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芳,吕志宏,冯晓宇
(1.山西农业大学 城乡建设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2.太谷县建筑设计室,山西 太谷 030800;3.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
网师园的空间组织与处理研究
王晋芳1,吕志宏2,冯晓宇3
(1.山西农业大学 城乡建设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2.太谷县建筑设计室,山西 太谷 030800;3.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
网师园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以水体为主景营造私家住宅园林的范例。网师园按照空间性质可以分为以水景为主的主景区和以建筑为主体的住宅建筑区,住宅建筑区根据其使用功能不同又可分为会客办公区、生活居住区和宴会庭院区。通过对网师园各个分区空间组织特点以及空间之间组合的手法进行分析,学习网师园在园林空间组织处理时用到的明暗对比、以小见大、丰富空间层次的手法,利用有限空间既满足了生活、起居、休闲的功能,又创造出了丰富的景观。
网师园;空间组织; 空间层次;对比
苏州园林充分表现出我国江南园林的艺术特点,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其中网师园以水面为核心,建筑围绕水面的布局的手法特点鲜明。其体量较小,建筑比例相对较大,但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更是体现了我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手法之精湛。笔者通过对网师园空间组织与处理手法的分析,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学习网师园在造园过程中处理建筑、水体、叠石等不同空间的组织来丰富景观设计的方法。从古典园林的经典案例中提取本质特征,体会空间组织方法的效果,并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实践中有所借鉴。
网师园空间由大大小小的若干建筑以及庭院空间组合而成,利用不同空间的组合给人以丰富的空间感受。整个园子按空间的建筑围合空间大小可分为以水景为主的主景区和以建筑为主体的住宅建筑区。网师园平面布局上以池水为中心并将园内建筑集中区与园林游憩区划分开来,而以内聚型的水池为主要景区。[1]主景区在全园无论从布局上还是空间上都占据了中心重要位置,其他各组空间围绕水面组合。按使用功能不同可以再将住宅建筑区分为园子东南部的主人会客办公区,东侧中部为生活居住区,北侧书房建筑区以及南侧宴会庭院区。网师园是私家园林的代表,建筑的布局直接决定了园林的空间形式,建筑空间的连续与流动使观赏者渐入佳境。网师园通过“空庭院(入口外环境)——建筑+院落——纯净的内院空间”的组合方式把园子统一起来。
(一)建筑及其内空间组织
陈从周先生的《说园》这样评价网师园:“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带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2]网师园中建筑类型、形态多样,却能相互协调,相映成景。
1、会客办公区与生活居住区
会客办公区与生活居住区位于园子东侧,前后三进,严整规范,遵照长幼之分、内外之别安排建筑布局,体现着儒家的礼制。[3]轿厅与正厅为一层建筑,在建园之初意图为会客,与外人接触的空间。撷秀楼为两层,是园主人居住的空间。
从阔家头巷走近网师园入口处,虽还在网师园外,但纯净的白色围墙围合出了门厅空间,窄窄的巷子在这里扩大形成了一个“交通环岛”。这处入口外以简洁、纯粹的环境作为空间序列的起始点,强烈的轴线感与住宅秩序协调。
走进大门便是轿厅,这是古代主人宾客下轿与停轿地方,古时轿夫在此处等候休息。与门外素净明亮的感觉不同,轿厅的光线明显变暗,建筑墙体的高度与光线由明变暗压缩了空间的体量。但在轿厅有四处大小不同的天井院,解决了采光问题扩大了轿厅的进深。天井的墙体与其上屋瘠向上,引导视线纵向延伸,用高度拉伸空间的范围。
由于整个园子体量不大,建筑院落空间相对较小,在院落里采用孤植的方式使植物枝干与白墙互相衬托,枝条向上生长的感觉同样是在扩大空间。
