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莉, 田 园
(沈阳大学 a. 党委宣传统战部; b. 人事处, 辽宁 沈阳 110044)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冯 莉a, 田 园b
(沈阳大学 a. 党委宣传统战部; b. 人事处, 辽宁 沈阳 110044)
分析了新媒体的内涵及特征和新媒体给大学校园文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强调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正确发挥新媒体优势,积极拓展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引导新的文化形态,实现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新媒体; 大学; 校园文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兴起,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由“手机+网络”引领的规模空前的传媒变革,为全方位的双向互动提供了可能,使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人类的生产、生活、科技、教育事业等带来史无前例的革命。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时代发展大潮中,思考和探索新媒体传播方式和环境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影响和冲击,研判大学文化发展变化新特点和新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作用,对提升大学文化建设的水平,改进大学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1.新媒体的内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新媒体的内涵进行了研究,但至今没有达成定论性共识。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到新媒体是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人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的媒体形态[1]。具体来说,学术界目前普遍较为认可的定义是: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的称为“第五媒体”[2]。
2.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1) 交互性。传统媒体在信息传递中具有单一性的特点,而新媒体在信息传递上实现了实时和双向。现在人们常用的论坛、贴吧、博客、微博、聊天群、飞信、社交网站、网络课堂等传播形式打破了传统媒体中不同媒介、不同时空、不同行业、不同受众之间的界限,使人们的交流冲破时空限制,将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互动”的交流。
(2) 开放性。新媒体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无论从信息容量、传输速度上看,还是从交互性、覆盖面上看,其具有的优势都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尤其是它提供的开放的信息渠道更为传统媒体不可比拟。无论受众的宗教信仰、政治倾向、价值取向、文化背景,还是受教育程度怎样,人人可以发布信息,人人可以接收信息,受众在共享信息的同时也不受限制地相互传播、扩散着信息。
(3) 时效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完全不受时间的限制,随时可以进行信息的加工和发布,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信息,产生信息的聚集效应,使得信息的采集、发布和反馈一体化,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媒体因层级较多而产生的信息滞后问题,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4) 虚拟性。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现实和虚拟空间的界限,使人的认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虚拟世界的交往中,人具有了匿名性。这种虚拟和未知,对人的猎奇心理和探索欲望来说,具有传统的交往方式所不能具有的刺激性,在一定程度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理。
(5) 娱乐性。人们不仅能阅读文字、观看影像资料,也能进行聊天、欣赏音乐和收发信息。双向互动网络传输新媒体的特点决定了每个上网的人都能成为媒体的主角,由此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娱乐方式。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影响人们的思维、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有专家指出,新媒体对于现代生活来说,已不仅仅是工作、学习、交流的工具,而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文化环境。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价值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总和,是大学的办学理念、风格特色及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精神所在。优秀的校园文化体现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办学特色,引领着一代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对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新媒体的出现,在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创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传统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1.新媒体给大学校园文化带来的机遇
(1) 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载体。随着新数字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空前巨量的知识与信息被发掘、汇聚和传播,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养分和取之不尽的素材,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大学文化的内容,而且也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传统校园文化建设多依托于宣传栏、校报、校园广播等载体,不仅容量小、传播速度慢,而且内容更新也滞后。面对新媒体下的新的文化环境,大学可以创新思路,充分利用新兴媒介手段这种大学生喜欢的方式方法,多在载体建设创新上下功夫,如开辟学校官方网站、校内社团网站、校园BBS、大学微博、QQ群、手机微信、校长信箱等,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的文化需求,给大学生提供更加自由、更具思维灵动的校园文化空间,形成更有效、更全面的校园文化覆盖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 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传统媒体时代,大学校园是一座相对独立的“象牙塔”,大学的文化活动在校园的围墙之内自成系统,空间局限性很大。而到了新媒体时代,由互联网营造的一个超越地域和国界的信息传播空间,以其传输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和交互性强的优势,彻底突破了大学校园的空间局限,不同大学、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家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大学师生身处校内,就可快捷地借助新媒体主动迅速、大规模地传播优秀的文化成果,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大学与社会务界的联系,扩大了校园文化的覆盖面,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
