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珠柴江霞 徐笑喆
父母教养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自尊、人格特征、自我评价能力、应对方式、学业成就、目标定位、职业探索和职业满意度等特点的形成,更是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偏差行为、犯罪倾向及犯罪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幼儿期是个体形成积极自我评价和基本信任感的关键期。依恋理论更明确指出,早期依恋经验会内化为稳定的有关自我、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型。进而对个体适应与发展产生持久而广泛的影响。因此,早期亲子互动对个体自我评价有模塑作用,并影响个体未来的心理与社会适应。
个体的不良的社会适应很有可能是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个体的违法犯罪行为是违法犯罪机遇与违法犯罪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违法犯罪心理起决定性作用,而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与不健康的心理素质有着直接的联系[1]。
自信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作为人应具备的基本自我认识能力,自信心对每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然而,经过大量查找文献,不少青年的自信程度不高而且不同青年群体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很多,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自身因素等。其中,家庭环境中的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年群体自信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如何呢?以往注重的是对青少年的心理研究[2-4],而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相对较少。另外,对青少年的心理研究着重点放在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或者偏重于对已经出现问题的解决[5-6],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自信心的相关研究还很不足。尽管有研究发现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以及各类犯罪人员与正常人群相比在父母养育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7],但都是关于男性服刑人员的研究[8-12],所以对女性服刑人员的相关研究尚属空白。我们希望本文的研究能成为对相关研究课题的一次扩充。
1.1 对象选自河北省某高校和省女子监狱,有效被试为140人。其中,在校女大学生70名,女性青年罪犯70名,年龄范围都在18~24周岁。独生子女37人,非独生子女103人;正常家庭的子女123人,父母离异或父母中至少一人亡故(非正常家庭)的子女17人;平均年龄22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84.3%,高中及以上15.7%。青年女犯的文化程度比例分布为小学22.9%,中学61.4%,大专15.7%。
1.2 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13]。该量表由瑞典C Perris等人编制,岳冬梅等人1993年修订改编而成,EMBU共有66个项目,由被试凭记忆分别对父亲和母亲的养育方式进行评价。分别是: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F1);父亲惩罚、严厉(FF2);父亲过分干涉(FF3);父亲偏爱(FF4);父亲拒绝与否认(FF5);父亲过度保护(FF6);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MF1);母亲过度干涉、保护(MF2);母亲否认(MF3);母亲惩罚、严厉(MF4);母亲偏爱被试(MF5)。
个人评价问卷(PEI)[13]采用Shrauger在1990年设计,经季益富等翻译修订而成,测量内容为自信程度。分为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爱情关系、社会相互作用及同人们交谈6分量表,除6个分量表外,还有一些条目是评定总体自信水平和有可能影响自信判断的心境状态。除体育运动分量表包括5个条目以外,其他分量表各有7个条目,共计54个条目。采用4级计分,1=非常同意,2=基本同意,3=基本不同意,4=极不同意。总分范围54~216分,分值越高表示自信程度越高。
将上述两种测查量表及问卷的答卷纸按每人1份印制装订成册,一次发给被试,集体施测。每种量表评定结束后,休息5~10分钟后继续进行下一项测查。为避免被试由于顾虑而影响答卷的客观性,答卷署名与否自便。
1.3 统计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2.1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分析
2.1.1 家庭内部父母教养方式一致性比较由于过干涉和过保护在父亲方面分为两个因子,在母亲方面则合并为一个变量,为了比较的方便,将父亲的过干涉和过保护合成一个因子,比较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女性青年罪犯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致性比较(n=70±s)
表1 女性青年罪犯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致性比较(n=70±s)
注:*P<0.05,*P<0.01,***P<0.001,下同
因子父亲母亲t情感温暖关心44.7±10.5949.44±14.58-2.94**严厉惩罚18.03±6.213.01±4.9513.41***过干涉过保护14.89±3.3934.36±10.34-17.53***偏爱被试10.83±4.8810.03±4.811.98*拒绝否定9.17±3.1313.07±4.16-15.19***
表2 女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致性比较(n=70±s)
表2 女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致性比较(n=70±s)
因子父亲母亲t情感温暖关心46.09±7.5752.03±8.8-8.93***严厉惩罚15.13±5.2910.31±3.787.04***过干涉过保护14.81±2.5933.89±5.52-39.48***偏爱被试10.59±3.3710.40±3.191.02拒绝否定7.86±2.5310.54±4.51-5.87***
表3 两类群体之间父母教养方式差异的比较(±s)
表3 两类群体之间父母教养方式差异的比较(±s)
项目因子女性青年罪犯女大学生t 54 89父严厉惩罚18.02±6.1915.12±5.292.98**过干涉19.77±4.9619.68±4.140.11偏爱被试10.82±4.8710.58±3.370.34拒绝否定9.17±3.127.85±2.532.73**过度保护10.01±2.529.92±2.240.21情感温暖关心49.44±14.5752.02±8.8-1.27母过干涉过保护34.35±10.3333.88±5.510.34拒绝否定13.07±4.1610.54±4.53.45***严厉惩罚13.01±4.9510.31±3.773.63***偏爱被试10.02±4.8110.40±3.19-0.情感温暖关心44.7±10.5946.08±7.56-0.