正厅是主人会客办公的地方,正厅的地面标高明显要高,突出其作为办公空间的庄重性。正厅北侧的屏风把正厅分成了南北两个空间,北面的小空间是从办公向生活转化的转折空间。有外客时关上屏风,前厅的办公完全不被后宅事务打扰。北侧的小空间有两个天井,可解决屏风采光问题。
撷秀楼是园主人居住的内宅,一层为起居室,也是联系前院与内宅主景区的重点节点,四面都有出入途径与其他空间联系。二层为卧室。经由前院办公区进入内宅区,建筑的装饰也从简洁、大气转向细致,透过花窗可以看到院落的景色,既满足采光,又引入了美景。
2、书房建筑区
A 使用自动白平衡可以相对简单直观,但精确来讲,不适合所有拍摄条件。手动调节白平衡可以使不同拍摄条件下的色温保持更加精确。我的建议是,当你没有时间手动精确设置白平衡时可以选择折衷方案。不用相机的自动白平衡设置,而是从相机提供的白平衡预设入手。通常大多数相机都会提供不同的白平衡预设选择,如日光、阴天、阴影、钨丝灯/白炽灯、荧光灯与闪光灯。通过选择与照明情况相符的预设,就能得到与当前场景接近的精确的白平衡设置,无需在后期处理时进行调整。
书房建筑区在网师园中占了近1/3的面积,这个分区里的建筑共同特点是把其所在的院落空间分为南北两部分。为了景观营造和采光需要,一般南面的院落空间面积较大,利用园林建筑、植物和山石造景,有藏有露,层次丰富。北部则多为天井式院落,有采光和通风的作用,植物以竹、芭蕉、紫薇为主。书房有的是南北两面置窗,有的是四面置窗,在室内通过窗户向外看,院外的景色被框成图画。南北院落空间一大一小,一明一暗,给坐在屋里赏景的人不同的感觉。院落与院落之间还有花窗,形成了窗外有景,景中有窗,循环反复,增加了园林的层次。
在书房建筑区里比较有特点的还要看五峰书屋院落。一般建筑的轴线多以周围道路、围墙为依据选取,由于网师园基地形状呈不规则形,北侧的十全街和南侧的阔家头巷不平行,使书房建筑区与会客办公区的轴线产生了一定角度的偏移。因两条轴线斜交,五峰书屋的梯形院落成了必然,衔接过渡的恰到好处。两条建筑轴线在这里挤出了一个梯形的院落,园主人在院子里大量置石,并利用道路来延伸空间。透视关系中有近大远小的特点,在东面较宽的一侧道路分叉成两条,而西侧较窄则设一条园路。用植物遮挡视线,使人看不到道路的去向,心理上感觉仿佛能从石头中穿过进入下一院落,但实际上这只是化解梯形院落的方式,道路终点是墙。
3、宴会庭院区
以小山丛桂轩和蹈和馆为主体的院落为半封闭式的,东南以围墙与外相隔,小山丛桂轩乃旧时主人宴客之处。[4]自轿厅向西经过廊道便是小山丛桂轩,有了北侧“云岗”的遮蔽,显得更安谧幽静。既可以在轩内透过花窗赏景,又可以坐在围廊上休息。廊子曲曲折折,将各个建筑联系在一起,步移景异。
(二)水面主景区空间组织特点
网师园整体体量较小,在全园最大最核心的院落设置了水面,几乎占整个院落面积的80%,这样的设计恰恰提升了网师园在园林设计艺术上的地位。刘敦桢在《苏州古典园林》一书中认为“以水池为中心,辅以溪涧、水谷、瀑布等,配合山石、花木和亭阁形成各种不同的景色,是我国造园的一种传统手法”。[5]园中水池的布局与整个空间尺度相适应,作为中心的水池,水面以聚为主,面积仅400 m2左右,驳岸用黄石挑砌,或叠为石矶,上面间植灌木或攀缘植物,斜出松枝若干,表现了一派野趣。[6]此处水景以静水的形式出现,水面倒映出天光云色和四周美景。以人正常视角观赏池边景色时,对岸一景三影:阳光照射时地上的影子、映在白墙上的影子和倒映在水面里的影子,空间的层次感更加丰富。相对平静开阔的水面也增加了院落空间的开敞感觉,虽然布局方法与其他园林有类似,但在细节处理上表现出了不同的空间感受。在水池东南角设置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小的石拱桥——引静桥,又叫“三步桥”。下面有小溪从石丛中流出,旁边有一立石,上刻“待潮”,让人感觉仿佛涨潮时会有水从园外经由这里潺潺而入,汇入池中。从人的正常观察视角看池西北侧的平石桥正好遮挡了水面西北侧,恰似池水向西北坦坦而去,本来平静的水面有来源,有去处,顿时为水景增添了一份活力。
通过对网师园各个空间特点的分析,可以总结出网师园在空间组织上的几种处理手法。
(一)明暗对比
通过前文对会客办公区与生活居住区的分析,不难看出网师园在处理较小的空间时,也采用了明暗对比,通过建筑墙体的围合自然光线就会变暗,在每个小空间光线最暗最压抑的地方设置天井,使人获得庭院空间上的扩大感,拉伸建筑空间的进深。[7]轿厅是空间序列中第一个光线变暗的空间,此处可以选择直接向北通过小院进入正厅,也可以向西进入主景区。无论哪一种路径选择,都会产生从暗变亮的过程,从沉闷到豁然开朗。
