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斌 王 体 朱有品/宣汉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宣汉县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罗 斌 王 体 朱有品/宣汉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是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三农”工作、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是服务农民科技产业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来,宣汉县在乡镇农技体系建设过程中,从机构队伍抓起,着力推进改革,实践建设与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构建起一个“网络健全、结构合理、机制灵活”的适合山区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宣汉县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建立起了“以县为中心、中心站为纽带、乡镇站为基础、村及民办农技站为延伸补充”的站社(专业合作社)结合、站企(农产品加工企业)结合、站户(特色产业专业大户)结合、站站(县局属事业站)结合技术推广网络,加快了宣汉县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1.1 抓改革,理顺体制
一是开展机制创新,理顺了体制。2008年,宣汉县对乡镇农业服务人员进行了“定性、定员、定编”,实行公益性与经营性人员分离。2010年后,为科学合理用好、管好队伍,农业、农机部门合并,宣汉县政府将原有的15个片区农技站改革为中心农业服务站,将全县54个乡镇农技站、农机站合并为54个农业技术推广站(简称农技站),增挂“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牌子,乡镇公益性农技员定编179人,其中,农技125人,农机54人。二是上收“四权”。2008年,全县乡镇农技站统一实行了人、才、物、事“四权”上收,归宣汉县农业局统一管理,乡镇使用;涉及农技人员工作调整的,宣汉县农业主管部门主动征求地方党委、政府意见。三是改革社会保障机制。全县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公益性人员工资、福利保障等实行县级财政预算;经营性人员实行社保、医保统一购买。
1.2 抓服务,健全网络
按照“强化县级站、激活乡镇站、延伸村级站”的思路,宣汉县明确提出所有农业项目由县农业局决策和监督、县级职能站指导、乡镇站具体实施的管理机制;同时,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扶贫新村、县级部门挂包帮村,利用现有办公场所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服务设施,采取民办公助、技物结合、开放运行的方式,聘用村级农技员,探索建立村级服务站,有效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利用招商引资、培训专业大户、农技员技术入股等有效途径大力发展了378个专业合作社(较2012年增加48.2%),让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体辐射带动周边农民致富。示范延伸了村、社农技推广网点,并在特色产业村(君塘镇滴水村)、基地(黄金镇黑木耳基地)、园区(双河镇方斗食用菌园区)建立了推广协会、研究所和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真正构建了县—乡—村—社四级推广服务网络。
1.3 抓管理,规范运行
一是健全制度。设置了15个中心农技站,实行县农技中心统一牵头管理、中心农技站负责辖区内乡镇站代管的管理办法。按照“定岗、定责、定目标、定任务、定方法、定奖惩”的原则,先后制定了《乡镇农技员管理办法》《关于规范乡镇农技员请销假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了规范严明的制度,规范了农技人员行为。二是定期办公会。实行一月一例会,一会一主题,一季度一工作推进会,半年一总结会的“四会制”办公,有理有节地进行了工作的整体推进。三是实行挂、包、帮、联制。为大力推动宣汉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宣汉县实行农业局党组挂片、县级职能站包站、中心站帮乡镇站、乡镇站联系推广示范片的四级制。四是严格考核。绩效考评制度除实行县农业局、所在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按照5∶3∶2的比例三方共同考核外,还要求每个农技员进行自评,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职称评审挂钩。
1.4 抓创新,强化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宣汉全县54个乡镇实行一乡一站,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法人资格、有农技员地位,为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贡献。基层农技站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双重管理模式,宣汉县农业局对其人、才、物进行管理,并对当地农业生产进行业务指导。同时,宣汉县委县政府等主要领导不定期对农业生产进行调研指导,为发展宣汉现代农业提供了坚强保障。二是业务保障。明确乡镇农技站八大公益性职能,要求农技人员专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乡镇政府不得随意安排和调用农技人员从事与农技推广无关的工作。三是经费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采取县财政统一预算、县农业局决策、县级职能站指导、乡镇站具体实施,县乡形成巨大合力。四是人才保障。宣汉县在坚持“盘活存量、用好总量、珍惜限量”的基础上,实行了“弹性”引才,率先通过弹性事业编制引进了玉米、食用菌、茶果等产业急需人才18名,其中,研究生17人,博士1人;“柔性”引智,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院校开展院县、院站、局乡合作,聘请了32名专家学者;“硬性”培育土专家,通过开展交流学习、异地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努力培养示范户、专业大户,让其尽早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1.5 抓建设,改善条件
