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中军,范福军
(1.广东科技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510620;2.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510642)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深深地影响着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深刻反映了时代脚步的款款烙印,也成为那个时代文化特征的表现,特别是衣生活的状态无不渗透着社会发展、物质与精神文化的特质。服饰是时代变迁的参照物,彰显着社会发展的缩影,反映了时代社会文化的内涵。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们就已将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服饰文化是人们物质、社会、精神文化的载体,是人们共有的、后天习得的、符号化象征的群像特征。服饰文化教育无疑是构建、传播、发扬服饰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岭南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和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此探讨了岭南特色服饰文化的职业教育。
岭南文化由渔猎文明、稻作文明和商贸文明构成南越文化、南迁的中原文化 (主体)以及因海上丝绸之路注入的外来文化等构成, 岭南文化具有务实世俗、重商远儒、兼容求新等特质。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两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广东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汉文化的主体。
广府文化是广府民系的文化。它是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粤语文化,它从属于岭南文化,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由于广府文化在广东民系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因此,广府文化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粤文化的代称[1]。
服饰文化的内涵应该包括服饰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实质两个方面。服饰作为人类最一般的基本需要,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外,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还体现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状态。服饰文化既包括生产服饰的材料、技术工艺等物质构成,也包括服饰的精神构成,如人们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泽爱好、文化心态等,都会积淀于物质的服饰之中,丰富服饰文化的内涵[2]。
岭南服饰以土著南越服饰为基础,以中原汉服为主体,博采南越其他民族之精华,经过长期融合、创新、升华而成的一个区域服饰文化体系,岭南服饰文化是中华服饰文化和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岭南服饰文化由广府、客家和福佬等三方面构成。
(1)广府服饰文化包括广东省中部、西南部和广西东部,由于广府服饰文化深得三江地理之便利,博采多种服饰文化之精华,特色鲜明;
(2)客家服饰文化以客家方言覆盖地区为主,其服饰以中原传统服饰文化为特色;
(3)福佬服饰文化以潮汕平原和粤东沿海为主,服饰文化特征以耐水服饰为特色。
1.5.1 服装人才
从目前我国统计口径来说,所谓服装人才是具有服装中专 (服装职高)学历及以上或具有服装初级职称及以上的工作人员;服装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服装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能够胜任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员工;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劳动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3]。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1.5.2 服装职业教育
服装人才职业教育要以职业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掌握服装基础理论知识、服装工程技术,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具有较宽阔的职业视野,对时尚有较强的敏锐性和理解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以及人文素养,能够致力于现代服装产业发展的服装专业设计与技术人才[4]。要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为目的,以工、学结合为手段,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建立融 “教、学、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长久以来,岭南民族以其鲜明的地理特点、缤纷的色彩组合、繁多的款式式样、精湛的制作工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为世人所瞩目,研究岭南服饰文化具体意义如下:
(1)岭南服饰文化是岭南民族的徽志,也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征表现,蕴含特定工艺技术、审美情趣、宗教观念、婚姻道德乃至民族情感等众多内容,具有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在以西方为主导的服装设计环境下,寻找岭南服饰文化的设计表达,努力探索服装设计的多样性[5];