在园子最东侧还有一个南北向的带状空间,可以看作是巷子或“里弄”。这个空间的南面直接对外开门,为园主人提供了避开会客办公区域从东侧直接进入内宅的途径。这条巷子南北联系园外与内宅,西侧穿过了三进主要建筑院落。其平均宽度仅有0.8 m,但空间体长度却达到了35 m,左右墙体高为4~4.5 m,如果用现代较为常用的立面与路宽的比例——D∶H来计算,其值在1/4左右,这数值代表了强烈的空间闭塞感。[8]这一空间由于宽度有限,与三进建筑院落之间有两处角门相联系,除此之外两侧的白墙灰瓦上没有任何装饰,将两侧的压抑感进一步加强,只能借上方的天空透气。然而墙头挑出的檐口使看天的宽度甚至比巷子宽度还要窄。这个空间的氛围是单调、压抑的,但是一路向北,直达梯云室所在的院落却是另一番景象,园子宽敞明亮,用假山、植物产生丰富的形态与色彩的变化。梯云室院落虽然比水面主景区的面积小很多,但要比殿春簃大。从小巷空间到这里一直压抑的心情突然放开,所感受到的是比实际面积更大的院落,也进一步从心理上暗示整个网师园远远超出了其真实尺度大小。
宴会庭院区的大型乔木茂密的枝叶阻挡了向上的视线,即使在晴天光线也比较弱,加上“云岗”和“濯缨水阁”在北侧形成了比较密实的“围墙”,使游人的视线一直是被压抑的,为进入开阔的水面主景区积蓄了能量。
(二)以小见大
网师园采用主辅景区对比的手法,以水池为中心的主景区,周围环绕一些较小的辅景区,产生空间的对比,同时形成众星拱月的格局。[9]网师园总建筑面积占了30%,在空间的处理上,充分体现“以小见大”,“以少见多”的对比手法。基本上每个建筑都有前庭后院以及天井,尽管每个院落空间体量都不大,还是把总体为一层局部两层的建筑硬质感、厚重感弱化了。
网师园东侧的南北向带状空间除了体现明暗对比,其与梯云室在体量的冲击使小空间更显狭长,大空间更宽敞。
五峰书屋院落不大,但在院子里置石堆山,其间设置园路,种植大乔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使人感觉院落立面层次丰富,有一定的进深。宴会庭院区被小山丛桂轩、蹈和馆、琴室以及曲廊占去大半面积,在北侧还有“云岗”和濯缨水阁作“屏风”,院落更加封闭,如果按常规设计面积会更显局促。在此处,小山丛桂轩北有厚重的黄石假山,南边则选用了轻巧的湖石与泥土形成既是花台又是置石小景,为小山丛桂轩营造山林气氛,同时也装点了院落空间。正如计成所说“或有嘉树,稍点玲珑石块”。[10]
以小见大最典型的还要数水面主景区与周围建筑的空间处理。2.4 m长的引静桥与池水空间相比,无形之中池水似湖泊。围绕水面四周都可赏水而不会让人感觉单调就要考虑岸边景色各有特色。从网师园水面周围的观景点位置来看,游人可以直接站在水边石头台阶上近距离接触水,可以坐在轩里凭栏赏水,可以站在桥上观水流去向,可以在月到风来亭居高临下等等方式多角度去欣赏这一池水。经过分析发现,这些可供赏景的各类园林建筑体量都比较小,如射鸭廊、濯缨水阁、竹外一枝轩,而且高度都临近水面,更凸显了水面宽阔。月到风来亭位置较高,而且出挑高耸向上,与水面的横向线条形成了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张力,也成为了整个园子的控制点。水边其他体量相对较大的建筑的则通过假山、植物等造园要素进行遮挡,或者在近水一侧加上体量相对较小的建筑进行过渡,最终使园子无论是动赏还是静观都能因景得宜。
(三)丰富的空间层次
网师园的各个空间在平面布局上组织合理,在立面上也层次丰富。会客办公区和生活居住作为住宅中的主体建筑,是整个园子中高度最高的。书房建筑区和宴会庭院区的建筑与植物组合,将主体建筑与主景区从空间上隔离,在高度上进行过渡融合。水面周围小体量的园林建筑和植物山石是园子的中心也是高度是最低处,在高度上也体现了中心景区的内聚性。
园子里的植物在一天之中由于太阳照射的方向不同反映出的本身色彩,逆光色、背光色增加了空间的丰富度,而且植物有四季季相变化,有生命力,每一时刻的空间感觉都是不同的。在院子墙面上留下的漏窗把院外的景色引进来,延伸了院子的进深,使院落的层次感增加,把不同的空间渗透整合在一起。
网师园虽然面积小,但在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范例。从网师园的空间组织分析来看,空间分区明确,建筑功能流线组织合理。以水面主景区为核心,通过明暗对比、以小见大、丰富的空间层次等多种手法将园林空间组织起来。利用有限空间既满足了园主人生活、起居、休闲,又创造了丰富的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是基于感觉的真实、是真实的物质、空间与身体的相遇。[11]现代的园林设计受到社会变化的冲击,热衷于视觉震撼、热衷于强调自我特色,或是走向千园一面的极端。我们需要对中国古典园林成就进行充分解读,学习其中造园的手法,并借鉴吸收到园林设计实践过程中,设计出生命力持久的园林。
