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远人 远人非道

2014-04-02 02:07伍茂春
民主与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平民精英信任

伍茂春

制度变革与创新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标志的制度变革与创新则是中国人历经百余年艰难曲折之后才找到的一条自我完善、自我创新之路。在改革开放进入第四个10年之际,《精英与平民》聚焦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及时而警醒地告诉我们,古老的中国完全可能通过“信任民主”的制度建设,形成精英与平民的合力,激发出新的社会生机与活力,實现后来居上的强国梦。

本书在内容结构安排上分为九章,前三章是作者已经面世的《文明与法治》的“升级版”,从统一与分裂、民主与民族这两对东西方文明基因迥异、国情截然不同的元素进行比较分析,立足本国实际原创性地提出了“信任民主”的构想(即任命权+否决权,任命权自上而下,否决权自下而上,既享受民主之好处,又避免选举式民主的种种陷阱)。

第四章到第八章是全书命题“精英与平民”的对应表述,其中第四、五、六章借精英与平民这对民主的孪生子,理性剖析了西方选举式民主所隐藏的信息不对称、经济不平等、资本无处不在等无法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第七、八章论证了“信任民主”在推进社会自我改进、塑造底线公平与机会公平方面之制度功用。第九章“信仰与生活”是从政治信仰、命运共同体角度思考未来。

本书是一本关乎中国未来政治生活,关乎中国政治制度顶层设计的政治学书籍。它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说,或许意味着我们在民主建设、民主建言上有了一本从中国历史、中国国情出发去思考、去研究的托克维尔式著作。1835年至1840年,托克维尔在深度考察美国社会民情后,撰写了政治学名著《论美国的民主》,从北美地理、历史、人口来源、社会情况、法治等方面分析了美国的民主与共和制度之来龙去脉、利弊得失,试图对自己的祖国——法兰西的民主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2004年至今,本书作者深切思考东西方文明根本差异,着眼历史、地理、文化、民族等情况进行世界主要国家民主实践的比较研究,进而建设性地提出“信任民主”的构想,何尝不是呕心沥血地为自己的祖国——中国的民主建设、制度创新提供意见与建议。事实上,作者并不仅止于此,尤为令人折服的是,作者在书中建设性地提出“信任民主”的构想,独辟蹊径地提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深入推进的破局思路!

相比较若干年前的政治学书籍,我们能够感到作者在民主建言方面的自信与成熟,智慧与通达。曾几何时,讲到政治民主化这个敏感课题,我们的脑海里只有美国式的民主模型、只有意识形态之争。在本书中,作者把各国民主实践放在统一与分裂、稳定与混乱的维度上进行综合考量、分类剖析,清晰展示出冷战结束后的全球民主化浪潮,在欧洲分化瓦解了一个个多民族国家,在非洲则依然是民主外衣下的“部落国家”,在仅有的几个大国多民族国家里,民主与民族、宗教纠缠不休。一言以蔽之,以所谓民主的先进性为旗帜进行普世化给各国带来的不是福音,一旦遇上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则必定成为动乱、战争、分裂的导火索。

事实上,历史上的民主一般与小国结缘,直至美国建国才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实施民主共和制的大国,但是至今才200多年建国历史是否就算经得起历史考验还需打个问号。而中国作为历史上最久远、文化最连续,长时间超越西方文明的唯一文明国家,其文化的统一性、兼容性一直是西方国家艳羡却绝难学会的。作者认为,基于中国国情提出的“信任民主”构想,可以跨越选举式民主的陷阱,在探索多民族国家民主制度建设中走出一条独辟蹊径的道路。

在本书的正题部分,作者展开的是精英与平民关系论题。这个命题的提出,原意是继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进行“文明与法治”的横向结构比较、论证中国与西方在民主法治方面的某种不同之后,通过“精英与平民”比较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无论横向结构上有多少差异,但都面临着社会纵向结构“精英与平民”对立统一的制度安排。在这里,我们可以明白作者在横向比较各国民主与法治时,思考提出了“信任民主”的构想。但是“信任民主”作为一项整合纵向意见的政治制度安排,其创设是否合理,就其社会实践而言,主要看是否有助于实现社会上中下层的相互接纳、流动,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助于保障社会公平。因此,将“信任民主”的构想纳入精英与平民的框架讨论实属题中之义。

