只能登楼远望,聊以慰藉自己。
秦观的《望海潮》更为典型:“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忆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表面上看,似乎是“思归”,但实际上,这首词有更加深刻的内涵。从“东风暗换年华”到“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无不流露出今昔之慨,多年宦海,仕途蹉跎,词人不得不离开汴京,这归心,自然而然,也无可奈何。秦观这个“倚楼”,较之柳永,更加明显地表现出了对自身命运的深沉感伤。
这两首词,在“思归”的表面现象背后,隐藏了更深刻的悲慨。“倚楼”这一意象,也因此具有了更深沉的内涵。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无论是单纯思念还是感慨万千,“倚楼”这个形象,传递给人们的都是满腹的心事和幽怨的情怀。然而倚楼并不是词的专利。在诗歌里面,“倚楼”的意象也十分常见,而且包含了更广博的主题。
杜甫《江上》诗:“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旅客悲秋之况,旧臣忧国之怀,感人肺腑。黄庚《西州即事》诗:“一雨洗空碧,江城独倚楼。山吞残日没,水挟断云流。灯影深村夜,钟声古寺秋。西州旧游地,十载此淹留。”那个独倚楼的身影,让人不禁因为作者对自身命运的深沉感伤而深深动容。
相对于后文将要提到的“登楼”的其他变体,“倚楼”这个动作可能更多带有女性化特征,多半给人无助软弱的印象。也正因如此,“倚楼”这个典型化的动作,表达的情感是最为固定的。无论诗还是词,频繁出现的“倚”这个动作,展现了“登楼”的两大主题——思念,对自身命运的伤感。
“倚楼”毕竟一个比较脆弱的姿态,古诗词里面更为常见的是“凭栏”。多表现为,独自登楼,凭栏极目,然后触景生情。这个动作,表现的内涵更为丰富,且少了“倚楼”的个人小情绪,多了大主题,但伤感却依然萦绕不去。
温庭筠《酒泉子》:“花映柳条,吹向绿萍池上。凭栏干,窥细浪,雨萧萧。近来音信两疏索,洞房空寂寞。掩银屏,垂翠箔,度春宵。”女子凭栏痴望,苦度春宵,空虚寂寞、无限惆怅的形象呼之欲出。
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月下凭栏,更增思念,无限思念凝固在“凭栏”这个动作里,感人至深。
白居易《寄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青梅竹马的恋人却不能在一起,当诗人不得不离开家乡,还在想象别后湘灵独自凭栏思念的样子,可为这段哀婉的爱情做一注解。
除了爱情相思,“凭栏”与“倚楼”一样,也常表现为对自身命运的慨叹。如苏轼《儋耳》:“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凭栏观景,虽有美景快风,然命运的沟壑终难忘记,洒脱超然的东坡也难免有“东坡老”、“万事灰”的感慨。
用“凭栏”将哀伤表现到极致的,当属李煜。他的《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生机勃勃的春天,作者面对满目春光,却是凭阑思深,故国的笙歌犹在耳畔,现实却是满鬓的清霜残雪,还有注定悲剧的结局。这一“凭阑半日独无言”,该是怎样的愁肠百结!所以李煜为何在《浪淘沙令》里写“独自莫凭栏”,这首《虞美人》似为其注解。国仇家恨在凭栏远眺之时涌上心头,让后主不堪其伤,所以发出了“独自莫凭栏”的深沉感慨。然而除了这些比较哀婉低沉的主题,凭栏亦有壮怀激烈的大气魄,岳飞的《满江红》即是明证:“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当作者凭栏远眺,山河破碎的愤怒、踏平胡虏的壮志激荡在胸中,遂唱出千古流传的绝响!