从表1可知,女性青年罪犯的家庭内部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的每个因子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女性青年犯罪更多地感受到来自父亲的偏爱比母亲的多,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与否认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父亲的,而惩罚与严厉因子得分显著低于父亲的。
由表2可知,女大学生的家庭内部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关心、严厉惩罚、过保护过干涉、拒绝否定等因子上父母对被试存在显著差异,偏爱被试因子上差异不显著。
2.1.2 两类被试群体之间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为了探讨女性青年罪犯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对两类群体被试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3。女性青年罪犯和女性在校生在父亲严厉惩罚、父亲拒绝否定、母亲严厉惩罚以及母亲拒绝否定这4个因子上差异显著。
2.2 个人自我评价问卷的分析对两类群体PEI的各个维度和总分进行t检验,见表4。女性青年罪犯和普通在校女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从总分上看差异不显著,但在体育自信、学业自信、总体自信水平这3个维度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评价的相关分析
2.3.1 女性青年罪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评价之间的相关分析从表5可知,女性青年罪犯的EMBU因子与自信心的某些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①母亲的偏爱被试与女性青年罪犯的社交焦虑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②母亲的拒绝否定与女性青年罪犯的外表自信上呈显著负相关;③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和父亲的过干涉在女性青年罪犯的恋爱自信上呈显著负相关;④父亲的过保护与女性青年罪犯的学业自信呈显著负相关。但是,其余的父亲教养方式与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与自我评价的各维度的相关均不显著。
2.3.2 女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评价之间的相关分析见表6。
表4 两类群体个体自我评价的差异比较(±s)
表4 两类群体个体自我评价的差异比较(±s)
维度女性青年罪犯女大学生t社交18.64±3.2119.06±2.69-0.83恋爱17.71±3.7617.8±2.66-0.16体育11.64±3.1312.81±2.92-2.29*外表17.9±4.0718.23±2.88-0.55学业18.13±2.8619.53±2.42-3.13**交谈20.61±3.4221.4±3.09-1.43心境16.1±3.3216.26±2.37-0.32自信16.11±3.2117.53±2.47-2.93**总分136.86±19.22134.11±10.361.05
表5 女性青年罪犯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评价之间的相关矩阵(r)
表6 女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评价之间的相关矩阵(r)
从表6可知,在校女大学生的EMBU各因子与自信心各维度的相关程度与女性青年罪犯相比有明显不同。父亲的偏爱被试和父亲的过保护在女大学生的恋爱自信上呈显著负相关;而其他因子均与自信水平并无显著相关。
3.1 家庭内部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致性从家庭内部的教养方式看,无论是女性青年罪犯还是女大学生,其父亲都比母亲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理解,偏爱,拒绝、否认和过干涉、过保护,较多的惩罚、严厉,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大致吻合。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那些表现出过多惩罚、过度严厉或者过多干涉、保护和过度溺爱的极端化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孩子各种各样的人格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而且,由于中国妇女被传统"相夫教子"的观念所影响,母亲更多精力分配在教育子女上,承担起照顾孩子日常起居和抚养教育职责的主要是母亲,而父亲主要的职责还是养家糊口和建基立业,父母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这种角色地位的差异就容易导致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有所差异,这容易使母亲表现出较多的理解、关爱、保护和干涉,使父亲表现出较多的惩罚和严厉,这也体现了典型的"严父慈母"的教养理念。所以,中国家庭里的母亲相对于父亲来说,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可能会比较大。本来,父母教养方式的适当差异,起到的是一种互补作用,是有利于子女成长的。如果这种差异超出了一定限度,走向极端,很难给子女明确的期望,只会令其无所适从,而且易造成子女心理冲突,产生神经质行为,难以获得心理和行为的同一,导致他们的社会行为出现偏差,从而易入歧途。因此,双亲教养方式的一致性十分重要。
3.2 两类群体间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从整体来看,两类群体之间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确实显著。通过与女大学生的比较分析发现,女性青年罪犯的父母教养方式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女性青年罪犯的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差异极为显著,女性青年罪犯的父亲比母亲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干涉过保护,过多的偏爱、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第二,女性青年罪犯的父母与女大学生的父母相比,表现出较多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