(3) 加快校园文化的对外开放。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前,传统大学校园文化是相对封闭的。但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信息渠道的开放性,校内外的信息交流日渐频繁,校园文化的社会性日益加强。一方面,新媒体日渐成为校内师生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校外的社会事件、价值观念对校内师生群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大学校园内所发生的事件,往往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成为社会大众共同关注的公共事件,校园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向社会展现,其中不少有益部分逐渐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并推崇[3]。可以说,新媒体环境不仅为校园文化打通了连接社会主流文化的渠道,而且为其提供了展现自我的空间和舞台。
(4) 繁荣了大学亚文化。大学亚文化包括校园网络文化、课桌文化、宿舍文化、短信文化等。在新媒体环境中,这些亚文化都能在广阔的网络空间中找到一席之地。可以肯定地说,在我国基本没有不上网的大学生,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解决学习问题、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开展休闲和娱乐活动的最佳途径,而学校门户网、校园BBS、微博、QQ群、微信群等更成为大学生丰富和发展校园亚文化的主要阵地和虚拟平台。在这里,大学生的思想倾向更加活跃,更加富有主见,对公共事件的参与意识更强,校内各种亚文化彼此交融、求同存异,使师生个性化需求得以满足,而亚文化在凝聚人心、整合资源、凝练共识等方面,激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2.新媒体给大学校园文化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既有国际的、前沿的、新颖的、精华的内容,也有消极的、腐朽的、萎靡的、淫秽的信息。大学生在尽情享受新媒体巨大的便利和愉悦的同时,“潘多拉的盒子”也被悄然打开,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4]。而对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而言,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在为人们提供机遇和创新渠道的同时,也令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
(1) 严重冲击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大学文化的重要使命是培育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长期以来,大学文化的这一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然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其开放性使大学文化不得不向虚拟社会开放,而新媒体传播方式自由、隐蔽,加上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大力宣扬极端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拜金主义,使新媒体信息良莠不齐,冲击着校园传统文化和伦理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大学对文化建设的主导权被削弱,大学核心价值不断受到冲击,大学维护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主流文化中心地位的难度日益加大。
(2) 造成人际关系的冷漠。网络时代,由于人际交往的私密性较强,加之便捷高效,使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增加,QQ群、微信朋友圈、微博群等成为大学生的精神乐园。如今,大学生更加注重网上沟通和交流,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致使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蜕化,最终造成校园文化建设中人际网络的逐渐冷漠。另外,部分大学生由于心智还未成熟,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易于被低俗、淫秽、暴力等内容熏染,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变得空虚、焦虑和冷漠,严重的会造成自我封闭、自我摧残,甚至自杀或走上犯罪道路。
(3) 削弱了大学文化的引导功能。新媒体以其快捷、丰富的优势拓展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容量,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方式,但这种变革不仅造成了大学生的“新媒体依赖症”,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的大学校园文化形态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4) 有可能导致传统大学文化建设方式失效。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接收新思想、新观念的能力不断增强,大学生、校园社团以及其他各种亚文化组织,都可以依托新媒体这一平台,以各自的方式,对大学校园文化产生各种影响。而与大学生相比,大学承担文化建设重任的人员和机构,在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对新媒体技术缺乏敏感性、重视程度不够、技术水平不高,导致难以及时掌握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各类相关信息,难以及时跟踪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难以有效地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互动和沟通交流,在实际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在空间更加广阔、主体更加多元、对象更加复杂的情况下,如不及时对传统的大学文化建设方式和手段进行变革,其功能有可能逐渐失效,大学也将逐步丧失文化建设的主动权[5]。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学校的自身发展,对社会也有很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广泛深远, 喜忧参半。 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对于大学自身发展很迫切,而且也是大学应尽的社会责任。为此, 大学应当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采取有效策略, 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打造以新媒体技术为媒介的互动式宣教阵地
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网络文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阵地。面对新的形势,大学的管理者应加强学习,在认识上再提高一步,在总体布局上再加强一步,在投入上再加大一步,在设备上再优化一步,整合、开发和利用好网络信息资源,引导师生运用好新媒体技术。新媒体工作人员既要在政治思想上过硬,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既要建设好具有正能量的工作载体,又要切实增强校园网教育服务的功能,掌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同时,要根据新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特点,与广大学生保持紧密联系,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疏导和帮助广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思想难题,将新媒体打造成为互动式的思想政治宣教阵地[6]。