与“凭栏”类似的还有“伫立”。贺铸在《如梦令》里写:“莲叶初生南浦,两岸绿杨飞絮。向晚鲤鱼风,断送彩帆何处。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想春天莲叶初生,绿杨飞絮,如今秋风萧瑟,词人于楼中送别。送别之人乘帆顺风而去,词人发出了“断送彩帆何处”的感慨。望着彩帆远去,诗人伫立良久,楼外的江水茫茫,烟雨蒙蒙,心情格外沉重,饱受离别相思之苦。这一“伫”,无限离别之伤尽在不言中。
与“凝伫”类似的还有“徘徊”。张先的《惜琼花》“汀蘋白,苕水碧。每逢花驻乐,处欢席。别时携手看春色。萤火而今,飞破秋夕。汴河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断云孤鹜青山极。楼上徘徊,无尽相忆。”词人回首往日,欢宴难再,往事成空;思想眼前,楼上徘徊,归思难收。此词今昔转换,大开大合,固然是张先作品里少见的,但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徘徊楼上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诗词,并没有出现“凭栏”、“伫立”、“徘徊”这样的文字,但主人公凭栏远眺黯然神伤的形象却如在目前。最广为人知的大约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而辛弃疾的《水龙吟》里著名的句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亦是“凭栏”的变体。
“凭栏”,久立楼上,时而徘徊,一定是胸中有隐痛,想登楼远望疏解情感,却是“到底意难平”。这个形象,表现的情感相对复杂,有离别相思缠绵爱情,也有身世感慨国仇家恨,有哀婉动人,也有激情昂扬。古人在“凭栏”之时,眼里是平芜春景大好河山,心中是百转千回热血奔流。这一个动作,悄无声息地成为了他们情感的写照。
更多的时候,诗人并不言及登楼的具体姿态,而只言“登楼”。含糊言登楼,包含的可能性更多,因而表达的情感更为丰富。
从晏殊著名的《蝶恋花》说起。“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独上高楼”句本意在怀人,却因为王国维将之列为做学问的三重境界之第一重而有了更广阔的内涵。
晏殊写到登楼的作品极多,比如《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言相思之苦。《踏莎行》:“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画阁魂销,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以及另一首《踏莎行》“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潇潇雨”,均言离别之恨。《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言仕宦不如意时的期待以及对朝廷的思念。
除了词,诗中亦有登楼伤别之作,如崔颢著名的《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写黄鹤楼的诗,几乎无人能出其右。怀古之意,思乡之情,在诗人登楼远眺的姿态里表达得淋漓尽致。
如王国维所言,“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大”。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无言”、“独”来修饰“登楼”,正表现了词人心中深沉的亡国之恨,将“登楼”的意境由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扩展到了更广阔的空间。
洒脱如李白,也有登楼伤怀之时,在《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一诗中,他写道:“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政治上苦闷失意找不到出路,李白只能独自登楼,寄情山水。另一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里,李白写道:“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饯别之时,在高楼上开怀畅饮,也掩饰不住胸中郁积的郁闷与不平。
杜甫有一首诗名字就叫做《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当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是繁花触目,却叫人更加黯然心伤。此诗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登楼”是为了观景,更是为了浇胸中块垒。与之极为类似的还有他更为著名的一首诗——《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此词一反千古谩嗟荣辱的悲叹,站得高,看得远,隐喻现实,寄兴遥深,借登高表现了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和深刻思考。
登楼的主题似乎比“倚楼”、“凭栏”更为复杂,但是依然具有前二者的特点,一是往往与“独”相关,二是感情基本是沉郁伤感,或者激愤。
登楼在古诗词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意象,不论男女,不论唐宋,不论诗词,不论婉约与豪放,大家都愿意用这个意象来表达内心的各种情感,而所表达的情感,又以怀人、伤别、思乡、自伤身世、家国之思为主,基调多哀婉低回,哪怕表现国家命运这样的宏大主题,亦是沉郁激愤。也许因为古人登楼都是孤独的,涉及登楼的作品,少见亮丽的色彩。这基本已形成定律。
登楼远眺,本身就是古人用来浇胸中块垒的方式,而历代诗人词人的反复吟咏,又让登楼与思乡怀人、感慨命运、家国之思等基调低沉的主题联系得更加紧密。因此,我认为,“登楼”本身,就已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完全可以作为常见意象来理解。
[1]唐宋词鉴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2]唐诗鉴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3]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