(2)岭南服饰文化负载传递服饰文化信息和展示之外,还诠释着岭南民族的历史和时代印记,通过对岭南人们生活习俗、形式认同、符合语言等方面的研究,使之与现代技术、工艺有机结合,推动岭南特色服装产业发展;
(3)将岭南服饰文化与特色人才培养相融合,推动服装职业教育的本土化研究与发展,建立岭南服装特色文化的人才定位与技能要求框架;
(4)开拓岭南服装特色课程体系,积极推进岭南服饰文化职业教育改革,培养理论够用,发展有余;技能强化,特色鲜明;学以致用,突出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挖掘岭南文化对岭南服饰流变的改进、更新机制,寻找岭南服饰的历史意蕴和现代价值,提升颇具现代时尚和传统风格的岭南服饰文化的核心价值,将岭南服饰文化元素很好地融入服装职业教学中,构建岭南特色服装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研究内容分为岭南传统服饰和现代服饰两部分,并与相关课程相对接,使之成为高职服装教育的特色课程。
开设岭南服饰历史变迁和岭南民族服饰研究的特色文化课程 “岭南服饰文化”、讲授广府服饰文化历史传承且独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 “香云纱服装设计与制作工艺”、推广拥有卓越文化历史的中国 “四大名绣”之一——《粤绣》设计与工艺”特色项目课程,从理论上挖掘岭南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并为本土化职业文化教育奠定基础。
2.3.2 岭南现代服饰文化与特色职业教育课程建设
开设岭南现代服饰文化背景下的先进制造技术课程 “服饰图案设计”、结合专用服装CAD软件及现代绘图软件CD(Corel DRAW)或PS(PhotoShop),实现 “数字化服装设计与开发”、寻求校企合作或职业教育联盟共同承担 “服饰专题设计与工艺”(牛仔服、内衣、休闲服、毛衫、衬衣、婚纱、箱包、鞋帽等等)特色项目课程,从实操上丰富拓展应用岭南服饰文化的结晶,为本地化产业就业打下基础。
2.3.3 岭南服饰文化的综合推广职业教育课程建设
积极推广以岭南服饰文化为宗旨的综合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适用、有针对性的课程实践活动,如品牌策划、市场营销、职业论坛、技能大赛、毕业设计与展示等等,开展职业教育与企业相结合的 “项目课程”,可以开展 “真题真做,真题假做;假题真做、假题假做”,以突出实践动手技能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
(1)探索服装设计的多样性,寻找岭南服装文化的影响力,创新服装职业教育内涵;
(2)研究重点放在生活习俗、形式认同、符合语言等方面,使之与现代技术、工艺有机结合;推动本地特色服装产业发展;
对象 入选标准: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睡眠呼吸检测和超声心动图的患者。排除标准:既往诊断SA并接受气道正压、手术、口腔矫治器等治疗的患者。患有影响夜间血氧饱和度的先天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的患者不纳入研究。心力衰竭确诊需符合当时《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4],由临床医生诊断。
(3)将岭南服饰文化与特色课程相融合。
3.2.1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市场调研法、专家座谈法、实物收集法、产品制作等。
3.2.2 基本思路
(1)查阅历史资料,走访岭南地区,实地考察,尊重实际,探寻历史足迹;
(2)根据岭南地区分布特点进行分类,以采集服装、服饰为出发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对岭南服饰文化的采集和整编;
(3)与其他高职院校、研究机构以及喜爱岭南服饰文化的各界人士举办论坛,对岭南服饰文化进行讨论;
(4)与服装服饰行业、企业联系,推广岭南服饰文化;
(5)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将岭南服饰文化融入服装职业教育之中。
3.2.3 技术路线
(1)实地调研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收集、整理岭南民族服装与服饰图案,通过民间采风,收集岭南服饰样衣和配件等实物进行展示;
(2)从岭南的地域特征、气候条件等方面进行系统地、全面地分析考证、深入研究,并进行最后总结,形成分析报告,详细阐述岭南服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3)把相关采集的图文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使岭南服饰文化脉络清晰,易于阅读和研究;
(4)围绕香云纱设计制作岭南特色服饰、牛仔服装、丝网印刷等研究成果开设项目课程,运用到服装职业教育中,并向服装企业进行推广。
(1)在以西方为主导的服装设计环境下,找寻中国元素的设计表达;
(2)将岭南服饰文化融入现代服装设计,进行项目课程改革;
(3)拓宽岭南文化内涵,形成现代岭南服饰文化;
(4)将研究成果传播给企业,提升企业文化内涵,达到校、企合作双赢的效果。
通过多年实践,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在以西方为主导的服装设计环境下,通过对岭南服饰文化的系统研究,找寻中国元素的设计表达;
(2)将岭南服饰文化与现代技术相融合,进行服装项目课程改革;
(3)拓宽岭南文化内涵,形成现代岭南服饰文化;
(4)将研究成果传播给企业,提升企业文化内涵,达到校、企合作双赢的效果;
(5)通过转让知识产权,创造经济效益。
[1] 广府文化.http://baike.baidu.com /view /2656809.htm.
[2] 服饰文化.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XfV M9m9TbkVCWrc
[3] 范福军,钟建英.多科性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管理探讨 [J].纺织教育,2011(12):34-36.
[4] 李当岐.中西方服饰文化比较[J].装饰,2006(10): 22-25.
[5] 陈希.服饰文化流变的解读 [J].美术观察,2007(6): 112-113.