[1]孟兆祯.认识苏州古代园林[J].中国园林,2010,26(7):15-18.
[2]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17-58.
[3]赵志勇.江南四个园林造园风格比较研究——个园、何园、网师园、沧浪亭[D].上海:同济大学,2009.
[4]张俊玲,姚琳.网师园的园林文化气息[J].山西建筑,2010,36(27):347-349.
[5]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5-18.
[6]魏民.风景园林专业综合实习指导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15-118.
[7]徐文涛.网师园[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97-113.
[8]周红卫.诗画·意境——论网师园的园林艺术[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0-22.
[9]施佳男,周培.中国园林建筑之美[J].山西建筑,2009,35(2):345-346.
[10]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89-235.
[11]戚宏.网师园的空间分析[D].上海:同济大学,2006.
AnalysisoftheSpatialOrganizationoftheMaster-of-NetsGarden
WANG Jin-fang1, LV Zhi-hong2,FENG Xiao-yu3
(1.CollegeofUrbanandRuralConstruction,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guShanxi030801,China; 2.TaiguOfficeofArchitecturalDesign,TaiguShanxi030800,China;3.LandscapeArchitetureSchool,BeijingForesty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
The Master-of-Nets Garden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with water as the main feature to create a private residential spac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natures of the space, the garden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jor parts: waterscape area and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area. Based on their different functions, the later is classified into office area, housing area and banquet area. This paper attempted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artition and the link between each partition aiming to employ such ways as contrasting light and dark areas, increasing spatial levels and utilizing limited areas to satisfy various purposes in spatial organization into pratice.
Master-of-Nets Garden;Spatial organization;Spatial level;Contrast
2014-05-11
王晋芳(1987-),女(汉),山西太谷人,主要从事园林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
TU986
A
1671-816X(2014)08-0861-04
(编辑:佘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