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4)
化工园区建设中若干有关安全问题的探讨
杨萍
(河南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4)
近几年我国各地先后建设了大量的化工园区,在促进当地经济和化工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本文分析探讨了化工园区目前的现状,并提出了化工园区建设中有关安全方面的几点建议。
化工园区;安全规划;准入评估;应急体系
化工园区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化工企业及其相关联的或非相关联的企业组成的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当今世界石油和化工生产大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产业集聚发展已成趋势,开发化工园区已成为当前国内经济建设一个热点。
我国从1995年开始,各省、市掀起了一股兴建化工园区的热潮,“十一五”期间化学工业迅猛发展,各地纷纷建立化工园区,招揽大批国内外优秀化工企业入园进区;化工园区数量不断增多,逐渐成为化工企业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国已建立112个省级、305个地市级、829个县级化工园区和集中区,已有9 700多家化工企业落户园区。
随着化工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如何对化工园区进行合理规划,预防和控制潜在的重特大事故,降低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以确保化工园区的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实现企业良性、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园区建设者与管理者日益关心、关注和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1]。
本文就目前在化工园区建设规划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各级政府和化工园区管理者在今后开展园区安全规划提供参考。
①整体布局不合理、对安全规划不重视。我国化工园区缺乏战略规划,区域布局不合理。首先现有安全规划技术落后,难以满足园区的安全管理需求;其次,化工园区安全规划相关配套措施跟不上(如安全规划的法律地位,安全规划的内容不明确等),导致化工园区管理者对安全规划兴趣不大。再者,存在“无序规划、产业雷同、同质竞争”的问题。个别地方化工园区过多、过滥,而且化工园区产业面面俱到,产品包罗万象,缺乏产业特色和区域分工,导致园区之间相互争抢化工项目的现象比较严重。
②仍然在走“先发展,后安全”的路线。现阶段,我国仍然以GDP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指标,在招商引资的“重担”下,化工园区对安全管理关注较少,大部分园区没有制定企业安全准入门槛,安全管理往往被边缘化。
③安全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滞后于园区的发展速度。化工园区不同于城市或者企业,简单“复制”城市或企业安全管理体制显然不合适;化工园区一般面积大,企业多,风险集中,现行的安全管理机制不完善。
④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现行的法律标准有些不适用于化工园区。例如,对于化工园区的应急法制建设,目前国内还缺乏一部完善的应急救援法规;其它如对化工园区消防站建设的相关规定及化工企业安全距离的相关规定还亟需进行论证。
2.1重视化工园区的安全规划
化工园区规划是指为使化工园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各项化工园区建设工作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2]。建设部日前作出规定,从2003年7月1日起,凡未按要求编制和调整近期建设规划的土地,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化工园区在规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化工园区不仅要有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还应对园区进行消防、防洪涝、安全风险与安全容量、土地、交通、用电、水网等做专项规划。②坚持系统原则。园区安全作为一个系统, 它的风险具有系统的属性。根据法律、法规符合性分析的结论,以及事故后果和区域整体性定量风险评价的结果,结合化工园区的总体布局规划,经分析确定化工园区近期、中期、远期规划中项目存在禁忌、选址安全等方面的规划建议,并通过事故后果和区域整体性定量风险的重新评价,对安全规划建议进行验证。
化工园区的安全规划建议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3]:对于已建成的项目,将根据法律、法规符合性分析的结论,对不符合处提出合理的对策措施建议;对于近期规划确定要建设的项目,将对其选址是否符合安全规划作出结论,并对不符合处提出规划建议;对于中、远期规划区域,将对其功能区划分、相对布置是否合理作出结论,并对将来企业布置提出合理的规划原则。
2.2坚持化工园区安全准入评估
园区管理部门按照化工园区“生产周期”制定安全发展路线,制定企业准入制度。
2012年以来,工信部组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等有关单位开展绿色化工园区准入研究,提出建设绿色化工园区的布局、环保、安全等基本条件,使新建的化工园区真正具备高产出、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发展模式。
园区在规划阶段大力引进核心龙头企业的同时,应按照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原则构建主导产业链,尽量从发展和优化主导产业链的角度进行招商引资,对不符合园区产业链发展项目不准入园,限制不利于园区产业链发展的项目的发展规模;按照安全容量原则[4],禁止安全风险大、工艺设施落后、本质安全水平低的企业入园,对于涉及剧毒化学品的项目应加强安全监管和严格按照法规标准的要求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控制园区安全风险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等级,逐步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提高园区整体安全水平。入园项目(企业)安全准入评估建议采用专家论证与标准打分法。
2.3建立新型的化工园区安全管理模式
安全管理对保持园区良好的安全状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园区的安全管理,运用法律、经济、市场和行政手段保证和促进园区的健康发展。
2011年以来,化工园区的安全生产管理被列入安全监管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对宁夏、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天津等地区化工园区和化工积聚区进行安全管理现场调研,2012年8月7日,国务院安委办正式出台并首次发布《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化工园区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2012第37号),《意见》包含5章15项内容,从园区规划、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组织领导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安全管理指导意见,对以后化工园区的安全管理起到规范和推进作用。
建议化工园区管理部门在深入细致调查分析园区内各企业自身安全管理方式方法和水平的基础上,开展园区安全管理模式研究,探讨建立适合于该化工园区实际情况的安全管理模式与方法。
2.4应急体系建设与预案编制
建立、健全化工园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增强化工园区管理部门及园区内企业的应急管理能力,是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化工园区突发事件的必然要求,也是化工园区建设的必然要求,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在化工园区建设方面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目前化工园区的应急体系主要以《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等为法律基础,组织实施应急救援活动。
对化工园区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应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成熟的经验,硬件与软件并重,根据轻重缓急,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应急救援体制、机制、法制、队伍和装备建设。确保化工园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具有协调、发展、稳定、规范等功能。应急体系建设方案主要包括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机制设计、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设计、各应急部门的应急标准运行程序、应急预案编制等内容[5]。园区总体应急预案和相配套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定期修订和完善,加强应急救援演练的组织工作。
随着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高速发展,大量化工园区不断涌现[6],对于目前我国化工园区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将化工园区安全规划内容纳入化工园区的总体规划,制定园区准入评估制度,建立新型化工园区安全管理模式和应急系统等建议。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也应尽快出台化工园区方面的的标准或导则,为科学规范地指导各地化工园区的建设,实现化工园区良性、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魏利军,多英全,于立见,等.化工园区安全规划方法与程序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9):45-51.
[2]曾明荣. 安全生产规划体系框架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3):201-205.
[3]许 铭,多英全.化工园区安全规划方法综述[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8):55-59.
[4]陈晓董,多英全.化工园区安全容量分析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2):10-13.
[5]魏利军,多英全,于立见,等.化工园区安全规划主要内容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10):16-19.
[6]杨郁梅,陈家祥,朱庆华.我国化工园区发展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6):100-102.
ProbeonSomeProblemsofChemicalIndustryParkConstruction
YANGPing
(Henan Province Academy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4,China)
In recent years,alarge number of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are built successively in cities of China.In promoting the local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also brought new problems.The actuality of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are discussed,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are put forward.
chemical industry park;safety planning;access evaluate;emergengcy system
2014-05-28
杨 萍(1970-),女,硕士,从事安全工程技术、检测检验、安全评价、安全培训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电话:13663867763。
TB383
A
1003-3467(2014)08-0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