“信任与民主”的构想在社会纵向结构的制度安排中,其实非常类似于科举制度创设初期的制度安排。在传统中国社会里,科举制的创设一举解决了平民与精英的流动与变迁问题,保证了平民垂直流动到社会上层的机会公平、底线公平,成就了中国隋唐以后长期的社会稳定。公元605年科举制创设至今,中国历史上仅有五代十国的半个世纪是陷入分裂纷争,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统一政权,这其中科举制度发挥的社会稳定器作用不可小觑。在当代社会中,尽管我们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后,通过高考制度加公务员考试制度来分拆科举制度,重新构建和保留了一条通过读书完成社会成员垂直流动的渠道,但是这显然还不够面对一个多元化、扁平化发展的公民社会。在这个意义上,“信任民主”构想就“精英与平民”的统一,社会民情、公众意见的上下流动进行制度安排,实质上具有科举制创设时期的革命意义,因为它可以在精英与平民之间架起一条垂直沟通、和谐可控的交流渠道,从而持续提升现代中国社会的稳定阀值。

在“精英与平民”的讨论中,作者专门写了一章“资本与政治”。这个多少有点敏感的论题将东西方政治与资本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关于西方社会的资本长驱直入,近代以来资本长期影响、控制西方政治,从西方各国发行货币的央行居然都是资本化的私人企业在运作一事,可算是一语泄漏了西方民主社会被资本控制的天机。而中国社会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历史上的“重农抑商”压倒了资本异化政治的危险,但是过于强大的政治反过来会异化资本,甚至异化社会,以至于一个社会的一切事情最后都要跟政治权力挂钩。在书中,作者认为建立平民制约政治权力的常态化机制是中国社会保持政治不被资本异化的强大武器。在西方国家无一不受制于资本制约的同时,我们通过平民有效参与制约政治,使得资本与政治都处于相对可控状态。如果平民制约长期缺位,则政治与资本相互异化只会繁殖出官商勾结的“权贵资本”。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社会将丧失建立一个好社会的历史机遇,全球抵抗资本异化的希望也将最终落空。这是全书的使命所在,也是实施“信任民主”的时代感、紧迫感所在。

当然,《精英与平民》如同任何一本过往的著作,都有其可以挑剔和完善的地方。从读者的角度考虑,书中放弃了一些讲学中的经典图表就至为可惜,比如比较东西方地理异同完全应该将季风吹过欧亚大陆两岸的不同风向图呈现在书中。其次,“信任民主”与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创设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似可作更系统的比较研究。其三,作为一本严肃书籍,全书构架严谨,但如果在目录部分能够参考托克维尔著作,多一些问答式的题目,则更容易将读者引入精彩论题。其四,“历史的三峡”论虽然较为精彩,但是毕竟将中国社会的秦汉社会转型、近代社会转型进行比较只是一种类比式论证,作为立论基础略显不足,作为一本可能引起国际学者研究的政治学书籍也略为不妥。

这本充满理想、思想的书是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刘哲昕老师的心血之作。作者为写作此书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理论和资料准备,每研究一个论题几乎都远溯驱动历史的动因,纵横比较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之异同,充分撷取国外政治思想研究方面的文明成果。他为写作《文明与法治》,较多地运用了对英国和美国的比较研究。而这本书中,则较多地运用了对法国的比较研究。此外,作者还注重在讲学过程中、实地考察中完善自己的构想,比如从“否决式民主”到“信任民主”的完善,汶川地震救援中的思考,考察新加坡过程的种种启发,讲学中与基督教学员关于信仰话题的互动都写入书中。可以说这是一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书,是一本身体力行、力透纸背的书。在中国今天仍在进行的现代化大潮中,研究和思考立足本国实际、博采西方所长、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创新正其时也,“信任民主”的构想如能纳入顶层制度设计,必将如历史上的郡县制之取代分封制、科举制之取代世卿世禄制一样,对中国社会转型发展、中华民族再铸辉煌产生深远影响!

道不远人,远人非道。作者的构想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读这本书,用书中的思想去镜鉴当下、思考未来。

(《精英与平民:中国人的民主生活》,刘哲昕著,法律出版社2014年出版)

(作者单位: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猜你喜欢
平民精英信任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金融精英速成指南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精英云集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信任
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