2.促进校园文化媒体融合,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的立体式多媒体平台
新媒体与宣传栏、校报、校园广播等校园传统媒体并不是相互抵触和孤立的,新旧媒体各具传播优势,通过对各种新旧媒体的融合,打造多元化、立体式平台,能够使新旧媒体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全方位地展示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生活,实现对学生的多重覆盖。
要用好新媒体这个平台,导向鲜明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校园文化主流思想,扩大社会影响力,塑造良好形象。
要将新媒体的元素融入到传统媒体当中。在宣传栏、校报、校园广播中多使用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网络语言,同时以新媒体的新型表现形式增强媒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发挥多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合力。对于一个话题或突发事件,可利用新媒体方便快捷的特点抢占舆论先机,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引导人的主动权。结合传统媒体深度报道、声音资讯、场景画面等优势,将宣传工作做深做细,充分达到引导正面宣传的目的和作用。
3.发挥新媒体的正能量,加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加快大学文化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进入新媒体时代,虽然大学文化的主体更加多样,价值更加多元,但越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大学就是越要抓好新媒体建设,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大学生对拜金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和不良社会现象的认别和抵制能力。
4.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网络的构建
新媒体对大学文化的最直接冲击就是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和交往方式,人际交往的“虚拟化”“空心化”“碎片化”导致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简单化”“冷漠化”和“片面化”,难以适应走向社会后岗位的需求[7]。开展文体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实践平台,将他们的注意力从虚拟的世界中转移出来,通过现实的人与人的交往,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5.加强对新媒体的有效控制,为大学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校园主流文化话语权被削弱,层出不穷的各种校园亚文化对校园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陷入迷茫的困境。因此,大学必须加强对新媒体的有效控制,以加强对舆论的监测和引导,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消除各种错误观念对大学生思想的误导,唤醒和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文化道德意识,增强大学生对善恶美丑、大是大非的鉴别能力,自觉抵制网络消极因素的影响,为大学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为了加强对新媒体的控制,大学必须打造一支党委领导下的,由党委宣传部、团委、信息中心、学生处、思政部等方面组成的新媒体管理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更应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把握教育引导的最佳时机,以平等的方式、亲近的姿态和多样的媒体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人际交往、专业学习、发展方向、职业选择等方面的现实问题。
[1] 熊澄宇. 整合传媒:新媒体进行时[J]. 国际新闻界, 2006(7):9-13.
[2] 百度百科. 新媒体的优势、特点和发展趋势. http:∥wenku.baidu.com/view/991bca06de80d4d8d15a4f4a.html.
[3] 张朱博.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125-130.
[4] 覃利琛. 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 时代报告:学术版, 2012(10):44.
[5] 曹阳.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文化建设[J].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 2013(3):6.
[6] 陈义. 谈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作用[J]. 科技资讯, 2010(36):148.
[7] 杨华春.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 理论观察, 2010(6):119-120.
【责任编辑张跃双】
ConstructionofUniversityCampusCultureinNewMediaEnvironment
FengLia,TianYuanb
(a. Party Committee, Propaganda and United Front Work Department, b. Personnel Department,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44, China)
The content and features of new media are analyzed as well a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to the campus culture by new media. The strategies to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in new media environment are proposed. It is emphasized that, to achieve the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new media era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educators must carefully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campus culture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correctly take advantages of the new media, actively expand the new positions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guide new cultural forms.
new medi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mpus culture
2014-03-05
冯 莉(1977-),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编辑。
2095-5464(2014)05-0669-05
G 641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