按照“争取党政支持建窝子、建好基地树牌子、上下互动探路子”的乡镇农技体系建设思路,充分发挥国家项目作用,采取“四种方式”(新建、联建、购买、改建)、实行“五个统一”(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示,统一购置设备)、推行“六大举措”(项目支持、资源整合、部门减免、乡镇政府支持、县级站所帮扶、单位自筹),着力改善基层农技站办公环境和推广设备条件建设。目前,全县已经建成了一批功能完善的乡镇农业服务站,有效改善了基层农技人员服务环境。
1.6 抓探索,破解难题
宣汉县按照“东茶西菜、南烟北菌、城郊李(大巴山脆李)果”的产业布局规划,坚持“改革促发展,发展促转变”,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破解现代农业发展难题。
(1)站社结合,培育“新业主”。通过政策引导、部门帮扶、项目支持等手段,以乡农业服务站为法人,将本辖乡镇内有文化、有知识、有管理经验的农村专业能人统一起来,成立植保专业合作社、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等,专合社既向群众提供专业服务,也培育了一批懂技术的农业产业新业主,解决了“种不来田、谁来种田”问题。宣汉县通过近2年的发展,已在乡镇农业服务站内建立了各类专业合作社387个。
(2)站企结合,培育“新龙头”。全县15个中心农业技术服务站,按照全县产业布局总体规划,积极探索产中、产后服务新经验,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主动出击与当地农业公司合作,农技站以技术、物质、信息资源入股企业,解决了农业企业有资金无技术支持的问题。胡家镇农技站自2000年以来与四川云蒙米业公司开展的站企联合,累计实施建立了“云蒙山优质大米基地”1333.33hm2,该公司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便成为了达州市龙头企业。截至2013年底,与宣汉县乡镇农技站合作的企业中已有3家成为市级龙头企业,其中2家企业正在争取创建省级龙头企业。
(3)站户结合,培育“新农民”。为激发广大山区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热情,解决“新生代农民”不会种田、种不好田的问题,宣汉县把“新农民”培养作为乡镇农业服务站工作的重要一环,实行责任“挂、包、帮”,大力培育产业生产大户,通过面对面、手把手、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努力激发农民学技术、用科技的积极性。
(4)站市结合,培育“新品牌”。宣汉县充分利用阵地建设条件优势,一方面强化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同时,利用网络、电视、版报、标语等宣传平台和方式,大力培育宣传农业品牌。全县已建立了以黄金镇、老君乡、庙安乡、漆碑乡为核心的4个省级万亩亿元特色产业基地。并成功创制出了“宣品天下”农业公用品牌,乡镇农技站协助九顶茶叶、云蒙米业、庙安八庙等企业及专合社申报了一批企业商标和企业产品品牌,申请认证了4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5个地理标识认证。其中,“九顶雪眉”茶叶商标已正式申报国家弛名商标。同时,乡镇农业服务站技术人员主动带领当地群众和经营能人、农村经纪人,到重庆、成都、西安考察农产品市场,进行产品市场推介,为市场经营业主牵线搭桥,及时将宣汉优质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2.1 进一步稳定和壮大乡镇农技推广队伍
一是人员层次亟待解决。根据《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宣汉县人才培养、引进和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实行公开招考、竞争上岗、柔性引进,聘用了一批特岗农技人员或实用性技术人才,为农技队伍发展注入新生力量,确保基层农技队伍健康发展。二是知识老化亟待解决。尽管现有人员多数从涉农专业学校招录,但也存在知识更新不够、创新力不足、推广形式单一等问题,需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分级分类培训、外派集中培训、上派调训等,多类别、多形式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素质。
2.2 大胆探索社会化服务,强化自身“造血”功能
通过专合社、经纪人等,围绕当地已具备一定服务规模的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开展农技咨询、技术承包、技术培训等有偿服务。同时,鼓励农技人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等形式,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组建专合社,把单项服务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从而达到农民增收、农技人员受益、政府满意的“三赢”局面。
2.3 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提升服务能力
基层农技人员进入田间地头指导和服务,全凭嘴讲解、手示范、腿步行等方式,无交通工具、宣传工具和无主要设施设备(如检测仪、显微镜等),工作效率十分低下,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推广手段,从而达到高质高效服务人民。
2.4 基层农技体系建设需发展大环境
基层农技体系建设不好,有碍当地农业发展,有碍服务“三农”经济建设,有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有碍国家粮食安全,有碍社会稳定等,因此,发展乡镇农技体系建设必须要有更好的发展大环境。如:国家政策倾斜、农业项目明确规定、部门支持等。
(1)发展现代农业务必大力发展现代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宣汉县虽然已初步探索出县、乡、村、社农技推广服务网络,但对于村、社两级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雏形阶段,不是全覆盖,要达到每个行政村每个专合社(或其他新型职业农民)都有健全的服务网络,还需要大手笔投入,最终真正达到县、乡、村、社全覆盖的“四级”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2)建一流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务必有行政政策倾斜。基层农技体系建设是一项很重要工程,涉及队伍、机制、网络、服务等多项工作,需要大量投入,特别是在项目编制上,应在建设项目中增设列支或明文规定涉及基层农技体系建设,如乡镇条件建设、示范县补助项目、高标准农田等,进一步壮大激活基层农技队伍,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技体系建设。
(3)山区基层农技人员需要给予更多知识更新的机会。一是学习时间短。或两三天,或三五天,多是理论,少从于实践,学不到实际知识,应把学习时间加长。二是应选调学习。基层农技人员直接与农民打交道,应选一些能干、想干的骨干人员学习,让他们学以致用,服务于广大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