产生这些特点的可能原因主要有:①家庭结构的残缺严重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已有研究发现,女性青年罪犯来自家庭结构残缺(父母离异或一方亡故)受到较大影响。由于父母的角色地位不同,对孩子社会化过程产生的影响也有所差异。残缺的家庭由于父亲或母亲一方的缺失,不仅直接制约着孩子社会化的效果,而且也容易导致剩余的父母一方在对孩子教养的过程中采取极端化的教养方式,要么过度干涉、过度保护、过于溺爱孩子,要么有太多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对孩子缺乏关爱和理解;②父母的角色地位和对孩子的期待影响其采用的教养方式;③受教育程度低也可能是推向其走向犯罪道路的因素,因为过早地脱离学校教育,可能会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少年的影响从而主动或被动地导致犯罪。总之,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易阻碍孩子正常社会化,形成不良习惯与人格,而这些不良习惯与人格正是犯罪的内在动因。监狱女犯的父母缺乏情感关爱或者过度严厉惩罚、教养不当,以至于孩子自暴自弃,这可能是其推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之一。
3.3 两类群体在个体自我评价上的差异从自我评价情况看,女性青年罪犯在体育自信、学业自信、总体自信水平这几个维度上的自信水平均显著低于普通在校女大学生。由此来看,女性青年罪犯可能因为在学业上和体育方面的自信水平较低,进而对自己的总体自信水平评价不高,较低的自信水平或许是促成她们犯罪的因素之一。
3.4 两类群体的父母教养方式与个体自我评价的关系女性青年罪犯的EMBU因子与自信心的某些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母亲的偏爱被试、母亲的拒绝否定、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父亲的过干涉和过保护等多数因子与女性青年罪犯的自信水平显著相关。而在校女大学生的EMBU各因子与自信心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与女性青年罪犯相比有明显不同。父亲的偏爱和父亲的过保护在女大学生的恋爱自信上呈显著负相关;而其他因子均与自信水平并无显著相关。
综上表明,虽然母亲教养方式不一定直接影响女性青年的犯罪行为,但是它与女性青年自我评价情况之间的关系较之于父亲的教养方式更为密切。进一步还说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女性青年罪犯自信心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对女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女性青年犯罪与其父母教养方式之间有很大关系。无论缺乏父爱还是母爱,都可能给处在社会化关键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带来终身难以愈合的创伤,使孩子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1] 李琰琰,马杰.全国消防员16PF常模标定及结果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2):1859-1858
[2] 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59-61
[3] 王晶莹,焦锋.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5):332-333
[4] Barrera M,Prelow H M,Dumka L E,et al.Pathways from family economic conditions to adolescents'distress:Supportive parenting,stressors outside the family,and deviant peers[J].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02,30:135-152
[5] 罗贵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水平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2):198-199
[6] 鲁蕊.自我评价、自尊与创造性关系的实验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7] 王丽,李建明,李丽娜.监狱犯人早年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5):566-567
[8] 刘衔华.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年犯罪的相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0(5):145-148
[9] 罗艳红,蔡太生,张玉宇.罪犯家庭教养方式特点[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5):708-712
[10] 邱昌建,方进博.成年罪犯人格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8):563-565
[11] 邵阳,谢斌,乔屹.等.男性暴力型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愤怒情绪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4):481-483
[12] 焦歆益,李峰,吕红波.监狱成年男性罪犯早年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8):1214-1216
[1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61-167,32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