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素芳
国内高校科研团队承担着我国主要科研攻关及科研项目的重任并为我国现今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了主要智力支撑。但随着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和生活资料分配格局的变动,高校科研团队也相应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科研诚信缺失现象。这些负面问题突出表现在科研动机、科研态度、科研行为、研究所探讨的问题以及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等方面。对这些不良行为及负面表现的原因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厘清其形成机理,也有助于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及现实分析的依据。
1942年,默顿首次提出科学精神气质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科学的精神气质存在于科学家共同体的内部,是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品质、特质。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这四条基本规范构成了科学的精神气质。普遍性是指科学研究共同体有共同的、相互理解的交流平台或交流术语;公有性是指科学研究的资源、成果等能尽可能地让大多数人共享;无私利性是指科研不是为一己之私而进行的行为,而是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服务或贡献的行为;有条理的怀疑是指对于科学研究及结论要坚持怀疑论原则与立场,但必须坚持有依据和基于理据地进行怀疑或批判。这四条基本规范是相辅相成的,一起构成一个系统整体的科学精神气质。
就国内高校科研团队成员而言,他们的研究行为及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体现出对科学研究精神气质的追求,而是不同程度地受到市场化、经济化和功利化等思想的影响。科学研究精神气质的丢失也致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失去了研究的价值取向与目标。一方面,他们缺乏对科学信仰、科学精神的追求,而将经济利益的实现当作科研最为重要的目标,用市场化的规则或价值规律来衡量科学研究成果和研究行为。另一方面,他们将职称和学历学位作为科研的主要动机,而不具有科学研究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这种动机在一定条件、一定阶段会使研究者拥有较大的研究动力与内在的精神支撑,而一旦这些外在条件或外在目标得以实现,研究人员将会无所适从,或者干脆放弃科研工作而转向其它方面的工作,如行政管理工作或生活方面的休闲等等。
可见,外在的研究目标不是内在的科研精神气质,外在的研究目标只是对外在事物的追求,不是对内心信仰和理念的恪守,也不是将人类社会的福祉融入自身的研究之中。当然,两者的这些明显区别并不说明两者是截然二分或完全对立的。只有将科学的精神气质,即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这些基本规范结合自身实际的研究工作和实际的价值诉求,才能使科研工作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支撑。
如果缺乏了内在的研究精神气质,研究工作将逐渐变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失去动力与基础。没有对科学普遍性的追求,将会把科研工作局限于地方性知识,而逐步失去研究活力;没有对科研公有性的追求,将会导致垄断科研资源、垄断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而损害其他人的权益;没有对科学无私利性的追求,在科研过程中将是私欲横溢、经济价值规律横行;没有对科学有条理的怀疑,将会导致是科研僵化、固化,而缺乏竞争和发展的活力,也无助于科研生动活泼、百花争鸣的良好环境的促成。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的经济基础或社会存在对于意识形态或社会意识形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在归根结底意义上起着基础性作用。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在此基础之上,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历史时期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2]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一般性的社会现实基础相对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这是一条普遍性的规律,我们在科技研究领域也是应遵循和利用这一原理或规律来推进科研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高校科研工作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或条件,物质生活、研究基础及研究条件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将会致使他们无法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首先是科研团队工作人员必须有生活资料的基本保障,但是在当今现实,不少科研人员困于住房、小车的消费需求以及小孩的抚养等多重经济压力之中,以致他们不可能沉下心来进行研究和探索。其次是科研工作必须配备相应的研究设备和研究条件,但是在研究领域只有一些好的著名高校的科研团队才具有这个实力或研究基础,而大多数领域或研究团队的研究条件是不够的。这里一方面是因为每一高校都有自己的重点专业与重点学科,这些专业与学科的研究基础是较为完善的,但是其他的大部分专业与学科是不够完善的。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科研团队将资金投入到研究设备或研究条件方面并不能体现其“政绩”,而“政绩”一般是以研究成果或研究项目等方面来衡量的。这些研究设备与研究基础条件的投入也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并不能保障其一定能产生相应的效益。
由于以上原因,科研人员逐步由甘坐“冷板凳”转向了急功近利,追求“短平快”。甘坐“冷板凳”是科研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质,但是这种长时期的投入或付出并不相应给其带来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和更好的研究条件与基础。而那些追求“短平快”的研究者适应了当今貌似科学的“量化考核”的大趋势和大背景,并取得了较大的科研“成绩”或较多的科研“成果”。因此,不少的科研团队成员加入“造文”甚至造假大军,这便形成了我国蔚为大观的科研发展景象中不在少数的成果都是没有什么真正价值或没有什么真正意义的原因。
首先是高校不够重视科研文化建设以致科研成员研究行为不正。科研文化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建构。在现实中,这种建构似乎是只要打打标语或喊喊口号就可,但是研究的文化或研究理念的建立远不止这么简单,它需要长期的沉淀与坚守,也需要良好研究氛围的建立以及对后继研究者的严格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沉淀成科学研究的文化或科研信念。可见对科研文化的管理或建设是科研工作的内在的精神支撑,需要长期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科研工作中,对于科研文化的管理是甚为忽视的,甚至有的高校科研团队不进行相关的建设与培育,这就形成了科研行为不端的内因之一。
其次是高校科研管理的信用机制不够完善致使科研成员行为示范。每一个高校科研团队应建立自身的合理的信用档案,并建立相应的教育与培育机制。但在现实中,科研领域的不端行为绝大多数来自突然的揭发或新闻的曝光。这与科研管理缺乏相应的完善的监督管理机构,缺乏相应的申诉机构是紧密相关的。对科研工作进行全面监督管理有利于保障科研工作的开展与运行,有利于控制科研工作中的不端行为;建立或完善科研工作的申诉机制有利于抑制科研领域的示范行为。在科研工作中诚信档案的建立也有利于警示或抑制科研不端行为。如果这些制度或措施得不到及时完善、完整建立或切实履行,无疑是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
再次是评审机制不完善导致科研行为不端。现在科研成果的评审、职称的评定、科研项目的评审等大部分都采用量化打分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形式上是体现了公平,但是在实质上并不如此。如我国著名专家袁隆平的论文数量就达不到院士量化评定的标准,但谁都不会否定他的科学贡献与成就远远超过一般院士的评选标准。而且,量化标准在强调数量的同时,忽略了论文或科研成果的质的方面的重要性。而质恰恰是科研成果最为重要的东西。除了量化打分之外,还有的评审采用主观臆断的方式进行评审,这本身就是学术不端行为,而且会引发更多的跑项目、要职称等一系列的学术腐败行为。
马克思曾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3]。马克思在这里阐明了现实中的人应该具有自身的使命和任务。这里的使命或任务也是人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精神。就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者而言,他们也应具有相应的使命、任务或社会责任。高校科研团队学术研究的责任担当精神是科研人员在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维护社会正义与公平或者是促进科学理论完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一种高尚情操。社会责任担当一方面体现于研究者对于社会现实问题解决方案的探讨,另一方面体现于对于学术理论发展演进的概念界定、判断和推理。前者着眼解决实际问题,后者着眼于解决理论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解决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必须把握住真正的问题,揭示实际存在的问题。只有认清问题的本质或内在的矛盾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前提条件。也只有肩负着社会责任的研究者才会深入观察和思考真正的现实问题。在理论研究中也是如此,只有深入和全面研究一个学术领域才能找到这个领域的真正问题或内在线索,才能提出真正的有价值的问题。
在高校科研团队成员中,有责任担当精神的研究者致力于人类社会的正义或解放事业,他们具有一般研究人员所不具备的理论勇气和探索精神,他们也具有坚定的为科学真理而做出牺牲的奉献精神。因此他们会聚焦时代所面临的真正的关键问题或者理论中核心问题而进行研究。而缺失社会责任担当精神的研究者会回避真正的问题或者是把握不到社会实践或理论探讨的真正问题。即使把握住了问题,他们也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来进行艰苦探索或研究,因为其缺乏内在的责任担当精神的持久性支撑。
此外,社会责任担当精神在学术研究中还表现为对落后的旧理论的批判、对先进文化的弘扬。落后的旧理论维护腐朽阶层的利益或者为其辩护;先进文化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但在社会现实中,社会担当精神缺失的研究者往往随波逐流或趋炎附势,有的甚至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或辩护者。这就会使学术研究失去其必须具备的客观性中立性,也失去了对于真问题进行探索的基础。
科研训练不仅是研究者在从事研究工作之前所进行的研究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从事研究过程中所受到的多方面的科研训练。科研训练主要是对研究者科研兴趣、文献查阅、文献收集、文献整理、写作、创新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理论与技能综合应用等方面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严格系统的科研训练将使研究者具备足够的研究能力与研究素质来进行相应的研究,而没有接受系统训练或严格训练的研究人员将直接导致质量低劣的研究成果。
首先是研究方法掌握或运用能力不足导致研究结果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撑。因为研究者的研究观点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或是相关材料的支撑。如果这些论证方法和论证材料不足以支撑相应的论断或者是论证的逻辑不够严谨致使论据与论点分离而没有对应性或缺乏一贯性。这都会导致科研成果的现实依据不足或理论基础不扎实。
其次是科研人员不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而导致科研成果质量不高。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工作的新颖性的根本保证,只有在继承以往科研成果的基础之上进行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才能做出有价值的富有新意的科研成果。如果缺乏创新能力将会导致研究者进行重复研究或者在自己的研究中不能进行理论的拓展,也不能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再次是分析能力的缺乏导致科研质量不高。进行科研必须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能运用逻辑规则进行概念的界定、理论的推理、科学的判断。科研还要求研究者能对事物或理论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现象进而把握到本质的能力。如果这些能力不具备将致使科研成果的论断得不到合理方法与有力论据的支撑。
复次是资料收集的完整程度决定着研究的全面性与深度,如果资料收集不完整将会严重影响研究的质量水平。资料收集不足或没有进行全面系统整理使科研人员不能熟练掌握自身研究领域的观点与结论,这样会导致他们在研究中出现片面性的观点或者是得出的观点也是别人早已得出的结论。
最后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力不足导致科研水平不高。研究者所掌握的研究方法并非是一劳永逸的科研手段,它们不足以解决所有的现实或理论问题。具体的科研问题一般只有相适应的研究方法才能解决。具体问题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与不同的发展程度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理论与方法也只有结合实际情况才能解决实践面临的问题。而且研究方法也是具有相对性的,它们也是不断地依赖着人们的创新与发展而不断演进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研究方法,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研究结论。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力需要长期性的锤炼和培养,而缺乏这种能力无疑会导致科研成果无实用性或没有新意。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